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通史middot通史概述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南岳与青原是正值禅宗南北两宗激烈、激烈正烈的时候,在湖南和江西悄悄涌现出来的新的禅宗派别,这也就是后来所说慧能传承的另外两系——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

传说怀让是陕西安康人,他最早是就学于嵩岳老安,后来受教于曹溪的慧能,在湖南的衡山修禅,他的终生默默无闻。真正让怀让扬名于后代的是到了他的徒孙,他的徒孙辈在京城弘扬本宗法门,于宝历年间获得朝廷的敕封,真正让南岳禅法轰动官民的是马祖道一。

道一生于公元年,他是四川广汉人,俗姓马,后来世称马祖,献宗追封他为大寂禅师。马祖势力遍及江西,号称江西禅,又称洪州禅。促使洪州禅持久发展的实际是道一的另一个弟子怀海,又叫百丈怀海,他在佛教史上非常著名。他最大的贡献是戒律。

根据传统的戒律,大德禅师多居于律寺,制约非常的苛细。但是我们都知道禅宗是以农禅经济为主体的,所以道信、弘忍以来这些禅僧的领袖们他们都不住在律寺里头,也不受这些戒律的制约,往往是离寺别居。

我们今天看,比如很多藏传佛教的寺庙,这些僧侣还是围绕寺庙别居的,这种别居就会导致戒律荡然无存。到了百丈怀海,决定另立禅律,不论高下尽入僧堂,他对日常的坐卧行住都作了规范,比如“堂中设长连床……卧必侧床唇,谓之带刀睡;日常饮食随宜,示节俭;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堂,惟立法堂”。

这些规定说明这种散居的农禅模式,逐渐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经济,于是禅众集团这种长期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平等式的生活方式,需要开始规范化和制度化。与此相应的是,坐禅的宗教观念以及秩序和纪律,也会因此而得到加强。百丈怀海确立的这种禅宗戒律,我们注意啊,这不是传统上律僧定的戒律,定的是禅宗戒律。一旦制定立即在天下禅宗中风行,如风偃草。到元朝重修为《百丈清规》,我们又叫百丈山戒律,成为官方颁布的必行戒条。

至此三代:怀让、道一、怀海,至怀海洪州禅彻底成熟。

青原行思是吉州人,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他生于本州,也在本州的青原山修禅,行思的生平跟怀让的生平一样——不详。他的出名也是因为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就是著名的石头和尚希迁。

希迁,生于公元年,于衡山南寺结庐行禅,被奉为湖南主。

大家发现这两个宗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是什么呢?南岳怀让,是在南岳,就是他在湖南修行但是他的势力却遍及江西。而青原是在江西修禅,青原山修禅,但他的势力却遍及湖南。就是他们互相侵入了对方的领地,但是都没有在本地传教。

理论上我们觉得南岳怀让应该是在湖南传教,青原怀思,行思是应该在江西传教,但他们恰恰是反着的。南岳怀让他的弟子道一、再传弟子怀海却在江西传教,而出在江西吉安的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却在湖南传教,而且他在湖南传教的势力非常的大,被尊为湖南主。所以江西的道一与行思的弟子希迁一时被并称为二大士。他所撰的小品《参同契》对禅思想发展影响非常的大。对了,还有一点我要告诉你们的,湖南、江西两省往南刚好夹着韶关,我知道你们很多人不看地图,甚至可能连全国23个省的名字都数不明白——以前就有很多人问我你在韶关长大不是的湖南吗?

我觉得这大概是你们对我们广东人眼里出了广东都叫北方的一种报复。

希迁再传弟子是天然,生平不详,后参问江西天台、伏牛等派禅法,以“无事僧”著称当世。我们发现这两个宗派都是出现过三代名僧——南岳怀让到三代怀海、青原行思到三代到天然。

纵观唐武宗毁佛之前,中国的名山已尽为禅宗所占,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的禅宗的传教中心,这些禅宗的宗派基本上都遵循了同一个规律:就首先默默无闻,师傅默默无闻,四处游方聚众,然后最后选一个好地儿,定居于一处,在这一处传法,受到地方官吏的扶持,在他的后世弟子中又出现了名僧,最后影响日大,受到朝廷的追封,国家予以了承认,而这些被承认的宗派各自标新立意,互相攻讦,为什么呢?都为了争夺谁是正宗这个概念嘛,所谓“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这种趋势在安史之乱之后可以说是日甚一日,它与密宗同时(gui)崛起,构成了中唐佛教两大显著的特点。

关于南岳与青原两系的思想差别,后人有一些传说,实际我们对禅宗史和禅宗的思想史是要专门分出去讲的,因为这里是通史,我们可以简单地讲一下。

宗密就是我们说中唐后期中国最大的禅家,所继江西禅的法眼是什么呢?是“触类是道而任心”。这句话可以作为南岳一系的禅要——“触类是道而任心”。所谓“触类是道”,是指,心动念,弹指、咳嗽、扬眉动眼都可以视为佛性的全体之用,即如来藏的体现。

就是你日常的所有活动,心动念、动眼,你日常的所有举动这都是佛性,都是如来藏。如果据此而要求,那实践上,你就不可以起心造恶。你只能行善,你也不应该被修道、学法、成佛这些目标所拘。你必须任性自在,这就所谓“任心”,亦即解脱。

所以马祖门下的师徒授受,往往是有哭有笑、拳打脚踢,目的在于什么呢?目的在于启示弟子“一切皆真”之道理。大家可能对南岳的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它的深意。南岳这一点实际是撕开了中国禅学、心学最早的旗帜。我们看一看“触类是道而任心”,就是“任性自在即解脱”,这不就是儒家后来的心学吗——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吗?

青原一系的思想宗密归为“泯灭不寄宗”,即般若性空,石头希迁与牛头宗道融同属此类,按牛头宗禅要是说“本无事而忘情,情忘即度苦厄”。我们知道《心经》里有一句话叫“度一切苦厄”,这句佛经是有前、前半句的,就是牛头禅的法眼,即“情忘即度苦厄”。

曾经有僧问希迁:何谓解脱?就什么是解脱?

答曰:谁能缚汝?就你不解脱,那谁捆绑住了你?

又问希迁:何谓净土?

答曰:谁能垢汝?就什么是净土?希迁问他,那什么让你脏了呢?牛头禅的基地,嗯,就是在如此山明水秀的江南地区......

这一组问答,或者说这两组对立的问答,就包含了忘情的成份,就忘情的意思。从总体上看南岳与青原以及其后的禅家,他们没有什么深邃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理论或者说他们所提出来的一些观点是含鞣混杂,甚至矛盾,极少具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因为当时参禅者日多,纷纷杂杂,你来我往,师徒宾主之间问答甚多,于是出现了很多各呈机锋,就是抖机灵的话,也说了很多含义不清的这个话语。这使佛教哲学或者哲学体系的边界原则愈加地模糊。

《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大量这样的对话和这样的故事,就师徒接待的故事对话,根于这些对话和故事甚至在佛教上有专门的一类书,这一大类书,叫什么呢?叫灯录。灯录就是记载这一类的,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书,就像夜一样,这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一组一组的对话。每一组对话和故事,乍一看都觉得非常有意义,但仔细想又觉得没什么。它们的理论来源和理论武器就是大乘空宗,大乘空宗是认为,人是不能通过语言去把握真理的,日常所说的话你去体悟多少就悟多少。

大乘空宗还有一个武器就是只破不立。比如有僧问智俨:“何谓戒定慧”——戒定慧是三学,何谓戒定慧?智俨答说:“贫僧这里无此闲家具”。你说这个问答扣的上吗?噫......你说扣的上它也扣得上,你说扣不上你也不知道他答的是什么,但是仿佛里头有一些哲理,这就是灯录这种呈机锋的机变。

有人问石头希迁,说何谓戒定慧?希迁说,戒定慧就是我家里的女奴。啧......这个问答至今我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有僧问怀让:“何是佛教三宝”?怀让答:“禾麦豆”。啧,这个东西,好像有意义,又好像没意义。这些灯录里记载的大量的问答,体现了农禅并行的丛林中,禅师与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这种富有情趣的场面。

禅宗的五家七宗从会昌法难开端,就是大概公元年到年......年到年这五年,后来又遭受了王仙芝*巢的起义,在南方的这种打击,而北方又是那种五代十国的*阀混战,南北两方社会都非常的动荡。导致当时官寺庄园经济这种研究哲学、研究佛教经院宗派一蹶不振,大量的僧众流失,山林禅众也不断的扩散转移。

在另一方面,这种外患和内乱导致国家对佛教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就没法控制了。于是老百姓流入山林的人数愈加众多,禅宗就是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不光得到了生存,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于是在唐末五代兴起的这禅宗五家就是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的产物。

我们刚才谈到了禅宗有七家,最后汇变成了五家。就是七个理论宗派最后汇变成了五家。这五家我给大家简述一下。

第一家,是江西怀海传下来的,江西怀海门人众多,其中灵佑辟潭洲沩山为据点,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宁乡县,在会昌毁佛之后,因为相国崔慎的保护,于大中初得到了复兴。灵佑的弟子慧寂,到了江西的大仰山又去开拓,就是灵佑在沩山传教,他的弟子又到了大仰山传教,师徒合并,禅徒荟萃,成为禅宗第一家沩仰,就禅宗五家的第一家沩仰家。

江西禅怀海的另一弟子希运,居洪州高安*檗山,僧众常逾千人,会昌毁佛之后他得到了另一个大官僚裴休的保护。于大中二年重新聚徒。沩仰家是得到了相国崔慎的保护在大中初年得到了复兴,希运这一支是在大中二年重新聚徒。他的重新兴起也是希运的弟子义玄,在大中八年来到了镇州,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县,兴建了临济禅院。今天这个禅院还在,也非常地兴盛,势力遍布河北大名之北京之间,形成了禅宗的第二家临济。

出于青原、惟俨门下的良价,于大中末年开始在新丰山开始收徒,后移至豫章高安洞洞山弘法,他的弟子本寂在江西抚州曹山传扬师说,后移居宜*,法席大盛,史称曹洞禅。这就是禅宗的五家中的第三家曹洞禅,在江西抚州的曹山。

青原下另一系道悟传崇信至义存,诶......这个义存就很有名了_雪山义存。在福州象鼓山雪峰创建禅院,在福州传教,僧众千余人,唐懿宗赐号。他的弟子文偃后到韶州云门山,又受到了广州地方官的支持,后形成了禅宗五家的第四支——云门禅。

雪峰义存的另一个弟子师备至文益,先居临川,就江西抚州,刚才我们知道有一家已经是从江西抚州来的就是曹洞。在江西抚州开堂,后南唐李璟迎至金陵清凉寺,就是今天的南京清凉寺,后追为大法眼禅师,遂成五家宗的法眼禅。

所以我们就知道禅宗五家里头,就是开始有七个学派,后来这个七个学派归到唐末的五家,实际是南岳怀让的两家和青原行思的三家,就传下去之后。

这五家禅中沩仰兴起最早,但是它到宋初的时候,就是经历五代十国就已经没了,非常衰微了。

法眼就是雪峰义存实际青原、道悟一系下面的徒孙,形成的最晚,随吴越之亡也势衰。

而云门禅在北宋非常兴隆。

曹洞禅,特别是临济禅,流传区域最广时间最长,直到近代,就是曹洞与临济两宗直到近代仍然时有名师问世。

曹洞禅传至浙江宁波天童山如净,收了日本弟子道远,后开创了日本曹洞宗。曹洞禅是对理学,就是宋朝的儒家理学影响最大的一个禅法。

而临济禅,就是今天石家庄的临济寺的临济禅,法席始终很盛,直至近代。它传至石霜楚源,收徒慧南,居于南昌*龙山,后称*龙禅。

楚源的另一门徒方会,至筠州,就今天的江西高安杨岐山,弟子众多,后称杨岐宗。

所以上述的五家与此后的两宗,僧史通称五家七宗。

杨岐禅门下的蒙庵、元聪,传日僧,后成为日本杨岐宗的初祖,临济各派不断流传到日本,到今天为止临济禅跟日本临济宗交流还是非常的密切的。这就是五家七宗。

实际上禅宗最早是有七个学派,这个七个学派到最后剩了五家七宗,其实互相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虽然都是“七”。前七个学派都是从五祖弘忍下分出来的禅宗七个,呃......这个......学派吧,但最后的这五家七宗,实际是从怀让和行思传出来的。

五家七宗的哲学特色不多,它始终保持着一种杂糅诸学、随机应变的倾向,直到宋初禅宗中这种普遍都要参与劳动,上下合力、上下均立的制度没有什么改变,师徒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分别,就师傅的地位高,或徒弟的地位低,在思想上非常的自由。

啧,有一些非常有见识的禅僧,多是参学诸家名山而独树一帜,就是到处的行学,就是到各个名山去求学,然后以致于行脚参禅成风。禅师之间平等竞争,非常的激烈,就是这些名僧就像游学一样到各个禅去学,不能明确地说他们就是谁的弟子、谁的弟子,然后呢形成各种各样的学风,他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所以开堂讲法、随机接物就成了决定禅师地位的重要因素。

所以,处理好宾主师徒之间的往来对应、往来酬对,成为了日常的一个重要议题。禅宗的这五家各有自己的家风、门庭、宗眼就是法眼,主要表现为这种应机接物的方式,同时也能反映出一定的这一宗派的思想内容。

我们不逐一的去讲,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临济一家,因为这一家对中国后来这个禅宗发展影响很大。

临济一家属于顿悟学,它应机多用棒喝,就是当头棒喝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就是用棒打、呵斥成为交流道理的中介。义玄他有两段名言,我们都知道义玄是创建了这个临济禅院。

他有两段名言,叫“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这是第一句,第二句叫“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前段叫做四料简,后段叫做四照用。

什么叫“夺人”呢?“夺人”即指斥我执,“夺境”即指斥法执。“照”谓之寂照,是指般若空观,就是我就只破不立。“用”所谓妙用,就承认假有。我们提过说,“有”和“空”这是一个佛教不能避开的哲学漏洞,所以即承认假有。意思是说,他的言说全在于临机发挥,你说有我就说空,你说空我就说有,你说夺我就说不夺。

或夺或不夺,或有或没有,或空或不空。言不尽意,没有常规。就是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反对,他没有常规。他人听来总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就,他的话别人听了总在懂和不懂,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与不对,所以说者不因此而迷失本宗。就这个宗的特点就是你说什么我都反对。真是人不可貌相,看着挺慈眉善目,没想到这么凶,不过带着一种蔑视的嘲讽微笑倒是真的,让我想起我高一的数学老师汪老头。

义玄的宗旨是打破一切枷锁,就是他这种“你说什么我都反对”的目的是什么?他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是有宗旨的,他的宗旨就是为了打破你思维上见解上的一切枷锁。他认为佛即是心清净,法即是心光明,道即是处处无碍。所以一个真正学道的人要自信,不向外求法,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你说义玄这种似是而非的大白话它能不吸引人吗,对吧?

佛就是清净心,法就是心光明,道就是处处无碍,人要自信,要向内求佛。这个现在你随便找一个修佛的大姐,基本上都能给你说出来,可以见义玄提出的理论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他提倡,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灭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辱骂诸凡小,向逆境中觅人”。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你,根本不用拜佛、你不用拜祖,你就,你想骂谁骂谁。他又号召“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这个后来一休是完全继承了他这一套,就是日本的一休和尚。

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就是听着是大逆不道,但是它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让人们把解脱的希望要寄托在自己的自信和自主上,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了悟上、自己的信念上、自己的主张上。而不是去拜佛、不是去求佛、不是去念经。可以说这种自信、自主、自悟的原则是禅宗创宗以来的一贯主张。

但是,到了义玄发展的这种公然呵佛骂祖、非经毁行的程度。就是已使佛教传统的这个面貌完全丧失了,它再往下走一步是什么呢?在印度再往下走了一步,这走了一步就是佛教自己的消亡,印度教胜利。但中国就没有印度教来填补这个空白,但是佛教也因此由盛转衰。禅宗反对偶像、轻蔑教条的这种风气到了临济宗义玄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我们刚才谈临济宗义玄主张的是当头棒喝、是顿悟。我们这之前提过为什么会顿悟,是因为真理作为一个整体,你不可能把握一部分。你要不然就都把握,你要不然就完全不把握,所以要顿悟。

而渐宗或者说渐悟是曹洞宗的主张,曹洞宗主张的禅修是渐悟式的。禅宗里对中国儒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对理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禅宗,就是禅宗中的曹洞宗,但是它的理论也是比较庞杂,它也没有形成体系。

关于禅宗史我们在后面要专门开始讲一章,因为我们本章讲的是佛教通史,所以关于禅宗史就介绍到这里。

华严宗和禅宗的宗教哲学实际都给后面的程朱理学提到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到宋代华严宗已经衰微了,甚至它的经书都已经遗散了。我们提到禅宗的一支后来对心学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就是说儒家的后来两派都是受到禅宗的影响,和华严宗的影响。

一直想好好看看苏东坡传,无奈没时间,还好前些年看完了范仲淹传,可惜没找到他是否写过易经批注。

而禅宗五家中临济、曹洞、云门这三家,一直保持着某种繁荣局面。由于禅教融合的提倡,士大夫参禅之风就是非常的流行,但是士大夫参禅,我们都知道,读书人普遍是对知识、对逻辑、对哲理有兴趣。他们不像普通的僧,额,普通的百姓一样,只是对禅宗的口号有兴趣。

所以士大夫参禅普遍都是对华严宗的教义表示兴趣,就是他们研究的都是华严宗的教义。因为禅宗自己是没有教义的,我们说过就是一本自己造的《坛经》,而且它的理论水平相对地也比较低。所以宋代理学家接受的实际是华严学说,虽然他接受的是华严学说,他通过的五家禅的曹洞禅进行的。

程朱理学反复阐述的一个“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实际是与曹洞宗的“君臣五位”有内在联系的。程朱学派之外的另一学派即陆学,它甚至直接,就是陆象山学派,直截了当的把禅宗的精髓就融入了自己的学说。

可以说中国儒家,后来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就是陆象山和那个王阳明都从后期五家禅中汲取营养,各自发展。就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华严一系,他们吸收的这种机锋的,就是这种辩解机锋的理论,就是这种营养都是禅宗一系。但是禅宗自身的理论反而彻底枯竭了,我们知道中国早期佛教造经的速度非常的快,但禅宗以后因为它不立文字,禅宗以后它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理论的创新了。

至此汉传佛教通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就在宋朝已经可以说结束,其后几百年,有历史但没有什么值得讲的东西了。我们很清楚整个宋一系是禅宗一系,然后呢程朱理学就崛起了,这跟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很有很大关系,因为到了就是元朝是异族、明朝朱元璋本身是佛教徒,所以他对佛教很多事情很了解,他整......终其一朝对佛教都采取抑制作用、而清朝那就完全改信了密教。

所以实际自宋以后,中国佛教宋朝作为唐末到宋,五代这是一个节点,自此之后中国的佛教即由盛转衰,就是再也没有高峰,到唐末是最后一个高峰。

整个自宋至清,所有的*治格局,都是不利于佛教发展的,而且即使在宋这一朝,因为宋朝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朝代,我们都说佛教本身在乱世有基础,在盛世大家顾不上,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立论是人生是苦,而宋朝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朝代,所以这种苦大家不太容易感受到,并且也没有时间去感受。

我有时不免在想,如果对照古代,我算不算一个文人,假如算,让我选择,我希望生在北宋,当然,那时候没有网络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