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占逸啸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哪些危害 http://www.qfl168.com

《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文化研究

占逸啸

内容摘要: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不仅仅是一部讽刺性的小说,也是一幅世情小说。本文拟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儒林外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从饮食观念、饮食礼仪两方面入手,总结提取两对关键词,即“雅与俗”、“崩塌与重修”,依据相关人物的饮食描写,结合人物经历、文中重要事件(修建泰伯祠)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欣赏《儒林外史》中的饮食讽刺艺术。

关键词:《儒林外史》;饮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前人对于《儒林外史》中饮食文化的研究虽不多,但对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却有着众多分析。众多学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来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但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与饮食息息相关,从一个人的饮食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的性格特征,如果忽略书中百余处饮食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总是不完整的。

一、《儒林外史》中饮食观念的雅与俗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江苏饮食的偏爱。书中板鸭、火腿、扬州螃蟹等肥甘厚味随处可见,亦有无处不在的琴音茶香,在秦淮河畔的金漆桌上,在清凉山的茅斋里,在菜傭酒保的言谈中久久不散。如果说烹茶煮酒是雅,那与之相对的肥甘厚味便可称得上俗。

(一)市井中的风雅之士

“风雅”二字源于《诗经》,原指诗歌的一种类型,也指风流文雅。《儒林外史》中多有风雅之士,却大都是自命风雅。最典型的便是杜慎卿。这位家境优渥、少有才名的贵公子,举手投足便是风雅之气。看他请客,“只是江南鲥鱼、樱、筍,下酒之物,与先生们挥塵清谈”,“买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当下举箸让众人吃菜,他只捡了几片筍和几个樱桃下酒”,可谓矜贵极了。待到上点心,“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茶水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下去了”。可见于杜慎卿而言,这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只怕也是为季恬逸三人所特意准备,且不论这下酒之物是何等精细雅致,只看一个“只吃”、“只捡”,杜慎卿的名士风流便跃然纸上了。可观其相与之人,满口“杜宗伯公公孙”的季恬逸,胸中只“二十七州县诗赋卷首”的诸葛天申,以及一个满口阿谀之词、处处逢迎的萧金铉,与此种俗人日日相对,交谈甚欢,杜慎卿的脾性可见一斑。更有季恬逸等人在聚升楼的宴请,面对满桌板鸭、鱼、猪肚、杂烩,这位贵公子“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只能“拿茶来泡了一碗饭,吃了一会儿,还吃不完”,是真的沾不得荤腥,还是自诩名士,瞧不上这些粗糙饭食,一见便知。

若说真正的风雅之士,却不得不提第五十五回中的琴棋书画四位奇人。与身处儒林的斗方名士不同,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市井中的风雅之客。自成格调、由着笔势的季遐年,任他乡绅逼迫,自是一身傲骨,所得笔资,随手赠与不相熟的穷人;虽卖火纸筒却精于围棋的王太,棋艺胜过国手,却不慕虚名,杀过矢棋便胜过吃酒,真乃快人快事快谈;家境衰落、变卖家财,只能靠茶馆维持生计的盖宽仍然不忘看书画画,几本心爱的古籍定是不肯卖的;开着裁缝铺却能在空暇时弹琴写字的荆元,一番“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的言论可谓振聋发聩,倒真该让那些自诩风雅的读书人好好瞧瞧。琴棋书画本就是风雅之事,弹琴下棋写字画画之人又均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看事看人通透豁达,观其相与之人,居住在清凉山的余老,不读书不做生意,却在园地的空隙之处植满花卉,佐以乱石、梧桐,起了几间茅草屋,有客来访,焚一炉好香,以井泉烹茶,共听古琴之音,不可谓不风雅。

(二)世俗里的贪食之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提到了君子的道德规范,应该轻物质重精神,克制自己对饮食欲望的追求。吴敬梓或多或少地在《儒林外史》的饮食描写中反映了这一观点。书中有生活潦倒却仍能保持内心充实的市井奇人盖宽,与邻居出游,所食不过“五分银子的素饭”、“一卖牛首豆腐干”,但潦倒之余,仍能每日看诗画画。书中也有人贪图享受,重物质轻精神,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第四十五回便提到了余家兄弟两个的一桩趣事。却说大先生买了酒菜,本欲与二先生谈谈,谁料虞四公子与凌风家同时邀约,两人本想同时吃两家饭,却阴差阳错一家也未赶上,待到精疲力竭回家,却发现家中饭菜早就被家中妻妾吃净了,倒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既约定虞家又欲兼两家,得无贪食?”

“贪食”所带来的后果远不止如此。匡超人的堕落更能体现放纵自己的欲望,过分重视物质忽视内心修养的可怕。少时的匡超人得马二先生赠银返乡得以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父亲,就连剩的盘缠钱也第一时间买了只猪蹄与父亲补身子,兄长为他接风所做的鸡子当先盛了一碗送与父母,平日做小生意赚来的钱总是要为他父亲买鸡、鸭,鱼,可谓一片赤子之心。待到他补了廪,所作所为与太公遗言一一相悖。景兰江茶室相约,他却自恃身份,瞧不上不甚冠冕的茶室。潘三入狱,他不加营救反而嘲笑,又对潘三请他吃饭一事大加评点,“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竟是全忘了昔日潘三对他的恩情,而后一番冠冕堂皇的推脱之语更是全不复当年杭州城测字少年的模样。难怪“卧评”切齿谩骂,以为“狼子野心”、“蛇虫螯*未有过于此人者”。

饮食本无所谓雅俗,所食雅致精细的杜慎卿亦不过是故作风雅的斗方名士,狼子野心的匡超人也曾经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同的传统饮食中体现的恰是不同的人物形象,江浙一带特有的原料菜式更丰富了《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

二、《儒林外史》中饮食礼仪的崩塌与重修

若说《儒林外史》中的最重要的一回,便不得不提到第三十七回的修建泰伯祠。卧闲草堂评价“此篇古趣磅礴,竟如出自叔孙通、曹褒之手,觉集贤学士萧蒿辈极力为之,不过如此。堂哉,皇哉,侯其祎而”,又说“譬如作乐,盖八音繁会之时,以后则慢声变调而已”。便点明了此篇为前文的一大结束,自此之后,斯人已去,各奔东西,竟再无人有当年礼乐救国之心。泰伯祠这一礼乐的象征也已破败不堪,消失于人们的回忆里。食礼作为传统礼仪的一部分,在泰伯祠的修建中也多有提及。

(一)饮食礼仪的崩塌

饮食礼仪的崩塌早在第四回范进随张静斋往汤知县处打秋风时,便已初露端倪。口口声声“先母见背,尊制丁忧”的范进在面对席上的一套银镶杯箸时,退前缩后,几经周折,在汤知县换了磁杯象牙箸,他还是不肯举箸,直到知县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他才愿意动筷,这么恪守礼节,却未在拜帖上言明,变服而来,待到见了席上的鸡鸭鱼肉,产自广东的苦瓜、柔鱼以及燕窝,那便荤酒也喝得,燕窝碗里的大虾元子也吃得,倒真应了张静斋的那句“礼有经,亦有权,想没甚么行不得处”,与第十二回中权勿用一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权勿用口称“居丧不饮酒”,更是以古人所言为自己做辩护,若不是杨执中一语道破“我方才看见肴馔也还用些”,倒真不知他也是个“老不拘礼,病不拘礼”,从权对礼的人。可谓讽刺之极。

书中也不尽是些不守礼的人,也有如同鲍文卿这般不愧于士大夫之列的端人正士。鲍文卿对向知县有救命之恩,却未自恃救命恩人,反而恪守本分,谨守礼仪。向知县备席答谢,他跪在地上断不敢坐,更是不敢接知县的酒,只有与管家一起时,他才欢喜,与管家有说有笑,仍不忘上来谢赏。鲍文卿更是拒绝了知县五百两银子的谢礼,其人立身之正,可见一斑。但讽刺的是这样一位端人正士,却是个世人眼中的优伶贱辈,而那些失礼之人却多是本应知礼明礼的读书人,对于这样饮食礼仪崩塌的社会现实,人们却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在第二十四回中,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南京这些乡绅人家寿诞或是喜事,我们只拿一副蜡烛去,他就要留我们坐著一桌吃饭。凭他甚么大官,他也只坐在下面。若遇同席有几个学里酸子,我眼角还不曾看见他哩!”士大夫不重礼仪,与戏子同起同坐,长此以往,竟然连戏子之流都瞧不上席上寒士。这样食礼崩塌的社会现实,纵使有鲍文卿这样的封建士大夫式人物苦苦支撑,也无力回天。

(二)饮食礼仪的重修

正是看到了这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才有了迟衡山、杜少卿等修建泰伯祠的想法。“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一助礼教。”可见他们之所以要修建泰伯祠是为了引导世人效法古人,重视礼仪,试图改变八股制度下世风日下的现状。在第三十七回中,作者更是用了极多的笔墨来描写刻画这一场宏大的祭祀。其中侑食之礼是指祭祀中为先人助歆享酒食之兴,三献完毕还需行饮福受胙之礼,饮了福酒,受了胙肉,已受神之福,祭祀才接近尾声。待到祭祀结束,“当下厨役开剥了一条牛、四副羊,和祭品的肴馔菜蔬都整治起来,共备了十六席”,可见这场意在修礼的宏大的祭祀活动与食礼的密不可分。那么这一盛大的修礼祭祀活动究竟有没有起到迟衡山等人所期待的移风易俗的作用呢?我们可以从文中所提到的三个地方稍作分析。首先就是祭祀完成后对当地围观百姓的描写:“见两边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从侧面渲染了这场祭祀中礼乐教化人的速度之快。接下来是作者在后文中详细描写的两次重游泰伯祠。其一是第四十八回中王玉辉同邓质夫的游泰伯祠,此时的泰伯祠仍有看门人,祭祀时由迟衡山贴在墙壁上的仪注单等还在,但已经被尘土所掩盖。锁在八张大柜里的乐器、祭器仍在,但斯人已去,风流云散。卧本评:“看泰伯祠一段,凄清婉转,无限凭吊,无限悲感。”可见曾经被众多名士寄予厚望的泰伯祠也未能发挥作用,书中最后一次提到泰伯祠是在第五十五回,盖宽和他的邻居一起游览泰伯祠,此时的泰伯祠“屋山头倒了半边”,“两扇大门倒了一扇”,“大殿上槅子都没了”,五间楼甚至连楼板都不剩一块,锁在八张大柜里的乐器、祭器早已消失,甚至柜子也没有留下,只有有五六个孩子在门前踢球,三四个老妇人在丹墀里挑选荠菜,何等荒凉。总而言之,这场被作者视为移风易俗的一剂良方的祭祀终究还是消散于后人的记忆,曾经那些作者寄希望于能够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的风流名士、理想人物也终究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中。

结语

《儒林外史》是一部忠实再现了明代中下层普通人群的饮食活动的古典讽刺小说。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倾向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