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一:不花钱不配当粉丝?
人民网-观点频道
为了给自己心仪的偶像们“助粒”,粉丝疯狂集资购买牛奶,然后整箱整箱倒掉,这样的做法引发了公众强烈谴责。尽管目前《青春有你3》已经暂停录制,节目与赞助商双双道歉,但对于事件的反思却不能就此搁置。
倾倒牛奶“打投”(通常是粉丝被拉入一个群以后,用手机不断为明星投票),实际上是粉丝为了让“爱豆”出道进行的集资活动。这种集资在“饭圈”相当普遍,指的是粉丝主动形成团体,为喜欢的偶像筹款以示支持的行为。集资来的钱,由后援会统一支配。多数用于投票打榜,少数用于制作周边、线下应援等活动。
自年所谓“偶像元年”开始,这种集资活动变得越来越热闹。不久前落幕的《创造营》,在决赛前粉丝集资高达1.5亿元,“创造”了集资“传奇”。然而,集资越热,诟病越多。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流量明星的后援会,都曾组织、催促粉丝花钱消费,以“实际行动”支持偶像。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创造》仅其中两位流量明星的粉丝公开集资就超过万元;《创造营》的一位流量明星,决赛前的集资也高达万元;一些流量明星想要登上微博明星势力榜,需要各家粉丝真金白银地送“小花”,2元一朵,一直赠送到“爱豆”升至理想名次。
一次次“打投”的背后,是粉丝一次次被掏空钱包。“自己可以饿死,偶像不能不出道”。在被饭圈PUA(意指让人逐渐丧失理智的一种疯狂追星行为)话术的裹挟下,粉丝们倾尽所有。尤其是很多未成年粉丝,不仅没有赚钱能力,心智也不成熟,常会陷入“超额消费”“借贷追星”的陷阱中。如果把后援会视作一个个小团体,那他们当下对粉丝征收“人头税”的方式,已经堪称“横征暴敛”,粉丝们苦不堪言。
客观来说,出于喜欢,粉丝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为偶像造声势、博资源,是个人选择。但在某些极端粉丝的逻辑里,“金钱=爱”,有多爱偶像,就必须花多少钱来体现。如果花钱少,就会被道德绑架和人身攻击为“不配爱”。于是所有的喜欢和支持,就变成了买不完的品牌、打不完的榜单、做不完的数据,结果就是“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也助长了更多人逐梦演艺圈企图一夜成名的不正之风。
“饭圈集资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是个华而不实的口号。粉丝自己要保持清醒,对偶像的爱要有度,不可盲从。偶像更要自己成长、提升自己的实力,不是仅靠粉丝的各种应援“打投”。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指责粉丝不理智。必须看清楚,“饭圈集资”是一场多方合谋对粉丝的围剿,艺人、品牌、平台、经纪团队等都没办法把自己摘干净。
如果捅破这层窗户纸,道理其实很明白——哪有什么为爱“发电”,有的只是利益驱动。
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二:多少利益暗中驱动?
人民网-观点频道
随着流量明星和“眼球经济”的发展,“饭圈集资”活动愈演愈烈,掺杂其中的数据作假、资源浪费、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不仅搅乱了市场秩序,也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其背后,完整的利益链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表面上看,所谓的“饭圈集资”只涉及到后援会和流量明星们。然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条“以爱之名”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暗藏金钱交易。难怪,有粉丝直呼:“我太累了!”
以近两年的选秀节目来说,根据节目组设定的规则,要增加“打投”次数,购买平台的会员是基础,购买节目赞助商指定的产品是关键。在这个环节,节目、平台、赞助商是受益方。有买卖就会有*牛,随着更多*牛嗅到了商机,提前买下这些能增加“打投”次数的产品,再高价卖给粉丝,成就了他们的致富路。“打投”越多,选手们就走得越远,经纪公司与即将成为“明星”的选手们,收获的除了流量还有未来无法估量的商业代言、片酬等。粉丝们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恐怕身心俱疲的感受早已超越追星的喜悦之感了。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既得利益者,还有不少人在偷偷地割着粉丝们的“韭菜”。在后援会的组织下,粉丝通过Owhat或者桃叭等平台为偶像掏空钱包,平台获益是必然。然而,后援会也不是做免费公益的。据报道,很多后援会、超话和“站子”都是专人运营,为的就是赚钱。而为了运营好这些超话和“站子”,还催生出了代拍业务,这些代拍跟着明星拍机场、拍日常、拍现场、拍酒店,每一次拍摄,背后都是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一环一环都在赚钱,那么血亏的只有粉丝。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部分后援会语言暗示诱导粉丝在花呗、白条等平台借钱,“下个月还上不就行了”。“借贷追星”现象的蔓延,与相关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有很大干系。对金融知识薄弱、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来说,盲目借贷、盲目消费最终只能吞下侵害自身权益的苦果。
如果说有些行为只是游走在法律边缘,那么集资流程不透明、集资款去向不明等问题的多次曝光,凸显了事件的严峻性。“粉头”卷款跑路、不法分子以粉丝集资名义进行诈骗,不仅侵害粉丝的合法权益,也让粉丝们的资产严重受损,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
粉丝们真情实感追星,但在资本的操控下,在利益的驱动中,每个环节都在谋利,粉丝变成了待宰的羔羊,追星更变了味。
这一切都在呼吁:对“饭圈集资”活动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人民网三评"倒奶事件"之三: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人民网-观点频道
海量的人气,往往能集聚大量的资源。但是,当满怀期待的粉丝,奉上省吃俭用的金钱、付出真心实意的情感,换来的却可能是越陷越深的泥潭、一地鸡毛的尴尬……“饭圈集资”种种乱象亟需改变。
近年来不时曝出的“饭圈集资”风波,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集资流程不透明、款项走向不明等问题上,甚至发生“粉头”跑路或公然诈骗等现象。这固然是个别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但也给一厢情愿的粉丝们提了个醒:那些情比金坚的喜爱、废寝忘食的坚守、慷慨解囊的支持,都有可能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发财的机会。
必须承认,法律上目前对粉丝集资行为尚无相关禁止性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粉丝对偶像的赠予,本质上是个人自愿处置私有财产的行为。然而,灰色地带与法律禁区只有一步之遥。若不加以规范,若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危害只会越来越重。
从目前来说,每一环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综艺制作传播平台不能推波助澜,“未成年人不得参与”“让未来的节目更健康”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应援集资平台不能高高挂起,“支持者应自行对项目风险进行判断”的托词显然是逃避责任;后援会资金管理不能只靠良心,该公示的要公示。凡事都有底线,底线绝不能破。粉丝生意是个大蛋糕,不能分蛋糕的时候一拥而上,其他时候就不管不问。
每一分爱都值得呵护,每一分付出都需要珍惜。针对问题重重的“饭圈集资”行为,紧箍咒正在收紧。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已多次发文,对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刷量控评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中国银保监会也对粉丝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等现象作出提示,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效仿。
而在这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扭转市场上资本“唯流量论”这股歪风是根本。如果评价一个偶像的实力强不强,不再看排名,就不再有“短短5小时凑了数百万元”的荒唐;如果衡量一个艺人有没有价值,不再是数据好不好看,就不会有“专辑发布不到两分钟,单平台销售额突破三千万”的攀比;如果判断一个艺人的地位,靠的是作品而不是排场,就不会有那么多粉丝去借贷集资……
在“明星经济”这个大市场里,资本不该过度追逐流量,不该炮制一夜成名的“白日梦”,更不该明知价值观不对却偏要推动。说白了,不少人没有演技却拿“天价片酬”、毫无作品却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更多人不想奋斗只想挤进娱乐圈,也使得烂片扎堆影视作品质量低劣,这背后,都是资本在推波助澜。这个泡沫,是时候扎破了;这样的选秀节目,是时候降温了。
在造梦、追梦乃至圆梦的长跑里,那些精心煽起的热度迟早消退,那些刻意制造的声浪注定沉寂。少一些金钱的较量、资本的操作,多一些实力的比拼、感情的共鸣,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类似倒牛奶“打投”的荒唐事情才能杜绝。
体罚学生下狠手?这样的教训当汲取
人民日报评论
教师体罚学生,可以“狠”到什么程度?近日河南平顶山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被老师揪头发拎到讲台罚站,结果事后被查出“头皮和头骨分离”,经历7次穿刺,出血量达到毫升。从平顶山公安局卫东分局发布的警情通报来看,已构成了轻伤,如今涉事教师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体罚学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下如此狠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让人既心疼又愤怒。心疼的是9岁孩童仅仅因为上课说话便遭此暴力伤害,除了巨大的身体痛苦,还有短期内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愤怒的是涉事教师对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规定置若罔闻,对体罚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不了解,更试图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逃避责任。警方介入调查后,相信这起事件会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恐怕任何道歉、追责都难以弥补。如何避免类似恶性体罚事件的发生,需要学校和教师汲取教训、认真反思。
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为法律法规及教育规章所不允许。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体罚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传统教育的陈规陋习和惯性思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校淘气就应该被严格管教,体罚也可接受;有的老师也认为,适当使用体罚能够达到惩戒的目的,无伤大雅。殊不知,依靠伤害来教育孩子绝非正途,把体罚当做管理的必备手段,只会给学生带来痛苦。对教师而言,维持课堂秩序、严格管理学生无可厚非,但因为“非常愤怒”就对孩子大打出手,甚至借体罚来泄愤、把暴力视作理所应当,有违师德规范,如何担当起为人师表责任。
舆论中有人拿教育惩戒权说事,也有人同情涉事老师,这种将教育惩戒和体罚学生混为一谈,实际上没有理解教育惩戒的真实含义,对教育部的*策一知半解。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明确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也不得有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教育惩戒如何实施、边界在哪里,法律规定是明确的。惩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为暴力体罚学生行为开脱的借口。教育惩戒有度,更要依法依规。打着惩戒名义来体罚学生,无视规定由着自己性子来,要不得。
涉事教师难逃法律惩处,但学校也难辞其咎。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对教师的规范管理、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据家长反映,事件发生后学校并未第一时间对涉事老师停课,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导致的”,更拿出了一份附加种种免责条款的协议书。这种“甩锅推责”“大事化小”的做法,体现学校对体罚学生不够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对造成的严重后果态度淡漠。对学校而言,坚决制止体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强化师德规范、宣讲教育*策,更要举一反三查找不足、整顿教学秩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教育可以是春风化雨,也可以是耳提面命,但绝不是动辄打骂。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也期待教师们手拿戒尺,心中更要有爱有责。
什么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
人民日报评论
有关教育的话题,总能戳中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前不久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让“鸡娃”现象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从要不要加入鸡娃大*的讨论,到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劝诫,鸡娃与反鸡娃人士的交锋,让更多人思考如何面对今天的教育。
何为鸡娃?指的就是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任务,不断激励孩子上进拼搏。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一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各式各样的辅导班,钢琴、舞蹈、奥数、编程样样不能落下;为了能够拿到名校的敲门砖,带领孩子不断升级简历;一些家长组建了鸡娃群,共享学习资料、交流鸡娃方法,甚至由此产生了“牛蛙”“素鸡”“青蛙”“自鸡”等鸡娃术语。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没有最“鸡”,只有更“鸡”,折射出一些家长的“拼娃”焦虑。
其实,家长们并非不清楚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重要意义,一些新手爸妈也对鸡娃嗤之以鼻。但当身边的同事、邻居一个个加入鸡娃大*,当他们时不时聚在一起谈论孩子的击剑、花滑、游学、培训班费用、出书计划之时,再有定力的家长恐怕也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落后了?当看到好的学校对孩子的考查标准,涉及识字量、英文水平、写字水平,逻辑思维水平、表达能力、体育、音乐等各个方面,再自信的家长也不得不担忧,如果不上补习班,如何通得过面试?现实中,有的家长被迫鸡娃,有的则是主动为之。毕竟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教育无疑是最划算的投资,也是让孩子“有出息”的最可靠方式。
望子*、望女成凤是最朴素的情感。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一味地去指责家长鸡娃并不公允。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担忧我们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鸡娃背后的焦虑,也是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担忧:担忧孩子能不能在竞争中胜出,担忧下一代的生活水平能不能更上一层楼,甚至担忧孩子的“失败”有损家长的“成功”。化解这种担忧,除了需要家长端正心态、改变教育理念,也需要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公平,让人才的评价机制更为多元、成长的途径更加宽广。
不过,鸡娃究竟是部分家长的选择,还是社会的普遍现象,需要打个问号。要知道,鸡娃也是有门槛的,能够不惜代价、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来鸡娃的恐怕也是少数。然而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焦虑值”不断增长: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5岁小朋友幼升小简历让网友惊呼“受到一万点暴击”……类似这样的新闻原本是极端个案,但在爆款文章、网络平台乃至课外辅导机构的推波助澜下,似乎变成社会普遍现象,放大为家长的集体焦虑。也正是在这种集体焦虑的弥漫扩散中,让更多人加入了鸡娃的队伍,助长了社会情绪与非理性鸡娃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鸡娃也好,放养娃也好,本质上都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一种探索。扩大背后的社会焦虑,大可不必。我们理解部分家长的选择,更应透过鸡娃现象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教育,如何才能改善我们的教育。教育有竞争的成分,但绝不是只有输赢的比赛,不是花了多少钱、上了多少辅导班的比拼。唯有尊重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真,才能让孩子少一点负重前行,多一些健康成长。
“为偶像打投倒牛奶”?青春不该这样“有你”
人民日报评论
连日来,围绕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第三季的争议不断。针对群众举报的相关问题,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约谈了相关平台负责人,要求完善节目管理制度、认真核查并整改存在的问题,责令暂停节目录制。随后,节目组表示,“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节目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