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一代谏臣魏征最重要的官职侍中,相当于
TUhjnbcbe - 2025/3/4 17:39:00
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他在太宗朝的最重要官职“侍中”,是门下省长官,多数人印象模糊,分不清职责;本文尝试从唐朝职官制度出发,结合我国近几年强调的监察系统,来谈谈这一古代官职。

一、初唐“侍中”(门下省长官,最高监督长),李世民给魏征的最好官职

一代名臣魏征生于隋末乱世,命运非常坎坷,在李世民之前,跟过五位主人,他们是“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哥哥)”;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前谋士魏征被太宗质问,魏征毫无惧色,留下了那段名载史册的对话:

太宗质问:你离间我们兄弟(让我们骨肉相残),为什么?(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听我的话先动手,必定没有今天的祸患。(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卷七十一》

李世民见魏征临危不惧,直中要害,决定成为他的第六位主人。

可毕竟是死敌,作为李建成前谋士,这样的人该安排到什么部门,该给一个什么职务?

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

那就往当时三省排名第二的门下省吧(主管监督、监察)。往“侍中”方向吧(最高监督长。在唐代群相中,掌封驳,对皇帝的监督建议叫“封回”,对下属叫“驳回”)。知人善任的杰出皇帝太宗,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条完美路线。

事实也的确这样进行的,魏征能力非凡,升迁路线顺利,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除了必要的升迁历练外,他在掌管监督的门下省,占据生涯主流。

贞观七年(年),魏征代替王珪(此人也曾是李建成属官),穿上象征极高荣誉紫袍,成为大唐宰相的一员,成为一名国家级副职的高级监察干部。

他担任这一职位直到死去(年),哪怕贞观十六年(年)太宗想让他辅佐不听话的太子李承乾,仍想让他执掌门下省的事务(知门下省事)。

尤其注意的,魏征是“位重言重”国级监察干部,这与此后的宋、明、清“位微言重”言官迥然不同;侍中魏征敢多说,唐太宗也咬牙容忍,此二人成为了明君谏臣的杰出代表,也成为后来正经或不正经言官的学习对象。

二、“侍中”的智慧与贞观之治

我们这里再明晰一下概念,“监督”和“监察”。

监督、监察意思相近,不过“监督”含督促、督导之意,反映的权力更大一些;所以中国台湾历史作家柏杨,做官职对应,“侍中→最高监督长”,而非“最高监察长”。

但为了简化问题,结合我国不断完善的“纪检+监察系统”,我们把唐朝前期的门下省以及御史台,都纳入今天的纪检监察系统。其中,对于中国大陆,侍中可交集于国家监察委主任。

总之,作为监察体系的大官,魏征足够重要;多次亲自出马的他,又怎样面对李世民,留下怎样的历史表现?

从数量上看,《贞观政要》统计,魏徵向李世民当面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字)。在其太宗朝不到20年任职时间里,意见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堪称善于监察的典范,他用剩余的后半生,勤勤恳恳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质量和水平上看,魏征不断提升自己(如主编《隋书》,主编目录学著作《群书治要》),谏言和监察讲求“建设性”,“智慧性”,注重方式、技巧,为今天键盘侠所不能达到。试问今天键盘侠有几人能主编正史,主编目录学著作?

魏征主编的目录学著作(团结出版社版本)

但应该注意,魏征谏言、监察前期质量较高,生涯尾声有所下降。早年身为败军之臣,敢谈李建成败因;期间也触怒过李世民,惹得太宗想要第二天杀掉田舍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但后期稍有所下降,避讳了一些小问题,没有像刘洎(同为侍中,门下省两名侍中)指出李世民过于在乎形象的问题,应该减少言论;同时过于在乎自己史书中的形象,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给史官褚遂良看。涛说史评价魏征,是极具智慧、极为杰出的谏官、监察官、监督官;他一生清廉,家中甚至沒有正堂,死后遗嘱婉拒太宗所賜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車盛載灵柩。

如同在美国不能谈“Nigger”(黑鬼)一样,任何大国,提意见都要考虑避讳;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不能无限制苛求他说出每一句话。所以,时隔多年,魏征足够留下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明德慎罚,惟刑之恤”等成语和典故。

关于魏征直谏、监察的案例很多,主要方式是借古喻今,提倡贤人政治,贤君政治;我说两条不一样的,带您体察不一样的侍中智慧。

案例一:劝谏太宗不能为了纳谏而纳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李世民纳谏入流,臣下权万纪等人便投其所好,不断揭发其他人的隐私,受到李世民的宠爱,朝廷高官每每受到责备。

魏征提醒李世民说:“权万纪是卑鄙小人,认为揭发别人的隐私,才是正直,陷害别人受苦,才是忠贞;陛下不是不知道这点,只是看重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用以激励百官。更麻烦的是,权万纪仗着受宠,所做的检举弹劾,不是真的有罪;陛下不能为了纳谏而纳谏,而亲近奸佞。”

李世民沉默不语,但赏赐魏征绸缎匹,不久之后,权万纪等罪行败露,被加以定罪。

案例二:做良臣,不做忠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魏征一次对太宗说:“臣有幸侍奉陛下,愿意做良臣,不做忠臣。”唐太宗奇怪:“良臣,忠臣有什么区别?”

魏征回答说:“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

(魏征玩个概念梗,一方面把唐太宗比作后稷、契等明君,又一方面体现了魏征作为监察官的自保意识,监察官更需要懂法律法规,懂历史!)

唐太宗听了十分高兴,赏赐魏征匹绢。

本文之所以强调“侍中”一职,是为了从监察系统的看贞观之治;任用曾经的死敌当宰相,当侍中,反映了唐太宗高超的用人智慧、政治智慧,是推动贞观之治的重要举措;其实对于君臣双方,这份对纪检监察的系统把握和理解,至今都有学习意义。

三、尾声,更复杂的侍中

历史是和古人的无尽对话。

哪怕“侍中”这一个官职,从秦汉的内朝官,到元朝最后废止,本文只谈了作为门下省实任长官的侍中。就这一丁点,我们也有趣发现:比如唐前期的侍中,还具有推荐官员的权利,为今天监察系统所没有。

这种和组织人事挂钩,提前的监察方法,是否应该引入今天的监察系统?

继续研究,我们还发现魏征推荐的人才有问题。他死之后,推荐的侯君集谋反、杜正伦被罢免,李世民开始怀疑其是否为一党,于是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姻,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到高丽失败后,魏征墓碑又被重新立起。

这种“监察后”细节,说明了监察官并不好做,哪怕是魏征,哪怕是李世民。

总之,侍中魏征,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青史回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代谏臣魏征最重要的官职侍中,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