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成都有一则重磅消息:规划已久的“熊猫星球”及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项目开工,这意味着“熊猫之都”项目正式启动。
熊猫之都,身世显赫
“那个熊猫项目动工了吗?”,这可能是过去两年北湖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因为早在年10月13日,“熊猫之都”就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规划框架。
这就是成都文旅集团与法国Deyrolle(戴罗乐)博物馆、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的《成都天府大熊猫自然生态科学文化基地项目合作协议》。
具体来说,“熊猫之都”规划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包括三大区域:熊猫星球片区(北湖片区)、熊猫家园片区(都江堰片区)、熊猫之窗片区(龙泉山片区)。
“熊猫之都”规划图
我们可以看到,本次开工的“熊猫星球”就位于北湖片区。北湖人曾有7年关于北湖整改的不好回忆,因此对于“熊猫之都”工期的困惑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笔者认为,“熊猫之都”迟迟不肯动工可能还是因为该项目背后有着“世界级”的规划要求,需要较长的时间议程去反复讨论实施细节。
所谓“世界级”,并非吹捧。此项目的合作方,法国戴罗乐和广东方所,就大有来历。
法国Deyrolle(戴罗乐)自然艺术博物馆是全球知名的内容供应商,在自然科学与艺术领域深耕近两百年,曾与联合国大会组织以及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有过合作经历。
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则是全国著名的文化项目服务商,成功打造广州方所、成都方所、重庆方所、上海衡山和集等文化综合体,拥有强大的文化IP研究开发能力。
具有国际视野的内容供应+国内顶级的文化IP研发能力,“熊猫之都”不可不谓意义非凡。
再次,本项目的规划定位也是高瞻远瞩。
据规划,本次在北湖片区开工的“熊猫星球”将打造成一个世界级IP。而且,“世界级IP”并非只是一则简单的宣传口号,近年来成都经济的腾飞太需要“世界级IP”以匹配其城市地位了。
崛起的成都需要一款世界级IP
是时候更新我们的城市排名认知了。
今年5月,《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又排在了第一,这是成都第5次被评为新一线最有魅力的城市。
与西安、重庆、南京、武汉、杭州、天津等一众发达城市的较量中,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的表现上都更为优秀,强势崛起的成都迫切需要在已确立的三大城市群(港澳粤、江浙沪、京津冀)之外以第四极之姿分庭抗礼。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友人的眼里,成都同样具有横扫一众二线城市的实力储备。根据年GaWC排名(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客观的城市排名),成都在国内城市之中仅位于北上广深之后,名列第五。
从金沙遗址到太古里,成都的新陈代谢大可放长眼量。此时,熊猫IP的存在,就不仅是成都乃至四川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与国际友人对话的重要窗口。
据官方估计,“熊猫星球”游客人次可在年达到万,它将成为集科研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生态型国际旅游胜地。
“万”意味重大,因为相关数据显示年的熊猫基地也才接待了万人次的游客,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客流量导入进成都旅游市场。
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策支持下,将有巨额国际流量的导入。
中国游乐(CAAPA)《中国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入境游市场已呈现20年持续增长,并即将迈过1.5亿人次大关。
同时,《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未来考虑到访的城市中,入境游客对“云贵川”等新兴旅游板块的兴趣已超过“北上广”这种经典旅游城市。
另一方面,成都也是国内游客出门旅行的首选之地。以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为例,京东的大数据显示国内旅游热门城市前三位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马蜂窝的数据显示,境内目的地热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北京、成都、西安。
而且,成都的旅游市场蒸蒸日上,也在反映一个深刻的事实——中国人越来越会玩了。
熊猫之都,文旅转型的缩影
近年来,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红景点的宣传分发、口碑发酵更加有效便捷,旅游不再是特定阶层的奢侈享受,而逐渐成为国民大众的生活常态。
国家旅游统计公报显示,年-年全国旅游业产值占GDP总量达10%以上,且还在逐年增长中,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现实需求不断丰满,产品业态也会逐渐分化。
研学旅游、文化古镇、特色农业、自驾游、出境游等形式的不断拓展使旅游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并逐渐具有文化属性的特征。
这在*策上表现为年文化部和旅游部的合并,旅游的文化属性由此凸显。
31个省(市)文化和旅游厅新领导班子
对于传统景区来说,在这次产业升级中需要着重思考的是——如何改变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
根据文旅部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内容,截至10月,各地已有个景区实施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免费开放74个,降价个)。
面对门票价格下调,景区也应该适时制定好降价走量的策略,将盈利重心从门票前端过渡至中后端增值服务上。
比方说和研学方向的结合。
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指出综合实践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
所谓综合实践课,其实就是强调要有一些课程要走出课堂,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所谓“研学旅行”其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当代翻版,所以研学旅行就是景区未来一个很好的改造方向。
再比如随着5G基站的铺开,在景区内实现更多场景互动、VR服务可以使观光式旅行变成一种沉浸式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熊猫之都”的改扩建项目其实也是文旅转型的一个缩影。
比如说“熊猫星球”就拟推出“熊猫+艺术”、“熊猫+文创”、“熊猫+绿道”、“熊猫+演艺”、“熊猫+美食”、“熊猫+研学”等泛大熊猫文化主题的新型生态旅游产品,构建起多元丰富的大熊猫主题消费场景,可以为细分场景下的细分需求提供增值服务。
熊猫美食天地概念图
再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并非简单的扩建,而是有分“冒险溪谷”、“探索森林”、“无限山丘”、“英雄农场”、“宝藏湖泊”、“科学珍探”六大主题片区,这些风情迥异的主题单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态体验闭环。
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曾介绍说“这将对游客传统的参观游览方式进行颠覆性改变”,“比如说,人可以结合地形下到地道中去,然后通过开天窗的方式参观大熊猫。大熊猫成了主人,它们将感受不到人的存在。”
对于北湖来说,熊猫IP的正式落地可以说是一个核弹级的利好。
尽管从年闭园整改起我们曾有7年之痒纠缠于“北湖啥时候能开放?”,不过今日之北湖始终是开始焕发蓬勃朝气了。
随着今年北湖生态公园一期二期的相继开放,“公园城市”的标签之于成都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正愈益强烈,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湖居概念股”也在不断囤积自身的实力。
随着这两年中国铁建北湖国际城、绿地悦蓉公馆、首钢蓉城里、融创玖阙府、华宇旭辉锦绣花城、恒大锦城等一众名企荟萃于此,北湖住区氛围正日渐醇熟,一个围绕湖居生活展开的品质社区正在蔚然成型。
当然,随着“熊猫星球”的强大客流导入,原住区居民也会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另外,“熊猫星球”与另外两个项目(都江堰片区与龙泉山片区)的城际联动也可以带动城际运输、打破城乡界限,落实更健康、更持久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这场因熊猫载誉的北湖变身,我们正亲历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