贞观十七年正月,一代诤臣魏征重病难愈,眼看就要撒手人寰。唐太宗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即派遣使者到魏府慰问病情,并赐予良药,由于关心则乱,派去的使者过多,以致于占满了魏府前的过道。同时命中郎将李安俨侍奉魏征左右,如有魏征病情的最新消息,立马禀报。除此之外,李世民还赏下朴素的布帛、被褥等,以显魏征崇尚简朴。做完这些,唐太宗还是不放心,于是先后两次到魏家探视病情。
特别是在魏征病故前一天的二次探望时,唐太宗带领太子、公主一同来到魏征的病榻前,更是当场指婚,许诺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希望借此来冲喜,让魏征的病好转。唐太宗站在床前,指着衡山公主对魏征说:“你这个做公公的,总得多看看你的儿媳妇吧”。要知道衡山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公主,她是长孙皇后的幼女,既是嫡女又是幼女,自然很受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宠爱。一代帝王为了保住当朝大臣的性命,竟不惜用自己的嫡女与魏征联姻,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重视。魏征当时激动万分,他卧床不起,不能谢恩,但在病床上不停落泪,场面一度令人动容。
只可惜,民间的冲喜也无法挽回魏征的生命,当上公公没多久,魏征就因重病不治去世了。噩耗传来,唐太宗悲痛万分,当即罢朝五日,下令让九品以上官员全部前来赴丧,同时追赠魏征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本来唐太宗是要求对魏征风光大葬的,但魏征的妻子认为魏征一生崇尚简朴,如果得知自己的葬礼太过风光,恐怕不是他所希望的。或许是魏征生前直谏太狠,唐太宗对他妻子的话深以为然,于是用素车运送魏征灵柩。在灵柩下葬后,唐太宗久久不能平息,为寄托自己的对魏征的哀思,他时常登凌烟阁看望魏征的画像,更是亲自撰写碑文,要知道唐太宗一生只为两个人写过碑文,一人是皇后长孙氏,另一个就是魏征了。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魏征死后不过数月,帝王对他的哀思就变成了厌恶。由于魏征在生前曾举荐杜正伦与侯君集为宰相,这本是人臣本分,毕竟这两个人都有为相之才。但杜正伦因为过失而遭罢官,侯君集又因为与太子李承乾谋划叛乱而被诛杀。更在这个时候,有人在唐太宗面前说魏征结党营私,唐太宗虽暂时置之未理,但已经龙颜不悦。过了不久,又有人说魏征竟然让史官褚遂良看过自己的谏诤文章,要知道唐太宗一生污点不多,最大的一个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因此他对国史的修编十分看重,特别是登基称帝前的这一段必须亲自过目,魏征的这一点无疑触犯了唐太宗的底线。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唐太宗龙颜大怒,先是废除了横山公主与魏征儿子魏叔玉的婚事,随即又下令扑倒了自己亲手书写的魏征碑文,终结了自己与一代诤臣魏征之间为后人所神往的一段君臣佳话。
事实上,有人猜测唐太宗生前其实就很不喜魏征直谏的做派,只不过为了树立自己君王包容仁义,兼听则明的形象,不得不忍着杀人的心做着事与愿违的事。试想一朝做了君王不得一刻任性妄为,臣子为了自己死后高大的形象不惜以直谏这样的做派留名青史,换做任何一个帝王都会无法忍受,因此唐太宗在魏征死后的形象大转变,不过只是找了一个借口来教训一下魏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