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653.html活动预告
“太湖讲坛”第49讲暨科协大讲堂第7讲讲座信息
“太湖讲坛”第49讲暨科协大讲堂第7讲将于11月8日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讲嘉宾:章传*。讲座主题:举杯相劝太湖茶——太湖茶文化与茶产业未来展望。以下是有关信息:
三祖寺与禅茶文化
章传*
摘要:三祖寺位于古南岳天柱山南麓,在禅林中地位显赫。天柱茶是古南岳的特色产品,是三祖寺的礼佛敬客之物。名山名寺名茶天赋异禀,相互映照。佛家道家儒家交相融合,和谐共存。三祖禅风对禅茶一味及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功勋卓著。三祖僧璨提倡禅修生活化,身体力行以茶助禅。僧璨撰著《信心铭》,奠定禅茶文化的精神基础。由于儒释道三家人士的共同参与,禅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包容力愈益强大。
关键词:三祖寺;三祖僧璨;信心铭;禅茶一味;禅茶文化
三祖寺位于当今安徽省潜山市古南岳天柱山南麓,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年,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年)开创,梁武帝(-年)赐名山谷寺。禅宗三祖僧璨(约-年)来山谷寺隐居,扩建寺院,讲经传法,著述《信心铭》,传衣钵给四祖道信(-年),公元年三祖僧璨在山谷寺立化,三祖寺之名由此而来。从中国佛教禅宗初期的组织形式和理论基础角度看,三祖僧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祖禅寺地位显赫。众所周知,饭后三碗茶乃和尚家风。千百年来,三祖禅风浸润着茶禅一味,濡养着禅茶文化。
一、名山名寺名茶天赋异禀
古往今来,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天柱山、三祖寺、天柱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的来源)、万岁山、万山。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年)封天柱山为“南岳”。直到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年)诏改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号称南岳近年。如今,天柱山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跻身安徽省三大名山(*山、九华山、天柱山)。
三祖寺,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厚重。南宋诗人张同之高度赞美三祖寺,于绍熙二年(年)在三祖禅寺内一处石壁上题诗“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深刻揭示了三祖寺的发展历史、文化脉络、风物景观、佛界地位,尤其是“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可谓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天柱茶,因天柱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在唐代就已经天下闻名。唐代李肇在唐宪宗元和(-年)年间为翰林学士,撰著《唐国史补》载有“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常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处亦有。遂命出之,以指示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其中,舒州茶就是天柱茶。常鲁公就是常伯熊,时任监察御史,唐代风雅类茶道代表人物。西蕃,特指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权,诸王的名字中多有赞普二字。这则历史记载表明,唐代时期,天柱茶不仅在内地赫赫有名,而且已经名闻边陲了。
名山天柱山、名寺三祖寺、名茶天柱茶,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彼此映照,相得益彰。茶助禅修,禅增茶味。天柱山名扬九州,天柱茶香飘四海。禅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日益丰富,产生的辐射影响驰而不息。
二、佛家道家儒家交相融合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主要思想来源是道家思想,道教也可称作道家。道者尊生、贵生、忘坐、无己,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茶是道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物质成分之一,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利用和向民间普及。茶又是道家修炼“精、气、神”的一个重要媒介,道家思想和道教教义成为中国茶道的直接来源。天柱山是道教的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左慈(约-年),庐江郡(今安徽省潜山市)人,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左慈深入天柱山采药炼丹,在茶庄、马祖庵、良药坪等地建造了炼丹台、炼丹房,开创了天柱山道教的先河。天柱茶出现在左慈的炼丹房里,天柱茶香从左慈的炼丹炉里飘出,应是情理之中。如今,看到天柱山“丹灶苍烟”景点,让我们仿佛想象到天柱茶烟袅袅升起。
佛家也指佛教者。禅宗是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在山谷寺弘扬佛法,传授衣钵给四祖道信,在佛教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影响极其深远。三祖寺以茶供佛、待客、自饮,这与史书中所载寺院用上等茶供奉佛菩萨、用中等茶招待香客、用下等茶自饮解渴是一脉相承的。农历三月初三,民间传说是三祖僧璨的诞辰纪念日,举行一系列佛事活动缅怀祖师。三月三禅茶茶艺表演,既是纪念三祖僧璨的重要活动,也是传承三祖寺禅茶文化的重要方式。
儒家崇尚仁义、礼乐,倡导中庸、忠恕,主张德治、仁*,重视伦理纲常。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茶文化也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茶如君子,人们把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这六种茶具合称为茶道六君子。茶如佳人,就像苏轼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所谓无茶不文人,唐代李白、白居易、李翱、李德修、独孤及,宋代林逋、苏轼、王安石、*庭坚、李师中、张同之、李公麟、陆宰,明代李元阳、胡瓒宗,清代张楷等等,纷纷来到三祖寺,或题诗咏怀,或刻石记游,或坐听流泉,留下的文字与传说大多关乎天柱山、三祖寺、天柱茶。
三祖僧璨于隋大业二年(年)圆寂。到了唐朝时期,儒释道合流。佛家、道家、儒家三家的思想和谐交融,而三家的人物在天柱山甚至三祖寺和谐共处。例如,李白(-年)深受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的影响,而这些思想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就是李白所作。传说公元年,诗仙李白与画圣吴道子(约-年)、书法家颜真卿(-年)等人一起来到天柱山三祖寺。吴道子即兴创作一张宝志禅师的“志公像”。李白看着吴道子画的志公像,用草书写下《志公画赞》。时任庐江郡太守李袛请书法家颜真卿将《志公画赞》工整地抄写一份,然后请来石匠,选用上等石材,将吴道子画的志公像刻在石碑的中间,将颜真卿抄写李白所书《志公画赞》刻在石碑的上部,于是,天柱山三祖寺出现了一块举世闻名的“三绝碑”。
天柱茶已经融入了天柱山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进程中,而儒家文人的参与更增益了天柱茶的文化内涵。
三、三祖僧璨及其《信心铭》与禅茶文化
相传禅宗始祖达摩在河南嵩山面壁时,为防止瞌睡而撕下眼皮弃于地上,不料地上长出茶树,达摩饮茶后神志清醒而完成九年静修,从此禅与茶结合,饮茶成为和尚家风。
禅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天柱山地区正是禅宗开基创业的摇篮与传承胜地。禅宗二祖慧可禅师(-年)于北魏末年南下舒州,隐居司空山,于隋开皇初授衣钵给三祖僧璨。僧璨于天柱山麓山谷寺作《信心铭》,弘扬心性思想,传衣钵给四祖道信(-年)。道信至蕲州*梅破额山传法,授衣钵予五祖弘忍(-年)。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年),顿悟宗风致禅宗风靡天下。在禅宗创立与发展过程中,二祖、三祖、四祖以及后来“五家七宗”的许多禅师都曾在天柱山地区活动。
三祖僧璨有偈语“华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指出再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也没有收获,提倡禅修必须生活化,率先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融入佛事活动之中,为后来佛门形成农禅并举之制度、寺院兴起种茶之风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祖僧璨不只是在生活饮食方式的浅表层面上促进了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僧璨写成了禅宗祖师的第一部经典《信心铭》,在禅宗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信心铭》全书句,每句四言,句句铿锵,共计字,字字有声。僧璨提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佛性即心性,追求高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于是禅文化与茶文化相通于主体(人)的感受,禅助茶兴,茶助禅修,终至禅茶一味,禅茶文化形成。无怪乎唐代著名诗僧皎然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感叹“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还有河北赵州柏林禅寺从谂禅师(-年)总是提醒人们“吃茶去”。由此可知,三祖寺倡导的禅茶文化既有物质基础,更有精神升华。
四、宰相李德裕后裔李师中与三祖寺摩崖石刻
在三祖寺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摩崖石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存“三祖山摩崖石刻”十一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三百余幅,数量多,跨时久,内容丰富,艺术性高,有如石刻艺术博物馆。
在山谷流泉岩壁上,赫然刻有李德裕等官宦大名,这是李师中所为。李师中(-年),宋代词人,唐代宰相李德裕后裔。李德裕(-年),唐代文学家、*治家,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李师中为什么将祖先李德裕之名刻写在三祖寺的摩崖石刻群里呢?
唐朝宫廷盛行饮茶,每年清明时节朝廷还举行茶宴,名为清明宴,品尝新茶,赏赐群臣。李德裕是朝廷重臣,人称赞皇公,是位品茶高手,饮茶极为讲究。皮日休(约-年)所《题惠山泉》诗“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就是讥讽丞相李德裕为了用好水煮茶,命令专人从三千里外的江苏无锡把惠山泉水送到京城长安。
李德裕品茶,除了讲究好水,还需要好茶,不仅搜寻好水,也精求好茶。据唐代《玉泉子》以及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
有人授舒州牧,赞皇公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数角”。其人献数十斤,李不受。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角投之,李阅而受之曰:“此茶可以消酒食*。”乃命烹一觥,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视其肉,已化为水矣。众服其广识。
李德裕虽然身居长安,却对千里之外的天柱茶情有独钟。因为他知道天柱茶解酒消食减肥排*,于是慕名索求天柱茶,并且公开做实验进行验证。两百多年后,裔孙李师中将李德裕之名刻在天柱山麓三祖寺边的山谷流泉岩壁上,就是纪念李德裕与天柱山的这段茶缘。
《玉泉子》记载中晚唐*治传闻和人物佚事,多可与史传相参证。《中朝故事》上卷以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为主,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虽然这两本书都具有参考价值,但难免事有不足征信者,李德裕的实验结果肉化成水就未免神乎其神了。然而,正是由于李师中在三祖寺摩崖石刻群中留下遗迹,才让我们知晓虽然文献记载颇具传奇色彩,但是确有其事。借助《玉泉子》、《中朝故事》、三祖寺摩崖石刻群这些文化遗产的载体,这则茶文化传说故事已经流芳百世了。
五、文人*庭坚及舅父李公择与三祖寺禅茶文化
所谓“水为茶之母”,水在品茶中地位是很高的。天柱山有好茶,所幸的是,天柱山也有好水,正如潜山市民谚所云“天柱山上茶,玉照泉中水”。玉照泉与天柱茶有什么关系呢?这与文人*庭坚及其舅父李公择有关。
*庭坚(-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领袖。*庭坚的舅父李公择,曾经担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衙门设在舒州,也就是今天的潜山县城。李公择喜欢品茶评水,在天柱山西侧玉照峰下建成了玉照泉,闲暇之余以汲泉煮茶为乐。
元丰三年(年),*庭坚路过舒州,拜访舅父李公择。李公择要求外孙*庭坚留住十日。期间,*庭坚游览舒州名胜,赋诗数首,其中之一就是《玉照泉》:
仙人持玉照,留在潜西峰。一往不返顾,尘痕废磨砻。想当光溢匣,云山叠万重。有井洌寒泉,照影互相容。得名未觉晚,学士古人风。持节按九城,乐此水一钟。税车束上饭,谈笑考百工。金瓶煮山腴,茗碗不暇攻。苏侯亦静者,疏凿济成功。排遣尘滓行,石奁清如空。能令水源浊,鱼虾来其中。生子岁月多,往往隐蛟龙。玉照不见影,盘桓蜗螺宫。一朝揭源去,枯渎草蒙茸。
*庭坚描述了玉照泉煮天柱茶的来龙去脉,并在诗中注明玉照泉是舅父李公择建成并命名的。*庭坚对舅父的生活很是羡慕,声称要把天柱山作为第二故乡。不仅如此,相传*庭坚还在山谷寺(即三祖寺)山谷流泉的石上读书。因为心生喜爱,便自号“山谷道人”,于是*庭坚就有了“*山谷”的别号。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中,宋代题刻有一百幅,以*庭坚、李师中、王安石、苏东坡等刻记最为著名,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就有六幅。
总而言之,三祖寺对禅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功勋卓著。难能可贵的是,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佛家、道家的各家思想并行不悖,名山、名茶、名寺、名泉等各种元素天赋异禀,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流传至今,为今人及后世积淀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郑炎贵.皖山茶文化钩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2]丁以寿.中华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郑炎贵.皖山禅与中华茶道[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
[4]夏涛.中华茶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郑炎贵.安庆茶文化概说:皖之源,茶之华[N].安庆日报,-5-16.
[6]章传*.茶道视角下三祖僧璨《信心铭》浅解[C].三祖禅寺第五届禅文化论坛论文集..
章传*《三祖寺与禅茶文化》发表于《三祖禅寺第六届禅文化论坛论文集》第-页。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章传*
编辑:朱砚文
审校:丁以寿/高超君
往期推荐

p>年底禁用!安徽新版禁塑*策来了!
医院公开招聘护理人员公告
宿松发生一起命案,致两人死亡
☆☆Tai☆☆Hu☆☆Jia☆☆Yuan☆☆Wang☆☆☆
广告合作
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