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虹桥洞口宋代石刻之谜 [复制链接]

1#

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五十五》记载:县北九十里洞口平洋江边,有巨石高丈余,围约十丈。道光十二年,蛟水将苔藓洗净,见石面刻“*老坚城”四大字。字高广约四尺,旁书端平乙未六月十二日记。石背刻“珉山”二字,莫得其解。

同治平江县志是次夫子李元度所编,湖湘大才子李次青都不得其解?留了个悬念在洞口。笔者先后多次到洞口调研,当地长者均见过,有其石有其字。七十年代修路将其石埋在路下面了,其石尚存。上月胡楚林老同志为我联系到了虹桥镇的戴镇长和洞口村的村支书魏书记,还有光辉同志和我一道再次造访洞口,并与他们商定,让宋朝的石刻重见光明,挖出来予以保护。受他们之托,我答应写篇文章,予以解读。谁料这四个字还真有蛮难,前后二十天读书翻资料,查百度,讨教专家学者,都难自圆其说,不知所云。

考证人文历史不能胡编乱诌,不懂不能装懂,随意猜测,以免贻误后学。笔者就此向各位朋友求教于大家,共同来解读洞口宋代的石刻。

从字面来看“*老”两字应该是讲“*老之学”,“*”是指*帝,“老”应是指老子。“坚城”,“坚”,牢固,结实且硬的东西;也指不动摇,不改变,坚信,指信仰或思想*治层面的坚定。“城”,以盛民也,盛也,盛受国都也。坚城是指坚固的城池,抑或是思想坚定的神圣的值得人们信仰之地。

《韩非子?五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於坚城之下?”

*老之学是*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的统称,是华夏道学的渊薮,在春秋战国至秦之际极为流行,形成于东周的一种哲学思想,盛行于西汉。

宋端平乙未应是公元年,距今年历史。也应是件文物了。

珉山是座什么山呢?百度一下,珉山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又称昆仑山。是中华人文女祖女娲和螺祖的故地,还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故里可以解读为出生的地方或者是居住过的地方。

古蜀历史上有巴蜀之说,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岳阳有巴陵之称,巴陵之称源自巴蛇冢,巴蛇冢即《禹贡》之东陵(详见笔者东陵考)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居住在潇湘之地,(洞庭湖地区)被外族入侵,逆水而上(长江水)而形成了历史上的巴蜀部落,最后生根于四川,成古巴蜀国。珉山也随着古巴蜀部落而上移,形成了现在的珉山在四川。古巴蜀文明应在洞庭湖地区或幕阜山区域,这应是吻合的,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

宋《方舆胜览》记载:“天岳山在洞庭湖,一名幕阜。前有培塿曰巴蛇冢,高一万八千尺,周亘五百余里,昔有真人艾君居之。石崖壁立,飞鸟莫息,壁有篆文,夏禹治水,尝至此。”

这是宋朝记载的,如今巴蛇冢还在,在幕阜山一峰尖下的阜山村。

艾君是艾氏二十九代的世祖,生有十四个儿子(详见笔者天岳之艾君)

禹治水,尝至此,说明大禹治水不但到过幕阜山,还在虹桥居住过,尝至此应不是一次两次。史书的记载,还有一统志、岳州志、平江县志、《方與胜览》均有记载,大禹治水到幕阜山这一历史事件是可以坐实的。平江民俗文化中老了人做道场,道场中的法事还保留着禹步,叫“步罡伐斗”。大禹的故地也应说的通。

人祖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山上有老姆庙,有推磨成婚的磨子岭,有伏羲氏的陵墓一一巴蛇冢,幕阜山才有天岳山之名。天,人之祖也,岳,山之宗也,天岳山为祖宗山也。说珉山是女娲故里也不是空穴来风,上古史亦有蛛丝马迹可寻。

螺祖是*帝的原妃,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养蚕,生二子,玄嚣与昌意。玄嚣之孙为帝喾(五帝之一)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是为颛顼帝。螺祖故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河南的开封、荥阳、西平;有湖北的宜昌、远安、*岗、浠水;还有四川的盐亭、茂县、乐山;还有山西的夏县、山东的费县和浙江的杭州。笔者倾向于湖北的宜昌为西陵氏。其与《禹贡》之东陵是相对应的。说洞口是螺祖的故里难以佐证。

宋代石刻在“*老坚城”石背刻“珉山”二字。珉山在哪里,始终是个谜。

查《尚书?禹贡》曰:“珉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里有四个地名,珉山与衡山,九江与敷浅原。《山海经》记载:“九江在潇湘之间”。即现在的洞庭湖地区,敷浅原是指古鄱阳湖的湿地之带(古时洞庭湖与鄱阳湖尚未形成)由此可见珉山与衡山应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

《史记?秦纪》:“维二十八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指秦始皇渡淮水,包括九江在内都属淮之境,之衡山即到了南郡的衡山,然后从衡山至现在的洞庭湖,浮江即渡江至湘山祠〈君山祠〉

笔者认为此衡山非现在的衡山而是幕阜山,始皇出巡,他是走山东,还上了泰山,渡淮水至九江,进入南郡,到了南郡的衡山。当时南郡管辖的范围就是从荆州到衡山都属南郡,当时还没有衡阳、衡山之名,其地域属长沙郡。现在的衡山与衡阳至汉世宗时期才有衡阳之称,才有现在的衡山之名。而幕阜山当时属下隽县,属于南郡之境。是南郡范围之内最显赫的山,既是东陵又是东祠,又是天岳山,秦始皇至衡山就是到了幕阜山。

随着秦朝国力的不断发展,向南扩张,至汉朝才有现在的衡阳之称,衡山之名也随着南移至现在的衡山了。难怪李元度说,天岳山“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

搞清楚了当时的衡山就是现在的幕阜山,就好理解《禹贡》“珉山之阳,至于衡山”了。由此可见珉山之南就是幕阜山。珉山与幕阜山应相隔不远。

珉山也是一个古老的名山,是巴蜀文明的发祥地。巴部落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古称“巴蜀”。发源于长江中游一带。古老的幕阜山脉这个区域,岳阳的古地名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巴陵、巴山,巴丘等。年在湖南常德26号战国墓出土一件巴蜀铭文青铜戈,其文字似汉字又非汉字。可见洞庭湖与幕阜山区域古代是巴蜀文明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虹桥大坪就有人类活动遗址。

因战争的迁徙逆水而上,迁到了如今的四川盆地,所以有巴蜀之称。珉山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上移,现在的珉山是在四川了。毛泽东长征途中的诗词就有,“更喜珉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古地名古山名随着人口的迁徙而流动在历史上是个普遍现象。

上面所述的内容是从石刻的内容延伸出的。其次,从石刻周围的环境和人文历史来看,也颇具特色。

石刻旁边有庙,名曰感古庙,供奉着感古大帝又曰感古菩萨。查道谱诸神之中从没有过感古大神,从这名字来看,感古应有怀古之情,感谢古代留下的古迹古德古风。实际上应是一个怀古感古的地方,久而久之而有了感古菩萨。这个感古庙什么时候建的,什么时候重修的都不甚清楚。为纪念历史,怀念先古之人,因是天庭,众仙聚会之所,所以不知敬奉哪位大神为好,而立一个感古菩萨也在情理之中。这个庙这个神说明洞口上古历史中重要作用与地位,而留下了此庙此神而作为历史的记忆。

石刻处平阳河边,河水依山顺势,迂回曲折,山环水绕,由洞口向西流,一眼望去不知水流何方。

石刻的对面有个阳道尖,老百姓民间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其山峻秀挺拔,山尖高耸。山岚林翠,一眼洞天。左凤凰山,右*龙山,天岳山位列其中,后面还有福兴大山。群山环绕,平阳河西流,山中一块平原腹地,名置实归曰“洞口”,实在是一方洞天。

这使我想起幕阜山属于二十五洞天,所谓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是道教仙境的主体部分。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意谓山中有洞直达上天。这二十五洞天与珉山十分吻合,道谱记载有东岳观、紫清观,清阳宫等道教场所,还有神仙居住的地方与民俗传说阳道尖相一致,这是巧合还是上古历史的演绎,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如若有时间站在阳道尖一览四方,真的让人心旷神怡,宠辱该忘。心由境生,境由心生,此境此地若能长住不是神仙也会成仙。洞口这个古老的地名应与洞天相连。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还是或多或少追索到上古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这里既有史书的记载,也有民间的传说,还有历史地名的记忆,出土文物的佐证。

笔者认为“*老坚城”是道家的圣地,应是秦汉时期或更早一些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修炼场所。比如商山四皓就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其中绮里季吴实就是现在湖北的通城人,与天岳幕阜山都是下隽县,许多高人蛰居深山,修炼*老之学,成为隐士。汉朝刘邦曾请四皓出山为官而被拒,有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那时有学问的高人都不出仕为官。潜隐深山,已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也是对秦*焚书坑儒的一种反抗。*老坚城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诞生是挺有可能的。至汉朝刘邦用“*老之学”治天下,让人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还有不少学者笃信*老之学,在意识形态哲学层面中形成坚城。也有可能是研究*老之学的交流场所,抑或是学校或者是培训办班的场所。同时还有人提出是不是道家重要的传承人的住地或者是陵墓。当然我们现在的解读也有揣测的成份。

珉山是比*老坚城更古老的山名,是传说中神仙居住之所,天庭之所在,又有昆仑山之称,是道家修道成仙直达上天之地。这是神话传说,人祖女娲和大禹的故地这倒是有历史蛛丝马迹可寻,巴蜀文明的发祥地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佐证,螺祖故地就无根据了。

珉山到底在哪里,目前来看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现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

百度百科搜索,江西九江市柴桑区下辖的有个地方叫岷山乡,还有一个乡叫*老门乡,现在两乡合并成一个乡了,“*老”与“岷山”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是否与洞口有联系不得而知。

洞口人众口一词说阳道尖是神仙住的地方,而且是历史传说。阳道尖是不是珉山也难说,按《尚书?禹贡》的记载,珉山之阳是衡山,阳道尖的方位就不合。

年6月18日于平江六味斋

陈砚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