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衡山的命名,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图为南岳庙远景。
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地方志有记载的大庙最早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年),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扩建。图为南岳庙全貌。
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图为南岳庙大门。
御碑亭八角重檐攒尖顶,红柱碧瓦,飞檐翘角。檐下斗拱,玲珑剔透。亭周四面为红墙,每方开一拱门,亭内置一巨大驮碑。状似乌龟,古传为赑屃。碑高3.2米,宽2米,系整块青石镂成,上刻清康熙帝玄烨亲撰的《重修南岳庙记》,全文字,楷体,此碑为年重置。亭上有“御碑亭”竖额,额枋上书不同形体的古篆“寿”字二百个,寓意南岳为“寿岳”。图为南岳庙御碑亭。
御书楼。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回廊,前有丹墀,中嵌蟠龙。楼上四周装镂空窗格,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翘,为古代所罕见。南檐下有“御书楼”横额。楼下原有御碑五块,现已不存。图为南岳庙御书楼。
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年复制的。图为南岳庙正殿。
寝官亦称谨身殿,后殿。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和正殿丹墀相连。殿中设圣帝和夫人景明后、圣帝父母亲坐像,故亦称圣公圣母殿。檐下装有粗犷的斗拱,天花绘制精美。图为南岳庙寝宫。
慧思大师于陈光大二年()来到南岳。慧思大师在南岳十年,建大小般若寺,广传教法,留下“振锡出泉”、“岳神受戒”、“银杏皈依”、“三生塔”等神奇传说。慧思大师被尊为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后人称他为“南岳大师”。他的弟子智者大师开创中国天台宗,南岳慧思被尊为天台三祖。图为三生塔全景。
慧思到南岳来传播佛教之前,道教在南岳已经发展了多年,因此,他首先是隐姓埋名住在石洞里修神,后来得知这山是归南岳圣帝管辖,他就经常去祝融峰与岳神(即圣帝)下棋,熟了后,他就与岳神讲法,炫耀自己三世缘因。图为陈慧思禅师的三生塔。
岳神听了,感到奇怪,就问“你这话当真?”慧思回答“大神若不信,我有尸骨作证。”岳神还有些怀疑“好,你带我去看看你的尸骨吧!慧思先后带岳神找到前两世的尸骨。最后领圣帝来到一个草丛茂密的山坡上说“此地原是一座古寺,我第三世做和尚死后就托居于此。”图为陈慧思禅师的一生岩。
岳神马上使人挖土,果然挖出堂宇屋基和僧用器具。因此,圣帝服其神异,赐此地给慧思作“道场”,为众僧说《般若经》。慧思死后埋在此地,这是他的三生岩。后来他的徒弟的他的一生岩、二生岩、三生岩的尸骨全部拾拢埋在一起,合称“三生塔”。图为陈慧思禅师的三生塔。
福严寺,位于衡山掷钵峰下,距磨镜台约半公里。创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曾住锡本寺,宣讲《般若经》、《中论》等般若中观之经典,故称为古般若道场。唐代禅宗高僧南岳怀让禅师栖止本寺,其弟子马祖道一禅师曾在这里得法。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寺名为福严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重建。寺前有三生塔,即慧思大师的塔墓。图为福严寺客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