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新旧南岳,谱写的历史传奇,焦点就在这
TUhjnbcbe - 2024/11/5 8:22:00

安徽省西南部的潜山市,到处是山,天柱山,就在这遍地的山峦之中鹤立鸡群。

车随路转,视线,时不时地被峰峦林木所遮挡,故而,高耸入云的天柱峰,就在我们的眼前时隐时现,好像是故意与我们捉迷藏一样。

不多时,客车在山脚下的一块圆形平地上停下来。

站在绿草茵茵的草坪上,环顾四周,只见一排排房屋,依山矗立。

楼房不高,却是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散发着古色古香的神韵。

另一边,一块浅黄色的方形巨石上,刻着“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几行朱色楷书。

不少游客,在那里拍照留念。

在这里逗留了一刻钟左右,大家就又一同上车,继续往目的地进发。

再次下车,人们就随着头戴红色旅游帽、手举小旗、声音清脆的导游小姐,踏着麻石砌成的石阶,拾级而上,很快就来到了索道口。

大家按照导游小姐的安排,依次列队上了缆车,一边听着安装在粗大水泥柱上的喇叭播放出的音乐;一边看着自己脚下徐徐退去的苍松翠峰。

随着缆车缓缓地向上滑行,下面的景物是越来越小,上面的山风,却越来越大,也是越来越清凉了。

因为,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这里的空气,实在是难得,甚至是比那美国的空气,还要香甜,所以,尽管浑身都感觉到了明显的凉意,鼻子,也突然地有点塞了,我们,还是不顾一切地猛吸着这些新鲜的空气。

这些新鲜的空气,可都是国产的啊。

跳下缆车后,顺着平坦的麻石小径,一边赏景,一边缓步前行。

转过一个弯,眼前,就闪现出一泓潭水,名曰“青龙潭”。

此刻无风,不大的潭面上,水平如镜。

潭水,绿得迷人,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

潭的两翼,树木葱茏,林中,露出六角状的深红色亭盖。

对面,是一座不大的拱形桥亭。

我们伏在用石块雕成的栅栏上,对着那绿得醉人的潭面,凝视了好一会儿,才继续朝前走。

走过一段路面平坦的石径,我们就又一边欣赏着路旁的景色,一边踩着麻石砌成的石阶,向着“天柱峰”的方向,拾级而上。

这儿的松树,仪态万千,造型奇特。

它们,有的如虬龙,有的如飞鹰,有的如美女搔首弄姿,有的如侠士弯腰探海。

这儿的杜鹃花,也与别处的杜鹃花不同。

它们的花朵较小,颜色浅淡,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步提升,它们的色彩,也越来越淡,几乎都成了白色的了,只有那花瓣中间,还泛着一丝黯淡的浅红。

越过长长的石阶,我们来到了又一座小亭。

导游小姐,趁着游客们歇息喘气之际,抓紧时间,口齿伶俐地介绍着这儿的几处景点。

“六月雪”、“龙吟虎啸崖”、“炼丹台”、“南关寨”、“晥公神像”。

说到“晥公神像”,导游小姐仰面朝着对面的石峰,挥手一指。

于是,我们顺着她手指所指的方向,凝神地注视良久,方见那,灰色的石壁上,果然显现出一幅有鼻有眼的老人形象。

那就是传说中的“晥公”。

皖,是安徽省的简称。

皖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

他的封地,就在潜山地区,所以,潜山又名皖山、皖公山。

而眼前的这个自然景观,被想象成“晥公神像”,显然是一种遐想和附会。

导游小姐指给我们看了“晥公神像”,她又一扭头,指着远处的另一座山峰,说,那就是“飞来峰”。

只见那座山峰,下面为一整块巨石,上面,还有一石,围约30丈,高约丈许,长约3丈有余,压在顶峰,浑圆如盖,似是从天外飞来。

关于这块“飞来石”,导游小姐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天柱山在26亿年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西海。

西海中,许多蛇妖鳖精,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

后来,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

因此,这块“飞来石”,在当地人的心里,就是一块“神石”,令他们顶礼膜拜。

在此峰之顶上的东西两边,还各有一块触角状的巧石。

两块巧石,像两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倾斜,悠闲自得地面对着中间平置的方桌状石板,似乎是在对弈。

所以,这个景象被称为“二仙对弈”。

望着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造型,大家都不禁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拍案叫绝。

再往前走,就是“神秘谷”。

在通往“神秘谷”的途中,我们还顺带看了看“南关寨”。

那是一个长满青草和树木的大山坳。

她,看上去稀疏平常,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据说,那是南宋末年,义军统帅刘源抗击元军的根据地。

当时,有十万军队,集结于天柱山。

不过,英勇的刘源,率领军民抗元十八年,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

他本人,也牺牲在天柱峰下。

其实,在天柱山上发生的壮烈事件,远不止刘源抗元这一桩。

在明朝末年,张献忠曾多次以天柱山为主战场,进行过惨烈的战斗。

在崇祯十五年九月的一场战役中,张献忠的起义军,战死十余万。

天柱山地区,尸横二十余里。

随后,朱统锜又以天柱山为据点,抗清复明;余公亮也在这儿聚众起义。

可惜的是,他们都是壮志未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在此与清军厮杀十余年,直到太平天国失败。

我们一面听着导游小姐,讲解天柱山的战争历史,一面沿着陡峭的石阶,步履艰难地向“神秘谷”攀登。

此时,阳光猛烈,气温骤然升高,加上已经攀越了一段长长的陡坡,众人,都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不过,大家的兴致,依然很高。

因为,很快就要到达“神秘谷”,很快就能见识到导游小姐跟我们说起的那些奇石怪洞了。

导游小姐说,“神秘谷”不但天工巧成,而且神秘莫测。

其长余米,由洞穴和山谷构成,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谷相联。

人行其间,时而左右盘旋,时而上下迂回,时而步履迷踪,时而别开洞天。

其中,“胖见愁”、“弃明投暗”、“神龙见尾不见首”等景观,实为天柱山所独有。

导游小姐的此番话,很吊人胃口,大家,于是急不可耐地要进去一探真假。

进入洞中,光线骤然变暗,不过,仍能看清里面的阶梯,和凹凸不平的洞壁,以及顶部横着的,那些形状怪异,而又极富情趣的巨石。

那些巨石,好像摇摇欲坠,然而,千万年来,它们依旧稳稳当当地镶嵌在那里,没有落下。

洞内怪石林立,通道陡峭狭窄,人欲通过,常常需要手脚并用、猫腰攀爬,方能过去。

由于洞顶或遮盖,或敞开,故而,里面光线忽明忽暗。

人在洞中,攀援而上,一忽儿,眼前一亮;一忽儿,又陷入黑暗之中。

正当你内心感到一丝恐惧,担心会由于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看不见,而一脚踩空,掉下洞穴或陡坎时,猛地,一线阳光,又照亮了你的前程。

此时,你的心里,一定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惊喜。

爬出“神秘谷”,山间石径,愈发崎岖陡峭。

走过好长一段路,我们,终于到达了“天池峰”。

“天池峰”,是天柱山的第二高峰。

但是,对于游人来说,她其实就是大家所要攀爬的、这里的最高峰。

因为,到目前为止,第一峰“天柱峰”,仍然无路可攀。

“天池峰”一裂为三,由瘦瘦的两段石条,连接在一起。

这便是著名的“渡仙桥”。

有句俗语:“人到桥头皆是仙”。

我想体验一下,那做仙的滋味,于是,便强压着与生俱来的恐高症,沿着那条“渡仙桥”,缓慢地挪动着脚步。

犹如神仙般地过了“桥”,稳稳地站在较为平坦的“天池峰”的另一边,极目远眺,但见山峦峰顶,无边无际,绵亘起伏,气势磅礴。

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由得膨胀于我当时那宽广的胸襟。

站在“天池峰”上,凝望着近在咫尺的“天柱峰”。

此峰凌空耸立,恰似一柱擎天。

而其中,又有一峰,如巨斧劈开一般,与主峰分裂,形成一条缝,俗称“小天门”,又称“一线天”。

这也使得此峰,有如一只初开的花朵,因此,又被命名为“花峰”。

仰望“天柱峰”的石壁上,有楷体横书“顶天立地”四个朱色大字。

那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刘义纯题写的。

“天柱峰”的奇绝险怪,让游人惊叹不已,当然也会引得历代的文人骚客们赋诗以赞。

如宋代朱熹,就曾经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但是,虽然我们游完了天柱山,虽然导游小姐也一路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解了许多,然而,一个问题,却始终是萦绕在我的心头,而导游小姐,却始终是对这个问题不曾提及,更不曾讲解。

那就是,车过潜县县城,向西北沿着一条大约9公里长的“天柱大道”前进的时候,大道之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建筑,算是天柱山的标志性大门了。

这座门楼的立柱上,雕刻着盘龙纹饰;门头上,则是“古南岳天柱山”几个大字。

那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据说,那还是赵老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幅墨宝。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元前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山,封天柱山为“南岳”。

至公元年,隋文帝开拓南疆,又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

所以,天柱山就为“古南岳”。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要封天柱山为“南岳”呢?为什么隋文帝又要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呢?

这个,导游小姐不讲,恐怕还是由于她的知识储备有限吧。

岳,甲骨文字形为“山上有山”,到篆文就变成“山下有狱”,《説文解字》解释为“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实际上,岳就是古代的神山,就是古代的人与神交流通话的地方。

另外,岳在古代,也不是泛泛而指的一般小地方的普通的神山,而是专指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央这五个方位中的五大神山——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所以,岳是专指为“五岳”。

又因为古代神权为大,与神通话的人,必然是五个方位之首领,所以,“五岳”,也就是代表五个方位的首领。

不过,五方之中的中央,是天下的帝王所直接统领的地方,“五岳”之中的“中岳”,也就是直接代表天下的帝王。

所以,帝王领导下的天下各方官员,实际上就是只有四方,也就是“四岳”。

所以,我们在《史记》中就可以看到: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这里的“四岳”,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首领。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方对应四季,所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官,也就是指东、南、西、北四方之官,也就是指“四岳”。

其中,春官青云氏就是“东岳”,夏官缙云氏就是“南岳”,秋官白云氏就是“西岳”,冬官黑云氏就是“北岳”。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南岳”,有两个,一个为“古南岳”天柱山,一个为新“南岳”衡山呢?

这就是因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地方首领会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也就会以不同地方的高山为神山,这样,才会产生前后两个“南岳”。

而实际上,真正的“古南岳”,其实是湖南的衡山;真正的新“南岳”,反倒是安徽的天柱山。

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实际上是正本清源。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衡山,是伏犧氏的神山,伏犧氏是朱襄氏的祖先,是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南方首领;天柱山,是朱襄氏的神山,朱襄氏是伏犧氏的子孙,是五帝时代的南方首领(因为黄帝以云为官,所以,朱襄氏又为缙云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请看史籍记载。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庖犧氏之“庖”,字形为“广+包”,就是表示,他们曾经在草原上住过蒙古包。

庖犧氏之“犧”,字形为“牜+羊+禾+丂+戈”,就是表示,他们以肉食供奉祖先、半农半牧、其图腾为龙、尚武好战。

这不正好和东北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以及赵宝沟文化、还有红山文化的特征相吻合么?

东北辽西地区,是属于农牧生产交界区,也就是半农半牧区,而这个地方,就是龙图腾的故乡,距今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天下最早的龙图腾。

然后,距今年,龙图腾才来到中原,出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天盖墓中。

这与史籍记载,庖犧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是基本吻合的。

《三皇本纪·索隐》又曰: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今湖南湖北地区),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这个“山阳高平之西”,就正是指向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那个地方。

而“伏犧葬南郡”,就指向湖南高庙文化遗址。

伏犧之“伏”,就是打了败仗,伏地而走的意思。

伏犧之“犧”,通“兮”音,就是可歌可泣的意思。

这就是说,伏犧氏这个名号,就是为了纪念他们所打的某一次败仗而取的。

所以,史籍记载的庖犧氏,就是兴隆洼文化遗址以及其后的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主人。

他们的后代,就是伏犧氏。

而伏犧氏,就是湖南高庙文化遗址的主人。

当然,伏犧氏,不止有湖南高庙文化这一个遗址,洞庭湖区的汤家岗文化,以及长江和汉江沿岸的大溪文化,都是属于伏犧氏部族的文化。

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就是有玉文化、有龙文化、有獠牙兽面纹(饕餮)。

而这些特征,都是起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那么,伏犧氏怎么又变成了朱襄氏,怎么又从湖南跑到安徽,以天柱山为“南岳”了呢?

我们要考虑到“太皞庖犧氏,······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封泰山”的这个记载。

庖犧氏的“太皞”这个冠名,就是指“向日之明”,就是由他们“东封泰山”而来的。

所以,“东封泰山”,是庖犧氏部族的宗教情结。

伏犧氏从湖南到安徽,变成朱襄氏,以天柱山为“南岳”,就是为了接近中原,为他们部族再次“东封泰山”做准备。

朱襄氏之“朱”,本意为树木的主干。

朱襄氏之“襄”,本意为手揽布袋,撒籽播种。

所以,“朱襄氏”这个名号的本意,就是表示他们是祖先的嫡系子孙、王族贵胄、当然的权力继承者。

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皞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这个记载说明了,朱襄氏就是飞龙氏。

而根据庖犧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的记载,飞龙氏,就是属于庖犧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

所以,朱襄氏是属于庖犧氏部族的后裔,并且,还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贵胄,也就是伏犧氏的后裔。

《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

这个有巢氏,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安徽巢湖流域。

巢湖为什么叫巢湖呢?

它难道不是因为有巢氏而得名吗?

那么,这个“有巢氏没”,为什么会和“朱襄氏立”建立起联系来呢?

这就像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一样,是因为庖犧氏征服了燧人氏,所以,他才“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而朱襄氏,就是因为征服了有巢氏,才“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

“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的意思,就是说,朱襄氏是通过征服有巢氏,以有巢氏的地盘为根据地,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重新入主中原的。

而这样的一个记载,又正好有考古发现来相互因保证。

在巢湖流域,就有一个凌家滩文化遗址,兴起于距今年,突然消失于距今年。

也就是说,朱襄氏是在距今年征服有巢氏,建立凌家滩根据地。

而在这之后的距今年,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一个青台文化遗址。

青台遗址的最大特色,就是它出现了一个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其主人,是属于庖犧氏的后人。

为什么说,出现北斗九星遗迹,就表明其主人是属于庖犧氏的后人呢?

因为,在这之前,与星宿文化有关的唯一一座文化遗址,就是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

而那座“天盖墓”,就是属于赵宝沟文化,其主人,就是属于庖犧氏部族的王。

青台遗址的出现,表明朱襄氏,这时候入主中原了。

但是,距今年,离青台遗址不远,又出现一座双槐树遗址。

这座双槐树遗址中,也有北斗九星遗迹。

可是,这个北斗九星遗迹,又与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遗迹不同。

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遗迹,相应的有一个由黄土筑成的“圆丘”,意为上天的入口。

而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遗迹,相应的不是“圆丘”,而是一只麋鹿的骨架。

鹿,在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中也有出现,是表现一个人骑鹿上天。

赵宝沟文化遗址中,也有一些陶尊上,刻画有精美的飞天鹿纹。

《三皇本纪》记载,庖犧氏“始治嫁娶,以俪皮为礼”。

“俪皮”,就是成对的鹿皮。

所以,庖犧氏部族正统的升天灵物,就是鹿。

两个遗址中的升天方式不同,表明庖犧氏部族的后裔中,发生了派性斗争,这个派性斗争,在考古遗址中,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正是在双槐树遗址出现的同时,凌家滩文化,于距今年突然消失,良渚文化同时兴起。

这就是说,朱襄氏入主中原年后,被他们同一部族的另外的派系,赶出了中原,从而到太湖流域,创造良渚文化。

《山海经·海外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这里的“应龙”,就是朱襄氏。

朱襄氏是“飞龙氏”的后代,他们本来叫翼龙,“应龙”,是同部族的其他派系对他们的蔑称。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这就是说,“应龙”参加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并且,他们的两个主要对手蚩尤氏和夸父氏,都是被“应龙”打败的。

但是,同部族的另一派系,势力强大,他们驾驭不了,只好离开。

我们要知道,与凌家滩文化相对,在赵宝沟文化的故地,还有一个红山文化,其主人也是庖犧氏的后裔。

虽然红山文化的主人不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贵胄,可是,耐不住他们人多势众,又经过几百年独立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所以,朱襄氏要想重新领导他们,也实在是不容易。

而正是由于红山文化后人们的不断排挤,朱襄氏这个庖犧氏的嫡系子孙,就不得不离开中原,去重新创造良渚文化。

而在朱襄氏离开中原之后,红山文化后人们却迅速垮台。

距今年,红山文化转变为小河沿文化,这意味着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丢掉了他们的老家。

距今年,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由一期变为二期,这意味着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丢掉了中原,困守于山东。

距今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由二期变为三期,意味着红山文化的主人们臣服于黄帝,黄帝统一了天下。

那么,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为什么会臣服于黄帝呢?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不臣服,就会被消灭;二方面,也是由于黄帝也是庖犧氏的后裔。

《淮南子》记载: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

黄帝的祖先是少典氏,而少典氏,就是当年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的那个黑龙氏。

黑龙氏被女娲氏打败后,女娲氏就把他们从河北带回陕西,避免他们被河北当地的土著部族消灭。

然后,由于他们在女娲氏和伏犧氏、乃至于北方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之间,起着传递书信的作用,所以,他们就被称为少典氏。

典,就是典策、书信的意思。

“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黄帝为什么要“有云瑞,故以云纪事”呢?

因为,“云聚为黑”。

黄帝要纪念自己的祖先黑龙氏,要以自己的祖先黑龙氏为图腾,所以,他们就要“有云瑞,故以云纪事”。

正是因为黄帝的祖先是庖犧氏部族的一部分,黄帝与红山文化的主人们是兄弟,他才能够在红山文化的主人们与其他部族之间,居间讲和,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同时,朱襄氏虽然被自己兄弟赶出中原,但是,他们的良渚文化,在距今年的当时,也是天下最耀眼的明星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另一个兄弟黄帝的领导下,成为南方的首领,当然也是当仁不让。

所以,朱襄氏就由此变为缙云氏,成为“南岳”的主人。

那么,这时候,缙云氏的“南岳”在哪里呢?

当然是在天柱山。

要知道,天柱山下,有薛家岗文化。

而薛家岗文化遗址,以其地理位置而言,就是当年伏犧氏从湖南北上,进入安徽地区的跳板。

另外,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之玉琮的鼻祖。

所以,天柱山,从伏犧氏当年由湖南进入安徽,变成朱襄氏之后,就成了他们的新的神山,以后,就一直是他们的神山——“南岳”。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旧南岳,谱写的历史传奇,焦点就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