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一切凡间人事终归于空,
但我们却仍需珍惜今日之有,
让自过去缓步行来的文化,
叠加上今日我们的足迹,
再传之久远。
--------------------------《衡山作证》---------------------------
衡山,因其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主天地人间的寿数,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衡山”,亦称寿岳。能够平衡天地与人心的衡山,拥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它以其独特的包容力,接受和吸纳了各种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和独立发展。
“三教鼎之源,为衡山所独擅”。儒道释三教在南岳衡山就实现了相互包容而共同成就了这座山的精神气质。衡山以书院文化为标志的儒教发展是其他四岳所无法企及的。从唐宋到明清,由儒家理学发展而来的书院文化,使南岳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方。明代嘉靖年间,全国共有书院多所,其中湖南有所。南岳衡山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邺侯书院,还有宋代全国“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以及文定书院、白沙书院、甘泉书院和开启了近代人文之光的船山书院。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肃岳故也”。有学者评价“方侯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朱熹、张栻、胡安国父子等理学大儒,均在南岳切磋学问,韩愈、周敦颐、王阳明、邹守益、湛甘泉、蒋信、尹台、王宗沐等又先后在南岳衡山文定书院、甘泉书院讲学,频繁的学术活动,浓厚的书院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活水源头,为湖南培养和造就了如王船山、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谭嗣同、*兴、蔡锷、宋教仁、熊希龄、毛泽东等一大批伟大人物。
南岳72峰钟灵毓秀的风物之间,蕴含着湖湘文化精神血脉,站立着一代代渊渟岳峙的杰出人物。衡山之南的王船山先生,一个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中国的黑格尔,亦是湖湘文化最重要的开拓者;南岳后山的曾国藩,晚清*治*事集团的湘*首领,而他的队伍基本出自南岳山脉的草莽之间;南岳北山脚下特立独行的齐白石,开画坛新风,无疑是中国艺术的另一座人文高峰……衡山风云人物不胜枚举,文脉之盛,直接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
南岳拥有道教36洞天的第三洞天朱陵洞天,72福地的24福地青玉坛、25福地光天坛、26福地洞灵源。道教在南岳衡山的影响力较大,传播历史很久远。早在晋代,上清派创始人魏夫人避乱南渡,栖止南岳,在这里修习授徒,至83岁白日飞升。唐代颜真卿曾立碑记其事,其后宋仁宗赐栖真地为“紫虚元真之阁”,宋徽宗又赐名“*庭观”。唐时,一代高道司马承祯,开元间自海上乘槎至南岳,结庵水濂洞朱陵洞天九真观北,宰相张九龄屡往寻访,玄宗封其为正一先生。至宋时,南岳道教盛极一时,至明清方逐渐式微。在近代道众的共同努力下,南岳的道教弘法场所恢复全盛,并开办了一所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坤道学院。
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
南岳曾有一位神奇的人物,亦儒亦道,亦宦亦隐。生活于唐元和年间(公元--年)的李泌,七岁能文,聪颖非凡,一生功业境界少有人及。历四朝,辅三帝,官至宰相,后封邺侯。李泌因厌于官场勾斗,请隐南岳衡山,肃宗赐隐士服并为其建宅。李泌性好老庄,了然无碍,其在朝在野之行为均非常人所能企及。出世与入世能够自如切换,史书上难见其二。李泌通儒而又好道,一生堪为传奇。他在衡山仅留下“极高明”石刻于福严古寺后。要想破解此绝世奇男子的秘密,其答案也只在南岳衡山的山水之中。
佛教进驻南岳衡山则开启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年),浙江僧人竺法崇来到湖南长沙岳麓山建麓山寺,这是有记载的湖南第一座寺院。因此麓山寺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就广义上的南岳(72峰)来说,麓山寺是南岳衡山第一座寺院。按照现在的南岳地理划分,方广寺则被认为是南岳衡山最早的寺院。
为世人公认的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是被尊为南岳尊者、南岳大师的慧思大师。陈光大二年,慧思大师携徒众四十余人从大苏山来到南岳。慧思大师在南岳后,建大小般若寺(福严寺、藏经殿),留下了“一生岩、二生藏、三生塔”“授戒岳神”“皈依银杏”等传说。
南岳的佛教作为南禅的祖源,由此生发出“一花五叶”,禅宗的沩仰、曹洞等宗均发端于此,影响力直至日韩等国。
儒道释等主流文化,在南岳全山各有其发展之地,彼此互不侵犯,相互尊重。更为神奇的是三教文化还并存共荣于南岳大庙,在一庙之中,东八观,西八寺,中轴线为儒家规制。每日大庙正殿由僧道轮值,各做各的功课,相熟的也相互唱诺,十分和谐。这种现象在国内可谓是绝无仅有,无数信众都啧啧称奇。
在南岳衡山八百里的山脉中,知名与不知名的山峰,均以能沾上衡山之灵气而欣欣然。但是独得其厚的,还是现在行*区域所界定的“南岳区”,因为南岳大庙和衡山第一峰祝融峰就在其所辖区域内,包含着皇家祭祀场所、众多书院、道观寺庙和文化场馆,山上景区内茂林修竹,苍松翠柏,深峡古潭,苔石流泉,山花烂漫,无一处不是景,无一处不成画。南岳大庙雄浑的古建筑群、唐宋以降历朝的石刻、雄浑的中华万寿大鼎、布满厚重苔痕的石板,甚至当地人的醇朴热情的待人处事态度,都随处呈现出这个地方的历史厚重感。
行走于青山林下的古道,呼吸着清新而富氧的空气,能闻到草木之香,能听到流水声与禅寺的钟声,路上随处可见的历朝题刻,瞬时可让我们感觉身处于一个时空的叠加层。当偶遇在路旁的抗战英烈墓地和大型抗战祭坛忠烈祠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一派祥和静谧的风景背后,还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是的,衡山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是宗教名山,是福寿之山,是艺术之山,是茶祖圣山,是诗词之山,是中华龙脉和湖湘文脉,但它也曾是苦难承受之地,见证过抗战风云,经受过炮火洗礼,并庇护着无数保家卫国的英烈忠*使其得以安息。
南岳衡山以其风华卓绝的气概,雍容大雅的姿态,气象万千的景色,包罗万有的风度,成为无数人梦想朝觐的圣地,也是许多人心灵得以安放之乡。
南岳最美茶山——龙池茶山
归去来兮。一切凡间人事终归于空,但我们却仍需珍惜今日之有,让自过去缓步行来的文化,叠加上今日我们的足迹,再传之久远。
而衡山祝融,仍将高擎火炬立于峰顶,照亮人们的心灵。
一代又一代湖南人,衡山人,以自己的精*和心血丰富这座大山的内涵,用事功与文字继续增添这座山的高度。
以上文字已获南岳文化研究院独家授权。
著作权持有人为曾一明先生,转载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