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跟毛泽东学习读书的方法
TUhjnbcbe - 2020/12/3 14:17:00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几十年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及许多*治、经济、哲学、*事、文学、史学等专著,从中找到了无产阶级立场、唯物史观和观察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获得了救国救民、治*治国治*的*治智慧。毛泽东读书特别讲究方法,从而发挥出巨大的读书效能。

泛读:把读书当成人生爱好

毛泽东酷爱读书,把读书当成自己“一生最大的爱好”。我最欣赏毛主席的这句经典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上私塾时,毛泽东除了读“四书五经”的规定动作外,还经常偷偷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故事、《公羊传》《左传》《孝经传》《汉书》《通鉴纲目》等历史书籍,后来还读《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红楼梦》《鲁迅全集》等文史类书籍,从而打下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毛泽东还曾以“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来告诫自己和*员干部。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治、经济、*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等十一类。

选读:有针对性地读书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毛泽东注重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期间,根据时代需要,他拜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年,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认真研读《共产*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说:“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懂得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坚持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曾说:“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宣言》,……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翻阅过多次”。为了反驳“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论调,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发愤攻读马列原著,尤其是仔细阅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来提出了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曾多次研读列宁的《社会民主*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两本书,用两本书中的理论反对和批驳*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针对中国革命长期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并从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需要出发,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古代兵书和典籍,十分注重研究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研读过《资本论》《*治经济学批判》《*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籍,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批读:读书要动笔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不仅读报写摘记,读书还写笔记作批注。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毛泽东详细阅读过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代表作《伦理学原理》,用毛笔写下1.2万字的批语,对其中的某些观点加以批判或发挥。年4月,毛泽东读完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之后,在书的封面上做了个批语:“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府状态。”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因此,毛泽东一生研读批注《二十四史》,并在各种场合联系实际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

游读:在社会上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既重视书本知识,读有字之书,也重视实践知识,读无字之书。他认为,要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就要多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善于读近代中国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强调要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说话”。早在年,毛泽东就认识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年和年,他先后和萧子升、蔡和森在湖南广大农村和城镇开展“游学”考察,了解民间疾苦和广大百姓的生存状况,更直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建*以后,毛泽东曾到长沙、安源、水口山等地厂矿,深入调查和发起工人运动。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与现状。年初,毛泽东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个县的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不断强调调查学习研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强调,“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倡读:“要把全*变成一个大学校”

毛泽东把读书学习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环节,号召全*系统研究马列主义,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克服本领恐慌。年在*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心忧*的建设,立志要建设一个大*,在这个*里,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并提出“要把全*变成一个大学校”。毛泽东还在《中国共产*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治报告中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

荐读:注重用马列武装全*

毛泽东根据现实问题和统一思想等需要,还不时地给*员干部们开列出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研读书目。*中央还遵照他的建议,结合实际,规定了一些“干部必读”的马列书目。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要干部学习12本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题写了“干部必读”四个字。毛泽东特别注重以史为鉴,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的必读文件,号召*员干部阅读。他还经常向*的高级干部推荐书籍,如向彭德怀推荐《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毛泽东还借助人物史传,纠正*内的不良作风。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阅读推荐《明史.海瑞传》,提倡敢讲真话、说实情的“海瑞精神”。年3月2日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阅读推荐《三国志.郭嘉传》,希望领导干部做事情订计划,既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又要善于集中不同方面的意见,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毛泽东针对“大跃进”运动期间一些领导干部不讲民主,不肯纳谏的作风,讲《史记》,比较刘邦、项羽不同领导作风的成败,还阅读推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呼吁“民主纳谏”。(参见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四)》,《中共*史研究》年第9期。)

思读:读书要“成一家之言”

毛泽东读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将读书所得写成了一部部光辉著作。五四运动以后,青年毛泽东开始面对现实,他在《湘江评论》《新湖南》《女界钟》《大公报》等重要报刊上写下了大量的讨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檄文,从思想理论深层唤醒民众。毛泽东在丰富的革命、建设实践基础上,撰写出一系列的理论著作,如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和通俗化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等;有《星星之火可以燎燃》《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事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的宪*》《抗日根据地的*权问题》《共产*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论联合*府》《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治著作;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化著作;有《关于纠正*内的错误思想》《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的作风》《反对*八股》等*的建设著作;有《论十大关系》等经济建设著作。这些理论著作创造性地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向何处去的一系列问题,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创性地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治理论。

学习毛泽东的这些读书方法,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无裨益。我们要努力改变“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念,克服读书不动笔墨的惰性,打破只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毛泽东学习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