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浅论清代诗人对于诸葛亮及定军山的诗作
TUhjnbcbe - 2025/3/9 11:05:00

定军山在现今陕西省勉县汉江南,系地质年代形成的巴山余脉冈阜。东西绵延10余千米,由12个大小起伏的山峰组成,号称“十二连珠峰”。

定军山首次进入史册是因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在此发生汉中曹、刘定军山之战,刘备部将黄忠在此山下斩杀曹魏悍将夏侯渊,乃著名三国古战场。更因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成为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埋骨之地,并因之受到历代官民祭祀凭吊而闻名寰宇。

南宋西县定军山一带有清明时节祭祀诸葛亮的习俗。到了清代,随着三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定军山更是声名远扬。大凡官员与文人墨客入川出秦,过境沔县,出于对诸葛亮的景仰,一般都会亲往定军山瞻仰墓地,抒情感怀,赋诗吟诵,因而在清代蜀道诗中存在数量可观的题咏定军山诗作。

在清人留下的蜀道诗中,题咏汉中府沔县定军山的诗篇占据一定数量,定军山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英名密不可分,苍翠绵延的定军山已经演化成诸葛亮的化身与象征。

定军山象征着一代伟人诸葛亮的崇高风范,又寄托着其出师未捷、功业未成的千古遗憾。因此,清诗中的定军山题咏,不仅反映了汉中历史名山在清代被知识阶层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与文化心态,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汉水上游三国文化在清代的深远影响。

一、清代定军山题咏诗增多的历史背景

定军山因山下有蜀汉诸葛亮的墓地与祠庙而闻名,沔阳诸葛亮墓也是全国最早的诸葛亮祠庙所在地。公元年秋,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

蜀汉灭亡前一年,即蜀汉景耀六年()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于沔阳立庙。最早的诸葛亮墓与祠应该建在同一场所,都在定军山下。从三国末期开始,定军山成为军政要人与庶民百姓祭祀诸葛亮的场所,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渐渐消失。

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民俗又有所恢复,近年来清明节有地方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

清代士大夫蜀道行旅频

繁,大多会沿途吟诵,赋诗写景抒怀,其中对三国古迹与人物题咏最多,留下大量题咏汉中府沔县定军山的诗篇,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清人蜀道诗中,题咏定军山的诗歌之多,大大超过前代。

由于沔县地处关中至汉中的连云栈道与汉中西去入川的南栈金牛道的交汇之处,加之明清时期小说《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与渲染,诸葛亮的形象与声名寰宇之内更加显赫,因此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定军山成为途经蜀道的士大夫们每每拜谒瞻仰之地。

清代题咏定军山之诗从清初至晚清末,一直绵延不断,是清代蜀道诗的一大亮点。这些数量可观的题咏定军题材的诗歌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体地说这些诗歌的作者因何屡屡途经沔县、前往定军山拜谒诸葛亮墓、祠,这是首先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是朝廷官员入川典试(主持四川科举之会试),由秦入川,过境沔县时,留有诸多定军山题咏诗。清代题咏定军山诗歌数量较多,作者身份地位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就与中央官员“入川典试”有关。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曾两度奉使入川,其中康熙十一年()入川即为奉命至成都主典乡试。

王士禛途经沔县时写下了《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诗,诗人一入汉中境,就迫不及待地询问定军山在何处。可见诗人心情之激动,也可见诗人王士禛对沔阳定军山已经久闻其名,兴冲冲地急于前往拜祭的急切之情。在沔县,王士禛曾南渡汉江往定军山下亲临拜谒诸葛亮墓,吟有《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诗。

王士禛与诸葛亮同为山东人,他在汉中沔阳凭吊同乡先贤,缅怀诸葛亮非凡卓越的一生经历与功业,禁不住心潮澎湃,笔走龙蛇,写下这首充满深情的五言长律。

清代因入川典试留下题咏定军山诗的官员诗人除了王士禛外,还有康熙年间的方象瑛,乾隆年间的陈士璠、祝德麟、焦和生、叶观国,嘉庆年间的陶澍,道光时的曾国藩,光绪年间的俞陛云,他们在入川或出川途中向往沔阳定军山,多亲临诸葛亮墓、祠拜谒,并吟诗作赋,抒情言志,方顺遂了一大心愿,这是清代题咏定军山诗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其中因入川主持乡试者大多为进士出身,文化程度高,且多在朝廷担任要职,几乎都有诗文集传世,因此他们的定军山诗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二是官员赴任、征战、出使、还阙,举子出川科举、回乡省亲,途经沔县,多有亲临定军山吊祭之诗作。

除了“入川典试”外,清代官员经连云栈道前往四川、云南、贵州、西藏赴任、出使者,也多经川陕蜀道,要在沔县停留,前去诸葛亮墓、祠拜谒。

杨思圣为顺治三年()进士,曾官至四川左布政使,赴任途中所作《入栈纪行》组诗曾传诵一时。杨氏也是清代较早在诗中提及定军山的诗人,其《汉丞相武侯墓》借凭吊定军山下诸葛亮墓及其对定军山周围荒凉萧条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一位经历明清鼎革巨变诗人的复杂心情,同时也对具有经天纬地之政治才干的诸葛亮未能伐魏北伐、出师未捷的悲剧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清代歌咏定军山的诗人,不乏位高望重的封疆大吏。乾隆后期名臣、著名诗人毕沅(—)即是其中代表。

毕沅在抚陕期间多次往返连云栈道,并曾几度莅临汉中府,留下了诸多描写蜀道行旅的诗篇。毕沅的《定军山拜诸葛武侯祠墓》是清代写定军山篇幅最长的五言排律诗。

毕沅此诗借在沔县武侯墓拜谒之机,对诸葛亮非凡的一生作了全程回顾,躬耕南阳、隆中策对,进取西蜀、平定南中、屯兵汉中、六出祁山、星陨渭滨、朝野共祭,再与时下朝廷正在用兵金川平定叛乱相联系,希望借助诸葛亮的英灵早日消弭兵乱、祈祷天下太平,海晏河清。是一首借定军山怀古、缅怀诸葛亮又抒发现实情怀的诗篇。

二、清代定军山题咏诗的历史文化意蕴

1.山因人名,人因山存,成为三国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往往与历史文化名人关系密切,山因人显,人与山存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孔子之与泰山、陈抟之与华山、王夫之之与衡山。

定军山最初名不见经传,因三国初刘、曹定军山之战最先见于《三国志》的记载,但此后当地再无发生大的战争,真正使定军山引起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论清代诗人对于诸葛亮及定军山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