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是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名山。天子以天下五方之名山为五岳,岁时望祭,本为原始山川崇拜的延续。但究竟以哪五座名山为五岳,则因历代疆域不同,不可能固定不变。
汉代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徽六安地区)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这一概念只能产生于华夏大一统之后。
五岳在祀典中本来视同公爵,升为王爵乃在唐时:先是武则天仅封中岳为中天王,那是因为唐高宗已在乾封年间封禅东岳,好像东岳已成为唐室的本命,所以武则天称帝之后,便先封中岳为王,继封为帝,就是要用中岳厌胜东岳。
这一直道玄宗登基,又把西岳地位抬高,压住中岳。所以玄宗先封西岳为金天王,然后封东岳为天齐王,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到了宋代,五岳又被真宗封为帝:东岳天齐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玄圣帝,中岳中天崇圣帝。
元代五岳仍为帝,只是多加了些封号。但到了明洪武年间,下诏定岳、镇、海、渎诸神之号,削去历代封号,对五岳只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当然这并不影响民间仍然把五岳称为大帝。
朝廷与五岳的关系已如上述,而民间文化对五岳却另有自己的安排。东汉时的纬书对五岳之神编派得有些随意,仅《龙鱼河图)一书即有三说:
一是“五岳君神”东方太山君神姓圆名常龙,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西方华山君神姓浩名郁狩,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
二是“五岳将军:东方太山将军姓唐名臣,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
三是五岳君”嵩山君角普生,泰山君玄邱目睦,华山君浩元仓,衡山君烂羊光,恒山君伏通萌。又《古微书)给五岳安排的名姓是:东岳姓玄丘,名目陆;南岳姓阑,名洋光;西岳姓浩岳,名元仓,北岳姓伏,名通萌;中岳姓角,名普生。
这些类似于咒语的名字,据说经常念诵可却百病。早期道教曾有把五方五帝与五岳相合之说。晋葛洪《枕中书》云:“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
到了唐代,道教得宠,竟然想把国家祀典的五岳置于道教神仙之下。开元年间,天台道士司马承祯上言玄宗道:今五岳神祠都是山林之神,并非真正之神。实际上五岳皆有神仙洞府,由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都是上清真人所理,请别立斋祠之所。
玄宗赞同其说,便敕令五岳各立真君祠。在这一时期,以山川之神为主的五岳,变而为以上清仙人为主神,原山川之神反退居二流,实际上是成了神仙的下属佐使。
说到道教化的五岳,就不能不捎带说一下“三山”。因为司马承祯在把五岳道教化的同时,觉得还不够稳当,又举出一个道教的“三山”来做五岳的上司。这三山即是庐山、潜山和青城山。
所调庐山九天使者执三天之符,潜山九天司命主九天生籍,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合称“三山”,俱是五岳上司。
但此说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应许,在民间还是以五岳为尊,而“三山”不过是个概念,《封神演义)中管领三山的正神炳灵公黄天化不过是五岳正神中东岳仁圣大帝的儿子,而“公”比“帝”还差着两级呢。
国家祀典中所谓“岳镇海渎”,与五岳并提的还有五镇。这五镇在最初只是四镇,用四州的四座名山以正四方,即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扬州之会稽。至隋开皇年间,始于四镇之外另加吴山,似以五镇与五岳相配。
至唐玄宗,始封五镇为公爵,金章宗时升五镇四渎为王爵。与此相应,道教则为五岳安排了“五岳佐命”,即把每一岳安插了两个副职:东岳泰山君,以罗浮(在今广东惠阳地区)、括苍(在今浙江台州地区)为佐命。
南岳衡山君,以霍山(在今安徽六安地区)、潜山为佐命;中岳嵩高山君,以少室(在嵩山)、武当(在今湖北十堰南)为佐命;西岳华山君,以地肺(即终南山)、女几(在今河南洛阳西南)为佐命北岳恒山君,以河逢、抱犊(疑指今山西长治南壶关之抱犊山)为佐命。
佐命之山与各自辅佐的五岳地理位置并不大相近,不知道士们出于何种动机。D道教还把五岳各自安排了分工,使其各有所主,分掌世间一切有生无生诸物:泰山主掌人间生死贵贱,衡岳掌星象分野、水族龙鱼,嵩岳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啖,华岳掌金银铜铁、飞走鑫动,恒岳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