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历史舆图解析如何加速推进北运河文化旅游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北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大讲堂

从历史舆图解析

如何加速推进北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

北运河,秦代称沽水,汉代名潞水,魏时名笥沟并用为漕运,唐代谓潞河、潞沙,金代为通济河成正式运河。元代称白河,明代谓潮白河、自在河、泗河、通流河、白漕。清·雍正四年()定名北运河。

一.北运河,历史之河

1.北运河上源的两条自然水道

如果有机会,到陕西省碑林博物馆看石刻地图,你会看到,南宋绍兴六年(伪齐阜昌七年,)朱色拓印的《禹跡图》。该图右上方嵌有一条汇入海河的“沽水”,沽水的上源分两支,一支源头标注“湿水”二字,另一支标注“高是山”的山名。

展开另一幅元代大德年间(-)编著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腹里图》你会看到,这一时期的舆图中,沽水上源已分三支河流,一支标注为温榆河,一支标注为白峙河,另外一支标注为朝里河。《水经注·沽水》云:“沽河从塞外来,沽河出自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又南,九泉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泉之称……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合,为潞河……沽水又南,左会鲍邱水,世所谓东路水也。沽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这里所说的沽河、湿馀水、鲍邱水即图中所说的温榆河(古称湿馀水),白峙河(古称沽水),朝里河(古称鲍邱水)。《畿辅通志·北运河水道》云:“北运河者,从其南段而名也,溯(su)上流则分三大支焉,东为潮河,中为白河,西为榆河,潮河即水经之鲍邱水,白河即水经之沽水,榆河即水经之湿余水也。”《水经注》、《畿辅通志》两段史料,说清了北运河上源的来龙去脉。

沽水即潞河,也是北运河的前身。“潞河”这个名字与通州早期行*建制和区域的水系不无关系。

潞县,西汉初年置,属渔阳郡。东汉因潞水改为潞县,就是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

2.北运河上源的三条人工水道

由于漕运之故,北运河上源还先后开凿了三条人工河道。

展开《北京文物地图集·历代漕运河道》你能看到,北运河通州段有三条通州至北京的漕运河道。按开凿的时间排序,第一条,萧太后运粮河,开凿时间为契丹统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间。第二条,金口闸河,开凿时间为金大定十一年至泰和四年(-)间。此河道开凿成功后,由于河道经常淤塞,断断续续只使用了十年。元至元三十年()郭守敬开凿成功的通惠河,利用的就是此河道。第三条,坝河,开凿约元至元十六年()。此河明代弃用。

(1).萧太后运粮河

谈及到萧太后运粮河,离不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即公元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一事件。

成书于南宋咸淳七年()的《契丹国志》载有一幅“晋献契丹全燕图”,是现存最早的燕云十六州的舆图,图中标注:全燕地界“东至榆关九百余里,西至云中七百里,南至雄州二百四十里,北至古北口三百里。”这样,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包括北运河全部划归给了契丹。

公元年契丹入主中原后,将契丹改为大辽。辽太宗时期改幽州为南京(燕京),开始兴建析津府(今北京城西南)。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南部分界,大致在今河北保定白沟至天津一线。宋辽对峙时期,双方以白沟为界,辽国建都的所需物资、粮食无法越界,只能从北方辽东运抵南京(燕京)。

为把辽东粮食物资运到南京,辽朝实行了海运,又开凿了内地的漕运河道。明代蒋一葵撰写的《长安客话》中载:香河县“境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界入海,相传为辽时海运故道。”据史料记载,从海上来的漕船,先入蓟运河河口,然后经大小龙湾逆流而上,至香河西北入北运河,由北运河上游通州里二泗,经张家湾萧太后河至左安门附近的十里河、八里河到达南京(燕京)城的东垣。

清人震钧撰写的《天咫偶闻》插图“辽金元明都城合图”中有:“今八里庄西有河名十里河,东岸有土城,土人名萧太后运粮河,城曰萧太后城。”的记载。由于辽金史料中,没有辽代萧太后开凿运粮河明确的记载,这条河是否真的是萧太后开凿的,早年不叫“萧太后运粮河”叫“三里河”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不管怎样,萧太后运粮河确实是北运河人工开凿的一条重要的水源。

(2)金口闸河、通惠河

展开《北京文物地图集·历代漕运河道》(见上历代漕运河道),你能看到开凿金口闸河的图示。《金史·河渠志》载:“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高梁水)、白莲潭(积水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

金灭辽后,又迫使北宋南迁。海陵王完颜亮于公元年自立为帝,并决定迁都燕京。所需大量的物资和粮食,需要从中原地区运输至京师,满足社会需求。自大定十年()起,就有议案提出引卢沟水(永定河)以通京师漕运。金史载:“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直至泰和四年(),此河才开凿成功,因经常淤塞,使用时间很短。

元世祖九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定都大都。世祖十三年(),平定南宋后,开始从江南运输大量的漕粮至通州,再由通州陆路运至大都。但是,由通州至大都的陆路运输极为艰苦,尤其是潦雨时节,泥淖不可行,驴畜尸体,不可胜计。

世祖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受命考察利用浑河(永定河)、滦河(古称濡水,元称御河)可作为漕运的水源。郭守敬经过认真考察,提出了关于水利十一事的治理建议,其中提到:“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通惠河这一伟大水利工程,首事于世祖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通惠河完工后,漕船可以从杭州经过通州转剥船运至大都积水潭。这条*金水道,也成为了北运河上源,人工开凿的重要水源之一。

历史上,有关通惠河的舆图很多,尤其是明万历十九年()的石刻地图,有一段专门刻有皇都至通州明代改道后通惠河,极为翔实。图上标刻有沿河闸坝、桥梁、石坝以及相关文字说明。相关文字:“通惠河发源于神山泉,会马眼诸泉,经都城入内府,南出玉河桥,由大通桥至通州与白河合。”还有“大通桥、庆丰上闸、庆丰下闸、平津上闸、平津中闸、平津下闸、普济闸、永通桥、石坝。”等文字描述。清·康熙《通州志·州治图》详细标注了元代通惠河,流迳通州城两条河道南汇南浦闸,流向张家湾会入北运河的图示。这对我们研究北运河第二条人工河道,有很大的帮助。

(3).坝河

展开《北京文物地图集·历代漕运河道》(见上历代漕运河道)图,你能看到位于通州城北,温榆河西岸元代开凿的坝河图示。此河道东起温榆河深沟坝经王村坝、郑村坝(东坝)、西阳坝(北岗坝)、郭村坝、常庆坝(尚家楼坝)至元大都城东门(光熙门)外的千斯坝,共七坝。

图中所示的深沟坝,距通州城北咫尺之遥,是漕粮从白河导入坝河的码头。《元史·河渠志》载:“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于是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计役八万六百五十工。”文中所说的通惠河积水,据有关专家考证,即通州城北的水泊(po)葫芦头,乐岁仓位置,推断为通州城北的盐滩村附近。

坝河,疏浚约在元至元十六年()。坝河的前身是高梁河东注鲍邱水的旧河道。《水经注·鲍邱水》刘靖碑词云:“以嘉平二年,立遏(e)于水,导高梁河,造戾(li)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文中所说的“潞河之别源”的“潞河”即温馀水、鲍邱水、沽水的统称。

三国嘉平二年(年),镇北将*刘靖驻守蓟城时,利用东汉以前的漯水故道(即今永定河前身)引入高梁河为上源,水流乘车厢渠自蓟(今北京)西北经昌平,东尽渔阳潞县,灌溉田亩万顷有余。两水在今西直门外附近汇合,又东流至德胜门一带分两支,一支向南穿过蓟城,再向东南流至通州汇入潞河。另一支沿今北护城河向东,经坝河至通州入温榆河。故此,有关专家推断,坝河的前身,应该是公元年,刘靖引高梁水灌溉蓟城东部万顷良田,会于潞河的故道。此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但不管怎样,此河道是北运河上源一条重要的人工水道。

3.北运河的下源

北运河,按京杭大运河所流经区域划分,北起北京通州北关闸,南至天津三岔河口。鉴于对北运河下源所属流域弇陋之识,不敢妄加饶舌,只将手头几幅舆图,提供给有关专家做参考。

第一幅,天津至京都水陆地理全图(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该图绘于清·咸丰年间(——),该图按中国公尺丈量校准绘制的,丝毫不紊乱。所绘比例尺、里数、分寸、水深等,都有具体图示,以备阅图者稽查。

图中文字标注的,由天津鼓楼中心起至京都朝阳门的里数:陆路共二百三十里半一百三十一弓;水路由天津三岔河起至京都东便门,水路三百一十二里四十三丈。沿岸的城池、村镇均有名目。对陆路官道线,人行便道线等,用箭头、黑点标注。天津至通州的河路,水浅、城池、村庄远近等均以图尺校准。

从图中文字表述上看,河路所属地区的测量较为详细。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图所用地名或文字用法与现今有所不同,如“较准”,现在用“校准”;通州地区地名胡古庄、李兒寺、小神庙等与今天的胡各庄、里二泗、小圣庙的地名,文字描述有些差异。其他地方可能也有类似文字用法、地名称谓与今不同的标注。

该所绘通州段,城内外均用轮廓反映,非常简约。值得注意的是,此图河道标注与今有些不同,如通惠河标注为运粮河;从东门外流向张家湾一条河道未标河名,也未有文字说明,推断为元代的通惠河。图中标注的文字有水、旱两路。从州城至八里桥的距离:水路通州城至八里桥,十三里半零十九丈,旱路通州至八里桥,八里零一百九十弓;另有水、旱两路从八里桥至京都齐化门、东便门的距离:水路八里桥至东便门,三十一里半零三十二丈五,旱路八里桥至齐化门三十里零半里三十三弓。

“天津至京都水陆地理全图”共分七部分,每一部分都用“接二、接三”等提示,为我们研究清代北运河水、旱两路以及周边的情形,水、旱两路的里数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第二幅,通州至天津北运河图(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该图应该绘于清代。主要图示,北运河由通州北关闸至天津三岔河口,流经地区两岸的河道现状、主要支流、需要拟建的项目、挑挖的河道、以及沿岸的村庄、重点区域等都作了标注,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的北运河相关数据,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朝鲜使臣崔浦(pu)所著《漂海录》一书,记录了他沿北运河进京沿途所经行之地如:丁字沽、桃花口、蒲沟儿、下老米点、杨村驿、南蔡村、北蔡村、白庙儿、上码头、河西务、土门楼、和合驿、马头、沙古堆、里二泗、长店儿等地名、村名该图均有标注。文中提到的张家湾是浑河口(永定河支流凉水河口),乃诸路贡赋朝贡、商贾之船集聚的地方。

还有“平津保一带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京都至天津段”等舆图,在此不再做解释。

从文化角度讲,北运河,是人类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做的物质表现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的文明之河。因此,北运河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是精神内在的图腾,是文化的。是人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审美情趣等等具体的反映。

二.北运河,文化旅游之河

北运河,是先人们利用自然河道开凿的惠及子孙后代的开放之河。北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沿河两岸区域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成就了历代京城以及沿线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千百年来,无论是古代还是自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在北运河沿线汇聚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北运河故道、桥梁古塔、亭台楼阁、古典园林以及文学艺术、地方戏曲、民间曲艺、饮食文化、人文景观等等。既是北运河文化丰富内涵的具体体现,也是北运河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内涵和宝贵资源,加速推进北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既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借助北运河,创建国家级5a景区的具体任务。下面我就利用历史舆图,解析北运通州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现实意义。

1.自然资源是北运通州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

展开《通县志要·水系图》你会惊奇的发现,流经通州区域内的河流像一张网贯穿着整个通州区域,尤其是流经通州城区的河流,很像展开的渔网,构成了世间少见的多河聚散,天赐水景的旅游去处。这张展开的渔网,纲是北运河,目是潮白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以及元代穿城、绕城流向张家湾的通惠河。

在这张网中有三条支流未被编织进来,一条是中坝河,温榆河支流;一条是小中河,潮白河支流,以及解放后开挖的运潮减河。这么多河流聚散于以塔为中心通州城周边仅几平方公里内,实属世间少见。近年来有人将这张网的网眼,称作为五河交汇对外宣传,有专家提出用词不准确。因为,河水不可能只汇不流,我也有同感,如果修正一个词,将“交汇”改为“汇流”是否符合逻辑。

五河汇流,这一天宫造物的自然资源,如何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上,南北两处最佳旅游牌景点——即五河汇流与三岔河口。编写五河欢渡和九河下梢新的传说,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

世事沧桑,历史进入到本世纪,北京市、区两级*府,对这一地区的水域投入巨资,治理这一水域的脏、乱、差的问题。先后多次疏挖河道、拓宽水域、清淤排污、扩建污水处理厂、铺设排污管道、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等。如今,这一水域绿色植被占据所有空余空间,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季节候鸟,逸兴遄飞。新建的桥梁跨越这一地区水域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公路如丝如带,编织在这一水域两岸。辟建的河道绿带走廊,伴随着柳树槐杨,兰花绿草,蜿蜒崎岖卧于两岸。运河西岸高楼耸翠,日新月异。

由于时间关系无法为大家提供具体数据,只能找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五河欢渡”如今的现状,我想“九河下梢”的天津三岔河口或许比这儿更好吧?!

2.文化资源是北运通州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基础资源

曾几何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指出:“通州有不少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大运河文化。

1.遗失的漕运遗址

展开《通县志·通州城河道图》你会发现,流经通州城的有限水道上,标注着五桥,五闸,四坝、三仓漕运基础设施,这是通州特有的漕运遗址现象,虽然现在均已消失,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漕运文化,却是通州地区文化旅游与别处不同的必修课题。按照其所发生的时间,简单陈述以下:

金代柏木桩闸

《浩瀚长河·通州上下两千年·通州运河闸坝》一书载:“金代闸河上的闸位和技术,我们已无考。但年治理通惠河时,于八里桥东发现一道柏木桩,由此可知金代闸的基础做法。”通惠河的前身为金代开通的金口闸河。金口闸河的开通,原于翰林应奉韩玉建议借高梁水(高良河)、白莲潭(积水潭)诸水源,并在开凿漕河时修建数座水闸,以蓄水通航。所发现的柏木桩闸,也许就是金代的河闸,位于今八里桥东段。

元明两代普济闸、通流闸、减水闸二、南浦闸

《元史·河渠·通惠河》载:“其坝闸之名曰: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

成宗元贞元年()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通州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武宗至大四年(),省臣奏报:“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后至泰定四年(),历时十六年,将通惠河上木桩闸全部改修成砖石闸。

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利用浑河、滦河之水,引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榆河、一亩泉、玉泉诸水,开通了通惠河,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建水闸二十四座以梯航蓄水通航。位于通州普济闸下游至通惠河入北运河,闸坝有四座。通州(通流)上闸,在今西火车站附近,通州(通流)下闸,在今梨园镇王家场附近,河门(广利)上闸,在今张家湾镇土桥村中,河门(广利)下闸,在今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南。

普济闸,在通州西十二里,距平津下闸十三里,至元二十九年()置杨尹木闸,旧有上、下二闸,相距五里。元贞元年()改名溥济。延佑中期(约-)改砖石结构,并二闸为一闸,改今名。

通流上闸,通流上闸,按《康熙·通州志·州治》图示,位于今八里桥附近。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修挖通惠河时所建,延佑中期(约-)改砖石结构。

减水闸,通流闸至明嘉靖七年(),重修通惠河时,为防水患,将庆丰上闸、平津中闸,拆运通州西水关外(今天桥湾附近),创造石闸一座,改名减水闸。平时闭版积水,一遇发大水,既启版泄水,深为两便。此闸因拆两座闸的石料所砌,所以宽大,水从闸上溢流,发出巨响,故也称响水闸。

南浦闸,明万历三十二年(),为保障护城河水能够转运土坝漕粮顺利运到中、西二仓,在州城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南浦闸(也叫南溪闸),在其右侧建滚水坝一座。

清代减水闸,清·康熙《通州志》:“减水闸,在北门外里河葫芦头,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建。”此闸位于葫芦头北岸,因与前闸重名,故称新滚水坝,俗名水簸箕。

元明两代滚水坝

《石坝须知》载:“里河滚水坝在各闸者,庆丰一,平津上一,平津下及普济各二,普济至葫芦头三,南浦一,凡十处。”

《再续行水金鉴·运河卷》载:“是年,通州葫芦头滚水坝、西门外滚水坝既普济闸滚水坝各一座,又葫芦头减水闸一座,倾圮损坏。”

坝,词语解释:“截住河流的构筑物。”滚水坝,其实就是低溢流堰,一种高度较低的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砂。一般来讲,坝闸是水利工程不可分割的配套设施。

普济闸滚水坝,普济闸有滚水坝二处,即普济上、下二闸处。至元二十九年(),与杨尹木闸,同时兴建。今杨闸处还能见到其滚水坝的现象。

旧滚水坝,按《康熙·通州志·州治》图示,位于今八里桥附近。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修挖通惠河时,建通流闸时附带的水利设施。后为了与减水闸滚水坝区分,称旧滚水坝。

减水闸滚水坝,减水闸滚水坝,位于西水关减水闸处(今天桥湾附近),明正德(-)年间治理通惠河时建。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减水闸的安全,减轻大水的冲击,根据地形情况,在主河道上挖一条月河附导流,并设有月城。为了与前滚水坝区别,称新滚水坝。《康熙·通州志·州治》有图示。

清代葫芦头滚水坝,坝于康熙三十六年()建,在石坝北侧葫芦头北岸,是减水闸附带的水利设施,也是普济闸至葫芦头处第三座滚水坝。

石、土二坝

明嘉靖七年(年),巡按直隶御史吴仲重修通惠河的时候,把元代通惠河过普济闸后,沿通州旧城西护城河南拐,又沿南护城河至城东南角过南浦闸;和沿旧城西水门,穿过城中出东水门,沿东护城河过南浦闸,汇西南护城河流至张家湾携凉水河入北运河的这条河道的河口,从张家湾挪到了州城北门外。并在这条河上始设了两个漕运码头,一个是土坝,在通州旧城东门外,一个是石坝,在旧城北门外。

石坝,《通惠河志》载:“石坝一座,在通州北关外。嘉靖七年()新创,工程之费于闸半之。”

《石坝须知》载:“旧筑土堤长若干丈,堤外又筑板坝若干丈,以资保障。……南船来往,停泊坝外,篙眼积如蜂窝。”

通州北门外的石坝,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拦河坝,这座宽大的石坝,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为了防止湍流水急的冲击,另外兼做码头。通惠河,又名里河漕,这座石坝就是里河漕运码头。

石坝、土坝是朝廷颁诏钦定的漕运专用码头,任何私人商船客舫一律不准停靠。两个码头,是因为漕粮按照项目征收,分征兑和改兑两大类。所谓正兑就是按照定制,正式应征的漕粮,多属质地较糙的白米(机米),供作旗兵*饷、旗人俸米之用,也称*粮,由石坝验收后转输京城各仓;改兑是由其他税项改兑征收的漕粮,是质地精细的白米(精米),故也称白粮,供应宫廷和京官需用,在土坝验收后运入通州中、西等仓,可见这两个码头是有明确分工的。

石坝之西开有“泊船潭(因潭似瓢葫芦,人称之葫芦头)”,以便驳船(转运漕粮的小船)停靠。驳船在葫芦头装满漕粮,依傍减水闸(俗称闸簸箕)入里河沿的一段护城河西行,再傍减水闸入通惠河,过八里桥经普济等五闸,到大通桥。

土坝,土坝,位于大河沿二道堤,是验收改兑漕粮,转输通州城内中、西二仓的漕运专用码头,并设*亭以示界分。

土坝码头的前身是沽河(白河)上的一个渡口,秦拓驰道于天下,蓟襄驰道由此通过。明代洪武年间在州城东门外罗家口设船建东浮桥,后屡建屡被洪水冲毁。清代,帝王东陵祭祖均由此通过。由于漕运之故,码头上遗存下一系列文物、文化遗存:例如漕运专用的二道堤(似石坝的葫芦头,剥船由护城河转运州城内漕粮的专用水域,);因漕运形成的东关大街、兴盛的十八个半截儿胡同、设建的东*亭、慎易堂、督漕公廨、掣(che车)斛厅以及与其有关的潞河驿、斗姆宫、善人桥、文昌阁、药王庙、东岳庙等等。更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