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话说禹定九州,封皋陶的后裔于扬州西部的英、六,此时霍山就有了华夏最早的城邦。楚穆王四年楚灭六、蓼等国,设潜邑,邑城在下埠口,霍山县也就有了建制的历史。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濳邑属九江,汉属庐江郡。楚汉时期项羽、刘邦以衡山之地设衡山国,濳邑为中心地带。衡(拼音:héng)有平、对等之意,衡山江淮的分水,古豫州、徐州、荆州、扬州的分界之地;淮水古名淮渎,华夏的风水河,当时的衡山自然是现在的大别山。几千年来,无论历史如何变化,衡山(大别山)是江淮平原、古扬州的西山;潜邑亦或霍山县,是庐江郡、淮南道、庐州府、六安州(宋元时期撤霍山县归六安州设故埠镇)西部山区的行*建制没有变。霍山以西的山区统称为西山,有了悠久的渊源。
霍山,帝王封禅
前称南岳、后为中镇
话说远古,*河流域的*帝和炎帝为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并入*帝部落。后来炎*又在涿鹿打败江淮流域的九黎首领蚩尤,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部落有畜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其领地基本固定在*河与长江流域。华夏的人文始祖轩皇以中原为中心,加封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以此为领地之镇。后来,秦皇、汉武逐鹿中原,统一华夏,都会延续轩皇五岳封禅的规制,到南岳去巡狩,东岳去祭天,宣誓自己的天下一统。
《史记·封禅书》记:第二年冬天(前年),皇上巡察南郡,到江陵向东行,登上灊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潜山)行了祭礼,此山号为南岳。……自寻阳起程,乘船沿江而下,出枞阳,过彭蠡湖,沿途祭奠了名山大河。再向北到琅邪,循海路而上。四月中旬,到奉高县修整了泰山上的封土。
这段文字,记述了汉武帝平定淮南与衡山王之乱,又征服匈奴,天下安定,遵循轩皇古制,巡狩南岳,封禅泰山的完整过程。
汉武帝巡狩霍山,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传说。
清嘉庆《县志》记述的就有:
拜郊台,南门内。旧传汉武帝南巡,至此祭告。
辇街,即南门十字街。旧传汉武辇道。
凌霄树、碧桃花二者,皆在南岳山顶。传汉武帝手植。明吴仪部作《南岳记》,犹见碧桃云。
潜台寺,汉武帝元丰五年所建。
汉武帝巡狩霍山所形成的地名掌故有:
复览山,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登天柱山,在回銮途中,乘兴登此山,复览天柱山,因此得名。
指封山,《方舆纪要》“相传汉武南巡还,登复览山,见此山峻拔,因示群臣,封为霍岳之副,故名”。
迎驾厂与睡美人,武帝南巡由南郡向东到潜邑,官民至城西河岸恭迎圣驾,一民女奉琼浆献武帝,武帝大悦。武帝离濳后,美女优思成疾,抱病而终,化作山峰,年年守望武帝的归来。
五岳之制至南北朝时,仍沿袭轩皇旧制。宋孝武帝有《祭南岳诏》云:江汉楚望,咸秩周礼……列圣遗徽霍山,是曰南岳。实为国镇,韫灵呈瑞,肇光宋道。朕驻跸于野,瞻睇风云,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到了隋朝,炀帝认为:以江淮分水的衡山为南岳早已不合疆域规制。为巩固对江南的统治,迁南岳衡山至衡阳,同时封东镇沂山、南镇会稽、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为五镇,作为五岳之副。原江淮分水的衡山,又因武帝当年由江陵向东至潜邑封南岳,越天柱山出九江,竟两个月未出此山,有“此山之大,别于天下”之说,改名大别山。只将汉武帝封禅的南岳改封为中镇,名曰霍山。霍山同时也就有了县级建制的最早名称。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下诏: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并刻《岳镇海渎碑》以明后世。
洪武皇帝认为,大别山是明王朝的龙脉。明令霍山的自然环境不得破坏,以强化霍山在五镇中的神圣地位。洪武驾崩,朱允炆继位。建文帝仍前往霍山祭告。并留有《霍山建文元年碑跋》。
隋以前的南岳是衡山,隋以后的中镇是霍山,其实同为一山。历代帝皇的封禅,使霍山成为华夏的一座圣山。
南岳庙
霍山,道家修炼
别有洞天,终成福地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霍山赋》中赞到:其山厥臣,其岳维君。淮南之镇,曰霍为尊,岳之大,与地角壮,与天勍势;岳之高,千仞万仞,苍苍茫茫;岳之尊,端然御极,竦然正位……其经之,怪之,祥之,诡之,千种万类,繄不可得而详记。
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霍山为其一。霍山,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福地。清嘉庆《县志》记有的人物典故就有十几个之多。
西周匡俗,乘云入关,师事老子,尝于潜山栖隐焉。秦华子期,师事角里,受仙宝方,服之,老而复少,隐于霍山,后升仙去。汉乐长,字子长,齐人,少好道,于山中遇仙,授以巨胜灵兆散方,服之化为童,年岁一百八十,色如少女,栖隐霍山,号霍真君。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初学道于天柱山,得丹经于石窗洞,修炼于钓鱼台,升仙于仙人冲,三处皆有其迹。
《霍山县志》还记载了左慈三戏曹操的故事。
曹操召往,闭一室中,断谷。期年,出之,色如故。操尝宴宾,从容谓之:今日之会,珍异略备,恨无松江之鲈。慈取铜盘贮水,以竿钓之,须引一鲈出。曹谓:鱼则具矣,恨无蜀姜。慈曰:此易也。操恐其即近所取,因曰:前使买锦,可报增二十段。慈曰:诺!须臾袖中出姜。后买者归,果云是日得报增锦。操出郊,百官从之。慈携酒一升,脯一片,手自酌,百官莫不醉饱。操恶其怪,欲杀之,慈乃入壁中,不知所在。或见于市,又捕之,而市人皆变形与慈同,莫知谁是。后逢之于山头,复逐之。慈走入羊群,操之不可得,乃就羊中告之曰:“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忽一老羝,人立而言。竟往缚之,群羊数百,皆变为羝。慈,终不被捕取。
晋白鹤道人,梁武帝时方士,爱潜霍奇绝。时,浮屠宝志亦欲得其地,帝命二人各识以物,得者居之。道人以鹤止处为记,宝志以锡卓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闻空中飞锡声,遂止他处,而锡卓于山蔍。各于所止处筑室焉。
仙人冲
宋代余隐元,开宝间修真于州南山,立石飞升,石上有足迹存,因名其地曰道士冲。崔之道,潜之真元宫道士,尝见二仙对弈,仙与弈子,命吞之,自此言祸福,辄应。宝箓,姓陈氏,尝修炼于潜霍山中,敕建天祚万寿宫以祀之。刘度人,舒人,每于潜山石上诵灵宝度人经,一日仙去。
元有甄仙姑,自幼好善,誓不适人,至正间,辞家入山修行,得道,立石飞升。另有邓伯元、王元车,俱在霍山服精饭。
国朝(清)隐予子,邑*氏祖也,本名家相,字钦吾。新安歙县人。生有异禀,惟爱名山大川。止于霍,以天柱峰汉左元放栖真之所,结茅其下,往来多异人。一日,忽召家人至,谕以死期。沐浴受含,后举柩如无物,盖尸解云。
在西山,无名道士留下的仙迹也有很多:
梳妆台,县南五十里,耸踞东流河上。世传宋南渡时,有尼登此,一夜发长三尺,理发毕,飞升去。
棋盘石,棋盘岭上。有棋盘,方九尺。旧传仙人对弈于此。
落驾山,县西三十里。石上有人马蹄迹,俗传为仙人驻驾之所。
铁炉山,县西南九十里。世传仙人于此炼丹,鼎迹犹存。
霍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道教文化在西山影响深远。
西山社庙之多,田间、地头村村都有;神祠、仙窟,崇山、峻岭占尽山头。西山的道教之盛,与官府,祭天、祭地、祭先农,年年如是;在民间,做庆贺、做圆光、度亡灵,方方面面。官府有土属阴阳学训术、道会司道会参与训导与管理,只有饱学经典,掌握道术的道士,方可“保职”。因此,西山的道士有学识、会法术,在民间享有“先生”尊誉。也留下了诸如:何仿之做圆光,叶昌明做定陶,张天师作法等民间掌故。
挂龙尖白云庵
西山佛庙选址
先居山尖、后在河川
西山与佛教渊源极深。话说东汉永平十一年,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白马驮佛经来到中国。汉明帝准备在洛阳建白马寺,使其翻译佛经,教化子民,以求国泰民安。遵照“寺无山不灵”的选址典制,难如汉明帝所愿。高僧迦什摩腾释解:若南有白马高山可作建寺依托,佛法无边,山与寺分处也未尚不可。时有中常侍答道:南岳衡山主峰天柱山正合规制。衡山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如白马自雍州跨荆、豫向扬州奔腾而来,天柱峰是为马首。明帝听后龙颜大悦,金口一开,衡山主峰天柱山也就有了白马尖的封号。
霍山的庙宇释与道难分。佛教传到霍山,道庙早已占尽名山大川,佛庙只能挤进道庙,不少庙宇暨供神仙也供如来。佛教与道教在文化上已有很好的融合。
佛教在霍山,首个鼎盛期应该是两晋。那时潜邑的杜夷是皇上最崇敬的老师,何琦、何偃、何尚之等都是南朝的宰相,何氏还出了三皇后、五驸马,成为历数朝而不衰最有权势的士族。南朝推崇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霍山也一定不会少,皆成“烟雨”。以致这时期的佛庙,在《县志》、在西山,难寻痕迹。
佛教在霍山的又一鼎盛时期是唐代。唐代佛庙大都建于高山之巅,构建极富特色。著名的是多云尖的崇惠庙与挂龙尖的白云庵。
崇慧寺,也称多云寺,地处天柱峰的多云尖。《佛教大词典》有条目: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赐额。
多云尖海拔米,崇慧创寺只能就地取材,凿石磊室。这禅房全有石条砌成,历经沧桑,至今仍保存一石室及祭祀设施。《县志》也记:崇慧禅师得道于天柱山,初受法于牛头威,大历己未示寂,人言其身百余年未腐。
白云庵,唐太宗之妹李翠莲出家所建,位于城西29公里,海拔.4米的挂龙尖。白云庵盛传“挂龙尖,石片墙;三间屋子,一根梁”。“石片墙”,是指庙宇四周的墙壁,就地取材,不用任何粘合剂,全有小石片砌成。“一根梁”,是说三间主殿的大梁只用一根木头搭建。白云庵已有余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次地震却未倒塌。白云庵,极富建筑的审美与科研价值。庵东侧的银杏树,相传为诗人李白醉后倒插,其树干数株并列,树枝向下生发,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
会胜寺,《六安州志》记,城南三里,即天柱寺。元时铸有古锺、古炉,皆至正之旧。门外大枫可数十围,不知何代所植。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十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念佛堂等。三尊铜佛,重达千斤。八角古钟,高于成人。夜半,钟声凝重,回荡四野,成为霍山一景。清代诗人丁钺《会胜钟声》记到:山北天南午夜风,钟声径度梵王宫。苍茫曙色千门晓,依旧朝阳出海东。
明清时期,霍山的佛教再度繁荣,明清《县志》记录的就有70余所,不包括大姓所建的庵堂。这时著名的庙宇大多建在淠河及其支流的渡口小镇。那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香火旺盛。比较典型的有诸佛庵、广庆庵、千笠寺、单龙寺、撞河寺等。
广庆庵,光绪《县志》:“广庆庵在管驾渡保,为邑中传戒崇林,崖壑之胜甲诸刹,僧若相创建。若相,常州人。其徒含润,合肥人。皆明季显宦弃名姓祝发于此,为开山祖”。
千笠寺,地处淠河上游马槽河交汇的汪家叉。始建于明代,鼎盛于康乾期间。每年的四月初八,正值佛祖的诞辰,庙会盛大。阴雨绵绵,成千上万的信徒头戴斗笠前来朝拜。因此,有了千笠寺的美名,可见香火之盛。
多云寺
西山天主教案
惊动朝野、影响中外
话说光绪末年,天主教在霍山设教堂十余处,广收教徒,灌输殖民思想。洋教士依仗帝国势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激起民愤。
光绪三十年冬,西镇*栗杪教民张正见依仗神甫,擅伐祖坟古松,张正金与之争执。同里教民密告十八道楼房天主教堂法籍神甫石资训,诬张正金聚众捣毁教堂。石不辨真伪,一面飞报霍山县知事秦达章,一面将张正金传至教堂责骂。正金不服,严词抗拒,并痛打石资训,破窗而逃,躲避于英山。石资训恼羞成怒,请英山法籍神甫赫尔台主持西镇教务,亲往霍山县衙,坐催秦达章拘捕张正金。县府派兵,将正金之妻张戚氏拘捕。附近群众见官府任意捉人,顿时大哗。正金之弟正银和妻兄戚显进聚众50余人,揭竿荷锄,追至清水河,击散官兵,抢回张戚氏。
光绪三十一年正月,秦达章迫于洋人势力,密令官兵80余人趁过年,赶到张宅二次搜捕。张正金逃避在外,未获,遂将其弟张正银和妻兄戚显进提走,囚于县狱。张正金从英山潜回故里,遂组织一支由张、戚两姓为基础的余名农民队伍,向县城进发,击溃守兵,救出狱中张、戚等人,并捣毁了县城总教堂。二次劫狱获胜后,张正金率众回西镇,沿途捣毁迎驾厂教堂,漫水河、*栗杪福音堂。所到之处,教堂皆被捣毁,神甫纷纷逃至县城,上诉于总堂。总堂派石资训到六安州,坐催办案,并惊动法国驻京公使,向清廷诘责。清廷震惊,严令安微巡抚派兵镇压。是年四月,张正金的队伍发展到余人,分前、中、后三个大队,日夜操练,准备捣毁深沟铺及十八道楼房的天主教堂。四月下旬,清*进逼*栗杪,与之激战。由于力量悬殊,农民*退守九龙井,赶赴深沟铺捣毁天主堂,进而直趋十八道楼房,捣毁石资训的教堂,赫尔台逃遁。农民*处死助纣为虐的翻泽郎英土。此时清*赶到,张正金率众迎战,官兵死伤10余人。官兵转攻张宅,拘正金之父张芝兰、子张禹焕为人质,押于漫水河。张正金率众,星夜袭击漫水河,第三次截回人质,并将教徒李万生家抄没。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张正金与湖北白莲教联盟,计多人,活动于西镇一带。此时法国驻华公使一面严责清廷辑拿张正金归案。一面报请法国*府,以炮舰相威胁。清廷惊恐,责令两江总督负责了案。总督立派驻皖提督*门徐敬清率部千余人到霍山镇压,并将皖抚诚勋、六安知州熊祖贻撒职,将霍山县知事秦达章拘于安庆,调恩铭接任皖抚,李维垣接任霍山县知事,清廷上下协力辑办此案。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下旬,清*一千多人与张正金、白莲救联*大战于*氏河,农民*惨败。张正金只身突围,逃至英山,复辗转于*冈、麻城、商城、汉口。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张正金在草盘地被清廷捕获,英勇就义于安庆西门外大观亭。
中国的宗教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封禅祭祀。道教把原始的部落首领、道家的代表人物追认为天尊或菩萨,并将魏征、孙思邈、华佗、关羽等一系列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封王、封帝,列入神仙班底。这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肯定。道家主张通过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道家通过炼丹、服丹来获得长生不老,虽得不偿失,却也催生了火药、豆腐的发明与冶铁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西山人接受了“仁、义、礼、智、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广布善缘、重视因果”儒、释、道的宗教思想。身处华夏文明发祥地的西山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与捍卫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们崇尚自然、遵从礼仪、从善如流,对洋传教士的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嫉恶如仇,传承了儒、释、道宗教文化的进步思想。西山的民间至今还保留些许的道事习俗。如果我们把庙宇的修复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將宗教文化的研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势必促进西山经济与文化的振兴。
图片摄影马载勤、梅少武
本刊编辑
赵克明戴晓东庄有禄王明*庆红
项宏苏恩李同好
值班编辑戴晓东
美术编辑杨文民戴剑
霍山白莲岩人,霍山语文骨干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余年,做过24年的班主任,六年的*教主任,七年的中心学校德育工作分管校长,自定位为学生的第二家长。热心乡村教育研究,有近四十余篇教育教学研究在“中安教育网”及《安徽教育》《教育研究》《中小学校长》等国家核心教育期刊上发表。近几年来,倾力地方文化研究,是“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的资深研究员,研究成果散见于网络和报刊。
《分水岭》投稿须知
?可以是见诸报刊作品,但必须未在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