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岳麓山山脉属南岳衡山,为道教第二十三洞真墟福地。著名的“禹王碑”是其古老文化的象征,东麓有座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山上庙宇颇多,历代有众多高道在此修炼。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海拔.8米,占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因南朝宋时《南岳记》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融中国古文化精华的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名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
岳麓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岳麓山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为灵麓峰。道教将其列入第二十三洞真墟福地,亦为衡山所辖。徐灵期《南岳记》云:“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朱陵洞天名太虚小有之天,周回八百里。中有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真墟四福地。”
岳麓山在县西五里,隔湘江,旧名麓山。(资料图)
张君房编《云笈七籤》卷二七云:“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湖广通志》巻十一云:“岳麓山在县西五里,隔湘江,旧名麓山。《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三亿余年。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亦名“岣嵝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碑文共77字,9行,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这当是道数的一种符箓,即为天书云篆。相传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以铭记其迹。
“禹王碑”,亦名“岣嵝碑”。(资料图)
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罗含的《湘中记》;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岣嵝山》诗“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竒。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鳯泊拏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
南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时,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土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杨慎《丹铅总录》收有《禹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堙。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岳麓山上庙宇颇多。《湘中记》云:“中有抱黄洞,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我朝任睡诗云:得道真仙去不回,空遗宫殿起崔嵬。千年胜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本朝改赐景德观,徽庙朝改为岳麓万寿宫。左右有道林、岳麓二禅寺。昔贤诗中一联云:云藏一福地,路隔两禅林是也。唐轩辕弥明尝隐于此,岳麓书院则居其中。本朝祥符年有秀水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
“千年胜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资料图)
《南岳总胜集》:“灵麓峰,在潭州湘水之西,系二十洞真墟福地。故诗云:玉洞仙坛长冷落,真墟岩窦色常新。可怜城里悠悠者,不识潇湘四季春。《湘中记》云:中有抱黄洞,下有洞真观,乃东晋邓郁之修内外丹处。后升真于南岳。每岁至秋,仙鹤常集于洞口,至今不绝。我朝任睡诗云:得道真仙去不回,空遗宫殿起崔嵬。千年胜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本朝改赐景德,徽庙朝改为岳麓万寿宫。左右有道林岳麓二禅寺。昔贤诗中一联云:云藏一福地,路隔两禅林是也。唐轩辕弥明尝隐于此岳麓书院,则居其中。本朝祥符年有秀水黎白,于此遇道士张抱黄,传内八卦系辞,修之成道……又有跛仙遇吕洞宾,同来往洞中,数过城下。”
常有白鹤,栖鸣于杉松之上。(资料图)
《吕祖志》载有跛仙遇道的故事,说长沙刘跛仙,遇洞宾於君山,得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归隐岳麓,自号潇湘子。常侍洞宾往来抱黄洞,宾数游城下,有诗曰:南山七十二,独爱洞真墟。后有郑思者,遇跛仙于清泰门外,相与俱仙云。《南岳总胜集》:“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璠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旧有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北君阁。层崖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比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寿涧迳观前,下合灵涧,流注平野。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仙遇吕洞宾于君山,后亦隐此,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尝云: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元祐间,常有白鹤,栖鸣于杉松之上,三日而去。”
云麓宫(资料图)
山顶的云麓宫,最早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记。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又有道士金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五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名三清殿。
隆庆六年()张殿元再修,时有关帝殿、玄武祖师殿、三清殿三进,明末毁于战火。崇祯十五年()重修祖师殿。清康熙四年()、嘉庆八年()两次续修。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布政使惠丰重修前殿。咸丰二年()毁于兵。同治二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募资重建。本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军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云开、吴海明筹募修复。现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三进。吕祖殿中置汉白玉浮雕吕祖仙师真像,并刻吕著《百字铭》,八十年代对宫宇进行了修葺,年春正式对外开放。前厅竖关帝神像,三清殿竖三清像三尊。
云麓宫关帝像(资料图)
岳麓山修道的轩辕弥明,《仙传拾遗》有传,宣称衡山道士轩辕弥明,不知何许人。在衡湘间来往九十余年,善捕逐鬼物,能囚拘蛟螭虎豹,人莫知其寿。进士刘师服,常于湘南遇之。元和七年壬辰十二月四日,将自衡山游太白,还京师,与师服相值,师服招其止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诗名,拥炉夜坐,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鬓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掀衣张眉,指炉中古鼎谓喜曰:“子云能诗,与我赋此乎!”师服以衡湘旧识,见其老貌,颇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而题其首两句曰:“巧匠琢山骨,刳中事煎烹。”
次传喜与。喜踊跃而缀其下曰:“外苞乾藓文,中有暗浪惊。”题讫吟之。弥明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吾书之。”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胀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讯喜。二子相顾愧骇,然欲以多穷之,即赋两句以援喜曰:“大若烈士胆,圆如戴马缨。”喜又成两句曰:“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弥贞。”弥明又令师服书曰:“秋瓜来落蒂,冻芋强抽萌。”师服又吟曰:“磨砻去圭角,浮润著光精。”
“不解世俗书”(资料图)
讫,又授喜。喜思益苦,务欲压弥明,每营度欲出口吻,吟声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亦竟不能奇。曰:“旁有双耳穿,上为孤髻撑。”吟竟,弥明曰:“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声。”其不用意如初,所言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二子。夜将阑,二子起谢曰:“尊师非常人也,某等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诗。”弥明奋曰:“不然。此章不可以不成也。”谓刘曰:“把笔把笔,吾与汝就之。”即又连唱曰:“何当出灰烛灺,无计离瓶罂。谬居鼎鼐间,长使水火争。形模妇女笑,度量儿童轻。徒尔坚贞性,不过升合盛。宁依暖热敝,不与寒冷并。忽罹翻溢愆,实负任使诚。陋质荷斟酌,狭中愧提擎。岂能道仙药,但未污羊羹。区区徒自效,琐琐安足呈。难比俎豆用,不为手所隥。愿君勿嘲诮,此物方施行。”
师服书讫,即使读之,毕。谓二子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岂独文乎哉。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坐。弥明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但恐失色。不敢喘息。斯须,曙鼓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惊顾,已失弥明所在。问童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久不返,觅之已不见矣。”二子惊惋自责,因携诗诣昌黎韩愈:“问此何人也?”愈曰:“余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遂为石鼎联句序,行于代焉。
岳麓山东麓有座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资料图)
今岳麓书院占地面积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