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库王景新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 [复制链接]

1#
内容提要我国的乡村建设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救济乡村运动。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实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和以陈翰笙、薛暮桥等所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对我国乡村革命和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建国后,乡村改良运动被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所代替,尽管有失误,但十多年间我国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果辉煌,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其中蕴藏的丰富理论营养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新世纪,我国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在各地悄然兴起,其中*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而呈现区域差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公共财*供给与私人和村社自愿供给相结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重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其利益格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整合乡村经济、*治、文化组织资源等最具紧迫性。本文原载《中国农村观察》年第3期。获取更多乡村建设相关的内容,请戳上方“乡村建设研究”^_^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实验活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救济乡村或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救国论的理论表达和实验活动。乡村建设学派的理念及实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和实践宝贵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

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多处。有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是“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晏阳初语)或‘民族自救’(梁漱溟语)”。这个判断既概括了乡村建设的性质,也说明了当年乡村建设的内容。用今天的眼光反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其中的七种模式至今仍然有很大影响。

1、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和新都的实验,当年被称之为定县模式或“青年会式”。晏阳初和他的“博士团”在定县认真进行社会调查,诊断出当时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然后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方式,来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同时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创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开展了农民戏剧,诗歌民谣演唱等文艺活动。

2、梁漱溟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荷泽和济宁的实验,被称为邹平模式或孔家店式,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其办法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3、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实验——北碚模式。卢作孚走的是实业救国的路子,他以民生公司为后盾,在抗战期间的重庆北碚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十几年间,他带领村民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建设电站、开通邮电、建立农场、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等,又重视文化、教育、卫生、市容市貌的建设,使北碚在短短的20年间,就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型的城市。

4、*炎培、江恒源等人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徐公桥、*墟、善人桥、沪郊的实验区——徐公桥模式。*炎培等注重乡村改进,于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制定章程,使之成为改进乡村的唯一机关,主持改进事业的重要团体,然后在它的组织下,实施乡村的普及教育,推广合作,改良农事、提倡副业和推行新农具,建设道路、桥梁、卫生等公共事业等。

5、高践四等人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无锡(*巷、北夏、惠北)的实验——无锡模式。该模式首先从事乡村教育,包括设立民众学校、建设乡村小学、举办青年学园和训练班;其次,成立乡村自治协进会,开展地方自治,进行民众教育与保甲合一的实验;第三,指导农事和进行农业推广,与江苏省农业银行无锡分行合作设立北夏农民借款储蓄处和惠北农村贷款处流通金融;第四,推进农民合作,发展家庭副业,建设农村公共卫生等。

6、淘行知和中华教育改进会创办的晓庄学校——晓庄模式。淘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不一样,他积极支持师生的民主革命活动,声援共产*领导的工人运动,最终被国民*当局所关闭。

7、国民*中央部门如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行*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青岛市*府乡村建设办事处,地方*府和国立中央大学的参与以及主办的江宁、兰溪实验县和青岛郊区的实验等。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创造的平民教育理念、农民合作理念、群众参与理念,以及公平土地制度、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家庭副业、建设乡村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的探索,不仅影响了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且对当代世界农村发展管理理念和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比如:罗斯福时代通过了以晏阳初名字命名的《晏阳初法案》,在美国推行他倡导的平民教育;里根时代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人物,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齐名;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日本翻译出版后,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近现代我国乡村遭遇列强文化单向渗透和冲击的局面下,唯有中国乡村建设理念,反过来对世界近现代乡村发展产生了如此重大影响,这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晏氏所创造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想“化农民”、必先“农民化”,“走出象牙塔、走进篱笆墙”等信条和理念,仍然值得今日的新农村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乡村建设派为了交流和推广乡村建设的经验,研究和探讨乡村建设实验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于—年分别在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和江苏无锡连续三次召开全国性乡村工作讨论会,每次讨论会的论文都结集出版,由章元善、许仕廉、江问渔、梁漱溟等分别编辑,并经过中华书局印行了《乡村建设实验》(1-3集),汇集了乡村建设实验的工作总结及问题讨论,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借鉴保留了异常珍贵历史资料。二、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人领导的乡村建设及成就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和以陈翰笙、薛暮桥等所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对我国乡村革命和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建国后,乡村改良运动被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等一系列运动所代替,尽管有失误,但十多年间我国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辉煌,不仅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其中蕴藏的丰富理论营养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

1、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和以陈翰笙、薛暮桥等所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对我国乡村革命和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

在革命风暴的年代,“中国共产*提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根据地发布了许多土地革命的法令和论述土地革命的文献。在白区,也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在*的领导下讨论农村经济问题,并为此进行大量的农村经济没调查,同帝国主义学者(以卜凯为代表)和托派分子,乡村改良主义分子等等进行的论争”,争论的中心是“挽救农村经济破产的办法究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还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用改良主义的办法能不能发扎农业生产,使中国农村经济免于破产”。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共产*领导的乡村建设一直站在历史的潮头,如根据地的分田分地、减租减息、组织农会、扫盲识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对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研究和实践总结的文章汗牛充栋,不赘述。

中国农村派的乡村调查及其理念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