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说的五岳,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座大山组成。这五座山分居中东南西北五个方位,基本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天心十字。
从中岳嵩山看,泰山并不在中岳嵩山的正东,而是非常大地偏到了东北方向。这是为何?
读者可能以为这是古人地理测量技术不够发达所致,实际上问题并不简单。首先,中国古代的广域地理观测,实际上很早就有长足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曾指出,秦人对远距离的方位已经有了非常准确的认识能力。例如《史记》所记载的公元前年“立石东海上胸界中,以为秦东门”,其地在今江苏连云港,与秦都咸阳正是东西遥向,可见当时已经对广域方位有了准确判断的手段。其次,热心封禅的汉武帝南巡天柱山,封之为“南岳”,从那时开始至隋文帝改衡山为南岳止,天柱山七百年间为“南岳”,至今仍称“古南岳”。
很难想象东北方位的泰山、东南方位的天柱山被定为东岳和南岳都是西汉人广域方位感欠缺的结果。
那么,泰山处于东北方位是否是有意为之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地之间,是由子午与卯酉二根大绳子连在一起的。二绳相交而成的是方位上的东西和南北,是为四正。两根绳子怕捆不住,古人又想象出用“四钩”将天地相连接。这就是由东北报德之维、东南常羊之维、西南背阳之维、西北蹄通之维组成的四维。
四维从方位上说指向的是大地的四个角,所以又称为四隅。二绳四正,分别标识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四维四钩,则标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绳与四维合为四正四隅,是古代时空观中最重要的八个方向。
如果东北方位的泰山就在报德之维上、东南方位的天柱山就在常羊之维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古代人想象的空间世界中,古五岳本来就是位于四维之上呢?
以下仅从古代时空体系一体化角度入手略做展开。按照中国古代有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特征,这八个方位同时也与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两分两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相对应。即:
东北一立春 正东一春分
东南一立夏 正东一夏至
西南一立秋 正西一秋分
西北一立冬 正东一冬至
按照这一对应原则,如果泰山位于东北方向,祭祀的时间就应当在立春。
打开《唐六典》祠部条文即可查到“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兖州”这样的记载。《金石萃编》卷五三中《岱岳观碑》也记载了年任要等地方官员立春祭祀泰山的事情。这样的记载并非特例。
典籍中搜寻一下五岳中南岳、西岳、北岳的祭祀时间,亦皆分别在立夏、立秋、立冬。对应的维度正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这和我们说的古老五岳本在四维之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个问题还涉及五岳中的西岳和北岳。如果五岳本来就是位于四维之上,那么西岳和北岳当位处西南和西北。然而我们看到西岳华山方位尽管略偏,但基本在西方,而武帝时期的古北岳大茂山,则还要处于今天北岳恒山之东。这和我们主张的西南和西北的差别很大。
拿今天五岳基本的天心十字形状来比较,古五岳的方位看起来很缺乏规则,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