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古代益阳水路拜南岳
TUhjnbcbe - 2025/1/22 22:28:00
白癜风预约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古代从益阳到南岳拜佛很不方便,多数人只好在益阳县城自己建的南岳小庙烧香。当然有钱人还是可以从陆路或者水路去南岳。

其实益阳文人去南岳拜菩萨不是重点,而是美其名为游学,实则游山玩水(非贬义),不过这确是可以增长见识,开阔心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水路去南岳是富家子弟最理想的途径。

早在明崇祯九年(),益阳进士郭都贤就从水路去南岳,留下的游记和诗篇给后来的益阳文人影响很大。之后乾隆乙巳()之秋,周氏周黎光的弟弟来歧与行在诸兄(周近光)“驾艇以游(南岳)焉”(详见周黎光-来歧弟游衡山序,周氏族谱36卷)。

嘉庆年间,益阳板桥周氏文人追随父辈和郭都贤,从志溪河上游新市渡走水路去南岳,写下难得的《南岳舟游记》。由此我们可以看一看当时志溪河、资水和湘江沿途一路风光。

时维嘉庆丙子()八月二十一日,周兼壤和季弟一菴、堂弟星垣及船夫等八人从周家老屋志溪河的新溪保菴洲登舟顺流而下,舟行数里,风雨交加,当晚只好停舟夜宿谢林港。

根据推测,船不小,应该有乌棚,带风帆,并有前后各双桨,船夫两人。

周兼壤,字则三,号咸池,国学生,生于乾隆四十三年,没于同治二年,寿八十六岁,周氏族谱艺文录诗一首,文一篇。有一次,周兼壤曾经与弟到泥江口遇雷暴雨,与另外一客人避雨一瓦屋,突然瓦落墙倒,客人毙命,兄弟二人无事,由此相信天命,并作文《正命说》。

堂弟为周世台,兼青长子,字应山,号星垣,生于乾隆四十五年。

季弟一菴为周兼均,字听五,号一菴,生于乾隆四十六年。

时间的选定当刻意为之,与郭都贤游同是丙子,相距三甲,具体日期也相当接近,郭都贤是重阳出发。此时,湖南的天气和资湘的水文非常适合远距离水路出行。《郭都贤岳游记》:“维时重阳,风雨襥被滞之。余曰:‘云开雪霁,亦偶然事,安知风雨登山,不作异日佳话。’遂以九日登舟出资浮湘,湘流北下,轻舟南上,风水相遭,青翰如飞,非复前此阴霾之景色,作《喜晴》诗……”。

早晨雨停,舟行至石马山(今山顶有石马庙)。然后逆流至谌家湖,时见湖中有一二小渔宅“类皆淹没,仅露一痕”,惟见柳树萧疏而已。

谌家湖在志溪河谢林港下首大约三四里,今地名仍在,但湖已成河边洲土,附近有不少谌姓人家。为什么提到谌家湖?谌姓益阳旧族,与周氏祖居地相距不远,安化谌姓发源此地。周与谌两家相好且有姻亲关系,周氏明代举人、重庆知府周朝聘为谌氏创修族谱作序,续修族谱又是岁贡、清流知县周敏中作序,两家关系可见一斑。

午刻经奤子湖(今不知何处,不知是不是现在已成工业园的石壁湖)始出资江,时风大浪急,舟泊鳊鱼山对岸白马庙,半夜明星灿烂。

此处正所谓益阳八景之一“志溪帆落”,明代益阳举人罗胤衡诗云:

舟从江上来,帆向溪中落。

只缘滩石危,不是风波恶。

益阳八景之一“志溪帆落”(来源:同治益阳县志)

为什么夜宿资江北岸白马庙,而不是商船通常停泊的南岸龙山港?北岸白马庙附近的石码头就是周氏的私业码头,既然周家大院的亲戚来了,那么县城的周家人说不定还要请客吃饭。

第二天晓日东升,情不自禁朗诵起当年郭都贤在此作的喜晴诗(登舟之日,适逢风雨,而后云销雨霁,水光相接,风景秀丽,作《喜晴》诗)。急呼舟子(船夫)解缆放舟南下。“风顺水势,水助风威,轻舟如矢,”但不闻两岸猿声,可惜水涨之处,民屋被淹不少,时有不少堤垸倾圮。

当时定是风帆高挂。

由甘溪港、乌土湾(益阳何氏祖居地)下洗脚塘(沙头附近,颇有名)至沙头羊角庙湾,转大茅(毛)角口,又经三汊河至茅角口一带。“原隰(低洼之处)几成泽国”,满目深蒿。

过烟湖洲五里到八字哨,湖光淼淼,远连天际。五里进西林港,“日方亭午,沿河罾网曝秋阳。大小男女结网柳荫下,景致如画,所谓江干多是钓人居也。”

乾隆益阳县志·卷九·军政》记载:“八字哨,江志云属沅江湖课地”。江志是指康熙年间江闿修的益阳县志,今已亡佚。八字哨位于古代益阳、沅江和湘阴三县交界之处。此处资江分流,弯急水湍,是益阳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是内陆进入洞庭湖区的重要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过五里将军庙,踰十里车茅墈,波恬浪静,水天一色,时闻舒雁之声。

须臾经龙大窖,窖宽三四丈许,曲如蚯。自舟中所经浩荡之势。至此,一束古人遍览名山,得行文法不其然乎。窖尽经榨埠潭,直抵乔口(不是走现在的临资口水路,见下图)。

将西斜,逐浮湘流,沿乌鸦峡十五里,宿靖港。有镇江王庙,焚香毕,已钟声到客船时候,此二十三日事。据船老板说,水路已过百五十里有余。

益阳去南岳水路示意图(据嘉庆益阳县志县境全图修作)

明初,有益阳三峰曹氏先人任湖湘拦江指挥使镇守乔口,更早的时候,三峰曹氏将湘阴三峰关务(洞庭河业渔科征收)移到乔口,曹氏先人在乔口“有一箭保平安”之功,在乔口两岸分建“光明”“箭明”“平安”和“保安”四小祠。这就是所谓曹氏“光明一箭保平安”。

镇江王庙今不存,镇江王或指唐代李靖,清代诗人彭开勋《靖港》诗云:“李靖攻萧铣,当年此驻兵。令严师惧将,人去港留名。”

二十四日,鸡鸣便发,月犹在天,十五里至铜官,对岸为新康市(古析益阳宁乡地设有新康县),有洪山古庙。此时,东南风大作,浪急千层,几无泊舟处。

经白沙洲,进枫林峡石,当地住户十来家。午时风稍小,始经出峡,峡口岸右有神农古庙,碑残碣断。

进入星沙大河,踰三叉矶,共行三十里到水陆洲(橘子洲)。遥望星沙省垣,舳舻林立,人物辐辏。想起小时候与一菴弟同应童子试,往来其间,一别数十年而风景顿殊。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时夕阳在山,舟子不肯逗留,逐截而上十里抵猴子石,远视石酷类猴,因以得名。

长沙陈先枢先生在博文中说,崇祯十四年(),长沙推官蔡道宪携长沙名流周圣楷、郭金台、杨德远等7人来此“观风”后,猴子石遂成为长沙的名胜之地。但当时并未命名猴子石,而是取名“浦石”。蔡道宪命郭子纪事镌勒”作《浦石记》。

此次记载的猴子石为本人看到的最早历史记录。晚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湘江东岸边高三四丈,有石如狮头,下有深潭”。不知辑录何处?不知猴子石地名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继续沿江而上,十里宿枯石巷,巷内列屋而居,落落十余家。而灯火瑩瑩,宛若疏星点缀。把酒临风,浩歌一曲,不觉酩酊,伏枕而卧,醒来但闻橹声轧轧。“放舟十余里程,几不知越宿之为昨也。晨景澄鲜,水波不作,露冷莲房,江涵雁影与秋色正清华、潭心晓鑑平之句似有合焉。”

下此十五里则靳家河,经巴矶滩,又十五里至丞相庙,过兴马洲,指点昭山在望,山顶有庙。

靳家河或为靳江河,又称“瓦官水”,为湘江下游一级支流,传言因河道经宁乡市楚大夫靳尚墓前而名。巴矶滩或为巴溪洲、或者巴鸡洲,大小与橘子洲差不多。丞相庙或为现在的窖湾古寺包公庙。兴马洲为江心岛,与湘潭昭山隔湘江相望。

越四十里为张公石,为鹞子岩,为竹埠港,次文昌阁,不觉登舟已五日矣。

翼日不数里至湘潭。“抵湘潭縣,揽其形勝,北则古塔尖耸,削去雲表;西则城樓层叠,俯瞰大河,盐鐵富饶,土厚水深,楚南縣會之盛斯其一欤。”由此可见嘉庆年间湘潭的繁华。

上十里有土山曰龟嘴,由街心横河滣。

“再十里為湘河口,經一秀河,對岸為鐵牛渡,自此歷下至寺、向家塘、鼓桑洲,以往馬家河、湘邻義渡處。大都以十里一程為率,或村墟落落,或蓼岸蕭蕭。古人云,家在江南黄葉村,又曰紅蓼花疏水國秋。庶其近之,舟中展卷,欲睡,倏有搥石之聲丁丁入耳。起观,碧烟如雾,陶舍成林,询之知為下湾十里,土人多以炼石成灰為业,此去株洲尚隔十里有奇。”

所谓炼石成灰,或指株洲石峰山烧石灰,其地石头中石灰石数量庞大,是烧制石灰的上等原料。从明清时期开始,石峰山下办有不少石灰窑,株洲产的生石灰经白石港码头远销洞庭湖地区及湖北省,白石港也因此而兴起。一秀河或为湘潭易俗河,鐵牛渡今为铁牛滩,据说前些年的枯水季节铁牛被盗。

“時日近黄昏,榜人(船夫)咸努力,争先投止其處,转覺扁舟輕漾入坐中流自在行也。”

“次早,舟發株洲,進数里早餐泊其地,無人家,不知里名。惟宿露未捲,風力尚遒。直上十里為曾家村,又經十里為鑿石,矶頭聲立有篙鑿痕,兩岸蘆葦蓬勃,人煙稀曠,素为綠林藏匿之薮。舟行者咸有戒心,萑苻盜息令人思國僑焉。”

此地古为凿石浦,拥有千年历史。公元年,杜甫乘舟沿湘江前往衡阳,途经株洲泊舟凿石浦,凿石浦的风光吸引诗人写下了《宿凿石浦》。

“日午,五里過黃茅港,不數里白沙洲,又曰大石迴,水中有大白石,屹然而峙,色瑩潔可玩。五里進渌口,七里至觀音岩,猶潭邑所屬也,梯岩往謁,石八十八級曲折而上,四曲入亭,八折入殿,殿上下大石蟠鞏,寬四丈許,長五六丈,高七尺或丈餘。大趺坐其中,額云即普陀三字,兩楹書者里是济人所在,当年曾說法其間一聯,其餘對額甚夥,不復記。座前有小方井,容可數升,名曰甘露泉。泉清可饮,注之不盈,亦挹之不竭。酣憩片時,顿覺尘心净盡,萬象俱澄。佛經所谓觀自在菩薩,其信然乎?”

据网络百科介绍,觀音岩历史悠久。南北朝梁武天监七年()建空灵寺,中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观音岩。唐代诗圣杜甫在此曾写下《次空灵岸》诗,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题写“怀杜崖”匾额。

“低回留之不忍去。舟子趣促不已,返舟已日下高春。”

“八里入山門进古佛香,十五里過昭陵滩,長数百余丈,浅阔奇陡,其中多石尤極险,溪流觸石曲折有霹雳聲洪,路隐微舟,艰於進甚,則横舵沉船,行客至此無不魂飛胆落者。”

据说昭陵滩地名与东汉初年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有关,马援平定交趾(越南)时,这里是其屯兵之所。当时,湘江要地昭陵属长沙郡,马援率部逆湘江而上进入广西,再入越南平定叛乱,其中,昭陵是其屯兵之所。后唐五代时期,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踞湖南,误以其祖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殁于此地,故追封为“昭灵英烈王”,在滩旁边立祠以祀之,于是这里称之为“昭灵”,南宋时有人在此题诗,祠尚在,误“灵”为“陵”,昭陵滩的名称遂沿用至今。

不过周氏认为,此处为楚昭王膠船处,客人过河常带馒头以享。昭陵滩的历史有待挖掘。

“十五里至贯田,正值投岸火,时已二十八日凌晨。”

“行数里至蓝田不见有种玉处,何名相如而实不相如耶。十五里龙船渡,又十里花石,石大陡如壁,色赤白成纹,形胜也。十五里午刻抵朱亭,十五里挽洲,由挽洲而上,十五里为油麻田。”

蓝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西省蓝田山而得名,株洲虽有蓝田地名,但不产美玉。

“翘首岳山,岧峣天半,两间清淑之气、山林苍莽之形可望而不可及。有不胜拟议焉者恨不风火相遭、青翰如飞耳。”“风火相遭、青翰如飞”引自郭都贤。

“是夕二鼓,十五里宿蘩田,對岸三樟树红映遠山,榜林皆漁火。问舟子水程尚隔四十餘里,枕上刻刻作登岳想。次日所過金边河、龙虎渡、文昌阁等处,三十余里未暇细记。比至观湘洲乃衡邑建塔处,远望县治环山为城,犹有三楚遗风焉,自是舍舟从陆往岳谒拜帝。”

金边河今为荆陂河,龙虎渡地名好像不存。

“刻刻作登岳想”显然源自《郭都贤岳游记》:“十五越昭陵、花石、贯田、朱亭,刻刻作岳想,惟都市以上,岳始入望……。”

“五里一息,十里一停,离家九日别是一番景界矣,宁不快向之得诸记中者今且一一归之身饷耶。虽然风景犹是,志趣固殊,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时同行贺子训、上元上兄弟与余兄弟叔侄及舟子共八人往还水程共十九日,并入記。

息息停停,共花九天才到南岳,来回十九天。

当年(崇祯九年),才子郭都贤也花费了八天。根据《郭都贤岳游记》记载,“十五日,越昭陵、花石、贯田、朱亭,入岳之心急切”;“十六日,舟向南行,夜宿石湾,作《石湾晚眺》”;“十七日,泊舟衡山,旋即乘舆入岳,作《入岳》、《松叹》和《谒帝》诗”。同行者有張文楚、潘孔望、雲翼兄弟,共四人,往還二十日。此次先生游历南岳所作游记一篇、诗十五首、记余六则。郭都贤不愧为诗文大家。

两百多年前,一路的名胜,一路的美景,或探访或拜谒,或吟诗作赋或对酒当歌,可谓游性正浓。沿途看到三处文昌阁(益阳、湘潭、衡阳),文昌阁作为地方文化诉求的依托,代表着当地官民的祈求文运昌盛的美好夙愿。文昌阁一直处于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备受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很多老地名至今犹存,但也有一些地名如神农古庙、乌鸦峡、蘩田、龙虎渡似乎依旧消失,或许长株潭的朋友可以查一查。

游记值得一读,但真的还是不过瘾,更想重温年前郭都贤或年前周兼壤走过的水路,也来一次水路去南岳。

如果还能找到一条风帆船,邀三五好友,我们就从益阳八景“志溪帆落”的河口扬帆启航。

朋友,有兴趣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益阳水路拜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