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衡阳这些学校光靠历史就能亮瞎你有你的母
TUhjnbcbe - 2024/6/7 19:39:00

在衡阳,

有那么几所学校

不仅孕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更是衡阳近代史的见证者!

今天,新闻妹就来带你看看

衡阳学校中的老寿星们。

01

第一位:距今年

衡阳市第二中学

前身:临蒸书院

始建:

创办人:知县陶易

忆往昔岁月:

衡阳市第二中学沿革跨过了漫长的三个多世纪;新式中学的创办可以上溯到清代年,学校的始源可以上溯到清代年。

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县陶易在现西湖公园旁边创建临蒸书院,清乾隆四十二年,知县陈笃迁建至西湖内,改名莲湖书院。晚清时,曾国藩曾亲自为莲湖书院题匾。光绪二十八年(年),改为衡清官立中学堂。随后又历经西湖中学、衡阳县中学、衡阳市立中学,直至今日的衡阳市第二中学,已走过近三百年的光辉历程。

如今依然辉煌:

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次,其中国家级奖26人次,省级奖72人次。年学校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录取率高达86%。学校的奥赛实验班在社会上享誉较高,每年的高考录取率达90%。

02

第二位:距今年

衡阳市第一中学

前身:船山书院

始建:年

创办人:张宪和

忆往昔岁月:

光绪四年(年),在兵部尚书彭玉麟的支持下,张宪和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内创办船山学院,光绪十一年改建东洲岛,并由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一时之间,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大清著名书画家曾熙主讲于此,帝王之师、旷代奇才杨度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船山书院一度改为农业学校,年,衡州府和湖南学政改船山书院为船山崇古学堂,后来改为东洲讲堂。年,改名为船山国学院,改名为衡阳船山文科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迁至车江对河的陈、谢二祠,经多次变更教学地址后,于年仍迁回东洲岛。年8月,湖南省文教厅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将衡阳市立中学、私立含章中学的高中部并入船山中学,改为“衡阳市立第一中学”。年,湖南省文教厅又将“衡阳市立第一中学”改名为“衡阳市第一中学”,属省重点中学。至今仍为衡阳市重点中学之一。

如今依然辉煌:

年高考,衡阳市第一中学理科分以上5人,其中一名考生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一名同学通过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文科分以上5人,其中三名考生分别以分、分、分囊括市城区前三名。一本上线余人,二本上线余人(含艺术生)。

03

第三位:距今年

衡阳师范学院

前身: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

始建:

忆往昔岁月:

学院最初校名为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创建于年,校址设在衡阳市江东岸赛金坪。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年-年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亲临学校向广大师生讲课。年停办,年复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五中学,更名为湖南衡阳中学,年衡阳保卫战爆发,学校被迫辗转多处办学,年更名为衡阳师范学校,年恢复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校名。年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年再次复校。现用校名衡阳师范学院是由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

04

第四位:距今年

衡阳市第十七中学

前身:衡州府立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前身为衡州府立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年)。年,改为衡郡联合中学。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三中学。

马日事变后,该校被国民党政府说成是“共产党在湘南的堡垒和策源地”而惨遭破坏。抗日战争期间,衡阳屡遭战火,学校被迫几度迁徙。日寇侵衡后,校舍残留无几,仅存外围墙一段、操坪遗址、部分走廊和办公室、礼堂和教室仅剩房架。

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迁回原址,改名为省高级商业学校。年在此创办衡阳地区农业职业学校,后因校舍破败,又遇十年动乱,学校再度迁徙,在荷花坪成立江东中学,原校址成为衡阳农药厂生产场所。

年经市政府批准,学校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年将衡阳农药厂搬迁。为保护旧址起见,年衡阳市政府将江东中学重新迁回省立三中原址,正式命名为衡阳市第十七中学。

如今依然辉煌:

学校具备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全校有20%以上的高级教师,40%以上的中学一级教师。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在上级部门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竞赛中都是独占鳌头。教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全市前茅,每年考入省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达人左右。

05

第五位:距今年

衡阳市第八中学

前身:湖南南路公立中学堂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光绪三十三年(年),由左立达、唐炬莲、聂嘉树、周盛丙等集资筹建,于次年禀请湖南提学使批准开办,定名为湖南南路公立中学堂,由唐炬莲任监督,租道后街周公馆为校舍。民国3年(年)9月改为湖南私立成章中学校,首任校长周盛丙。

年10月因遭日机轰炸,学校迁往衡阳县东乡(今衡南县)茶埠,年,由茶埠迁至衡阳县西乡演陂桥石塘,后又在洪江、界牌、资兴、汝城多地辗转办学躲避战火,年日本投降后,迁回演陂桥石塘。年经校董会决定,变卖吉祥街校舍地基及校董会剩余财产,并发动师生捐献建校经费,购买衡阳市城南丁家牌楼地皮40余亩建筑新校舍(现校址)。解放后,改为衡阳市第八中学,一直为我市重点名牌中学。

如今依然辉煌:

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分以上人,一本上线人,上线率达52.50%,二本以上人,上线率88.0%,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名,理科1人进入囊括市区理科前三名,清华北大上线4人,考取国外百强大学6人。

06

第六位:距今年

衡阳市外国语学校

前身:南路师范学堂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中划出的分支,始建于年,年更名为湖南私立道南中学,原校址在小西门,抗战期间迁至洪罗庙。解放后迁至潇湘门对河江东岸,后迁至易赖街。年更名为衡阳市第十一中学。年4月,挂牌为衡阳市外国语学校。

如今依然辉煌:

因外语特色实验性、示范性强,外语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批准为“外语实验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中国日报《21世纪报》全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实验基地,被省教育学会确认为湖南省外国语实验学校,荣获“湖南省外语教育先进单位”。年3月学校加入衡阳市八中教育集团。

07

第七位:距今97年

衡阳市第七中学

前身:湖南私立大同中学

始建:

创建人:蒋巩根

忆往昔岁月:

年春,蒋巩根(楚樵)邀请在衡阳的岳麓高等师范同学陈宪武、段家谦、李叔圭、罗则尧等筹建,定名为湖南私立大同中学,借衡阳北门外石鼓书院旧址为临时校舍。

年至年学校迁到江东岸唐家码头竹山庙,借竹山庙作为临时校舍,年,学校迁到江东岸盐店码头的锰矿局旧址。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迁至茶山坳。年春,学校在江东岸原校的废墟上重建。解放后,年9月,改为湖南省衡阳市第七中学。

如今依然辉煌:

学校于年开设日语教学班,年开办“英日”双语教学班,年被授牌为“衡阳市日本语学校”,是我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日本语学校。学校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日语教师队伍,其中1名教师毕业于日本札晃大学,另有日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常年为我校无偿派谴日籍教师。学校每年都派出师生访问团赴日交流访问。

08

第八位:距今87年

衡阳市第九中学

前身:含章女子中学

始建:

忆往昔岁月:

前身为含章女子中学,校址是年借用学门前(今市先锋路)的旧农会作为校址招生开学,学校同时还设有附小。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衡阳常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在城的各个公私立学校,都纷纷迁移乡村,含章女中也于年迁至衡阳板桥的李家祠堂。年更校名为湖南私立含章中学。年秋,日寇投降,学校租赁黄茶岭华成工厂子弟学校校址上课,年衡阳解放前,校长万骊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含章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与南强、平智等中学合并,成为现在的衡阳市第九中学。

09

第九位:距今87年

衡阳市第三中学

前身:广德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衡阳市三中前身为广德中学,是年7月由美国教会出资兴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校址最初为杨家坪。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日机轰炸,学校被迫辗转湘南。年迁至衡南车江,年迁桂阳,年迁郴州市,年被迫退至临武。在迁移期间,师生们就在山谷之中,丛林深处,架起帐篷,支起锅灶,传授文化知识,直至年才返回杨家坪。

衡阳市政府年决定将学校更名为市三中,并在在衡阳市茅坪(现东风路)筹建,学校于年搬入现址。

第十位:距今80年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原名:仁爱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原名仁爱中学,由衡阳意大利天主教会于年创办的,最初校址在黄沙湾。解放后更名为衡阳市第四中学。年,学校得到了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的慷慨捐助,于次年改名为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第十一位:距今77年

衡阳市第六中学

原名:湖南私立建德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前身为湖南私立建德中学,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司令长官杨森,出资购置水田亩,以其租谷作为办学基金,令其族侄杨锦云、杨孤帆筹办建学。年由衡阳市人民政府接收,改为六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六中办学成绩突出,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和资助,其代表考夫曼小姐亲临学校考察、指导工作。

第十二位:距今75年

衡阳市铁一中学

原名:交通部部立衡阳扶轮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年下半年,粤汉铁路局在衡阳江东岸桐家垅创办学校,名为交通部部立衡阳扶轮中学,年春季开始招生。年日寇南侵,扶轮中学未及考试就匆匆宣布停课,学校开办不到一年就在无形中解散。

后部分教工转移到湖南永兴,仍以衡阳扶轮中学的名义继续办学。年下半年,扶轮中学复校,校址在衡阳江东岸狮子岭。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规模扩大,年更名为衡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年学校改为衡阳铁路师范学院,年改称衡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年,学校移交衡阳市政府管理。

第十三位:距今97年

衡阳县六中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前身为湖南省私立新民中学,创建于年,年改为“衡阳县六中”,年被载入国家教育部编印的《中国著名中学》(大连出版社出版)一书。办学以来,历代新民人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育人为先,以质量为本,形成了六中人深感自豪的“新民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以“勤奋进取,求实创新”为校训,倡导“办学如做人”,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和“处世”。

第十四位:距今年

衡山县岳云中学

始建:年

忆往昔岁月:

衡山县岳云中学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何炳麟先生等人于年(清宣统元年)创办,初名“湖南南路公学堂”,年改为“湖南私立岳云中学”,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岳云中学”校名。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9所首批挂牌的重点中学之一;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授予“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光荣称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考核鉴定为“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

衡阳十四所历史最悠久学校都在这,

有你的母校吗?

赶紧为你的母校打CALL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衡阳这些学校光靠历史就能亮瞎你有你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