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别名辞海之帽子的别名卷二
TUhjnbcbe - 2020/12/7 1:3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编著:田家双

帽子的别名(下)

高帽

即高屋帽。《隋书·礼仪志七》:“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着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明庄昶《钓鱼图》:“画里欲寻谁是我,白头高帽顶青天。”明孙一元《留周用宾宿山中》:“短袍高帽意更远,同来白日游尘寰。”明沈周《仿云林画》:“林墟压叶吹高帽,沙水飞沤掠远舟。”明林光《寓京兆北堂将赴试院用旧韵呈诸同事》:“大府虚堂淹此日,白云高帽去何时。”

高山冠

古代冠名。《后汉书·舆服志下》:“高山冠,一曰侧注。制如通天,不邪却,直竖,无山述展桶,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太傅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隋书·礼仪志六》:“高山冠,一名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高山者,取其矜庄宾远。”

缟冠

白色生绢制的帽子。用于祥祭。《逸周书·器服解》:“缟冠素纰。”《礼记·玉藻》:“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孔颖达疏:“缟是生绢而近吉,当祥祭之时,身着朝服,首着缟冠,以其渐吉故也。”《魏书·礼志三》:“有司陈祥服如前,侍中跽奏,请易祭服,进缟冠素纰,白布深衣,麻绳履。”另,白色生绢制的帽子。用于凶事。《韩诗外传》卷九:“孔子曰:‘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亲如弟兄。’”《隋书·礼仪志六》:“凡大疫、大荒、大灾则素服缟冠。”

瓜皮帽

又称六合一统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壳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一寸多宽的小檐,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民国。

冠弁

古代礼帽的总称。《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倭缎》:“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旬日损坏。”另,天子田猎时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周礼·春官·司服》:“凡甸,冠弁服。”孙诒让正义:“此王四时常田之服,盖玄冠而加弁也。”又,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以指成年。宋司马光《祭庞颖公文》:“越自童龀,得侍坐偶,抚首提携,爱均子姓;甫胜冠弁,遽丧所天,孤苦憃愚,不能自立。”又,指官员。宋梅尧臣《丞相》:“丞相之拜,冠弁旅至。”

冠帽

即帽子。《晋书·谢万传》:“尝与蔡系送客于征虏亭,与蔡争言。系推万落床,冠帽倾脱。”《南史·王僧祐传》:“服阕,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宋*庭坚《定风波》:“冠帽斜欹辞醉去,邀定,玉人纤手自磨香。”宋吴惟信《赠隐士》:“晦迹雪岩日久长,唐人冠帽道衣裳。”《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不一时,西门庆进来,戴着冠帽,已带七八分酒了。”

冠冕

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后汉书·明帝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明梁辰鱼《浣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另,特指中原汉人服饰。《隋书·东夷传论》:“今辽东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又,比喻仕宦。《后汉书·郭太传》:“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

冠絻

冠冕,帽子。《荀子·非十二子》:“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史记·封禅书》:“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冠子

道士帽。亦代指道士。唐周渭《赠龙兴观主吴崇岳》:“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多。”另,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帽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冠子》:“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五代和凝《临江仙》:“碧罗冠子稳犀簪,凤皇双飐步摇金。”又,禽类头上的冠状突起物。又,给儿子行加冠礼。《礼记·杂记下》:“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又,成年的男子。《韩诗外传》:“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

桂冠

用桂叶、桂花编制的帽子。取其清香高洁。三国繁钦《弭愁赋》:“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宋楼钥《赠蜀二史》:“老我桂冠惭复弹,羡君登第遽休官。”明李梦阳《仰头遇友夜泊感赠》:“时危故国思芳草,懒慢先君得桂冠。”明欧大任《寄大司徒钟阳马公》:“桂冠神武事烟波,大老三朝出入多。”

鲑冠

古代楚冠名。《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又一本作‘鲑冠黎緤’也。”《战国策·赵策二》:“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宋姚宏注:“曾作‘鯷冠秫缝’,一作‘鲑冠黎緤’。”

荷笠

荷叶制成的斗笠。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荷笠渔翁古,穿篱守犬狞。”唐皮日休《雨中游包山精舍》:“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前蜀韦庄《赠渔翁》:“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宋曾协《老农》:“荷笠腰镰醉里回,和衣卧处息如雷。”清弘历《仲春郊行》:“雨丝阵阵柳丝斜,荷笠扶犁有几家。”

鹖冠

冠名,插有鹖毛的武士的帽子。《古禽经》:“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鹖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插鹖毛,以示英勇。《后汉书·舆服志下》“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鹖冠具体形状,大抵与河南洛阳金村的战国狩猎纹铜镜上骑士之冠相同。西汉砖、石刻上,也见有具体描绘。武弁,俗称大冠、武冠、赤帻大冠或武弁大冠。它有种种变形,如在武弁两侧插鹖尾,就变成所谓的鹖冠。

鹖鸡冠

鹖冠,插有鹖毛的武士的帽子。亦借指隐士。唐陈子昂《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輶轩凤皇使,林薮鹖鸡冠。”明胡直《中秋夜邬使君邀登广视堂后山玩月同舒少参管都阃》:“醉题鹦鹉赋,倒着鹖鸡冠。”

黑豸

冠名。即獬豸冠。为御史法冠。《新唐书·百官志三》:“殿中侍御史九人……元日、冬至朝会,则乘马、具服、戴黑豸升殿。”元陈孚《承旨野庄董公殊勋清节孚闻之缙绅纪》:“黑豸冠峨柏署阴,谁知偃月蓄机深。”

胡帽

唐代妇女骑马外出时所着不障面之帽。《旧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宋孔武仲《刘器之阴山七骑图》:“面颜虽在姓莫详,一一胡帽胡衣裳。”明程可中《上谷秋日杂书》:“嘉馔土人烹硕鼠,薄寒胡帽制丰貂。”

华冠

用桦木皮所做的帽子。《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郭象注:“华冠,以华木皮为冠。”华,同“桦”。汉牟融《理惑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原宪虽贫,不离华冠。”清吴伟业《偶成》:“诸生唇腐齿落,终岁华冠敝裘。”另,或谓“华冠”亦名“建华冠”,即鹬冠。《晋书·舆服志》:“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原宪所冠华冠是也。又《春秋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谓建华是也。”

华阳巾

道士所戴的一种帽子。《新五代史·唐臣传·卢程》:“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宋王禹偁《*州新建小竹楼记》:“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金元吉《折桂令》:“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外更华阳巾,鹤氅,执拂子上,拜坛毕,登坛介。”

圜冠

儒者戴的圆形帽子。也叫鹬冠。《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宋张元干《喜迁莺慢》:“圜冠众多,无如闽越豪杰。”宋洪朋《别桃源山人》:“句履圜冠不乏贤,桃源深处隐癯仙。”宋刘攽《次韵和杨叔恬赠郑秘丞》:“圜冠岂误身,儒术真寡要。”宋王侑《乡饮酒倡和诗》:“厖眉华发四朝老,方领圜冠三代仪。”

*冠

道士之冠。亦借指道士。唐唐求《题青城山范贤观》:“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冠。”宋苏轼《放鹤亭记》:“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冠草屦,葛衣而鼓琴。”宋陆游《书喜》:“挂冠更作*冠计,多事常嫌贺季真。”宋刘敞《客有遗予注辇国鹦鹉素服*冠语音甚清慧此国在海西距中州四十一万里舟行半道过西王母三年乃远番禺也》:“素质宜姑射,*冠即羽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冠缁徒,恣为妖妄,不力攻之,不贻患于世道乎?”

*帽

*颜色的帽子。《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头郎。”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着*帽也。”宋苏轼《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霜风可使吹*帽,樽酒那能泛浪花。”宋杨万里《送*仲秉少卿知泸州》:“安得欹*帽,相徙却白头。”另,船夫。宋周邦彦《蓦山溪》:“周郎逸兴,*帽侵云水。”清孙枝蔚《夜入真州》:“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帽报初更。”又,借指船。宋范成大《雪霁独登南楼》:“青帘闪闪千家静,*帽亭亭一水横。”

*冕

*色之冠。天子所服。汉刘向《说苑·辨物》:“于是乃备*冕,带*绅,斋于中宫。”《隋书·礼仪志六》:“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祭皇地祇、祀中央上帝,则*衣*冕。”宋范仲淹《咏史·陶唐氏》:“纯衣*冕历星辰,白马彤车一百春。”

*藕冠

冠名。《花间集·孙光宪<女冠子>》:“碧纱笼绛节,*藕冠浓云。”华钟彦注:“*藕状其冠之色也。”

皇冠

皇帝戴的帽子。宋张方平《赠三茅朱先生》:“郁仪结邻太霄道,金铛玉佩虚皇冠。”夏鼐《十年来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另有一些随葬品是皇帝和皇后所专用的,例如皇冠、龙凤冠、龙袍、宝玺、谥册等。”

火冕

古代公、侯、伯、子所戴的礼帽。《隋书·礼仪志六》:“诸公之服九:一曰方冕……五曰火冕。”

建华

冠名。汉蔡邕《独断》:“大乐郊社,祝舞者冠建华,其状如妇人缕簏。”《晋书·舆服志》:“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原宪所冠华冠是也。又《春秋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谓建华是也。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汉《育命舞》乐人所服。”

巾帽

指头巾或帽子。南朝王寂《王子告竹溪清集图》:“竹风细细几席静,花雨冥冥巾帽湿。”宋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体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高人着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宋陈师道《送赵承议》:“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宋陆游《独坐》:“巾帽攲倾短发稀,青灯照影夜相依。”清方以智《通雅》:“常服之巾随人取名,巾帽为古之通称。”

角冠

道冠。唐王建《赠王屋道士赴诏》:“玉皇符到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唐张萧远《送宫人入道》:“师主与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时。”另,宋代时行的一种白角制的女冠。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

金冠

饰金的帽子,礼帽。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头着金冠,似鸡帻,头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宋宋白《宫词》:“去年因戏赐霓裳,权戴金冠奉玉皇。”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今日衣锦还乡,小姐的金冠霞帔都将着。”

九旒冕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资治通鉴·后唐纪》:“知祥自作九旒冕、九章衣,车服旌旗皆拟王者。”《宋史·舆服志》:“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宋周密《武林旧事·皇子行冠礼仪略》:“内服跪受服,兴,置匴于席,执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金史·志》卷二十四:“正一品服九旒冕、犀簪,青衣画降龙。”

九星

冠名。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九星、灵芝、夜光,上元夫人冠也。”指四方及五星。《逸周书·小开武》:“三极:一维天九星,二维地九州,三维人四左。”孔晁注:“九星,四方及五星也。”指星、辰、日、月、四时、岁。南朝任昉《宣德皇后令》:“九星仰止。”李善注:“《周书》:王曰:‘余不知九星之光。’周公旦曰:‘九星,星、辰、日、月、四时、岁,是谓九星。’”另,指天蓬等九星。《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王冰注:“九星,谓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九阳巾

道士的冠名。元马致远《*粱梦》第一折:“你有那出世超凡神仙分,系一条一抹绦,带一顶九阳巾。君,敢着你做真人。”《西游记》第二五回:“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明袁宏道《和退如初度与客谈仙次韵》:“正好同看双舞袖,何须高着九阳巾。”

爵弁

古代礼帽的一种,次冕一等。爵,通“雀”。《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宋梅尧臣《泗州郡圃四照堂》:“梁冠爵弁各得礼,道路溢誉亡高卑。”明*省曾《效陆士衡百年歌》:“二十时,爵弁峨峨乃三加。”另,葍的别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葍》:“《诗》曰:‘言采其葍。’毛云:‘恶菜也。’”

雷巾

道士的软帽。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一·雷巾》:“(雷巾)其制颇类儒巾,惟脑后缀片帛,更有软带二,此*冠服也。”

笠毂

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辀,及鼓跗,着于丁宁;又射,汏辀,以贯笠毂。”杜预注:“兵车无盖,尊者则边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此言箭过车辕及王之盖。”清王文治《仓卒》:“兰池笠毂旧声名,一眚何尝替孟明。”另,借指兵车。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

笠子

箬笠,一种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唐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元李孝光《次仲举韵送亭上人》:“垂垂笠子上吴船,去过扬澜浪蹴天。”清周亮工《南溪陈克兴以所着诗文见示赋此奉赠》:“青霞笠子白云裳,败砚残书意莫当。”清吴翌凤《临江仙》:“茜衫毡笠子,已有听泉人。”

原为束发之帛,后为冠的代称。《仪礼·士冠礼》:“缁纚,广终幅。”郑玄注:“纚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后汉书·志·舆服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中国百科全书·纺织》:“古称丝织的冠为纚,冠上涂以生漆的为漆纚冠,后俗称乌纱帽。”

梁冠

有横脊的礼帽。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

凉缁巾

古代一种便帽名。元俞琰《席上腐谈》:“近时凉缁巾以竹丝为骨,如凉帽之状,而覆以皂纱,易脱易戴,夏月最便。”

两梁冠

古代博士和某些高级文官所戴的一种帽子。用缁布做,有两道横脊。《后汉书·舆服志下》:“宗室刘氏亦两梁冠,示加服也。”宋王禹偁《暮春》:“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籍两梁冠。”宋陆游《行在春晚有怀故隐》:“归计已栽千个竹,残年合挂两梁冠。”亦省称“两梁”。唐韩偓《残春旅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笼冠

古代武官所戴的帽。《梁书·陈伯之传》:“褚緭在魏,魏人欲擢用之。魏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为始平太守。”《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官,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宋梅尧臣《除夜雪》:“明朝预王会,畏湿两梁冠。”宋孔武仲《坤成节南宫赐宴》:“风清百尺庑,花压两梁冠。”宋陆游《行在春晚有怀故隐》:“归计已栽千个竹,残年合挂两梁冠。”

刘氏冠

汉高祖刘邦创制的一种竹皮冠。《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后汉书·舆服志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明王世贞《余德甫见贻箨冠侑以一绝句倚韵和答》:“竹萌含露供朝餐,余箨犹堪刘氏冠。”

露冕

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晋书·温峤郗鉴传论》:“方回踵武,奕世登台。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欤!”晋陈寿《益都耆旧传》:“郭贺拜荆州刺史。明帝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唐包佶《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后遂成为官员治*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唐韩翃《赠兖州孟都督》:“露冕宁夸汉车服,下帷常讨鲁《春秋》。”清唐孙华《送王冰庵出守绍兴》:“仕路从来尊露冕,人情近日薄金銮。”

鹿弁

即鹿皮冠。用鹿皮做成的帽子。唐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烟霞鹿弁聊悬着,邻里渔舠暂解还。”宋陆游《记梦》:“主人鹿弁紫绮裘,相见欢如有畴昔。”

鹿皮冠

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用鹿皮做成,故名。《后汉书·杨震传》:“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宋米芾《画史》:“耆旧言: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发。”亦省称鹿皮、鹿冠。唐皮日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疑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玄想凝鹤扇,清斋拂鹿冠。”宋陶谷《清异录·器具》:“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鹿皮,张欣泰冠也。”

鸾冕

冠冕名。唐代三公的礼冠。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又鸾冕八章,三公服之者也。鸾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

麻冕

麻布帽。《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朱熹集注:“麻冕,缁布冠也。”《荀子·礼论》:“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冕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杨倞注:“麻冕,缉麻为冕,所谓大裘而冕,不用衮龙之属也。”《南史·儒林传·沈文阿》:“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殡受麻冕之策。”

帽兜

即风帽。《镜花缘》第五十回:“俺在那边树下远远看着两人,头戴帽兜,背着包袱,俺说必是你们回来。”《镜花缘》第五十回:“乳母替他们除了帽兜,脱去箭衣。”

貌冠

竹皮冠。《淮南子·泛论训》:“履天子之图籍,进刘氏之貌冠。”高诱注:“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冕弁

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孔颖达疏:“冕是衮冕,弁是皮弁,是朝廷之尊服。”晋陆云《大将*宴会被命作》:“冕弁振缨,服藻垂带。”宋欧阳修《章望之字序》:“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另,借指仕宦者。唐元稹《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于靖安里,下及天宝,五世其居,冕弁骈比,罗列省寺。”

冕冠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说唐》第四一回:“李渊再拜受命,戴冕冠,披*袍,升大殿,即皇帝位。”宋晏殊《次韵谢借观五老图》:“道明回诏乐清间,便向中朝脱冕冠。”清朱霈《舟泊浯溪观颜鲁公所书中兴颂碑刻歌》:“想起挺笔神肃恭,冕冠凝立纷紃组。”

南冠

春秋时楚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国语·周语中》:“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韦昭注:“南冠,楚冠也。”宋周密《志雅堂杂钞·人事》:“陈石泉自北归,有北人陈参*者饯之《木兰花慢》云:‘归人犹未老,喜依旧着南冠。’”另,借指囚犯。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又,借指南方人。北周庾信《率尔成咏》:“南冠今别楚,荆玉遂游秦。”

暖帽

冬天所戴的帽子。宋洪迈《夷坚乙志·承天寺》:“是日,徙倚门间,望一僧,顶暖帽,策杖且来。”《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另,清制,官吏冠服分暖帽、凉帽,按例于立冬前数日换戴暖帽。《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顺治)九年议准,凉帽、暖帽上圆月,官员用红片金,庶人用红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换季》:“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换戴凉帽时,妇女皆换玉簪;换戴暖帽时,妇女皆换金簪。”

皮冠

古代打猎时戴的帽子。加于礼冠之上,用以御尘,亦以御雨雪。《左传·襄公十四年》:“不释皮冠而与之言。”杜预注:“皮冠,田猎之冠也。”《孟子·万章下》:“(万章)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宋王安石《岭零》:“方丈老翁无一发,更知来不为皮冠。”宋李正民《和孙邦求》:“放旷尚惭垂贝带,招徕安敢望皮冠。”清弘历《行围四咏叠去岁韵》:“息教归布帐,招底藉皮冠。”

皮笠

古代革制的笠形帽。《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皆斩之。”明祝允明《途中》:“斜渡羊车山顶路,半欹皮笠雨中人。”

瓢冠

瓜瓢形的僧帽。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外扮张薇瓢冠衲衣,持拂上。”

平巾

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顷今上甲申,刑部尚书潘季训为民辞朝,头带平巾,亦布袍丝绦,其巾如吏人之制,而无展翅。”另,古代武官所戴的平巾帻。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帻》:“其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帻;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另,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请大轿长随及都知监戴平巾……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伙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然有罗一幅垂于后,长尺余,俗所谓纱锅片也。”

平天冠

冕的俗称。《后汉书·舆服志下》“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刘昭注引蔡邕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宋洪迈《容斋三笔·平天冠》:“祭服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执事者皆服之,特以梁数及旒之多少为别。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名辞海之帽子的别名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