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胜境,以“三山五岳”为最。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早已蜚声世界。古人有云:“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南岳独如飞。”(清代魏源《衡岳吟》)在游玩过泰、华、恒、嵩之后,目标直指“南岳”,但“南岳”在哪?
一游南岳,是湖南的衡山,海拔米,山下的南岳大庙、山上的祝融殿,十分震撼;韩愈有诗《游祝融峰》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伫立祝融峰,诸峰低伏,天风浩荡,层云腾挪,山岳摇动。“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衡山四时之佳景。
二游南岳,是安徽潜山的天柱山——号称“古南岳”,隋以前一直是“南岳”,汉武帝封的;后来到了隋文帝,开疆拓土,“南岳”南移,“南岳”称号给了位置更南的湖南衡山,潜山的天柱山成了“古南岳”了。天柱山名如其山,海拔米,山峰高峻挺拔,势如擎天之柱,奇峰怪石、底蕴深厚。
三游南岳,是安徽的霍山“小南岳”。《史记》等典籍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南巡时,曾封安徽天柱山(又名霍山)为南岳。此后,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巡游的天柱山即今天霍山县南的南岳山(于右任先生题名的“小南岳”)。因为潜山县的天柱山,以前叫皖山,以其“天柱峰”称“天柱山”名是明代以后得事情,所以汉武帝时的“南岳天柱山”大概率指县城南的“霍山”(也叫南岳山)。南岳山,高多米,称之为“岳”(高大的山),似乎名不符实。《尔雅》:“大山宫小山,霍”。就是说,大山绕小山,叫“霍”。这一点正是汉武帝看中的,也未可知;更何况有人说从县城看南岳山,极像一个“衡”字,所以霍山也就是衡山。武帝南巡衡岳,就是南巡霍山了。
也有人说汉武帝巡游南岳衡山,就是湖南的衡山,隋文帝不过再次确认而已。恐怕不确:如果南岳衡山一直是湖南的衡山,何须确认?
南岳山虽小,但古迹众多,也是4A景区。在相对海拔较低的县城也显得高峻突兀,可作霍山县的文化地标。
当然,作为外地游客,实在弄不清古南岳的具体所指。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汉武帝南巡的南岳,可能是指大别山的白马尖一带(高达米以上,能负“岳”名)。如此看来,我曾四游“南岳”了。现在的大别山主峰景区还是比较火爆的。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几座山叫什么名字,曾经叫过什么名字,不那么重要。风景优美、文化深厚,值得游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