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月八日父亲节。
这个节日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千万父兄。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
《新闻报》年8月5日的报道
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却尚未投降,上海仍受其控制。这一倡议的本质是“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①
这些人皆是社会名流,久处沦陷区而爱国之心犹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担任过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务。年12月香港沦陷,颜落入日军之手,次年被迫返回上海,但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的官方职务。②
环境所限,年发起的这次“父亲节”活动,在民间的影响范围有限。抗战胜利后,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③
该请求得到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可佩花作为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④这个新节日,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年8月7日,“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颜惠庆受邀去青年会做了一场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⑤
图:谢晋元将军,率“八百壮士”与日寇对峙于四行仓库时,他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在《与妻书》中,谢深感愧疚:“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在《与双亲书》中,谢如此宽慰父母:“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
今人或已遗忘了“八八父亲节”。但父兄们在抗战中的牺牲必永垂史册。如
浙江青田县六十六岁老人叶瑞三,年8月2日敌寇进扰叶庄,“叶瑞三荷土枪一支,大声疾呼:‘村人尽速随我杀敌!’其妻以彼年老,恐有不便,乃夺其枪。彼复持矛而出,沿村大呼曰:‘凡因杀敌伤亡者,愿将其子女抚养至十六岁。’乡人为之感奋。”⑥
第六战区游击第一支队大队长李翼峰之父李焕章被敌寇绑架,“禁闭于沙市,再三要挟函招其子。焕章厉色拒曰:吾儿参加游击,效忠党国,保乡,乃好男儿应为之事,吾复何求,杀则杀耳。”遂遭杀害。⑦
安徽涡阳县人李汉三,其独生子李庆一于年2月牺牲于前线。国民政府发放抚恤金一万五千二百元,李汉三“以烈士抗战阵亡,乃军人天职”,“全部献充抗战费用”。⑧
还有湖南长沙前清秀才邹炳蔚,因日寇进犯,“常以年老不能杀敌为恨,每与人言:‘如敌人侵入武汉,即择清泉之滨跃入就义,以激励子侄,矢忠报国,免以我老为念。’”年10月,武汉失守,为免成为子侄杀敌报国的拖累,“果手书遗嘱,赴水而死”。其遗嘱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况余年老力衰,焉能自全?其所以速自决者,坚汝等报国之志耳。此嘱。”⑨
……
《新闻报》年8月8日
其实,抗战期间牺牲的军人,相当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成为父亲——年2月,当局公布了《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据报告统计:抗战期间,军人伤亡人、平民伤亡人,合计人。这些牺牲将士的平均年龄虽无全面统计,但大致情形是清晰的: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年衡山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年的“八八父亲节”,纪念父兄,也纪念没来得及成为父亲的他们。
年的8月8日,作家王鼎钧在遥远的纽约就八八父亲节写下了这样一则日记:“今天是中国人的父亲节。各国都有父亲节,日期不尽相同。……中国人选在八月八日。是因为‘八八’的读音像‘爸爸’。……八月八日父亲节的起源很晚,中国对日抗战期间,上海在日本军队占领之下,文人雅士通过新闻界发起庆祝这个节日,暗中寓有思念中国政府之意。等到抗战胜利,上海市各界联合起来,请政府定八月八日父亲节为全国性的节日。”他还说,“此间华人小区过母亲节以美国日期为准,过父亲节以中国日期为准。”⑩
王鼎钧生于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是一名12岁的中学生,抗战胜利时恰好二十岁。这八年间,他为完成学业,随学校不断西迁,饱经颠沛流离,见证了山河破碎,也见证了千万父兄以巨大的牺牲才艰难夺回自由与尊严。这些切身经历,让晚年的他即便定居纽约,也仍对八八父亲节念念不忘。
注释
①邱各容:《儿童文学史料初稿-》,,P。
②据颜惠庆日记,年8月6日条下,有记录:“报纸上公布了有关父亲节的节目”。
③支念慈/编着:《纪念节日史略》,新夏图书公司,年,P83-84。④《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35年·2),P。
⑤《颜惠庆日记》第三卷,中国档案出版社,,P。
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战特殊忠勇军民题名录》,年,P。
⑦同上,P。
⑧同上,P。
⑨陈诚致蒋委员长:《请褒扬义绅邹炳蔚》,年12月28日。
⑩王鼎钧纽约日记(年4月-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