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八大怪
千里歌舞来朝拜
南岳声名传海外善男信女慕名来诚心诚意把香敬千里歌舞来朝拜游览南岳,常可见一道颇为别致的风景:一群群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南岳进香”大旗开路的进香大*,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均身着青衣、头扎红巾、胸挂香袋、脚打绑腿、手持龙头拜凳,为头者领唱《南岳香歌》,众人和之,其间不断变换队形,载歌载舞,步履端庄,穿插回环,蔚为壮观,人称南岳进香一大怪——千里歌舞来朝拜。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南岳大庙视察时见此情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驻足观望许久,还不时向身边工作人员询问这一奇特民俗现象。南岳进香概说南岳进香,俗称朝圣,“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史载“衡俗八月,男女相率朝岳,三五七步,手持香柱,拜于道左。劝孝歌高唱入云,响彻山谷,远近闻之”。民国期间,每年进香者达数十上百万人。到了现在,每年前来南岳旅游和进香的人达余万。他们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各市县,进香者既有单人,但更多的是集体组织,或一家祖孙三代,或亲戚朋友,或同一村庄。而且年年如期,代代相承。南岳衡山香客大规模进香的习俗至今逾千年,最传统的“铁杆香客”主要集中在方圆千里的湖南隆回、武冈和江西等地,那里的居民几乎全部从事农业,经济收入望天打卦。每年秋收过后,他们便收拾行装,扶老携幼,举村举乡齐齐上路,浩浩荡荡奔赴南岳衡山,从山脚到山顶,坚持步行以见其诚,逢庙便拜,连老人家也不例外。是“十里听得诵经声,千里朝拜在殿堂”的真实写照。为了便于进香,江西萍乡、湖南岳阳、隆回、邵阳、洞口、浏阳等地老百姓还自发成立了民间进香的组织——香会,会员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会首又称香头,由德高望重、知晓祭礼、善于组织的长者担任。进香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包括组织会员、准备祭品、排练朝拜歌舞、联系交通、食宿的事物,由于这些工作基本上靠香头来完成,所以香头工作很忙,一年基本上有半年以上的时间用于组织烧香,而这些工作完全是义务的,因此香头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南岳进香主要有“春香”和“秋香”,“春香”即每年开春以前来岳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香”即每年秋收以后来岳还香,感谢上天保佑、财旺人兴。旧时进香形式又有“行香”、“拜香”两种,“行香”就是步行而来步行而走,“拜香”则分为三、五、七步,即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也有三步一跪、七步一拜的。现代社会“行香”、“拜香”很少,有只是在南岳上山的途中;还有烧“饿香”、“肉香”的。“饿香”是指从开始到最后结束,只喝水不吃东西,或吃少量水果;“肉香”是将自己的手臂肌肉割下来一小块,在庙前香炉里燃烧。当然,后两种烧香的形式现代社会早已少之又少甚至不存在了。南岳进香有一种独特而常用的焚化品——香包,它是由祭祀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即把敬奉给庙宇佛像、菩萨、神仙等敬烧的纸钱分别制作成不同的香包,香包内有纸钱、檀香等,上面分别标有佛像、菩萨、神仙的名称以及敬供者自己填写的姓名、籍贯、祈求保佑的事项和时间等,他们认为,这般进香便于神灵查收,有求必应。进香的仪规进香者有固定的服饰装束和“进香袋”。香客清一色头扎红巾,身穿青衣,衣服的边缘用红色,表示父母有一个或两个都去世了。他们胸前戴一个红肚兜香袋,上面绣有“南岳进香”或“回光返照”字样。在进香的路上,人人手持一柱香,一二人领唱《南岳香歌》,众人和之,或跪或拜,先到大庙正殿朝拜后,再去别的寺庙或祝融峰顶继续进香。在这个过程中,又有许多的仪规,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进香朝拜十规:一、凡早晨备办香茶*裱专心请圣,晚上沐身之后,虔诚焚香请圣,凡早饭、午餐一一请圣供饭,以昭虔诚。二、凡在各庙殿,大众一致虔诚敬香,不可散漫。三、凡在路上,五体投诚,不要嘻言笑语、口是心非、高声大叫、三心二意,以昭神怒。四、凡在一路之上,发圣号者,字句要诵明白,不要信口呼叫。五、凡在正殿祝融峰进香者,先进公香起,再进私人之香,然后进故香,之后再进保香及已良之香,大家要礼恭必敬、昭以虔诚,不得争先恐后,进好香之后,发心起程,烧好谢香,然后一路回程同行。六、凡在途中大小便之时,首先要把香凳、香抱肚、香盒、香筒放在洁净之处,大小便之后要洗手净秽,才能捧香凳前行,不要随便,以召神怒。七、凡有字名错误请问同伴人等。途中香凳、香袋要放在洁净之处,切勿任意乱放,亵渎神圣。八、凡唱香歌之时,上下唱句要诵明白。九、凡落店之时,大众不要嘻言笑语,口是心非,见青年之幼妇,必要礼恭达之,切勿起淫心慎之。十、凡在途中,所遇红妆素女,切忌不正之事不乱为,以昭护法之神怒,每日路途之中有监察神明。这十条仪规将朝香者从家中准备朝香,以及途中和到达南岳进香的纪律、礼仪一一作了规定。极为有意思的是,这十条仪规与道教和佛教的礼拜上香方法有所不同,而这些仪规又被香客用来朝神拜佛。这是因为南岳的香客既不是典型的佛教徒,也不是完全的道教徒,在他们心中,谁保佑他们就朝拜谁,所以他们往往是拜了佛教的庙,又敬道教的神。唐代著名宰相李泌就是这一典型的代表,他在南岳先学道后学佛,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为一身,历尽心血写出了著名的《明心论》,为他以后的*治生涯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香客们的这种行为反映了南岳文化的包容性。话说《南岳香歌》大家知道,为了表示对菩萨的虔诚,进香都要朝拜,而南岳进香除此之外还要唱歌,为的是心思专一,不含杂念,他们唱的歌则是千百年来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的《南岳香歌》。《南岳香歌》的内容很丰富,分为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香歌,如起程就有《拜时起程经》、《请包头》、《拜三师》、《拜天地经》、《拜祖先》、《拜谢床公床母》、《拜谢母亲经》、《拜谢父亲经》、《拜合家》等;途中有《拜一方经》、《九洲词》、《报信香》、《请圣帝》、《早夜安圣歌》、《新十拜》等;进香过程有《过桥诰》、《拜井泉》、《观音诰》、《拜关圣帝君》、《拜四官》、《上峰诰》……;返程中有《谢恩辞圣歌》、《回香诰》、《下船过河诰》、《上岸谢船》、《谢茶》、《谢饭》……,进香歌为七字一句,带有浓厚地方传统色彩,字里行间充满对父母养育、神灵庇佑的感激,提倡孝道、善行、友爱、慈悲,祈求国泰民安、家运昌隆。《南岳香歌》的版本很多,有手抄本,有印刷册;有全本装,有分册装的,但内容大致相同。现摘录几段:编著:朱正光、康松柏
绘画:李清白
整理:南岳区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