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又一次来到能仁村,这已经是第四次来了。第一次进村是九十年代,当时自己还是一名教师,对该村学生进行家访。后来又两次来这里。如果说,第一次除了山以外对这个村基本没有什么印象,那么后来两次则是在这里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热地之后慕名而来,此时的能仁村不仅以雷钵峰闻名,还有猕猴桃园,还有县乡每年在这里举行的乡村生态旅游文化节,而它良好的生态和深厚的人文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又觉得还远没有看透它,这个村有太多的古迹传说和未解之谜。
(能仁水库)
“能仁”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村名大概是从能仁古寺而来。能仁寺曾经盛极一时,相传“一能仁,二方广,三祝圣,四弥陀(一说南台)”,说的是南岳衡山地区最有名的四大寺庙,尤以能仁寺香火最盛。但今天除了长着一片茂密竹木的古寺遗址,已很难见到古寺文物了。连记载古寺历史的书籍资料都不易找到。在南岳文化局徐仲衡先生的热心帮助下,终于从《庞居士研究》和《南岳名胜名词集成》两书中看到关于能仁寺的简略记载。
据《庞居士研究》一书记载,能仁寺是在唐代由庞居士旧居改建而来,后多次易名,明代改名太平寺。庞居士名庞蕴,是中国禅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系著名禅师马祖的弟子,曾在衡阳和襄阳活动,这两处都有他的遗迹,直到清末还保存完好。另据《南岳名胜名词集成》,“能仁寺”的条目是这样说的:“在石廩峰侧,现属衡山县店门乡能仁村。原为南岳衡山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始建于唐代,近代渐毁。”据说,毁后的能仁寺本来还剩三间厢房,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有六十岁上的老人曾在那读过书。后来能仁水库决堤,三间厢房也被彻底冲毁。从此能仁寺只剩遗址。今天,这里还有许多地名与寺庙有关。如*龙庵、上大水庵、下大水庵等。可见这里曾经多处有庙,是寺庙群所在。从村里众多的传说来看,山里雨水丰沛,山涧泥石流多发,寺庙建筑多因此损毁,加至文革中破“四旧”,古寺庙今天已荡然无存,就连遗存的文物都很少了。唯一能印证当年此处寺庙香火之盛的可能是青石板铺就的一条古道了。
(这些石板可有些年代了)
古道建于何时,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了。村民说,这条路唐时就有了。如果真是建于唐代,那么它比著名的国藩古道要久远得多了。在毛铺组(旧称毛铺子)刘洪春的老房子前,我们看到嵌在土墙上一块记载道路重修捐款的功德碑。立碑时间是民国丙申五年(即公元年),碑上记载,当时一个叫旷经冬的人发起倡议,得到响应,碑上名单约有近百人,捐钱少则三两串,多则上千、数千文。一些寺庙如南岳大善寺也捐了。能仁村处在衡山县与衡阳县的交界之处,这条古道向东通向店门镇(旧称店门前)、南岳镇;向西可达衡阳县界牌镇。古道全长约30公里,中段处于能仁村的崎岖山岭。看来,这条古道在历史上,首先是拜佛敬香之道,再是条通商之道。古道今天已经失去作用,目前村里已建成一条公路连接国道和衡阳县界牌镇。尽管古道很多路段已经消失,但也有少量路段还保存完好,甚至当地人还在上面走着。
(皂荚古树)
在这个村,最能经得住岁月沧桑的就是古树了。大量的古树还生机盎然,路边、房前屋后、竹林中,梯田旁,或单株兀立,或数株簇拥、连排,树种有杨梅、椤木石楠、皂荚等,最多的是马尾松。树龄最长的在年以上。别的地方要找到一株古树都很难,而这里却比比皆是。全村年上的古树大约有两三百株。在原水桐村的瓦屋场,一眼望去,周围古树就有三四十棵。新铺子组旷桂林家(大水庵遗址边)屋旁有9株古树排成一线,古树下还有口古井,古井正处在溪涧上,每年暴雨后被泥沙堰塞。每年需进行淘洗,据说在三四年前,淘井时还能看到体型巨大的石蛙。
正是夏种时候,年轻人都外出了,在田间地头看到背锄头的多是老人。在瓦屋场遇上一个叫李正炎的老人,他住在马家组,老人生于年,儿女都在外工作。只见他正牵着一个儿童,有说有笑。青山旁、古树下,这一老一少,构成非常和谐的画面,尘星见此,非常激动,赶紧按下快门。
本来,除了古树,我们还想好好拍下这里的古屋,特别是抖墙屋。但是随着村民快速富起来,抖墙屋已逐渐换代。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旅游发展,抖墙屋更是风卷残云般消失了。第一次来这里,当时印象是群山茫茫,林深树茂,难得见到一两栋房子,偶尔见到的也大多是抖墙屋。早几年,还有成片的抖墙屋。可如今,抖墙屋已少见踪影,而造价不菲的小楼房一栋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在新建组,一位姓谭的老人告诉我们,路旁的房子是他家的,造价上百万。抖墙屋毕竟不耐雨水,不经雷击。新建楼房有水冲式卫生间,有现代化厨房,从抖墙屋到小楼房,无疑是山民生活的巨大进步。可是,从旅游角度看,抖墙屋却是难得的旅游资源。而山上宅基地十分有限,尽管村里倡导保护抖墙屋,可抖墙屋还是免不了消失的命运。
我们并不死心,相信这里一定还找得到其他传统农耕时代的一些遗存。果然,在毛铺组我们见到两个老人正在用一种奇怪的工具担竹片,村里罗主任介绍说,这就是“炭马”。
(炭马,实际就是用两根树叉绑起来,中间用一根篇担连接,看似简单,用它来背东西却方便好使)
“炭马”正是传统农耕时代的典型生产工具,只有这深山冲才见得到,是用来担木炭、柴禾的。在该组刘洪春家,我们又见到约3米长的大碾子。老人告诉我们,这是用来碾米粉子的,将米倒入碾槽碾成粉,用来做艾叶粑、桐叶粑等。端午不远了,她正在包粽子,她家新房建在登雷钵峰的路边,游客经过时常到她家买点土产。老人81岁了,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并不愁吃穿,但老人闲不住,一辈子干活,习惯了。
在一个叫*龙庵的地方,我们见到了罗焱生、杨秋云夫妇,夫妇俩都80多岁了,有3个儿子4个女儿,都住在国道旁。但老人还是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土砖房里,在逢年过节时,儿女们接他们下山一起过,平时他们住山上,米、菜,儿女们定时送来,蔬菜则是老人自己种的。夕阳下,两个老人一脸幸福。
古寺、古村、古道,还有古树和古树下一群坚守农耕生活的老人,能仁,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常来走走,你会有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下期《图说能仁》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