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征明衡山后人仕途无门待诏书 [复制链接]

1#

生活在明代中叶的文征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当时,明王朝已渐趋衰落。土地大量集中,宦官大肆专权,藩王觊觎皇位,倭寇连年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广大人民身受压迫,负担沉重,不断起来反抗。但是在大河以南,特别是苏州一带,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农业和商业比较发达,文化也比较繁荣,出现不少文学艺术界的人材。如在文征明青少年时代曾向他们学习的沈周、吴宽、李应桢、王鏊等人。和文征明同时,互相切磋的有祝允明、蔡羽、唐寅、徐祯卿、吴奕、张灵等人。这些人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是长洲(今苏州市东部)人。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为先世是衡山人,故号衡山。一般人叫他为“文衡山”外,或者按他仕履叫他“文待诏”。

他七岁时丧母后,就寄养在外婆家。十三岁起,先后随其父在山东博平知县和滁州的太仆寺丞的衙门内读书。十九岁从沈周学画,从史鉴学诗文。廿二岁从李应祯学书。又去滁州从有名的学者庄读书。庄的教学与他的志向不合,不到半年就回家了。他改从吴宽求学。吴宽那时官侍讲学士,是长洲有名的文学家,对文征明很爱重,告诉他做文章的方法,还时时在好友中赞扬他。

文征明生活清苦,但他不爱钱财,不畏权势。其父文林在温州知府任上患病时,文征明带了医生赶去,他父亲已死了。士绅们按照当地官场习惯,聚集了千金为赙,他坚决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来,也被他去信辞却了。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的生活比较清苦。可是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求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连聘书都没有开看。右佥都御史俞谏是他叔父的同年,在苏、杭一带治水时,知道他才学很好,家境不大宽裕,很想借故资助他,但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没机会帮助他。

文征明从廿六岁起到南京应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了十次都没有中,那时他已五十三岁了。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他做了翰林院待诏(翰林院里很低的官职,月薪米五石)的职位。他父亲的老友林俊和翰林院里的人如杨慎、陈沂、黄佐、马汝骥、王同祖和任职吏部的薛蕙都待他不错。但他毕竟觉得不得意,加上他对当时朝廷的政治状况、皇帝的昏庸刚愎有所了解,因此他不想升官,一再请求退职。一经批准,就翛然回家乡去了。

回家后,文征明的声誉更高了,求他书画的也更多了,生活也比较安定了。一些达官贵人经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并且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要,也不破例。据说严嵩跟顾璘说:“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顾璘回答得好:“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文征明对诗、文、词、曲、书、画都有研究,这里介绍他书法方面的成就。

文征明学字,从学苏(轼)字入手,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其父文林写的字,现在可看到的有写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是苏体。文林的知友吴宽写的字也是苏体。征明廿二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他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启发了他扩大学习的范围。李应祯把执笔用墨,下笔的起落转换、高下疾徐,结体的小大向背,长短疏密等方法都告诉了他。李应祯指出那些只会模仿前人的人是“奴书”者,他主张字应该写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文征明后来自成一格的书体,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除了环境影响之外,促使他发奋练字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生员岁考时,因为字写得不好,被列为三等,因此不能参加乡试。岁考虽分六等,但名列三等,已很难堪。他从此努力练字。教官管理很严,天一亮就得进学,晚上上灯时才能回家。别人在休息时,不是相与谈笑,就是下棋吃酒,而他却专心临摹智永写的《千字文》,规定每天写一遍。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晚年。这件事很好地说明了,学好书法是需要持久不懈的练习。

文征明早年习字,从前人纪录和现存的作品来看,临摹智永外,学宋元的笔法较多。五十岁以前写的楷书里,主要是受智永和赵孟的影响居多(也看到有颜真卿和倪瓒的面貌)。行草书全是苏轼和康里巙巙的风格。在前人记录里说他在三十五岁时,曾仿怀素写了一卷贾谊《吊屈原赋》的草书。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小楷看到《高士传》、李东阳《徐君墓志铭》、《跋湘君、湘夫人图》、《铁崖诸公花游唱和诗》、《题赵魏公二帖》和跋欧阳修《付书局帖》等都是赵的面貌多。临楼钥的《圣主得贤臣颂》是欧体多。《黄仲广墓志》带一些颜体。这时的小楷,字体精细,韵致妍美。字体略带扁而尖笔较多。他的行书完全是苏轼和康里巙巙的风度。他写的《文信国事》,李日华说他学陆游;其实陆游字亦是苏体。这卷字写得是好,也可说是他早年书的代表作。另在《洞庭两山诗》、《重葺停云馆诗》、题唐寅《黄茆小景》诗、为虞山侍御写的《满江红》词和一些早年写的诗帖里,也可以看到康里那种雄犷的河朔风貌。

五十岁以后官翰林院待诏时,当然要适应职务上的要求,写比较工整的字,丰坊说他“五十之后,因书诰敕,颇兼时体,渐尚整齐。”其实文征明在未入京前的字,已“尚整齐”了。他五十三岁时在《吉祥庵图》上的题诗,跋宋高宗书《徽宗御集叙》和五十三岁时为华夏刻《真赏斋帖》时写的袁泰跋《荐季直表》,都和前一阶段小楷有所不同。梁巘说:“文衡山小楷初学欧,力趋健劲,而板滞之气未能尽脱。”从文征明在官待诏时写的《右参政吴公墓志铭》、《华时祯配张孺人墓志铭》、跋蒋伯宣藏《宋拓十七帖》的字,都是规矩的欧体较多,的确结构比早期整齐劲健,而板滞的缺点是存在的。甫里殷氏刻的《金陵诗》是他五十岁写的,又见官待诏二年时赠明方画上题诗,虽还是带着早年康里风范,但已趋向温润了。梁巘说他早年学欧,从所见文征明早年字帖看,欧的面貌在这一时期是比较多。

文征明归田以后的学习和造诣,可从以下几节引话得到说明。

文征明次子文嘉说:“始亦规摹宋元之撰。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论也。”王世贞说:“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尖耳。亦有作率更(欧阳询)者。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孙鑛说:“征仲书,中年类松雪,晚年益以豫章(黄庭坚)法,更觉遒劲有神。”梁巘说:“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文嘉对他父亲习字的整个过程比一般人了解确切。此外,王世贞因避倭乱由太仓迁居苏州一段时间,时时进谒文征明(那时文征明年已八十四岁),得到他的字画极多。所以王世贞对文征明晚年学书情况也是比较熟悉的。

文征明《关山积雪图》题识

文征明在归田后,时间和生活宽裕闲适,有条件钻研书画。这时,拿书画请他鉴定题跋的很多,所以他服界更广。相传他刻《停云馆帖》里的《黄庭经》时,换了三次才认为可以。这说明他对楷法研究,非常认真。这时候他的书法已脱去宋、元藩篱,径造晋、唐的堂奥;但他还是有他自己的风格。在形式上,前一时期的字体略扁和板滞的缺点已经没有了。欧字是紧密峻峭的,文征明的字却宽展舒和,大得《黄庭》、《乐毅》的章法,而自具有温和雅遒的丰神。在《石冲庵墓志铭》、《薛文时甫墓志铭》、《南京刑部尚书顾公墓志铭》和他的《关山积雪图》上题识都可以看到。

文征明篆额《重建常熟县城记》

他的行书,也是大有改变。康里风范很少,更多《圣教》神韵。在印本中,有有正书局《阿房宫赋》、《赤壁赋》、西泠印社《竹林高士图》的题诗和《文征明墨宝》中给陆师道的诗札、艺苑真赏社的《赤壁赋》、《感怀诗》、日本孔固亭的《千字文》等都比较好。刻本中如《重修常熟县城记》(有二本,常熟本最好)、《重修长洲儒学记》、《重建万善戒坛铭》、《滁阳卢氏祠堂记》等,宛然带有《圣教》面貌。他晚年的行书,的确苍古有神。大字在八十岁后仿黄庭坚体的,在《百爵斋》的《早朝诗》,后经艺苑真赏社重印的帖里可以看到。觉得沈周的黄体,还及不到文征明写的丰腴遒劲。

文征明行书《早朝诗》立轴(局部)

文征明的古隶书,得名很早。他三十一岁时跋康里帖两种,是小字。他是学《受禅表》、《上尊号奏》的。李东阳以篆字著名,看见征明写的隶字后说:“吾之篆,文生之隶,蔑以加矣。”但他的隶书多数用在写碑版里的时候。在《华都事碑铭》、《乡饮酒碑铭》、《春草轩记》等碑刻中可以看到他劲健的笔势。

文征明隶书《乡饮酒碑铭》(局部)

张萱对文征明的字有“千篇一律”的说法。有些人也说他字少变化。综观文征明一生,实际是学习到老,变化到老。因为他活到九十岁,平生以笔墨自娱,就是晚上在灯光下还要写字,所以流传下来书法方面的作品实在很多。因为作品多了而有人就觉得他写的字是“千篇一律”,其实,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字也不断变化。从变化中可以见到他每个时期的风格。

钱泳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这话未免说得太过份了一些,但小字确实难于写好。陈日霁说:“小楷书极不易工。晋惟右军父子,唐惟虞、褚、钟绍京,宋代无人,元则赵松雪、俞紫芝,明则文衡山、薛明益,可称专门。俞、薛结体虽工,未能摆脱习气。”谢在杭称赞文征明小楷,竟这样说:“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文征明小楷,法度谨严,温和圆雅,归田以后的小楷尤为合作,但起笔微尖,是小疵。

文征明的为人既为同时人所敬重,书画艺术又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请求他的作品的人特别多。于是伪造他的作品的也很多。据说他的绘画“寸图才出,千临百摹。家藏市售,真赝纵横。”至于书法在“书名雄天下”这样的声誉下,伪迹就更不少了。

关于文征明书法用笔的正锋偏锋问题,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无一笔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互见的。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容己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

文征明书法,影响深远。他的学生如陈湻、彭年、陆师道、钱穀、周天球、沈大漠、居节、王穉登等写的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他的风格。就是和他同时的袁氏六骏,四皇三张,以及王世贞兄弟等,也受到他的影响。翁方纲说:“予藏吴中皇甫兄弟杂文写稿,虽涂抹草草,亦皆长洲楷法之体。盖尔日吴门书派,上下百年间大率如此。”又说:“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郭畀之后。迨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克)、沈(度)、詹(希元)、解(缙),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緜远也。直至文衡山出,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囿于赵体。”后来裴景福说:“书家三百年内,初习赵、沈,继趋文、董。”学文征明书法的,清代也很多。在国外,日本德川时代,文征明的字很流行。日本所印文征明的字帖也不少。

总之,文征明的书法,丰富多采,造诣很高,对于祖国书法艺术有不少的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