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天柱山,感受不一样的美 [复制链接]

1#

山是要阅读的,尤其是像天柱山这样古老的山。

天柱山屹立了两千多年,被古今中外的人们阅读了两千多年:至高无上的皇帝阅读过它,大汉天子刘彻封它为“南岳”;历代的诗人阅读过它,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的赞誉;现代的人们继续阅读它,成为了国人眼中的五A级风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就这样,天柱山穿越历史的烟尘,身披岁月的风霜,以自身的魅力征服了中国乃至世界。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天柱山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翻一翻,页页精彩,读一读,篇篇风光。在静心阅读中,那种深埋于心底的对山川的原始恋情、对历史的感慨万千,对文化的心醉神迷、对佛道的大彻大悟都被呼唤出来了。

没有来过天柱山不要紧,只要你读一读历代诗人们在天柱山上留下的诗句,你就会陷入对它的无限神往之中。李白、白居易、朱熹都领略过它的风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就连苏东坡、王安石都想在天柱山安家落户。还有黄庭坚,总是将天柱山视为自己的故乡,其实他的家乡远在江西。虽然此生无缘定居此山,却将自己的心魂留了下来,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找到一处可以栖息的地方。一座山,能够得到历史上这么多著名文人学者们的厚爱,并把它永久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着实是一种福气。这样的山没有几座。山即是家,家即是山,或许,这就是天柱山与其它山川所不同的地方吧!而这也让天柱山被罩上了一层让人苦思冥想的神秘色彩,总想走近它、读懂它、书写它。

人和山,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结。对于人而言,既想登临它,又想征服它;对于山而言,既想让人体验登山的艰辛,又想让人感觉到它的高耸。人和山之间,仿佛被一种神秘的磁场力量所吸引,吸引着你的心灵和思想,即使远隔万里,也要前来赴一场约会。一个黄昏的下午,我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空灵的意境之中,骑上一匹千里马,刹那间便来到了天柱山脚下,二千多年的风景,一一呈现在眼前,环顾四周之后,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古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带着满脸的疲惫,打量着眼前的这座大山,以这样的身份,登这样的山,是最合适不过了。天柱山依然是二千多年前的样子,所不同的是,登山的途径多了现代工具索道,让人轻松而上,轻快而下。千年前登山,既没有索道,也没有铺砌的台阶,凭着双脚和毅力,在登山中便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肉体上的磨练。今天的我依循古道,重登天柱山,寻找的难道仅仅是关于天柱山的那些传说吗?

在天柱山上,依偎一处石刻,你就是在和一位诗人聊天;登上一处顶峰,你就是在聆听道德老者的教诲;捧一怀云雾,你就是在阅读充满沧桑感的人生;抓一把清风,你就是在祭奠易逝的青春。面对这座千年的山,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雨、千年的文化会将你紧紧包裹,让你的心境难以平静下来,因为你始终行走在历史的烟尘中。

在天柱山上,挤满了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他们攀登赏景,他们信手涂鸦,他们借酒吟诗,他们嬉戏人生,大到山峰、峡谷,小到顽石,至今都散发着诗的韵味和墨汁的余香。也不知道是诗成就了天柱山,还是天柱山成就了文人们。他们把人生的各种梦想都寄存在了天柱山,天柱山便成为了诗人们心中的故乡,抚慰着他们的心魂,他们来了又走了,行囊中带走的是对天柱山的眷恋,留下的是像终年云雾一样萦绕不去的诗文,正是他们,使得这座山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至于一登天柱山,便会成为半个文人。天柱山被多少诗文吟咏过,我不知道,但那三百多座的石刻告诉我,二千多年前的天柱山其实并不寂寞,那回荡在历史深谷的叮叮咚咚的凿刻声,汇成了今天的文化钟鸣,在聆听中洗涤清净着神志。行走间,我仿佛又听到了文人们的欢笑声,是那样的豪爽和大气,隐隐约约中,竟有些迷离了,我究竟是失落的文人呢,还是今天的现代都市人呢?

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天柱山的修养。大汉天子封它为“南岳”,隋文帝下诏将它改封,把“南岳”的头衔给了衡山,它屈身为中国五大镇山之“中镇”。面对荣誉,它宠辱不惊,看眼前花开花落;面对被贬,它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它像一位看透了世界万事万物的长者,独坐于天地间,亘古不变地以他的缄默,给每一位前来朝拜它的人以启迪。没有谁比它更能体味二千年的荣辱浮沉,它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兴盛和衰落,体验了人世间的炎凉与冷暖,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无与飘渺。在它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它对信仰的一种坚守,那就是,我永远是一座山。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引得天下谦谦君子慕名而来,他们不是来观赏天柱山的美景,而是向它请教,从它身上汲取某种人格和力量,来面对蹉跎的命运和多舛的人生。当你走下山时,对生命的存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心灵之门豁然开朗,心也随之博大宽广起来,什么得与失,胜与败,忧与愁都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它以山独有的形式抗拒着人间名利的诱惑,坚守着山之本色,它的修养无山可敌。

我静静地仰视着天柱山。二千年来,它默默承受着风鞭雨苔,即使在战火纷飞中,也不曾弯腰。面对它,人是渺小的,是苍白无力的;面对它,你又心怀一种希冀,想被它托起,拾满信心和蓄满力量;面对它,你只能仰望,它用自身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印证着生命的不屈、精神的不朽和信仰的不变。天柱峰上的“中天一柱,孤立擎霄”八个大字豁然入眼,峰高字挺,峰借字起,字借峰势,浑然一体,摄人心魂,滚滚红尘皆在它的俯视之中。二千年来,没人能真正登上天柱峰,它的高耸与险峻,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折腰。今天的我们,能登上天柱峰吗?望着几千年冲涮的山体,显露出强健有力的筋骨,我看到,那里面,深藏着的除了岁月的履痕,它还把生命的最原始的本质展示给每一个人,在让人们领略天柱山之美的同时,更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真爱和敬畏。

能同时被道教和佛教所尊崇的山并不多。天柱山是个例外。它被道教尊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它被佛教视为修行圣地,山上修建有三祖寺和佛光寺。有庙有观,就有晨钟暮鼓,就有香烟缭绕,就有祥云瑞霭。跨过度仙桥,踏上蓬莱岛,垂首炼丹湖,深邃的东方思想和欢快的山水文化自然地融为一体,闪耀着宗教的光辉,让人沐浴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漫步天柱山上,满山皆是禅意。春风吹拂、夏雨滴答、秋风卷叶、雪落无声,在四季色彩的变幻中,天柱山接纳着无数善男信女,给予每个人一个心灵栖息地地方,哪怕你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不由自主地,你会让自己在心灵里面搭建起一座寺庙或是一座道观,尘世的安宁需要先从心灵的安宁做起。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在心灵里搭建寺庙更庄严的吗?于是,我那深藏在生活面具下的灵魂陡然一下子舒展开来,有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超脱感,找到了古人所说的那种归宿感。我突然顿悟,或许,这也是古代文人们想在此安家的原因吧!

天柱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回望它的历史,看不见它的源头,展望它的未来,又看不见它的尽头。今天,我们读它,其实就是在体验它生命的漫长与寂寞,就是在与古代文人们吟诗高歌,就是在守护它的历史文化根脉,就是在时刻提醒我们,山也是有生命的。

就这样,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天柱山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心里老想着天柱山,老觉得它就是我要苦苦寻觅的灵魂栖息地。一不小心,我就跌入了丝丝淡淡的忧伤之中。遥望千里之外的天柱山,耳边又响起了石刻的凿刻声、李白们的吟诗声、还有那庙观中传出的诵经声,我听清了,这是天柱山的脉搏,它正以这特有的声音召唤着我呢。

天柱山,我是一定要去见你的,赴这场美丽的约会,我不仅要从书上读你,更要在登山中读你。

天柱山,即使读你千万遍,我也不会疲倦的。(王海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