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独秀——走进文征明的山水世界
文徵明(年11月28日—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1],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2]”。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一、浒溪草堂图
此画是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描绘的是吴邑沈天民的浒溪草堂,既反映了草堂主人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又映射了主人热情好客的秉性,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好恶。
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构图严谨,笔法细腻,设色明快。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远山以石青晕染,近山则石青加赭石微抹,树干纯以赭石钩染,枝叶以石绿加石青点染,背光处加渴墨,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款识:“征明写浒溪草堂图。”
后幅有诗题并识云:“乙未腊月为沈天民作。”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浒溪草堂图》原藏沈天民家中,明末遗失。沈天民曾孙沈培风少时曾在朋友姚子文家见到此画,想要购回,却终究没好意思开口,一直是心头的一块心病,念念不忘。二十年后的一天,得知姚子文已于一年前的冬天患病不治而逝的消息后,沈培风立即前往浙江的姚宅,欲觅得此画,可惜宅内已空无一物。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有人将画送上门来。经过二十年世事沧桑,百变流转,培风又遇此画,便下定决心说什么也不能让机会从自己身边再次溜走。于是,几乎倾其所有,重金购得,并请工匠重新装裱后珍藏起来。此举显示出培风与其曾祖一样不忘本,具有难得的孝心。当年天民虽生活在城市,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而在城市中修建草堂,取名为浒溪,才得以有画作《浒溪草堂图》留传至今,让后人一睹名家画作的风采。
话说此画后又流入清内府,从画上的印记可得知。其中包括:清高宗弘历(乾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和扁方印,“乾隆鉴赏”白文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溥仪(宣统)“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方印。溥仪在逊位前,又将此画以赏给其弟溥杰为名,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直至二战结束后,溥仪携画潜逃到吉林省临江市,在那里被中国人民解放*截获。先被移交给东北人民银行,又转交至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最后交由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珍藏至今。
二、千岩竞秀图该幅成于年(庚戍),为文征明八十一岁之作。画重峦飞瀑,二人树下对坐,一童琴旁侍。设色温雅,笔意秀婉。此帧纸狭而长,构景重叠而繁复。徵明晚年好作此类画作,晚期吴派亦多受此影响。
三、兰亭修褉图
《兰亭修褉图》是细笔小青绿画法,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四、品茶图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该画作*靖年年(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
此画以品茶会友为题材,尤适合家居、茶楼会所装饰。
五、松石高士图本幅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书序,记该图作于正德十三年戊寅(年),时文徵明49岁。后纸蔡羽、汤珍、王宠三家书诗,顾文彬题记。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六、古木寒泉图
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中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
此帧作*靖己酉()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而经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征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七、文征明吴中胜概图八、山庄客至图
此画描绘的是友人前来拜访的场景,山水亭榭、花草树木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致。整幅作品以S型构图,山石皴染兼施,多有苔点,笔致气魄洋溢,属典型的文人画作。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表现出作者的品格情怀。
以上王画作由东一书画院复制品部高清原大仿真制作,并提供手工精裱挂轴成品,效果逼真,价格实惠。适宜家居装饰及专业学习所用。如有需求可按下面所列方式联系购买。
购买方式:
一是上天猫(TMALL),可搜索进入我们的自营官方店铺“众艺家居旗舰店”选购!
天猫店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