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武宁县历史沿革的一些辨考 [复制链接]

1#

山水武宁照片来自《微报武宁》

江西省武宁县,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武宁人我倍感自豪。然而,我发现史书文献记载的武宁历史沿革,存在不少错误之处,其中有些错误还比较大。例如,武宁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叫“豫章县”,但一些史料却记载为“豫宁县”,并被后世不断引用,导致现在只有“豫宁”而不提“豫章”,由此割断一条历史文化脉络。最近,受朱诗文、吴国富两位乡贤文章的启发,我将长期收集研究的一些史料和判断形成下文,谨供关心武宁历史文化者阅读和参考。注意,本文古文史料较多,阅读感略显枯燥,不喜者请予忽略。欢迎在文后留言、交流。

武宁地属艾地,是春秋吴之艾邑,不是商朝之艾

很多文献资料上都这样介绍武宁:武宁地属古艾,是商朝艾侯的封地。这种说法来源于《逸周书》。

晋·孔晁编撰《逸周书》卷四《世俘解第四十》讲述武王灭纣过程,其中提到俘艾侯载于《四库全书》

《逸周书》是汇集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孔子在内的多位名家名篇,经晋代五经博士孔晁等人,结合远古碑记、古墓墓志精心编制而成,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古代历史文献,其《逸周书》卷四《世俘解第四十》记载:“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描述的是公元前年年初,周武王姬发指挥各路诸侯*队,向商朝都城朝歌进攻并消灭商朝的过程。战争持续时间其实很短,其中关键战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年一月下旬(二十八日)的一个清晨,仅仅一个上午商朝*队就被消灭,随即商纣王自焚、商朝大臣被杀、朝歌被占领。在二月初的乙已日,各路诸侯战将纷纷向周武王汇报战况,其中陈本、荒新报告擒获霍侯,俘虏艾侯、佚侯及臣辅四十六人、车子八百三十辆,并报告杀敌和俘虏的数量。

后世不少史料将《逸周书》提到的艾侯,与地处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龙岗坪的古艾遗址联系起来,据此认定此处就是商朝的诸侯国——艾国。这种认定是错误的。主要理由有两点:

第一,地域不对。

修水渣津镇龙岗坪古艾遗址与商代最后都城朝歌——河南淇县,相距遥远。现在走高速大概公里左右,古代交通极不发达,路途应该超过公里。按照远古时期的行*速度,没有一年半载是很难来回的。

朝歌所在的河南淇县与江西修水古艾遗址古道超过一千公里

而《逸周书》记载,周、商决战之后几天,即抓获霍侯、艾侯,而且由同一股*力来完成,说明霍侯、艾侯距离朝歌不远,方位也比较一致。通过这一记载可以判断,牧野之战后周武王一方擒获的艾侯,不可能是远在南方修河流域古艾国的“艾侯”。

第二,艾为名族、大姓,到商朝末期,名称为“艾”的诸侯国、地址、名山不止一处,同在霍国(侯)不远处,就有商朝的艾国。

和中国多数地名一样,艾首先来源于艾姓。按传说,艾姓来源于夏朝少康时代的重要功臣——。

大家知道,大禹之前是“禅让制”,谁贤良就选谁做统治者,三皇五帝就是这么产生的。到大禹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演变,改成“世袭制”:大约在公元前年,大禹的儿子启成为帝王,夏朝开始。事实上,这时期还属于原始社会后期,天下仍然由一个一个部落组成,所谓夏朝实际就是当时最大、最发达的一个部落而已,这也是不少历史学家质疑夏朝是否存在的原因之一。启死后太康即位,被东夷部落首领后羿篡夺帝权,太康的能力不及后羿,太康成为摆设,这就是所谓“太康失国”。随后中康、相等帝王也都形同虚设,夏朝衰落。而另一个部落——寒浞发展壮大,几乎要把夏朝取代。相的遗腹子少康即位后,不再做傀儡,利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夺回羿氏*权,打败寒浞部落,带领夏朝再次强盛,这就是“少康中兴”。

春秋史籍作者不详梁?沈約注《竹书纪年》卷上介绍少康夺回帝权过程载于《四库全书》

《竹书纪年》卷上记载着少康打败寒浞的过程:“夏之遗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烬以伐浞。浞恃浇皆康娱,日忘其恶而不为备。少康使谍浇。初,浞娶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女歧,寡居。浇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歧为之缝裳,共舍而宿。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歧也。浇既多力,又善走,乃畋猎,放犬逐兽,因嗾浇颠陨,乃斩浇以归于少康。于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少康假装吃喝玩乐以麻痹寒浞,派伪装接近寒浞的儿子、也是寒浞的顶梁柱——浇,一举杀死浇。就这样,少康在旧臣伯靡和等辅助下,消灭寒浞部,实现夏朝中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间谍。

宋·罗泌撰《路史?国名纪六》之《夏世伯侯》记载女艾国在山西载于《四库全书》

作为“少康中兴”的大功臣,理所当然得到封爵、封侯。根据宋代罗泌编撰的《路史》卷二十九记载《国名纪六》记载,的封侯之地在山西。

宋·罗泌撰《路史·国名纪卷巳》之《夏世伯侯》记载女艾国在山西明万历39年乔可传刻本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这里要说明一下,是生僻字,一般字典找不到,古代典籍上大多以“女艾”或“女”代替。总之,功臣得到少康的封国——国,国内臣民都赐姓。后来,字逐渐演变为艾字。所以,艾,既是一个古老的、名声显赫的大姓,也是天下皆知的地名。同时作为一个汉字,艾也代表拿刀割草,因而有动词杀、割之意,艾国还发现一种可以驱邪治病的蒿草,大家叫它艾蒿。

宋·罗泌撰《路史》卷二十九《国名纪六》之《商世伯侯》中记载艾国在山西载于《四库全书》

到商代,艾国是非常重要的诸侯国,被刻上侯爵穆鼎,这与《逸周书》的记载“俘艾侯”十分吻合。《路史》卷二十九记载《国名纪六》中,编撰者罗泌对艾国还进行了解释:“侯爵穆鼎有艾侯,作,王俅以为共,误并之。广阳汉之上艾、后汉石艾也。又吴有艾县,隋入建昌,有艾城,今在武宁。”这个记载说的非常明确,商代的艾国,在汉代叫上艾县、后汉叫石艾县,就在现在的山西省阳泉市境内,同时提到,宋朝武宁县所在的地方,是原来吴国的艾县。

宋·罗泌撰《路史·国名纪卷巳》之《商世伯侯》记载艾国在山西明万历39年乔可传刻本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路史》的这段记载,已经十分清晰的表明,《逸周书》记载的“擒获霍侯、艾侯”,其实都在现在的山西境内,离商朝的都城朝歌并不遥远。

宋·罗泌撰《路史》卷二十四《国名纪》记载太昊后风姓国——艾国在山东载于《四库全书》

山东境内,泰山东南,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也有过一个古艾国(艾邑)。据《路史》卷二十四《国名纪》记载,太昊后裔风姓的诸侯国名单中有古艾国,该古艾国有一座艾山,是周朝重要诸侯国——鲁国第十四代君主鲁隐公与齐国齐僖公举行会谈订立盟约的地方。

春秋鲁·左丘明撰晋代村预注唐代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记载,隐公六年,会齐侯盟于艾

鲁隐公六年(约公元前年)五月,鲁国与齐国在艾山订立盟约,使鲁国因僭越祭天、冒犯天子周平王之后陷入孤立之势得到改善。另据《吴越春秋》记载,在公元前年前后,吴王夫差大举进攻齐国,在艾山附近的艾陵大败齐国,歼齐*10万。

宋·罗泌撰《路史·国名纪》卷信记载后汉帝封的同姓侯数量明万历39年乔可传刻本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不少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相同的地名?这主要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封赏。其实,从远古部落时代起,直到明朝、清朝,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土地、爵位封赏子嗣和有功之臣就一直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夏朝如此、商朝亦如此。周朝以前封赏比较随意,动不动就封,有的比较大(诸侯国)、有的比较小,周朝将分封制列为国家制度,分封开始走向规范。周朝之前,封地国都是单一姓氏,周朝之后是多姓氏混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封赏而产生的地名成千上万,数不胜数,重名非常普遍,大部分都没有留下文献记载,有的因战争兼并等各种原因而消失,有的因郡县制而改变。可以说,现在的古地名中,绝大部分都与远古的封赏有关。限于篇幅,仅展示《路史》中记载的东汉各位皇帝封赏同姓王和异姓王的数量,见上、下图。这些王都是有封地的。

宋·罗泌撰《路史》卷三十《国名纪》记载后汉帝封的异姓侯数量载于《四库全书》

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修水古艾国遗址并不是《逸周书》上所描述的商艾国结论。那么,修水古艾国遗址是春秋吴国属地的依据是什么?

《春秋左传注疏》卷六十记载庆忌谏吴王未果,居艾载于《四库全书》

根据《春秋左传注疏》卷六十一节记载:“二十年春……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讲的是吴公子庆忌屡次劝谏吴王(僚),说:“国家如果不改革,一定亡国。”吴王不听,庆忌于是*气离开都城住到艾地,因距离很近又去到楚国(也可能因为吴楚战争,艾地的归属当时在吴、楚之间变换),听说越国准备进攻吴国,在鲁哀公二十年冬天,庆忌请求回朝与越国作战,并做好回国准备,而新吴王阖闾以清除不利于对越国作战因素为由,派人杀死了庆忌。《左传》是鲁国官员左丘明撰写的,记载吴国内部事务的时间不一定准确,但吴公子庆忌出走居住在艾地应该确有其事。结合前文引用宋代罗泌撰《路史》卷二十九《国名纪六》中记载的“又吴有艾县,隋入建昌,有艾城,今在武宁。”等资料,可以判断,修水的古艾国遗址,就是春秋吴国的艾邑。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三十一世家第一《吴太伯》

周朝曾称南方人为“荆蛮”。据《史记》卷三十一世家第一记载,吴太伯是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兄,为避免在争王储中受到伤害,和弟弟仲雍一起逃离,投奔南方“荆蛮”,并纹身断发,表示永不与季历及其后人争夺王位。果然,季历当上大王,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也成为周文王。吴太伯受到荆蛮的拥戴,成立“句吴”,就是吴国。弱小的吴国励精图治,逐渐发展壮大,先后在勇士庆忌、谋略家伍子胥、*事家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等人的辅佐下,四处征战,多次打败强大的楚国、齐国以及越国,成为春秋晚期的霸主之一。

宋·罗泌撰《路史·国名纪》丙卷高阳氏后裔楚地国名:艾国明万历39年乔可传刻本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位于武宁、修水、永修一带的古艾地,处于春秋吴楚两国的边界地区,被称为“吴头楚尾”,吴楚战争互有胜负,作为吴国的艾邑,也曾经归属过楚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后,艾邑归属越国。最后,楚国打败越国,艾邑又归属楚国。所以,宋代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丙卷——高阳氏(颛顼)后裔楚地的诸侯国名单中,也有艾国,这就是指位于修水的艾邑。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古艾国遗址在修水渣津龙岗坪,而艾城在永修?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封地有大有小,大的方圆几百里、小的就一座小城,都是可能的,修水也好、永修也好、武宁也罢,都属于昔日的艾邑。

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第四》庆忌之死载于《四库全书》

讲讲在艾邑居住过的春秋名人——吴公子庆忌之死。根据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第四》记载,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自幼习武,力量过人,能蹈越山峦峡谷、穿行瀑布溪流,能折熊扼虎、斗豹搏貆,有万夫不挡之勇,深受国人的爱戴和敌人的恐惧,为吴国征战立下功劳。大概在公元前年,吴公子光以王位来路不正为由,派人刺杀吴王僚,自己当上吴王,即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当时在外国,发誓要为父报仇,阖闾非常害怕。出于对阖闾雄才大略的钦佩,身材瘦小的勇士要离自告奋勇去刺杀庆忌。凭实力要离不是庆忌的对手,只能使用苦肉计。要离让阖闾砍去自己的胳膊,并杀死自己的妻子,因此假装逃跑投奔庆忌,并成为庆忌的亲信。公元前年,在一次合适的时机,要离用茅从背后刺穿庆忌后背,庆忌的随从要杀要离,庆忌劝阻:“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杀他等于死了两个勇士!”庆忌失血而死。要离任务完成,也身残家毁,自刎而死。

历史沿革梳理:武宁曾叫西安县、豫章县,不叫豫宁县

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武宁地属吴、越、楚的艾邑。春秋战国都属于周朝,也可以说,武宁地属周朝的艾邑。秦朝实行郡县制,武宁地属三十六郡之一的九江郡。九江郡实际在公元前年秦灭楚国之后才建立,郡治设在淮南,武宁之地以及艾邑均属九江郡。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记载汉高祖六年置豫章郡载于《四库全书》

西汉时期,根据《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记载汉,汉高祖六年,在项羽已死、黥布(英布)攻下秦楚九江郡之后,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管辖六郡,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都属英布管辖。这个记载表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设立豫章郡,武宁地属豫章郡。此时并未明确县属。

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第四》吴楚之战吴*包围豫章载于《四库全书》

不过,豫章作为地名,这不是最早的,春秋时期湖北江夏附近有一个地方就叫豫章。据《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内传第四》记载,吴阖闾六年(约公元前年),吴楚发生大战,吴*包围楚国豫章(江夏附近),全歼楚*大获全胜。不少人错误认为此豫章是江西的豫章。春秋后期吴楚之间多次爆发战争,却少有将战场选择在同是吴楚边界地区赣西北的艾邑,而是选择长江、淮河地区,主要原因应该是艾邑属丛山峻岭地区,用兵不便,地方也不富庶。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记载英布谋反被杀于番阳载于《四库全书》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年),淮南王黥布(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据《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记载,英布于次年被番阳人杀死于兹乡的一个农舍里,一生杀人如麻的英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一记载表明,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时,番阳还不叫鄡阳,西汉在番阳地区设置鄡阳县的时间应该在此之后。《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四月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封地就在现南昌、新建一带。汉武帝刘彻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正月,昌邑王刘髆去世,两年后其子(汉武帝孙子)刘贺世袭成为第二代昌邑王。汉昭帝天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癸未,汉昭帝刘佛陵驾崩。因汉昭帝无子嗣,六月,汉昭帝兄弟的儿子——刘贺稀里糊涂被召回长安去做大汉的第九个皇帝。刘贺做皇帝仅十多天,就被大臣霍光(霍去病的弟弟)等人安上一些“罪名(如淫乱)”废掉,让位于汉宣帝刘洵,刘贺成为“汉废帝”,回去继续做昌邑王。

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记载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载于《四库全书》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十一年之后,汉宣帝刘洵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三月下诏,原地封汉废帝、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理由是刘洵念及骨肉亲情。刘贺后代世袭海昏侯到曾孙一辈。但海昏县设立时间不详,应为西汉中后期设立。史载汉宣帝还是个不错的明君。

西汉时期末期豫章郡管辖18县地图,红圈处为现在武宁县

到西汉末年,即汉成帝刘骜绥和十六年(公元8年),豫章郡管辖18县: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馀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鄡阳、南野、安平,隶属于扬州刺史。各县分布见上图,红圈处为现在的武宁县。按地理分布,武宁应地属海昏县。

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豫章郡18县载于《四库全书》

公元8年王莽篡汉,推行各种改革,其中一项就是给天下郡县重新改名,全国共有多个县都被王莽改过名称。王莽新朝将豫章郡改称九江郡、将鄡阳县改成豫章县、艾县改成治翰、将海昏县改成宜生县……具体改称时间不详。这样,王莽新朝时武宁地属九江郡宜生县。王莽是个改革“家”,但他的改革不切实际且急功近利,导致朝*大乱,起义烽烟四起,王莽新朝仅维持15年。后汉光武帝刘秀,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者,从公元25年起恢复王莽篡汉前的一切秩序(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除外),其中包括恢复被王莽改过的郡县名称。这样,武宁又地属豫章郡海昏县。

南朝宋范蔚宗撰《后汉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豫章郡21城收录于《四库全书》

根据《后汉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郡国四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十六年(公元年),分海昏县部分地域设建昌县。这样,武宁县地属豫章郡建昌县。

东汉时期末期豫章郡管辖21城地图

东汉后期,豫章郡管辖21城: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鄱阳、历陵、馀汗、鄡阳、彭泽、柴桑、艾、海昬、平都、石阳、临汝、建昌,隶属于扬州刺史。

三国时期豫章郡管辖各县地图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孙策在袁术的支持下,于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公元年)年末,在曲阿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开始割据江东。同年,孙策在豫章郡南部划出几个县成立庐陵郡。而扬州刺史、扬州牧刘繇,兵败后逃到豫章郡,修筑城堡(即刘繇城),准备夺取豫章全郡。豫章郡原本就在扬州刺史的管辖之下,刘繇为什么要筑城夺郡?原来,与东汉末年佛教领袖笮融有关。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卷四《刘繇传》载于《四库全书荟要》

笮融原是徐州牧陶谦的手下,生性残暴却深信佛教,为佛教传播还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也积攒大量财富,信徒很多,经常举办大型佛事盛会。笮融残忍诱杀豫章郡太守朱皓,自任豫章郡长。而朝廷任命的太守朱皓,是刘繇的部属,关系不错。刘繇进入豫章郡域后,先驻扎彭泽,随即向笮融发动进攻,没想到被笮融打败。刘繇只得从长计议,另找地方筑城,重整旗鼓,联合其他几个县的兵力,最终将笮融打败。笮融兵败逃入深山,被山民所杀。刘繇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年)因病去世。孙策讨伐江夏过程中,趁势收获刘繇的地盘并将刘繇厚葬。

南朝宋雷次宗撰《豫章古今记》记载刘繇城的位置载于明代陶宗仪撰《说郛》卷第六十七上收录于《四库全书》

关于刘繇筑城的具体位置,不少通志上记载在原豫章郡郡治(南昌)北四十里,但筑城不同于扎营,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据南朝宋?雷次宗撰《豫章古今记(原书已佚亡,此书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整理)》记载:刘繇城在豫章县北四十里。是豫章县而不是豫章郡?这应该是后来的豫章县,其具体位置,后文再讲。据《后汉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郡国四补注记载: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五年(公元年),孙权在豫章郡东部划县成立鄱阳郡。另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吴少帝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公元年)二月,又在豫章郡东南面划县成立临川郡。豫章郡的管辖范围缩小。孙吴割据*权于东汉末年在武宁地属范围内设置西安县,县治在武宁县石渡乡西安里,现距武宁县城23公里。西安县是武宁历史上拥有的第一个县名!那么,西安县具体到底在何时设立?由于陈寿编撰的《三国志》存在无地理志记的缺陷,人物介绍中又只字不提县一级的设立,正史难以找到直接答案,只有靠史料分析和后人的补注来解决。

南朝宋雷次宗撰《豫章古今记》记载东汉末至三国吴豫章郡县变化载于明代陶宗仪撰《说郛》卷第六十七上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南朝宋?雷次宗撰《豫章古今记》记载:灵帝中平中又立永修、上蔡、新吴等四县,献帝建安中立宜*、富城、西安等三县(书中将灵帝错记成顺帝)。献帝建安年号从公元年直到东汉结束公元年,跨度25年。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卷四《太史慈传》载于《四库全书荟要》

据《三国志?吴志》卷四《太史慈传》记载:“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荆州牧刘表的侄子刘磐,骁勇好战,多次侵犯掠夺艾、西安等县,孙策委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坐镇海昏,指挥周围六县防御刘磐,刘磐不再来犯(吴国名将潘璋即在此域建立战功并做西安县长。太史慈在此建立联防营幕以抵御刘磐,将这里一座斜跨南北的大山命名“幕浮山”,后改为幕阜山,山脉东跨修水、北接通城、南到平江)。孙策于公元年去世,因此西安县的设立时间应在魏蜀吴三国割据开始的建安四年(公元年)到建安五年(公元年)之间。分析情形,魏蜀吴三国未正式割据前则不存在边界问题,也就没有理由叫“西安”,因此,西安县应该在割据之初即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公元年)设立。

唐?太宗御撰房玄龄主撰《晋书》卷十五志第五记载豫章郡有南昌、建昌、海昏、艾县、豫章等十六县收录于《四库全书》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公元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第二年三月,吴国兵败,吴皇帝孙皓投降归晋。晋朝随即更改年号为太康,并对吴地进行减税安民,对一些郡县进行重新建置调整或命名。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年),西安县被改成豫章县,即豫章郡管辖的豫章县,“豫章县”是武宁设立“西安县”82年之后,拥有的第二个县名。据《晋书》卷十五志第五记载,西晋的豫章郡共辖有南昌、建昌、海昏、艾县、豫章等十六县。《豫章古今记》中所提到的刘繇城位置,应该就是这个豫章县(原西安县)北四十里,即现在武宁县莆田乡太平山附近。

东晋?干宝撰《晋纪》中描述的晋国平吴过程

晋朝平吴后,晋武帝司马炎似乎到达人生巅峰,开始追求荒淫、怠于朝*,竟选择一个傻儿子做太子。司马炎之后即出现皇后专*、“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衰败,最后发展到周边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原,导致“五胡乱华”,晋朝廷被迫南迁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北方形成五胡十六国,中国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天下大乱”时期。皇亲贵胄、官员士大夫纷纷举家南迁,客观上加速了文化交流,其中一些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如王羲之家族、陶渊明家族、干宝家族、谢灵运家族等迁居豫章郡,有的涉足武宁。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公元年)豫章郡改属新设置的江州。豫章郡有豫章县,而且豫章县还不是豫章郡的郡治,这在当时一定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可能也是后世文人、史学家、方志编撰者屡屡出错、甚至篡改的一个原因吧。根据《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太元十年(公元年),东晋名将、东兴侯谢玄历经鏖战,收复河南、山东、陕西南部地区,统一归属豫州管辖。朝廷非常高兴,赐封谢玄为康乐公。谢玄请求皇帝将他之前的爵位——东兴侯转赐给他的侄子、也是继子谢珫,皇帝欣然同意,并加封谢珫为豫宁伯。这是我能找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豫宁”的名称(公元年),请注意,这时武宁叫豫章县已有年!顺便说一下,谢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谢安和中国书圣王羲之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也是亲戚),谢玄的孙子有谢灵运,谢家、王家与陶渊明家既是世交也是亲戚。说到豫宁,得简单说说古代赐封爵位的事。自古以来,统治者对贵族和功臣封地封爵已有几千年的传统,早期封地是和爵位对应的,后来二者逐渐脱钩,封地越来越少而封爵位越来越多,爵位与封地对应程度也越来越小。汉朝之后,绝大多数的爵位只是一个荣誉,爵位名称只代表美好的寓意,与实际地名无关。但出于历史传统,不少爵位取名字时也会使用一些有历史渊源的古地名作为前缀,有的朝代拿县、乡、亭等来代表爵位的级别,有的朝代在县级爵位后加上公、侯、伯、子、男表示五个档次。当然,赐封爵位是非常复杂的,各朝各代都有一些不同。皇帝加封谢珫的“豫宁伯”,就是一个三等爵位——伯,至于豫宁,当时还没有一个县叫这个名字,可见豫宁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地名,而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当时谢玄刚刚收复并主*豫州,皇帝当然希望北方的豫州从此安宁,取豫宁之名非常恰当。后来谢珫果然做到豫州刺史,不过那是南朝刘宋的事了。历史上封爵不与地名对应的例子也很多,如冠*侯霍去病、忠武侯诸葛亮等。不少人将爵位与官位混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爵位是个荣誉称号,无职无权,而官位有职有权。有官位的不一定能封爵,封爵的也不一定有官位。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封爵封侯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一般来说,封“公”是很难的,所以,“封侯”就成为古代男子仕途一生的最高追求,“马上封侯”成为吉祥用语。唐朝李贺有诗:“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毛泽东主席也在《沁园春?长沙》中咏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者气概。反过来说,地名如果被朝廷用作封爵封侯的名称,尽管被封之人与本地并无太多直接瓜葛,也是一件荣耀至极的事。为此,在修史、著书过程中,不乏钻营之人刻意往响亮名称上靠,有的将错就错、有的牵强附会,最终错成历史悬案。我想,豫宁县这个名称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东晋偏安南京之后,除文学诗歌音律蓬勃发展之外,朝*并无起色,北伐乏力、内乱不断,后期朝权完全落入藩镇之手。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公元年),东晋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宋王刘裕,废晋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宋国,史称南朝宋。南朝宋历时仅59年,没有见到豫章县改置的记载,武宁仍叫豫章县。但南朝梁*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编撰《宋书》时,对豫章县的记载却出现偏差。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豫章县写成豫宁侯相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记载:“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南朝宋十分盛行封爵、封侯,朝廷曾经对封爵进行过规范,将爵位分为开国和不开国。对建国有功的封开国爵位,既封爵也封地,其他有功劳的封不开国爵位,只封爵位没有封地。爵位命名大多以县名为名称,后缀分别加上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沈约在编撰《宋书》郡县志时,创新地采用一种与之前不同的书写方式,就是在郡县名称之后,加上曾经被作为爵名的最高爵位或者最高官位,如豫章郡不叫豫章郡而叫豫章太守、建昌县不叫建昌县而叫建昌公相(因南朝宋开国大将到彦之被封建昌公,有封地)、南昌县叫南昌侯相(因南朝宋开国元勋胡藩被封南昌侯)、望蔡县叫望蔡子相(因南朝宋巴东太守孙冲之因战功被封望蔡子)、永修县叫永修男相(因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孙子、江夏献王刘义恭的儿子刘仲容被封永修男,死后追封永修侯)、新吴叫新吴令(没有被当作封爵之名,只有县令)等等。这种创新能够体现该郡县的一个荣耀,本来是件好事,但对一些与郡名相同的县,就显得很尴尬。比如豫章县,前面刚写豫章太守,后面再写豫章王相(南朝宋之前未见封豫章侯,但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二儿子刘子尚被封为豫章王,豫章王刘子尚性格顽劣,在16岁时坐罪被赐死),显得大小倒置、不伦不类。写豫章令吧,显然会冒犯豫章王刘子尚,他的同情者肯定不干(刘子尚被赐死发生在公元年,沈约编撰《宋书》在公元年,此时刘子尚的同龄人都健在),所以也不合适。可以想象,当年沈约难以下笔的尴尬。

梁?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豫章县写成豫宁侯相(毛氏汲古閣刊本)来源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但“豫宁侯”、“豫宁伯”在当时的名声是很响亮的。前面刚提到谢珫在公元年因谢玄在豫州的战功而被加封豫宁伯。根据《宋书》记载,南朝宋的开国功臣、文学家王昙首,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公元年)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豫宁侯,并可以世袭;王昙首的儿子,南朝宋大臣、驸马王僧绰世袭豫宁侯;王僧绰参与密谋太子废立之事被杀害,死时其儿子王俭刚刚出生,被人收养,到六岁时王俭也世袭豫宁侯。王俭后来成为南齐的名臣、文学家,并被加封南昌公。如此显赫的名称——豫宁,如果没有与之相对的地名是在可惜。我推测,头脑聪明的沈约在这里动起了歪心思,由于繁体“寕”字,与“章”字长得实在太像,不如来个狸猫换太子,将豫章换成豫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你看沈约为将来可能被揪错而埋下了伏笔(借口)——故意将“西安”写成“要安”,到时他完全可以耍赖:老眼昏花,看错看错,你看我都把“西”字看成了“要”字。沈约还在《宋书》多个列传中将涉及封侯的“豫宁”二字错写成“豫章”、将“豫章”二字错写成“豫宁”。当然,推测和分析不能当成证据,但无论如何,沈约这个机灵操作,巧妙躲过一个大难题。认真读过历史的朋友也发现,即便是正史,也存在很多一县二属、张冠李戴的错误,甚至更大的错误,有的错误是一时疏忽,有的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研读时须要认真分析甄别。

清?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卷三十九对《宋书》武宁称豫宁提出质疑收录于《四库全书》

后世有不少文人对《宋书》关于豫宁的记载有质疑。比如,清代大臣、《康熙字典》编撰者陈廷敬,认为沈约《宋书》中关于豫宁的记载存在矛盾,不合逻辑,他在《午亭文编》卷三十九中说:“宋书:有豫章侯相属豫章太守,无豫章。南史:宋追封王昙首为豫章县侯,子僧绰袭封豫章县侯,又谓晋为豫章、宋为豫宁。按:武宁县在晋、齐、隋皆称豫章,惟宋书称豫宁,而王昙首传亦云封豫宁侯,然自王僧绰袭封时已称豫章,岂县在宋初蹔改豫宁而后仍名豫章耶?再考。”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公元年),废海昏县设立永修县,古县海昏退出历史舞台。

南朝宋后期朝*混乱,帝王更迭频繁。宋顺帝刘准升明三年(公元年),大权在握的齐王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年号建元,史称南朝齐,南朝宋灭亡。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豫章郡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南朝齐的历史更短,仅维持二十三年,期间对郡县改动很少,武宁仍叫豫章县。南朝梁萧子显在编撰《南齐书》时,改正了沈约的错误,将“豫宁”改回“豫章”。

齐和帝萧宝隆中兴二年(公元年),战功赫赫的将领、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谋反,建立梁朝并自立为帝,史称南朝梁。

据《梁书?王亮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公元年),大臣王亮因辅助萧衍称帝有功,被封为豫宁县公(县级公,指一个爵位的级别,不表示存在“豫宁县”),食邑二千户。据《梁书?冯道根传》记载,天监六年(公元年),冯道根因攻打徐州立下战功,爵位由增城县男,晋升为豫宁县伯。据《梁书?裴之横传》记载,梁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公元年),平北将*、东徐州刺史裴之横,因巴陵之战打败降臣侯景立下战功,被封为豫宁侯,食邑三千户。

因《梁书》没有地理志,查阅其本纪及列传,未见有改变豫章县的记载,此时期,武宁仍称豫章县。

南朝梁后期朝*腐败、内乱四起,又受到北齐的进攻,国力羸弱。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公元年),梁朝大都督、相国、陈王陈霸先,废掉他亲手扶立起来的梁敬帝萧方智,自立为帝,国号陈,史称南朝陈。

然而,就在陈霸先废梁敬帝、建立南朝陈的时候,原梁元帝萧绎的孙子、武烈太子萧方等的儿子永嘉王萧庄,在湘州刺史王琳的拥立下,于公元年三月,在郢(yǐng)州(今鄂州)续建梁朝,即位为帝,年号天启。豫章郡太守熊昙朗率领诸县,依附王琳。王琳割据*权在豫章西部成立豫宁郡,应属僣伪改置。武宁所在的豫章县,归豫宁郡隶属江州管辖。天启三年(公元年),王琳兵败,豫宁郡被撤销,熊昙朗被江州刺史周迪攻杀,原豫章郡及其诸县归江州刺史管辖。江州刺史周迪随后也对朝廷不满,暗中联络缙州(浙江金华)刺史留异、闽州刺史陈宝应准备谋反。据《陈书?世祖本纪》记载,陈文帝陈蒨(qiàn)天嘉四年(公元年)十一月初一,周迪被章昭达打败而逃走;次年十一月初三,闽州陈宝应被章昭达打败被擒;天嘉六年(公元年)九月初四,豫章郡被撤销。此时期赣西北地区混乱不已。陈朝后期,后主陈叔宝不问*事,荒于酒色,陈朝国势江河日下,而北方隋朝日益强大并统一北方。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大举攻陈。祯明三年(公元年),陈朝灭亡。

唐?魏徵撰《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开皇九年豫章县(武宁)并入建昌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隋平陈后,基本实现中国统一。据魏徵编撰的《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年)平陈后,隋朝对原陈国的郡县进行大规模的改设与撤并,豫章郡先改为洪州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回。豫章郡管辖四县:原永修县、豫章县(武宁)、艾县、新吴县四县撤销并入建昌县,原南昌县改为豫章县,另外两县是丰城和建城。至此,武宁叫豫章县已经历时年。请注意,《隋书》记载撤县并没有称武宁为“豫宁”而是“豫章”,也没有提及王琳*权所设置的豫宁郡!

隋朝末期各地起义图

根据《隋书》和《旧唐书》记载,隋朝末期,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操师乞、林士弘等人分别在江西中北部发动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操师乞战死后,林士弘独领起义*攻城略地,大败隋*,一度占据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区,汉阳太守以及湖北南部均依附起义*。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二年(公元年)12月,林士弘在豫章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林氏楚国对割据*权范围内的一些郡县进行改设,出现一些诸如抚州、南昌州、孙州、米州、循州等等新地名,武宁应地属南昌州。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年)春天,反复无常的豫章郡守将张善安,选择背叛林士弘、归顺唐朝朝廷。唐朝撤销豫章郡,复设洪州总管府,任命张善安为洪州总管。在叛*、其他起义*、唐朝*队的围攻之下,林氏楚国于唐武德五年(公元年)战败投降,林士弘逃进深山病死。

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唐代设置武宁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根据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洪州上都督府,隋豫章郡。武德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豫章郡。乾元元年,复为洪州。”在平定林士弘时候设置的洪州总管府,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年)改回豫章郡,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年)再改为洪州。

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唐代设置武宁来源于日本内阁文库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宁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改为豫章。宝应元年,复为武宁。”周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年),从建昌县划出一部分地域,成立武宁县,属洪州总管府管辖。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年)武宁县改为豫章县,仍属洪州总管府管辖(公元年后属豫章郡管辖、公元年后属洪州管辖)。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年),为避讳代宗李豫,豫章县改回武宁县,属洪州管辖。这期间武宁叫豫章县有53年。

宋宋祁、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唐代设置武宁收录于《四库全书》

然而,宋代宋祁、欧阳修在编修《新唐书》时记载:“武宁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改为豫宁。宝应元年,复为武宁。”又把其中的“豫章”,改成了豫宁,这一字之差,给后人带来极大迷惑。史料记载,《唐书》由唐末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宰相刘煦编撰,在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年)完成(唐灭亡后,刘煦不愿做后晋朝廷的官,只任东都留守)。北宋宋仁宗赵祯在读《唐书》时,认为它“卑弱浅陋”,特别是隐藏唐朝皇帝、尤其是唐宣宗李忱的恶行,过分美化其形象,要求重编唐书。因此,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在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公元4年)受命编撰《新唐书》并完成大部分。公元4年,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受命负责继续编撰工作。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公元年),《新唐书》编纂完成付印。然而,史学家认为,《新唐书》编史方式有创新、文学价值很高,但因相隔余年时间,错误不少,史料价值远不及《唐书》,主张均应保留原书,《唐书》因此改叫《旧唐书》。关于武宁的记载,我认为应该以《旧唐书》为主,唐景云元年武宁改名应该是“豫章”而不是“豫宁”。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六年(公元年)二月,分武宁县八个乡设立分宁县,即现在的修水、铜鼓县。五代十国时期,武宁县大部分时间属于南唐。五代也是个天下大乱时期,各国“分土而治”,各州县建制混乱、变动频繁,史学家对此都很头疼,发出“不可考究其详”之叹。宋代之后至今,除建置归属小有变化之外,武宁县的县名未曾更改过。综上,武宁地属周朝春秋吴国艾邑,春秋战国武宁先后归属吴、越、楚,秦朝武宁归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武宁归属豫章郡,西汉设海昏县后武宁归属海昏县,公元8年王莽篡汉武宁归属九江郡宜生县、篡汉结束复归海昏县,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年)武宁归属建昌县。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年)由吴主孙策在武宁设置西安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改西安县为豫章县,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平陈后豫章县被撤销并入建昌县,隋末唐初林士弘起义时武宁曾归属南昌州。大周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年)成立武宁县,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年)武宁县改为豫章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年)豫章县改回武宁县,县名延续至今。纵观历史,武宁独立设县凡余年,其中“西安县”82年、“豫章县”年(+53)、“武宁县”已余年。“豫宁”原为东晋豫州刺史谢玄为侄子谢珫申请的封爵名称“豫宁伯”,寓意是“永保豫州安宁”之意。随后南朝宋开国功臣、文学家王昙首死后被追封豫宁侯,王昙首的后人王僧绰、王俭均世袭豫宁侯。实际上,豫宁伯、豫宁侯均与武宁之豫章县毫无关系。然而,沈约在编纂《宋书》时,使用狸猫换太子手法将“豫章县”换成“豫宁县”。宋祁、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将唐睿宗景云元年武宁县改豫章县写成“豫宁县”。正史中,制造武宁有“豫宁历史”的始作俑者,是南朝梁沈约和北宋宋祁、欧阳修。但是,要说武宁与“豫宁”毫无瓜葛也不准确。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年),反叛朝廷的王琳割据*权,曾经在豫章县短暂设立豫宁郡,管辖包括豫章县(武宁)在内的五个县,隶属江州,王琳失败后不久豫宁郡被撤销,荡寇将*任忠曾任豫宁郡太守。这段历史不少史料均选择忽略。

地理方志对武宁历史沿革记载的错误

地理志、地方志对武宁历史沿革的记载,或过于省略,或未经考据引用错误史料,存在很多错误,对后世形成误导。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赣水》对修河注解时提到豫章县载于明代《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百四十一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赣水》一节中,对赣水的支流修水进行注解时说到:“循水,出艾县,而东北迳豫章寕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迳东北迳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更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湊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循水,指修水,作者误,上图影印于《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百四十一。)郦道元在“豫章县”名称中间,加了一个“寕”字,写成“豫章寕县”,想必他也受到沈约《宋书》的影响而心生犹豫,加上一个“寕”而出错?郦道元的《水经注》虽通篇错误很多,但此书甚为有名,不少学者常常以此为据,不加考证地引用,故而影响广泛而深远。更有甚者,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在郦道元的基础上作《水经注疏》,对“豫章寕县”进行一番错误的考究,得出应该是“豫宁县”而不是“豫章县”,将郦道元的犹豫做成错误的“铁案”。

宋?乐史编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武宁县》载于《四库全书》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在其《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武宁县》中记载:“武寕县……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昏县立西安县,至晋太中康改为豫章,宋书王僧绰封豫章侯(错,应为豫宁侯)即此县。陈武帝初割建昌、豫寕(错,应为豫章)、艾、永修、新吴等五县立为豫宁郡,属江州,隋平陈废郡置洪州(不准确,立豫宁郡者是王琳,早废,非隋平陈废),因废豫寕郡割艾、永修、新吴、豫寕(错,应为豫章)入建昌,并隶洪州为总管府。至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寕,景云元年又改豫寕(错,应为豫章),宝应元年以犯御名改豫章后为钟陵(不符合逻辑,既然是避讳,不可能再出现豫字),豫寕依旧为武寕……。”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关于武宁的记载有多处与事实不符。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四十九《南昌府》建制沿革中涉及武宁收录于《四库全书》

由明代李贤、彭时等撰修,成书于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年)的《明一统志》卷四十九《南昌府》建制沿革中,这样记载:“武宁县在府城北三百二十里,本汉海昏县地,晋为建昌县地,唐始分置武宁县,景云初改曰豫寕,后复曰武宁,属洪州,宋属兴隆府,元置寕州,本朝罢寕州,以县属南昌府。”该记载粗略,既忽略武宁在东汉末到三国时期设置西安县、晋初设置豫章县的历史,还错误记载“景云初改曰豫寕”。查阅学者、史学家对《明一统志》的看法,普遍认为,该志纂修的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存在很多诸如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考证不严谨等问题,古今学者、史学家多有批评。但它却成为现代引用较多的志记。

明嘉靖版《江西通志》卷四之《南昌府》中涉及武宁县明嘉靖四年刻本中华古籍

明代嘉靖版《江西通志》成书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初,由明代工部尚书、时任江西布*司右参*的林庭?主修,南京刑部右侍郎、时为江西按察司副使的周广编纂,上图影印于明嘉靖四年(公元年)刻本。嘉靖版《江西通志》卷四之《南昌府》建置沿革中记载:“武宁县在府城北三百二十里,本汉海昏县地,隋开皇初省,入建昌县,属洪州,唐长安分建昌地置武宁县,景云初改曰豫章,宝应初仍改武宁,属洪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本记载无大错,但将武宁从东汉末到隋开皇独立设置西安县82年和豫章县年,共计年的历史省略。作为省志篇幅所限,可以理解。值得肯定的是,嘉靖版《江西通志》“景云初改曰豫章”的记载,扶正《一统志》的错误,保持与历史事实吻合。

明万历版《南昌府志》卷二记载武宁县历史沿革日本收藏

明代万历版《南昌府志》刻印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公元1年),由明代浙江布*使、时任南昌知府的范涞主修,明代理学家、易学家、教育家章潢编纂。上图影印版原件在日本收藏。万历版《南昌府志》卷二记载:“武寕县本春秋艾子国,本汉海昏县地,献帝时置西安县,晋大康改名豫章,陈武帝初析建昌、豫章、之艾、永修、新吴五县置豫宁郡,属江州,隋开皇废豫寕郡,省四县入建昌,置武寕县,景云元年改曰豫寕,宝应元年复名武寕,贞元中观察使李巽奏,割西界十乡置分寕县,宋因之。”这个记载除“景云初改曰豫寕”不正确之外,前面的描述非常符合历史事实,可见作者做过比较深入的考证。

到清代,错误明显增多。

康熙二年(公元年)版《南昌郡乘》卷一《武宁县》来源于国家图书馆藏

由南昌知府叶舟主修、南昌新建籍文学家陈弘绪编纂的《南昌郡乘》,于康熙二年(公元年)成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南昌郡乘》卷一记载:“武寕县汉:西安县,隶豫章郡,建安中孙权据吴析海昏、建昌二县地置(即古艾地治在今宁州西高X西安里)。晋:太康中改西安为豫宁县(一作豫章),隶豫章郡。陈:豫寕县,永定中改隶豫章郡。隋:开皇九年,省豫宁并入建昌县,隶洪州。唐:武寕县(上),长安四年析建昌置,隶洪州。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寕县,宝应元年复改为武寕县。”该记载明显与事实不符,错误明显,将“豫章县”错改成“豫宁县”。从中还可以看出,编者是知道豫章县的,所以他在后面标注了一下“一作豫章”,以示尚有争议、难以决断。

康熙于*版《江西通志》卷二《武宁县》(近卫本)

清代康熙于*版《江西通志》刻印于康熙22年(公元年),由江南江西总督于*、江西巡抚安世鼎主修,江西新建县举人(后中进士)杜果编纂(近卫本)。康熙于*版《江西通志》卷二记载:“武寕县汉:西安县,隶豫章郡,建安中三国吴析海昏、建昌二县地置。晋:太康中改西安为豫宁,隶豫章郡。陈:豫寕县,永定中改豫章郡(置)。隋:开皇九年,省豫宁并入建昌县,隶洪州。唐:武寕县,长安四年析建昌置,隶洪州。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寕县,宝应元年复改为武寕县。”该记载基本照抄《南昌郡乘》,错误明显。研读其关于宁州等其他县的记载,也同样错误百出。可见该版通志编纂水平极低,但其对后世影响极大。至此,江西通志中关于武宁的“豫章县”历史,基本已经被抹去。

雍正十年版《江西通志》卷二《武宁县》来自哈佛大学图书馆

清代雍正十年版《江西通志》刻印于公元年,由内阁学士、时任江南江西总督高其倬等主修,豫章书院主持陶成、学者恽鹤生等编纂。清代雍正十年版《江西通志》卷二记载:“武寕县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昏县立西安县,至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王僧绰封豫宁侯即此县。陈立豫寕郡(太平寰宇记)。隋废郡以豫宁并入建昌,隶洪州。唐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景云初改豫寕,宝应元年避代宗讳复为武寕(名胜志)。”该记载基本照抄《南昌郡乘》和康熙版《江西通志》,错误依然,武宁已不见豫章踪影。清和珅主修《钦定大清一统志》巻二百三十八《南昌府》武宁建置沿革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的光绪版《江西通志》卷二《南昌府?武宁县》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由和珅主修的乾隆版《大清一统志?南昌府》以及曾国藩、刘坤一等主修的光绪版《江西通志》也同样,照抄前志对武宁的记载。江西通志如此,那武宁县志呢?

康熙版《武宁县志》卷一《建置沿革》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康熙版《武宁县志》由当时武宁知县冯其世主修、清汪克淑等人编纂,于康熙五年(公元年)完稿付印,雍正三年(公元年)第二次刻板印刷。康熙版《武宁县志》卷一《建置沿革》记载:“建置沿革按武宁旧志:周平王以后,地属吴艾子国(旧志吴有艾子国,所都之地即今宁州西百里龙岗坪,有故艾城,世系封爵之详莫考),敬王以后地属越(敬王三十八年,越入吴为越),显王以后地属楚(显王三十五年,越伐楚,楚人大败之,尽收吴故地为楚),秦始皇并六国地属九江郡(秦始皇并六国、罢诸侯,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属九江),汉高帝灭秦地属淮南(高帝初定天下,割九江之西益淮南,封鲸布为淮南王,属淮南郡海昏地),高帝五年地属豫章(高帝更置郡国三十有三,属豫章),高帝六年地属吴(高帝以荆地封吴王濞,更以……),武帝元封元年地属扬州(……),献帝建安四年立西安县(……吴孙权割据,以海昏、建昌左右境立西安县于西安里,此宁州、武宁自始也。其地在今武宁县治西二十里,名新县),建安间立西平县(按豫章志引后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地也,建置不可考),晋武帝太康元年改西安县为豫章县(按职方乘:晋武帝平吴,改西安为豫章,以西安犯安世讳云。又按续豫章志邑:旧名西安。寰宇记:晋武帝太康元年改豫章。据南史:王昙追封豫宁县侯,子僧绰世封豫宁县侯,寰宇记谓僧绰所封即是豫章,则晋武改西安为豫章当是豫宁),惠帝元康元年(地属江州),宋、齐、梁(时艾县,时豫章,建置无改),陈高祖永定三年置豫章郡,地属江州(按寰宇记:陈永定三年置豫章郡,领建昌、艾县、永修、新吴、豫章五县),隋高祖开皇九年地属洪州,废豫寕郡(按元大一统志:高祖平陈,废豫宁郡,省艾、永修、豫章、新吴入建昌,属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隶洪州总管府(寻复郡名,改豫章县为南昌,以避炀帝讳),武长安四年置武宁县(即吴所置西安县地,属洪州),睿宗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宁县(按元大一统志:睿宗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寕县),肃宗宝应元年豫宁复名武宁县(按职方乘云:避代宗讳,复为武宁),德宗贞元十五年,割武宁县西八乡置分宁县于常洲亥市。”这份建置沿革考究深入仔细、思路缜密,条理清晰,写得很严谨,唐代之前基本上无大错。说明汪克淑是个很有水平、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志编纂者。但因编纂者仅以《武宁旧志》《太平寰宇记(宋代)》《豫章职方乘(宋代)》《元大一统志(元代)》等史料为主要依据,极大限制了编纂视野,因而也出现“睿宗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宁县”等错误。

道光版《武宁县志》卷二《建置沿革》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道光版《武宁县志》由清代书法家、时任武宁知县陈云章主修,李珣续修、陈世馨续纂,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年)完稿付印。道光版《武宁县志》卷二的建置沿革,采用图表方式,新颖直观,其细致、准确和全面的程度,还要高于康熙版《武宁县志》,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把商朝艾国放到武宁前史,不过他自己也持怀疑态度;二是依然相信“景云元年改武宁县为豫宁县”。第二个错误是个通错,大概都以宋祁、欧阳修的新唐书为依据,并没有去研读刘煦的《旧唐书》,所以没有修正错误。查看同治版《武宁县志》卷三《建置沿革》,与道光版相同,这里不再展示。由此看来,清代之前的《武宁县志》,虽然也存在一些错误,但相比于《江西通志》《南昌府志》,要少得多。综合地方志关于武宁的豫章县历史记载:《明一统志》记载0年,明嘉靖版《江西通志》记载唐景云初的53年,明万历版《南昌府志》记载晋太康初的年,康熙版《南昌郡乘》记载0年(但存在怀疑),康熙版、雍正版《江西通志》记载0年,清代《武宁县志》均记载晋太康初的年。可见,清代之后的江西通志、南昌府志均对武宁的豫章县历史选择不记。有一点很值得奇怪,既然《武宁县志》明确记载武宁有82年西安县、年豫章县的历史,现在武宁的各类宣传、推广与命名,为什么只有豫宁而没有西安、豫章呢?以上是我从正史的角度,对武宁历史沿革所作的一些简单考证。因学识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程彦林年3月30日夜于北京古琴演奏——水清见月00::03添加话题参考书籍、资料:

春秋战国史籍南朝梁?沈約注《竹書紀年》收录于《四库全书》

春秋鲁左丘明撰晋代村预注唐代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收录于《四库全书》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收录于《四库全书》

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收录于《四库全书》

东汉班固撰《汉书》收录于《四库全书》

西晋孔晁编撰《逸周书》收录于《四库全书》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志》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东晋干宝撰《晋纪》清广雅书局版原本收藏于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

南朝宋雷次宗撰《豫章古今记》载于明代陶宗仪撰《说郛》卷第六十七上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毛氏汲古閣刊本来源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北朝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赣水》载于《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百四十一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收录于《四库全书》

唐太宗御撰房玄龄编撰《晋书》收录于《四库全书》

唐魏徵撰《隋书》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

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来源于日本内阁文库

宋代乐史编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载于《四库全书》

宋代宋祁、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收录于《四库全书》

宋代罗泌撰《路史·国名纪》收录于《四库全书》

宋代罗泌撰《路史·国名纪》明万历39年乔可传刻本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

明代《明一统志》卷四十九李贤、彭时等撰公元年刻印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代嘉靖版《江西通志》卷四林庭?主修、周广编纂公元年刻印中华古籍

明代万历版《南昌府志》卷二范涞主修、章潢编纂公元1年刻印来源于日本收藏

清代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卷三十九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康熙版《南昌郡乘》卷一叶舟主修、陈弘绪编纂公元年成书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清代康熙版《武宁县志》卷一清冯其世主修、汪克淑等人编纂公元年刻印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清代康熙于*版《江西通志》卷二于*、安世鼎主修,杜果编纂(近卫本)公元年刻印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清代雍正十年版《江西通志》卷二高其倬等主修,陶成、恽鹤生等编纂公元年刻印来自哈佛大学图书馆

清代乾隆版《钦定大清一统志》巻二百三十八和珅主修收录于《四库全书》

清代道光版《武宁县志》卷三陈云章主修、李珣续修、陈世馨续纂公元年付印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清代光绪版《江西通志》卷二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纂公元年刻印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点阅读原文进入老程家的作品展示台

程彦林

原创不易打赏抚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