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复制链接]

1#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中国的山脉分布及走向分类。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

(板书)一、山脉纵横交织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

(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

(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中华五岳

东岳泰山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岳华山

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雅称“华岳”。据清代著名学

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藉华山而得名。“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

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华阴县,为五岳之西岳。北瞰*河,南依秦岭,雄踞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处,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峙,高擎天空,“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

南岳衡山

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这颗星主管人间寿命。而衡山古属长沙。借名伸义,所以衡山有“寿岳”之称。后人祝寿,时常称颂为“寿比南山”,其来源就是从这儿借喻的。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是五岳之南岳,自古天下闻名,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秦时“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

恒山,又称恒岳,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别名常山。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历来称为北岳。秦朝时“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尔雅》也称:“恒山为北岳”。

中岳嵩山

横卧中原腹地的嵩山,嵩山古称外方,又称嵩高,属伏牛山脉,其主体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内,东邻省会郑州,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嵩山位于中央,是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为中岳。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山体从东至西横卧,蜿蜒70公里,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嵩山风景名胜区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三岳寨、白沙湖六大景区组成。嵩山之顶名曰峻极,海拔.7米,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祖源,三代都地。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驰名中外。嵩山不同于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雄浑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第2课时地形复杂多样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

(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色的区域代表海拔米以上,中部浅*色的区域代表海拔――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1.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可重述各地形区名称)

(板书)

2、山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各地形区以山脉为界。

(2)有些山脉是行*区界线,如太行山西侧是山西省,东侧是河北省;武夷山西侧是江西省,东侧是福建省。

(3)有些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如秦岭是南、北方的界线。

(出示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区的名称。

(板书)(三)、四大高原

名称

内容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土高原

云贵高原

方位

西南部

北部

中部

西南

边界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

大兴安岭-祁连山-长城

祁连山-太行山-长城-秦岭

贵州全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

特点

地高天寒、高原面起伏不大,冰川雪山广布,最大、最高

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第二大

*土深厚、沟壑纵横

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投影)

名称

塔里木盆地

准葛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外围山脉

天山、昆仑山

阿尔泰山、天山

祁连山、昆仑山

邛崃山、大巴山、巫山

所在省区

*南部

*北部

青海西北部

四川东部

特点

平坦,沙漠分布最大

平坦,沙漠广布

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

底部多丘陵,低山广布,西部有成都平原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内蒙古的畜牧业、四川盆地的农业以及*、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板书〕(五)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东北平原示意图”。请同学在黑板前指挂图说明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

〔指导读图〕我们继续看这幅图。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约35万平方千米。它是由那几个小平原组成的?

学生读图回答,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启发提问〕它们的名称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辽河平原主要是由辽河携带泥沙充饥而成。

〔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是由河流所携带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请同学们看彩图14。东北平原分布有肥沃的黑土。据测算,黑土的养分比华北平原的褐土要高3-5倍。在沼泽地若能采取排水措施,它可变为良好的耕地。牧场,我国在此已建成一批机械化的农场。昔日“光长野草不长粮”的“北大荒”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小麦、大豆、甜菜的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巩固填图〕请同学在空白图中填写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及辽河的名称,在东北平原填写东北平原的特征——辽阔、肥沃。

(转折)我们刚才提到的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到黑板前说明华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又是哪条河流呢?

学生回答:*河,其次有淮河、海河。

(教师总结)*河的含沙量为世界之冠,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五章、第三节的“读一读”,“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可以知道*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还有海河的支流永定河、潮北河,它们共同冲积成华北平原。平原大部分地区的沉积物的厚度可达上千米。

(提问)那么华北平原的地表形态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参看彩图18。

学生讨论回答:一望无际、非常平坦。

(教师补充资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面坡度不大,如果坐在行使在平原的火车上看日出,就会发现一轮红日从一望无际的麦田尽头升出了地平线。

(巩固填图)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准确填写华北平原及特征,并把海河、*河、淮河的名称填在图上。

(教师指图)我国的第三大平原是……?

学生回答。

长江中下游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较前面两个平原都小。别看它虽小,它却是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繁荣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先请同学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问题。

现在请同学阅读课本第34页“(三)长江中下游平原”课文及图3.19、图3.20及彩图15。看完后,讨论投影片中问题。

(出示投影)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提问)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

在图3.19中,长江中下游平原范围内有哪些河流?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请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①。

(教师问)它北起?淮河

它南至?洞庭湖南部地区

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②:长江、汉江、赣江、湘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学生回答问题③:长江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

学生回答问题④:地势低平,河渠如网。

(启发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东北平原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低平,②河湖更多,③纬度位置更低,更热。

(出示投影)

(教师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北、东北平旱田为主,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广袤的平川沃土、众多的河流湖泊,地上水稻、油菜,水中鱼、虾、蟹、藕,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填写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填注:汉江、长江、湘江、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

(启发思考)请同学们完成本节的“想一想”。

学生回答。

“想一想”1.东北平原(地势坦荡)中部有一条稍稍隆起的分水岭高地,有些低地积水成沼泽。

“想一想”2.华北平原是由*、淮、海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想一想”3.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农业是种稻、养鱼为主。(引导读图)请同学们看地图册,我国除三大平原外,还有哪些面积较小的平原。

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人民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农产品。

(转折)同学们在读图过程中一定发现还有一种地形――丘陵。

(板书)2、主要丘陵(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图3.21及彩图12,在丘陵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生产的?

学生回答。

(提问)课本中提到的丘陵地区的果园、经济林木具体是指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出示景观投影片)①果园②竹林③桂林山水④泰山

(板书总结)

1.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利用及发展:梯田、果园、经济林木、风景区

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板书〕三、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重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绘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很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2#
牧青按语

洞天福地,是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多是风景优美的地方。事实也是如此,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处处是神仙修炼居住之地,

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即“去甚,去奢,去泰”。道文化认为,凡事不要过于刻意,要顺应自然,只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就会最终步入“自然——释然——当然——怡然”的理想境界。这种道法自然的观念与现代旅游回归自然的观念确有异曲同工之意,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正适合当下观光、休闲、度假和康养。(参阅《天人合一是道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渊薮》)

——马牧青

在《西游记》中提过“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那么什么是“洞天福地”呢?

其实,“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据资料表明:“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那么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现在何处呢?三十六洞天

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

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2东岳泰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神处;3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4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5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6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峨眉山洞附近的纯阳殿

7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8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9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0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2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3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4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今安徽潜山);5*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6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

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

77.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88.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99.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岩县(今属浙江);.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

2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22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23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24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25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26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27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28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29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30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3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32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33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34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35

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36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2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茅山

东仙源,在台州*岩县(今属浙江);2西仙源,在台州*岩县峤岭;3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4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5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6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7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8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9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0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2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天姥岑

3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4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5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6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7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8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9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20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2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22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23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24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25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26

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27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28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龙虎山

29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30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3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32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33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34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35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36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37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38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39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40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4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42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43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44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45

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46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今山西长治);47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48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49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50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5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52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53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54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55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56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57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58

6.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59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60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6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62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63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64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65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在今山西大同);66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67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68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69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70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7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72

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来源:天下悦道(qlwh00)原标题: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点击图片了解详情▲相关阅读▼马牧青:*原民俗村:从红极一时到一地鸡毛马牧青:疫后景区:勿跟风复制,宜特立独行马牧青:景区自救:疏流、蓄流和开流马牧青:漫谈旅游胜境、环境和情境马牧青:“中央号”文件:乡村振兴是目标,城乡融合是路径马牧青:文旅融合的路径是还原生活马牧青:乡村旅居的缘起、背景与实践马牧青:文旅融合,先找准融合点马牧青:观光在于“景”,休闲在于“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