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蕃,吐蕃,大蕃,西蕃的字义和西汉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引言

宋朝之前,中国人是怎么样称呼今日西藏地区和此地的部族人的呢?这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即,北宋之前,中国内地人和蕃人自己就是将今日的西藏地和此地的居民称之为“蕃(人),吐蕃(人),大蕃、西蕃(人)”的!

《说文·蕃》曰:“蕃,草茂也,从“+”,番声。。”即,宋朝之前,这个“蕃”字发fan音,与汉字的“藩,番”完全同音义。非常明显,北宋徐铉在注释《说文》时,他遗漏了一个汉语语音本义!即,这个“蕃”在汉代是多音义字!比如,《汉书·律历志》就曰:“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啬蕃息。”由此可见,汉时,人们是把“蕃”字通义为“农业播种”的!即,“蕃”是农业耕作的意思,应发现代汉语的“播”音。

同时,《汉书·地理志》曰:“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这里所说的“蕃”,就是以上所说的“番邦”的涵义了。比如,汉初,汉高祖封建吴芮为衡山王,因他的属地在今江南的湖南长沙一带,这是当时汉王朝的边鄙之地,因此,史家就称吴芮为“番君”,“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汉书·高帝纪》)

历史事实上也如此,从吐蕃王朝初建肇始,其民众就不是单一的游牧部族,年代以降在西藏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中,尤其以在藏东昌都所发现的卡若遗址最为引人注目,卡若遗址虽然距今年前,遗址之中除开大量动物野兽遗骨之外,还有粟米和大量用以火食的陶罐,由此可见,藏东地区早就有了农耕和烹调习俗。所以,说历史上的蕃人是像匈奴人、鲜卑人那样是个单纯的草原游牧部族或湖海渔猎部族,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果我们将汉时代人们称呼中国西部边疆农耕或半牧部族为“僰”的字义与西藏人长期自称的“蕃”字对应比较,这,就对上号了!这就是说,藏人长期自称的“蕃”,应是汉语言文字之中的“僰”字义,只是因为隋唐之前的“僰”汉字大多定指今云贵川地区之中的边疆部族,秦汉时代的“僰人”是“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的部族。

这样,隋唐时代的中国内地人可能就把也以游牧为主要部族生产生活特征的吐蕃人说成是“蕃人”了,以与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僰人”相区别,殊不知,古人这一主观的区分,就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藏族的族源问题迷糊了。“蕃(bod)”是许多藏人的长期自称,吐蕃王朝崩溃以降,藏、汉各领域中的学者对这个“bod”的词义有许多说法,其中,夹杂了许多以上所说的一些佛教徒的“南来说”的杂音在其中,“还有人进一步把佛教传入西藏与藏族的来源联系起来,认为藏族的自称“博”是由buddha(佛陀)演变而来,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才形成。

也有人说古代印度人称西藏为bohdra(又作bh-ota),藏族的自称“博(bod)”是由bohdra演化而来。”(《藏族史论文集·关于藏族源于印度说的质疑》,四川民族出版社)笔者赞成藏族学者格勒的治学方法,他从中、印语言和藏族方言的角度解释了这个“蕃(博)”的正确音义,也从语言学的角度有力驳斥了藏族族源“南来说”。

他说:“众所周知,公元6世纪到7世纪藏族已形成了一个具有辽阔的“共同地域”,发达的共同语言,显著发展了的“共同经济生活”和自称为“大蕃”的具有明显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bod,因此,把bod说成是由buddha(佛陀)音发展而成之说毫无根据。相反,著名的藏族老学者格灯曲批(《白史》的作者),认为:“印度人呼吾等名为“播扎”(boddra又作bohta),此系古时读出,即读“播”字时,将“波”“答”二字分开读,故渐渐变音为bodbohangbohdra音,实是此“播”(bod)字,转变成彼梵语,非彼梵语转变成藏名也。

......现代和历史上的多数藏族学者均认为嘉绒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代藏语的读音方法。正如著名藏族学者班智噶玛·司徒大北《藏文文法注疏》中所说:“要想正确拼读藏文,唯有藏区东北的安多和嘉绒地区藏文的拼读法才是正统的拼读法,在他们的读音中前加字、上加字和后加字的音,都能清楚地读出。”这里所说的“正统的读法”就是古代藏语的读音方法。由此分析,古代藏族自称的bod在古藏语中应该读成bo-d两个音。

因此bod→bohta或bohdra的演化过程可能是bod→bohd→bohra。这就说明,是藏族的古老自称bod传入印度以后,逐渐音变演化为bohdra,而不是印度人称呼藏族bohdra传入西藏后演化为bod。”(《藏族史论文集·关于藏族源于印度说的质疑》)

“蕃(bod)”,是隋唐以降的生活在今西藏、青海西部、四川甘孜和阿坝两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今滇西北藏族地区的之中的族群自称,也是汉语言之中的僰(bo)的音义,其意是指中国西部既游牧既农耕的边民“羌僰”的意思。但是,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许多现今被划入藏人和藏区范畴的人们,也是清楚他们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蕃人的,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嘉绒藏族就是如此,这正如康巴学者雀丹所说: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民族-“戈人”从岷江上游退却西迁,在今理县薛城以西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即今之嘉绒主居地区定居下来,并同大渡河上游的原众多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为今嘉绒远古的主要先民。······“嘉绒”,“嘉绒藏族”是指称一地区域内的世居民族的族称。民国年间众多学者来其地进行考察研究,称其地居民为“嘉绒民族'、“羌绒民族”、“嘉绒族”、“番人”或“西番”等等······由于嘉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自唐代以来西边有强大的吐蕃王朝,东边是强大的汉王朝,他们长期处于两个强大民族征战的要冲之地,受到两个先进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吐蕃文化的直接渗透和传播,其地已被蕃化。

经数百年唐蕃征战,时和时争,其地也时唐时蕃,最终属蕃地。从元代藏地归入中华版图后,当地一直隶属于中央王朝未变。但就其语言、习俗、以及宗教和文化艺术特征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其浓郁的嘉绒藏区地方特色和它自身固有的独特个性,其“个性”和“特色”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味”,还集有藏、汉、回、羌、蒙、满等众多民族的优秀成分于一体,为从事历史民族迁徙、融合、同化、交往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和活化石般的“品样”参考。”(《嘉绒藏族史志·嘉绒藏族源流》,民族出版社)

“大蕃”,主要是当年吐蕃王朝的自称,也可能就是汉人所说的吐蕃(tev-bod)的音转,这个被汉人称之为吐蕃(tev-bod)中的“d”音,应该就是当年吐蕃人发音的“大,笃”的意思!因为,靠近四川康区的蜀汉人,历来就是把“大,壮”称之为“笃,笃实”的。

又比如,建立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发音就是srong-btsan-po,或发音为khri-srong-btsan,按照汉语直译音,松赞干布就是松僰笃实,或者是神圣的大蕃赞普,这个汉语的词义,清楚地表达在至今屹立于拉萨(古汉称逻些)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中,即碑文中所说的“大蕃神圣赞普”等词句。由于嘉绒藏的许多语言与藏族语言有内在关系,因此,今嘉绒藏族主要居住地的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许多情况,与吐蕃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语

今四川的阿坝州松潘地在历史上就长期被称之为“松洲,神州”,而松潘之地,就是年的大唐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初建吐蕃王朝后,他和他的部属们模仿西汉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人汉朝要求做汉婿的典故,而发动“松洲战役”要求与大唐和亲通婚建立唐、蕃甥舅关系之地,因此,“松赞干布”这个名号,很可能是神勇和壮大笃实的羌僰人首领的意思。这就是说,吐蕃、大蕃、神圣大蕃,这些名号,可能都是松赞干布统一了今西藏地的诸多小番邦而建立了一统王朝以后,才出现的王朝名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