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预展时间:12月1日-3日
预展地点: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时间:12月4日19:00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
此次秋拍,古代书画夜场共有三件文徵明作品上拍,分别为文徵明行书《前后赤壁赋》卷、《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细笔山水》图轴。既有人书俱老、笔法精熟的小字行楷,亦有大开大合、气势雄强的大字行书。画则“粗文”、“细笔”皆备,文氏各种面貌齐聚,衡山墨妙,高山仰止,于此可一睹风采。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Lot
文徵明?行书《前后赤壁赋》卷?
28×cm
水墨纸本·手卷
著录:
1.清陆时化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页)。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3.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7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4.周道振编著《文徵明书画简表》第7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5.刘纲纪著《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文徵明》第页,吉林美术出版社,年。
6.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50卷(《明代·文徵明》),第页,荣宝斋出版社。
RMB:6,,-8,,
铁划金钩吟赤壁搦管吮豪隐停云
文徵明像
北宋元丰五年壬戌()年,时被贬*州的苏轼于“七月既望”“十月之望”先后两次游览其附近的赤壁,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统称《前后赤壁赋》。两篇文赋借景抒情,以表达其*治失意,无奈苦闷,而后忘怀个人得失之坦荡胸襟。苏东坡超凡脱俗之气度、对人生自我关照的胸怀为后世所仰慕传颂。从北宋时起,此文即为文人士大夫所争相拜领,如宋人乔仲常、杨士贤、高宗赵构、马远、马和之、赵伯驹、李嵩等人,金人武元直,元代有赵孟頫,明代吴门文徵明、仇英、文嘉、文伯仁、朱朗、钱谷等等或图或文,吟咏传颂,经久不衰。当然,这自然与中国封建文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息息相关,当不能为国尽忠,为民请命之时,“处江湖之远”而感叹“逝者如斯”,“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等等以佛、道思想进行超脱,亦是其自我救赎的一种生活方式。此文所传达的情感与文徵明后来的归隐出世是契合的,众所周知,文徵明一生科考无功,“凡十试有司,每试辄斥”,这令出身书香世家,时称“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备受打击。五十四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仕途上的不如意恰与苏轼的被贬出京经历相似。文徵明书《赤壁赋》的创作年代都在文徵明六十岁之后,即为其短暂的赴京任职之后的作品。这种境遇与情绪也暗合了苏轼的经历,所以,这或许就是文徵明一生偏好《赤壁赋》的一个原因。
文徵明年做《前后赤壁赋卷》
有学者研究,“文徵明平生所写的,以《千字文》为最多,其次当推《赤壁赋》。”当然所言的《赤壁赋》既包含了《前赤壁赋》,也含有《后赤壁赋》,而大部分情况之下,分开书写前、后《赤壁赋》较为常见,二赋共书于一卷、册者少之又少。清郑珍在所跋文徵明书《赤壁赋》一文中说:“按先生己酉年日记云:‘书东坡《赤壁赋》,前后共五十本’,此其五十本之一。末书‘丙申冬十月二日书’,时先生六十六岁矣。首行下有‘己酉年记’一印。知沈确士以五十本皆己酉年书,非也。日记盖通记前后所书耳。”己酉,文徵明已经80岁,在此前写50本《赤壁赋》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如果说己酉年这一年写五十本《赤壁赋》也不无可能。此说或言文徵明写《赤壁赋》之多。虽然文徵明写《赤壁赋》在当时很多,然而据有学者研究,著录于《文徵明年谱》且传世之有关文徵明《赤壁赋》作品约为35件左右。时至今日,目前公私所存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之文徵明各体书《赤壁赋》仅存17件左右,当然这包含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世界各公私所藏,且有明确著录的前后《赤壁赋》书于一卷、册形式的更为少见,共计约13件(含湮灭不存者),存世者在中国(含台北故宫博物院)境内有明确藏地的仅存4件(见图表)。文徵明一生较为喜爱和刻意模仿的先贤,除集大成之赵孟頫外,另者即为苏轼。据《文徵明年谱》,文徵明对苏轼墨迹皆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赤壁赋》的内容,文徵明在不断地临摹中也有更深入的理解。清方濬颐《梦园书画录》著录有一卷文徵明《行书前赤壁赋》,其后自跋曰:嘉靖壬子七月三日,闲录一过。其中“与吾子之所共食”,旧多作“适”,余从亲笔改定。按《左传》:“食”,销也。坡集中有答人问“食”字之义云:“如食邑之食,犹言享也。”长洲文徵明识。由此可见,文徵明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艺林掌故以及东坡文集确能够如数家珍。也因此,嘉靖壬子()左右,文徵明书写《赤壁赋》之时,便改“适”为“食”,此或为判定其后为文氏真迹的一条佐证。文徵明*靖五年()致仕回家,尤喜欢泛舟石湖。所谓春秋佳日,湖山胜景,必有衡山先生游踪,又因喜欢苏东坡其人、其文、其书,所以一生所书写各体《赤壁赋》,或在晴窗丽日、或为篝灯夜下,或在湖舟遣兴,或赠友怀人,皆畅怀而作。
本卷书于年前,故未改“適”为“食”
文徵明所写之字,即便寥寥一二语的小柬,亦被人视之瑰宝。其书非常认真,平常书信,亦复如是。*佐说“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言说文徵明写字的认真态度。受文徵明言传身教的王世贞言文徵明书法之贵重:“今海内春容之作既富,而寥寥数行如如兹卷者,亦复宝之,不啻拱璧,亦盛矣哉。第卷中多谢饷物语,即不过一算器物,公勤拳手书以报,知世之欲得之也。”本卷《前后赤壁赋》书*靖十九年(庚子,),时文徵明71岁,其已经完全进入行草书书法创作的炉火纯青时期。相比较过去十几年间的书写,其行草书少了一些迅猛和凌厉之势,依据其所题款识,是卷书为雨后初晴,心神爽然之时,所谓“雨霁爽然”,“因研有残渖”,复检得苏长公赤壁赋漫书一过,聊寄意耳”。因为心情很好,适逢砚台中有未用完的残墨,正所谓“书无意佳乃佳尔”。尚可估计,写完《前赤壁赋》之后,仍不能足够“爽然”,真如“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故而续写《后赤壁赋》,也因此全卷书写的自然流畅,不雕不饰,一脉天真烂漫之态。如“状若松江之鲈”“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等处结字行笔起、行、收之间皆果断肯定,神韵天成;而如“凌万顷之茫然”、“二客不能从焉”等等其牵丝自然,映带流畅。按《文徵明年谱》所记,为“南衡先生”画《疏林浅水》并书旧作,试比较其中如“白、明、月、风、江、牛”等等字,不仅可见其多变的笔法结字,更能体察其一致性。复观此卷,足见文徵明笔力劲健,体势清秀,多温婉流利之态,蕴藉深厚之状;且法度严谨,一笔不苟,行气连贯,清劲挺拔。正如明季朱谋垔所赞:“风舞琼花,泉鸣竹涧。”此作虽无雄浑的气势,却传承了晋唐书法的韵致。整幅作品一气呵成,既表现了精熟的笔法,又反映出作者达到人书俱老、心手双畅的创作状态,堪称文氏书法之逸品。
左:本卷局部
右:文徵明年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著录疏林浅水局部
相同字例左图取自本卷,右图取自疏林浅水卷
依据本卷签条“文待诏行书前后赤壁赋真迹。乾隆壬辰年()十月张埙题签。分绿楼珍藏”。查“分绿楼”为毕泷之别号,毕泷(-),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与其兄毕沅皆为鉴藏大家,生平亦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毕泷并无官职,他主要以收藏为业。与毕泷有交往的江苏书画家冯金伯曾作小传:“毕涧飞泷,号竹痴,秋帆先生胞弟也。风格冲夷,吐弃一切,独酷嗜书画,凡遇前贤笔墨之洽己趣,不惜重价购之。予于癸卯冬奉访,出示所藏宋元明人笔墨,皆真迹中之煊赫者,无论赝鼎矣。”《墨林今话》谓其“收藏名贤翰墨精粹,多宋元明人珍品”。足见毕泷赏鉴书画的水平之高。
金匮书家顾光旭是毕泷的亲家,其女嫁于毕泷第四子毕宪曾。他记载了壬寅年()五月至娄东过访毕泷的一幕:“时雨未收,平江新涨,放舟过娄水,访竹屿主人(毕泷)。登分绿楼,主人出所藏书画纵观之,几研间皆古香幽韵也。”是卷前纸与后隔水所钤盖“娄东毕氏家藏、毕泷鉴定之印”即为毕泷藏印。张埙(-),原名传诗,字商言,号吟芗,后改瘦铜,又号石公、小茅山人,江苏吴县人,乾隆三十年()举人,三十四年()以内阁中书任职四库馆,是当时著名的诗词家、书法家、赏鉴家和金石家。张埙少年时,就得到了沈德潜的大加赞许,负名一时,曾与蒋士铨并称。在其侨居京师时,结识了大量文人和书画家,如翁方纲、王友亮、严长明、程晋芳、赵翼、罗聘等。保利香港年秋拍之《摄山玩松图卷》有张埙题跋,可见其于当时社会地位之高,交友之广。乾隆壬辰年(),张埙西行陕西,见时为陕西布*使、按察使的毕沅(翌年,出任陕西巡抚),同时也应见到了其弟毕泷。正是这一年,张埙题写本卷签条。
左:张埙题本卷签条
右:张埙于《摄山玩松图卷》题跋
作者用印鉴藏印
图左取自本幅
图右取自《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是卷后应为毕泷转让于鉴藏大家陆时化(-)或者其子陆愚卿,并著录于陆时化所撰《吴越所见书画录》。依据张埙为毕泷分绿楼藏此卷题签时间为公元年,早于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成书之公元年,此卷或由毕泷转让于陆家。毕、陆两家同为太仓大家,且为亲戚,陆时化之女婿张兴载与毕泷为姻家,其书画应多有流转。陆时化与毕泷二人鉴藏能力为世所公认,嘉庆太仓文人盛大士谓“吾州赏鉴家,向推陆听松山人时化,毕竹痴老人泷。两家书画,甲于吴郡,惜余不及见其美富也”。后人评价《吴越所见书画录》为“是书记其在吴越所见法书名画,自唐至清四王、吴。恽,而以明人之迹为多。每卷以时代为序,各记纸绢尺寸,题跋、印章。其间偶载自跋,鉴赏颇精,所论精当”。“怀烟阁陆氏珍藏书画印、愿吾秘玩”二印为陆愚卿鉴藏印。陆愚卿,字愿吾,号鲁亭,又号远湖息游,其性嗜兰,工诗画。著作《国香志》,《怀烟阁留草》等。陆时化为鉴藏文徵明书画名家,仅考藏文徵明书画且有明确纪年的作品就有33件(含本件)之多,其中包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之著名的《永锡难老卷》(即寿徐阶卷)、《豳风图轴》等等,可以想见陆时化对于文徵明作品的鉴藏之热衷。另,此33件作品也被徐邦达先生收录于其《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中。
左:陆时化所撰《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本卷页影
右:徐邦达先生收录於其《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著录本卷页影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Lot
文徵明(-)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
手卷?水墨纸本
出版:《中国名画第十四集》有正书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九月出版。
说明:
1.端方旧藏。王瓘题引首并跋。李葆恂题跋。
2.王瓘,字孝玉,一字孝禹,号遯庵,四川铜梁人。书法、篆刻家,光绪年间名于时,曾官江苏道员,後参端方幕。
3.李葆恂,原名恂,字宝卿,号文石,又号猛盦,别号红螺山人,辽宁义县人。辛亥後改名理,字寒石、号凫翁,孤笑老人,室名有益无益斋、红螺山馆,官江苏候补道。精鉴别,为端方所重。工诗善画,着有《海琳所见书画录》。清代收藏家,在清在收藏界与李恩庆、李佐贤、李在铣并称京城四李。
4.有原装铁盒。
WENZHENGmINGvIEWINGmooNAtmId-AUtUmN
fEStIvAl
Handscroll;inkonpaper
引首:37×cm./8×/2in.约3.6平尺
画心:33×cm.13×/2in.约3.2平尺
书法:37×cm./8×in.约21.1平尺
Rmb:3,,-6,,
出版页影
端方旧藏文徵明《中秋赏月图书画合璧卷》。前卷图画部分为水墨画,所绘为中秋时节,明月映照之下,家人团聚于平岗之上。有侍坐于长者之前众人,畅谈悦事,尽享天伦之乐;又有守护稚子玩乐赏月者,其一童遥指皎皎明月,一童若有所悟;云雾缭绕于林间,飘渺流转,一派其乐融融,欢乐祥和之声跃然纸上。後卷大字行书自作诗《中庭步月》,其中锋用笔、大开大合、骨力强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世人皆知“粗文细沈”之可贵,文徵明“粗文”学于沈周,後上溯至吴镇、倪瓒、巨然、董源。文徵明二十岁“从周学画”,时沈周六十三岁。由于沈周是四十岁以後形成“粗沈”画风“至四十外始拓为大画,粗枝大叶”,说明文徵沈周学画之时,沈周已经是“粗沈”之风格,然文徵明对沈周的粗笔不甚喜欢,其《题明沈周临王叔明小景》中说:“自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至四十外始拓为大画。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乱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文徵明的粗笔较沈周要细腻,墨色运用要灵活多变。本卷《中秋赏月》文徵明多以吴镇法为之。其山石勾勒果断流畅,松中带秀,湿中带干,皴法以大斧劈为主,甚至是整片为之,浑厚苍茫而後酣畅润湿;树木画法浓淡并举,以淡为主,树干、枝叶勾勒、点厾用笔粗犷而不失逸趣,率真而不失精细。整体画面水墨漓淋,含蓄空濛,从而凸显出八月中秋夜色之下的朦胧美感。然而是图又与吴镇萧索、孤独的画风是截然不同,其画面间一种超脱、宁静平和、雅逸的自然意境,结合中国大家庭欢聚一堂和谐积极的之态,极具诗情画意之美。这将消极避世的元文人画转化现实的、积极、温润的文人画,使画面充满了人生意味。文徵明“粗文”风格的作品还有南京博物院所藏,作于年之《中庭步月图轴》、年之《水亭诗思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作于年之《疏林浅水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年作《江南春图并词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年作《桃源问津图卷》等等,相较而言,本卷于平淡中见天真,简率内传雅逸。
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局部
以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于年所制《中庭步月图轴》(含自作诗)以及书法风格辨识,是卷应为其60岁以後所作,且应晚于年。文徵明60岁後尤爱*庭坚的大字行书,本卷所书亦为《中庭步月图轴》诗文,同为赏月之时,用不同书体录其自作诗,亦为非凡之举。文徵明大字行书取开张跌宕之势,辐射状之结体,将山谷恣肆、放纵、大开大合的用笔融入自己的大字行书中。其又平和舒展,放纵不失于内敛,形成了自我独特面貌,为人倾慕。本卷文徵明大字行书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起笔重按,裹锋行笔,借助长线的长度和力度,增加线条的张力和气势,尽情挥洒,淋漓痛快,气势逼人。在结构上最为耀眼之处便是突出主笔之後,伸长主笔,达到奔放的效果,给人“气贯长虹”的感觉。长线条本来即是字的主笔,加上独特的中锋行笔、骨力强劲、果断放笔等技法,势必给人酣畅洒脱的感觉,比如“冷、初、檐、夜、仙”等字的长撇,“轩、荦、斗、中、”字的长竖:“人、交、衣、禽、金、波”等字的长捺;“河、垂、无、一、有、香、满、昔”等字的长横,加上整个字中宫收紧,四周伸张,其独特的一收一放结构,显得节奏感格外强烈。本卷通篇雄强豪迈源于骨力强劲。其起笔重按,尤其是长横的起笔,重按之後,裹锋行笔,从而使整个线条聚气,起笔、行笔的完美配合,加上长线条适宜伸展,给整个字增添了浑厚感和张力,其运笔过程厚实、挺劲,有着浓重的篆籀之气。全诗一气呵成,潇洒绝伦,毫无滞涩,信手挥来,实为大观。在文徵明众多传世作品中,如本卷大字行楷书,是他晚年特有的一种书法风格,与其典型的小行书“文派”面貌有所不同,是变革其自身书风的一次新尝试,体现了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中贯穿其一生的探索精神。以“粗文”之笔绘《中秋赏月图》,以大字行书写《中秋步月》之诗,真可以说是合璧之玉。是作为叶志诜、端方递藏,王瓘、李葆恂题跋。叶志诜(-)字东卿、晚号遂翁,室名平安馆,汉阳人,工金石鉴藏,善书法;端方(-),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为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藏家,以收藏真、精著称。王瓘(-後)是清末举人,官至江苏道员。字孝禹、又作孝玉,重庆铜梁人。书法长于篆、隶书,兼有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并擅长篆刻,精鉴别,富收藏,为清光绪以降以金石、书法名重一时之大家。所题“中秋赏月图”五字,峻逸挺拔,棱角分明,方圆兼备。以中锋为主,偶用侧锋收启转承使气韵生动而不板滞,方峻遒丽,气象开张,神采粲然。李葆恂(-)字寳卿,兵部尚书李鹤年(-)之子,工文学,因精鉴书画而为端方赏识、并曾为端方大量藏品书写题跋。本卷此卷後由德国著名藏家于晚清民国年期间购于中国,而今重归华夏,实乃幸事。
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局部
Lot
文徵明(-)细笔山水
立轴?水墨纸本
年作
题盒:文衡山山水。清国罗叔言旧藏,内藤虎题。
题识:癸丑七月既望,徵明笔。
钤印:徵仲甫印、文徵明印
出版:
1.《神州国光集》第八集,年出版。
2.《天津商报画刊》第33期,年出版,第1页。
说明:内藤虎题盒,罗振玉旧藏。
WENZHENGMINGlANdSCApE
Hangingscroll;inkonpaper
×33cm./8×13in.约3.2平尺
RMB:1,,-3,,
《天津商报画刊》出版页影
《神州国光集》
古意烂漫颜色外墨痕依约淡苍苍
——文徵明《细笔山水》
罗振玉旧藏文徵明《细笔山水》,所绘为隐逸高士听泉观瀑之图。远看两峰高耸,远山飘渺,山间有樵夫担荷而归;峰回路转,参天古木之下,隐逸高士盘坐于石床之上,仰视林泉,静听山间瀑布、溪流浅潭佩环之音,渐欲沉醉;旁有小童,恭敬谦敏,捧书而立,令人无限向往。此图为文徵明仿古细笔山水之作,山石勾勒多以干墨长线为主,流畅典雅,劲健爽然,又以王蒙牛毛、*公望披麻以及倪云林折带皴法并用,淡墨干皴,苍茫老辣;古木以赵子昂、吴镇等为之,主干挺拔俊秀,穿插错落有致,枝叶勾描点厾整齐繁密,细致精工;勾水纹灵动神妙,微澜涌起,令观者怦然心动。
左: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
年作《五月江深图》
右: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
年作《仿王蒙山水》
是作作*靖癸丑(),时文徵明84岁,为文徵明“仿古”类墨笔山水作品。以艺坛泰斗如此之高龄,绘制如此精细之作,非常人所能及也。类似作品还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其于年所作《仿王蒙山水》,年左右所作《春林策杖》,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年所作《五月江深图》等等,此类“仿古”“细笔山水”之作,形制皆为长幅窄条,为文徵明贯穿一生绘画之追求“古意”创制。文徵明追求“古意”的美学思想始于二十岁左右:“与都君元敬,祝君希哲,唐君子畏倡为古文辞。”其认为“古意”即是“道”,文徵明认为“迹简、意淡、雅正”为贵,即使是水墨也可以达到古意。“墨痕依约淡苍苍,断楮回看四十霜,古意独存颜色外,只应桃李愧严妆。”文徵明一生勤勉、博学,无论何朝何代,院体或是文人画,皆吸收而後用,其内心品评之准即是否有“古意”。其推李唐为“南宋院画之冠”,称马远为“作画不尚仟浓妩媚,惟以高古苍劲为宗”,“诚一代能品”,“益叹马远画法之妙”。
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林策杖》(局部)
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影翠轩图》(局部)
因文徵明作山水崇尚“闲淡、简约、精微”。是作犹能体现其创作理想。本作中文徵明绝大部分施以淡墨为之,整体画面凸显虚实相生,似有若无之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凡空白处皆有物象之生,如其山石空白未曾用墨皴擦、溪水未用墨线勾勒之处等等,有佛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妙悟。“精微”之处不胜枚举,其严整的山石结构,错落有致却不整齐划一;树叶繁茂细碎却笔笔不苟,相互衬托,欹侧相生,实为文徵明追求“古意”之法度所在。文徵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其次是学养,“画家宫室最为难工,谓须折算无差,乃为合作。盖束于绳矩,笔墨不可以逕,稍涉桂畛,便入庸匠。……独郭忠恕,以俊伟奇特之气,辅以博文强学之资,游规矩准绳中而不为所窘,论者以为古今绝艺。……引笔天放,设色古雅,非忠恕不能也。”修养与画理结合,才能求得绘画之仿古“逸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
年作《仿王蒙山水》局部
以此《细笔山水》为证,文徵明此图精密、细润、古雅,刚柔协调,冲淡平和。其崇尚之“古意”,达到了心物交融,自然清美。这些亦是文徵明整体思想的表现,是儒家思想与玄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与单纯的宋画、元画、院画以及後世的董其昌美学是不同的,影响了整个“吴门画派”及明中、後叶的绘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意义重大。
往期精彩回顾
——仇英《唐人诗意图册》考析
百代标程之“清六家”——王翚《仿北苑万山烟霭》初探
开展在即—《元人秋猎图》
开展在即—元·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
开展在即—宋张即之《楷书华严经残卷》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