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为山东的东岳泰山、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有些研究认为,“五岳”一词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与对山岳、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便化为了五岳。
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群,但由于高耸在平原上或者盆地中,因此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诗、修行或到访,留下遗迹,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岳的声誉,明代徐霞客就曾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的美誉。
上图-五岳之首:东岳泰山五岳来源
上图-西岳华山:华山论剑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岳一词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具体山名。
上图-中岳嵩山少林寺五岳的具体山名有文字记载并得到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时期。《尔雅》“释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就是衡山。《汉书》的“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确定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除了嵩山外,确定这四山为四岳,可能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时期,最晚也在西汉时期。东汉的郑玄对《周礼》的注释也提到:“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岳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
上图-南岳衡山美景至于为什么是五岳,而不是四岳或者六岳,人们经过研究,认为中国五岳制度立始于汉朝,可能是当时的一些经学家根据殷商时的五方(东、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黄)等观念,加以附会而成。
不断被神化的五岳
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都对五岳不断加封,唐代把五岳封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为神。
上图-泰山封禅大典不仅历朝政府对五岳加封,这种现象在宗教界也屡见不鲜。自道教创立以后,就持续在将五岳神化,认为五岳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东岳称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称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称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称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称为上圣司真洞天。
晋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书》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颜色的说法(木代表东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黄色),声称太昊为青帝,治东岳岱宗山(泰山),祝融为赤帝,治南岳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为白帝,治西岳华阴山(即华山),颛顼为黑帝,治北岳太恒山(即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中岳嵩高山(即嵩山)。
北岳恒山另有其“山”
上图-古北岳恒山(即河北大茂山)《尔雅》“释山”称:“恒山为北岳”。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岳恒山,其所指的并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在清朝顺治年间以前,北岳恒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称就是恒山,汉朝和宋朝时,因避汉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讳,曾改名常山。《汉书》的“郊祀志”记载北岳常山在曲阳,历代史书也都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汉武帝天汉三年,曲阳县始建北岳祠,北魏宣武帝年间(公元~年),北岳祠改建为北岳庙。
上图-恒山悬空寺年(清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下诏,祭祀北岳由曲阳的恒山转到山西浑源的恒山。此后,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誉的山西恒山成了北岳。新的北岳恒山也是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已经建有寺庙;到明、清朝时更是繁盛,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其美景还曾被明代徐霞客录入《徐霞客游记》中。古有恒山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和位于金龙口悬西崖峭壁上的悬空寺等十多处。另外,恒山也留下了不少的传说故事,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此隐居潜修,并于果老岭倒骑毛驴上天的。
历史上的五岳分歧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地方割据政权,也曾以自己的视角封过五岳。例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孙皓封离县(现于江苏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五代十国时期,闽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现于福建宁德县)为东岳,高盖山(现于永泰县)为西岳。唐朝时,南诏则称云南境内的苍山(中岳)、乌蒙山(东岳)、无量山(南岳)、高黎贡山(西岳)和玉龙山(北岳)。
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朝鲜也曾封过五岳,包括现在的台湾也有自己的五岳。
无论山川大河,古人都对他们赋予了自己的想象,这种的大自然的崇敬,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