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中国名山那么多,凭啥这座山人人都想登顶
TUhjnbcbe - 2025/3/10 18:52:0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家喻户晓的诗句,让登临泰山,成了人们造访齐鲁大地时的心之所向。

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之情,自古有之,泰山上的祭祀、祈福活动也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再至平头百姓,泰山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图源:智慧泰山

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大地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米。

然而纵观中国的险峻高山,这个高度只能排行十六,哪怕在五岳之中,泰山的高度也仅排在第三,华山和恒山都“高它一头”。

但数千年来,泰山一直被视为群山之长,五岳之中唯有泰山,可以称之为“宗”。

或许,有人会生出这样的一个疑问,泰山既然并不算高,为何能担当起”五岳之首“甚至“五岳独尊”的地位呢?

五岳是从什么时候有的?

要探究为何泰山是五岳之首,那么就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五岳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何时确定下来的。

在《尚书·尧典》中,较早地出现了“四岳”的说法。

“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这里记述的是上古时期的帝王尧,四处巡守,举行祭天仪式,先到了岱宗,后又去了南岳、西岳、北岳。

但这里除了岱宗是泰山外,另外三岳究竟是哪三座名山,并没有说明。

泰山日出

到了战国至两汉期间,《尔雅·释山》中,列出了关于五岳的两种不同说法。

一种是:“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另一种是:“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有学者研究认为,第一种说法中的“河西岳”指的是今山西境内的岍山,“江南衡”则是今安徽境内的霍山。

汉武帝时,下令将泰山、嵩山、恒山、华山、天柱山定为五岳,等到隋文帝时,又废除了天柱山,改衡山为南岳。

所以,“五岳”究竟是哪五座山,在定制之前,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很容易可以看出的是,不论其他“四岳”有多少种说法,岱岳泰山是最早确定下来的,并且稳居五岳之列的。

那为啥泰山能最早跻身五岳呢?这与远古先民的山岳崇拜密不可分。

远古时期,先民们享受着山川带来的丰富物产、自然庇护,但另一方面,山川的高深难测、灾害多发,又让人们感到敬畏。

于是,人们便认为,山可通天,唯有祭祀山神与天地,才能国泰民安。

而雄踞在齐鲁大地上的泰山,就成为了帝王们首选的封禅之地。

清王翚等绘《康熙南巡图卷·济南至泰安》局部大都会博物馆藏

封禅,是指在向天地报告功绩,所以唯有有重大功绩的帝王,才能举行封禅仪式。

据《史记·封禅书》引述管仲的话,称秦之前已有七十二位帝王到泰山封禅,但这一说法无证可考。

而历史上有确实记载的,并且有文物可考的,第一个在泰山进行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出巡刘兔子绘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光是乾隆,就先后巡行泰山11次。

就这样,随着帝王将相的一次次祭祀,百姓们也登顶祈福求愿,泰山渐渐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了国泰民安愿望的实体代表。

雄奇、艰险、不虚此行

泰山的形成,历经了几十亿年漫长的地质演化。

大约30亿年前,泰山所在的地区都还是一片汪洋,泰山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

大约25亿年前,地球发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造山发生了,伴随着隆隆巨响,山呼海啸,古泰山第一次露出海面。

屹立在海上的古泰山,经过20亿年的长期分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到距今6亿年前后,古泰山再次沉沦于大海之中。

又经过几番沧海桑田,到新生代中期,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泰山以峰峦叠嶂、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在中国的东方拔地而起。

泰山以岩层断裂为主要地质特征,形成了南坡陡峻、拔地而起、三大台阶式的险峻山体。

地质运动中岩石的破碎、崩塌、风化侵蚀等,为泰山造就了无数造化钟神秀的奇绝岩石,而这,也成了泰山风景中的一绝。

“拱北石”,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它是一块6.5米长的巨石,以与地面30度的夹角向北斜上横出。

“仙人桥”,两座山峰之间,三块岩石崩塌掉落,恰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桥梁”。

泰山雄奇景象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登山之难。

登泰山的盘山道,是我国最古老、工程量最大的登山盘道之一。最经典的中路登山古道,有近级石磴台阶。

两个平台之间的台阶称为一盘,南天门下如天梯一般的石阶,被称为十八盘。民间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三个十八盘说法。

南天门。图源: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无数登山者,都在十八盘面前筋疲力尽。

十八盘最陡之处,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海拔骤升米,与地面的夹角有70度,石阶就横在攀登者的眼前,令人心惊胆战。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重重艰险,让无数中国人更向往着登临其上后,目尽长空、俯察万物的独绝景象。

泰山: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

年,泰山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泰山不仅因其雄奇山势、古老岩笔、巍巍古树等自然地理景观,成为人们心中的名山,它更是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中国人的民族情、爱国情。

在考古学界上,山东地区又有海岱之称,因为其在大海西岸,而中部有泰山,合称为海岱。

海岱地区诞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等,而这个过程中,泰山作为一个醒目地标,屹立不倒,见证着人类社会从原始逐渐走向文明。

红陶兽形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图源:山东博物馆

在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生出了对泰山的家国自豪之情:“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后,历史上无数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竞相效仿,在泰山留下了自己的题诗、题联石刻,这便形成了独特的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上有多处古代石刻,既映衬着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也是记载泰山文化历史的重要史料。

泰山石刻上的字体,有的飘逸洒脱,有的端庄严肃,书写着中国书法文化的流变。

其中,书法大家米芾所书的“第一山”的石刻,矗立在岱庙院内,字体流畅苍劲,为无数后世人瞻仰。

经石峪的摩崖刻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不仅形制雄伟,气势磅礴,更是宗教研究的重要资料。

当文人到此登临,又为雄伟壮阔的泰山,增添了一丝雅趣。

比如这块“风月无边”题刻,就是清才子刘廷桂题书。此题刻实际上是个拆字游戏,它是由“風月”二字拆去边框所得,暗喻此处“风月无边”。

当然,泰山上最多的石刻,还是对泰山高大雄伟的赞美:“日近云低”“星月可摘”“拔地通天”“东天一柱”。

以及历代游客被泰山之景震撼后的难以言表:“登高必自”“饱尝眼福”“果然景绝”“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

登临泰山,亦是中国人抒发的家国情怀的一种形式。

数千年来,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清代《四省运河水利泉源全图》山东段

中国古老的山岳崇拜,逐渐转为了对祖国山川的自豪骄傲之情。

《韩诗外传》曰:

“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

泰山如中国的每一座名山大川一样,一直注视着这个古老为伟大的国家,庇护着勤劳朴素的子民。

参考资料:

[1]周书灿,中国早期四岳、五岳地理观念析疑[J],浙江学刊,.4,52-57

[2]叶涛,泰山信仰与民族精神——五岳独尊话泰山[J],文史知识,-1,22-28

[3]张海霞,先秦时期山岳崇拜初探[D],湘潭大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名山那么多,凭啥这座山人人都想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