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秋战国的故事28齐国名相管仲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协助治齐

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

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

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改革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一、行政改革:“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定民之居”

所谓“叁其国”,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士居15乡(出兵打仗的军士之乡),工居3乡,商居3乡。15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5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5个乡。

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设立管理农、工、商的三个官: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让他们分别管理商业、手工业、川泽、森林之事。

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五属,设立五大夫管理。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

“成民之事”

管仲将百姓的职业分成士、农、工、商,并让这四种不同职业的人分开居住,《管子·小匡》也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

正因如此,管仲要让他们的居住之所单纯化,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他将四民分业分居并世袭,有助于同一行业的人互相交流,互通信息,让孩子自小就在固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成长,较能心无旁骛以及利于技术和知识的稳定传递。

如若不然,不同职业的人杂处会互相影响,容易见异思迁,不认真从事本业将会影响生产并危及国家的发展。

所以,将人民严密组织并谨慎管理,使各自努力生产创造财富,是做好内政与治国的第一步。

二、军队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

在国家稳定发展,日渐富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强兵。所以管仲建议齐桓公“正卒伍,修甲兵”,并且说:“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将军事组织隐藏依托在行政组织中,使二者相结合,一旦发生战事时,可以马上动员。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

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有这么一批生死一体的精锐部队,大大地增强了国防力量,正因如此,齐桓公才有能力向外拓展。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管仲用此法来收集铠甲箭矢,将上等金属铸成剑戟,上战场杀敌;劣等金属制成农具,用之耕作,因此齐国兵器充裕。

三、经济改革

(一)“遂滋民,与无财”,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这说明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二)管仲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

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

某日,齐桓公问管子:“如何制服衡山国?”管仲其实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功夫。管子想了想后回答:“君上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赵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

于是,在欲起兵前一年,管仲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赚钱的情况,衡山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便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一年后,齐国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其断交。

在夏收前,齐、鲁结盟对衡山国出兵。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举国降齐。

阴里之谋(即石壁谋)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举办这么大一场盛会,花了不少钱,风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管仲说:“主公,某处有一片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玉匠,把这些乱石头,按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的定价八千,七寸的定价七千,石珪定四千,石瑗定五百。”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

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主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主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学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彤弓和石璧,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找到一个好项目,立马就值钱了。

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齐国产的石壁。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菁茅之谋

桓公说:“周天子财用不足,凡下令向各国征收,都不得诸侯响应,解决这个问题有办法么?”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主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淮河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管仲先不让走漏风声,又请周天子的官吏,把青茅产地的四周封禁并看守起来,随后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名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管仲接着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随从前往。’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

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经相当于他七年所收的诸侯贡品了。

(三)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四)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五)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是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六)管仲修订了齐太公姜尚的“九府圜法”(九府是周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七)管仲还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八)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

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管仲期望通过社会组织的严密划分和分层管理,让人民能够安心地在土地上耕作、探望、养殖和生产。

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管仲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他充分把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原则,切实做到了“四顺”——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仲出身贫贱,做过商贾,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变通的头脑,他知道“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所以不仅积极开发土地,让“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也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

其实,齐国自立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工商业,因此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到齐地时,其政策就是应和地方风俗,简化礼节,“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人民多来归化,齐国终能能为大国。

管仲相齐后,亦“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全力发展工商业,实行“官山海”政策以增加国家收入,而使齐国渐渐富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