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佛法的别名
佛法的别名
佛法[fófǎ]佛教教义。《晋书·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唐韩愈《送灵师》:“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僧自言不知佛法,亦无布施,终岁自食其力。”另,指佛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打*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又,佛所具有的法力。《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果然武妃见说,暗道:‘佛法广大!’”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佛法无边,其信然乎?”
宝船[bǎochuán]
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越苦海达彼岸的佛法。《观佛三昧海经·观四无量心品》:“见诸化佛从佛胸出入于佛脐,游佛心间,乘大宝船,经往五道受罪人所。”南朝梁简文帝《千佛愿文》:“涤无明于欲界,度苍生于宝船。”北齐邢邵《并州寺碑》:“望彼岸而攸往,泛宝船而利涉。”另,装载珍宝的船。《晋书·陶璜传》:“(璜)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扶严贼帅梁奇,奇将万余人助璜。”又,特指古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如,郑和宝船。
宝筏[bǎofá]
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明孙梅锡《琴心记·锦江晓发》:“恒沙渺,彼岸平,从教宝筏济众生。”清赵翼《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
宝舟[bǎozhōu]
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佛法。南朝王僧孺《忏悔礼佛文》:“圣后骛法轮于长路,棹宝舟于遥壑,道浃人祇,福隆祧墠。”唐李白《为窦氏小师祭璇和尚文》:“宝舟辍棹,禅月掩魄。”
大宝[dàbǎo]
对佛法的称呼。唐贯休《寿春节进》:“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上国共知传大宝,旧交宁复在青云。”另,皇帝之位。晋陆云《失题》:“自古有称,大宝以位。”晋李康《运命论》:“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又,珍贵的财宝、宝贝。
法轮[fǎlún]
佛教语。比喻佛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称为“三转法轮”。《四十二章经》:“(世尊)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唐*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于是迓乞归于院,将以弘张法轮,式救迷津。”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佛家所说之教,不出四种法轮,并有次第,即‘善净’、‘方便’、‘真实’、‘无余’。”
梵轮[fànlún]
指佛所说法。谓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犹如车轮,故称。也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五:“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故名梵轮。”《大智度论》卷五:“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九牧贡金,千寻挺树,永曜梵轮,方兴宝塔。”
教乘[jiàochéng]
佛教语。指佛法、佛教。宋慕容彦逢《赠明智大师》:“教乘浩无涯,秋毫析纷互。”宋释文珦《书怀》:“只作秋空云一片,内行教乘伦自消凝。”清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敬自能执笔之后,求之于马郑而去其执……求之于教乘而去其罔。”清刘墉《和王临川杭州修广师法喜堂韵》:“教乘滋茂信有力,廊庙何必殊江湖。”
像教[xiàngjiào]
即像法。亦泛指佛法。唐刘得仁《送智玄首座归蜀中旧山》:“像教得重兴,因师说大乘。”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道人灵一》:“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卒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
玄度[xuándù]
玄妙的法理,指佛法。三国曹植《释愁文》:“愿纳至言,仰崇玄度,众愁忽然,不辞离去。”赵幼文注:“玄度,妙法之意。”明徐崧《同周青士留宿真相寺》:“相识凭玄度,禅灯一榻幽。”另,指所仰慕的清流名士。唐李颀《题璇公山池》:“此外俗尘都不染,唯余玄度得相寻。”明唐顺之《寓城西寺中杂言》:“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清金人瑞《周顺芦先生生日》:“曾于精舍逢玄度,闻道今年降老彭。”另,高尚的襟怀。清曹寅《寄题东园》:“回风集群英,流览畅玄度。”又,月亮。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赞》:“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
玄津[xuánjīn]
指佛法。南朝王屮《头陀寺碑文》:“释网更维,玄津重枻。”张铣注:“释网、玄津,并佛法也。”《法苑珠林》卷八五:“含情普洽,机悟玄津,舒则利物,卷则收恩。”另,犹苦海。明屠隆《昙花记·法眷聚会》:“蒙大师不恡宝筏,使良人遂度玄津,浩劫可灰,佛恩难报。”
玄轸[xuánzhěn]
指佛法。轸,指车轮,喻佛法。南朝沈约《释迦文佛像铭》:“眇求灵性,旷追玄轸。”
真法[zhēnfǎ]
指佛法。唐皇甫曾《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五灯会元·西天祖师·提多迦尊者》:“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
真教[zhēnjiào]
指佛法,佛教。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融觉寺》:“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变文》:“至心启告十万尊,谁解宣扬微妙法,若能为我谈真教,身为奴仆不为难。”另,指纯真的教化。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彼其所以章轨真教,敦典崇礼,敷*明刑,其术万方,无非使人同归于善而已。”
竺法[zhúfǎ]
佛法。宋谢翱《寄育王贤上人》:“南游宗竺法,西语问巴人。”明李贽《钵盂庵听诵<华严>并喜雨》:“竺法惊朝雨,经声落紫烟。”
竺乾[zhúqián]
佛,佛法。古印度的别称。《弘明集·正诬论》:“老子即佛弟子也。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若佛不先老子,何得称先生?”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我闻竺乾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五灯会元·东土祖师·慧可大祖禅师》:“祖乃告曰:‘菩提达摩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元宗尝幸东都,天大旱,且暑。时圣善寺有竺乾僧无畏,号曰三藏,善召龙致雨之术。”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之郎中张博士》:“大底宗庄叟,私心事竺乾。”唐*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袴襦纩泉民,而谓竺乾之道与尼聃鼎。”宋沈遘《三司狱空道场功德疏右语》:“命竺乾之众,启梵呗之场。”《雅言系述》:“路振赠诗云:‘……已绝劳生念,虔心向竺乾。’”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