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别名辞海之佛教的别名
TUhjnbcbe - 2020/12/7 11:46:00
白癜风治疗 http://www.zgbdf.net/m/

编著:田家双

佛教的别名

佛教的别名

佛教[fójiào]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盘为理想境界。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或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时即已传入。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至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隋唐时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南朝沈约《枳园寺刹下石记》:“佛教东流,适末尤着,始自洛京,盛于江左。”清沈大成《学福斋杂着·读通典职官》:“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

大教[dàjiào]

指佛教。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卷未备,禅法无闻,律藏多阙。”另,重要的教导和训戒。《礼记·乐记》:“五者,天下之大教也。”又,尊称别人的教言。与人接谈或书信中所用的套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一路问来,果然问着,今幸得接大教。”又,即南交。指南方边远地带。《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交阯大教。”

道家[dàojiā]

指佛教。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明寺》:“夙善玄言道家之业,遂舍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数部。”范祥雍校注:“按此道家盖指佛教。《四十二章经》称佛教为释道或道法。另,指道教。唐朱庆余《宿道士观》:“闲听道家子,盥漱读灵书。”又,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庄为代表。《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又,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王充《论衡·道虚》:“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

伐闍罗[fáshéluó]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婆罗阿迭多王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伐闍罗,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复于此西建立伽蓝。”原注:“唐言金刚。”宋*庭坚《十八罗汉赞》:“我今稽首伐闍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浮屠[fútú]

佛教语。指佛教。南朝范缜《神灭论》:“浮屠害*,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新唐书·李夷简传》:“(夷简)将终,戒毋厚葬,毋事浮屠。”清恽敬《香山先生家传》:“论曰:先生之学,杂于浮图、老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喇嘛)则又似与浮屠同出,其髡首不蓄发亦同。”另,佛教语。指和尚。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文畅,浮屠也。”宋王禹偁《柳赞善写真赞》序:“(柳宜)堂有母,思见其面而不得归,浮图神秀为写其真,使其弟持还,以慰倚门之望。”又,佛教语。佛陀,佛。《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李贤注:“浮图,即佛也。”

教乘[jiàochéng]

佛教语。指佛教、佛法。宋慕容彦逢《赠明智大师》:“教乘浩无涯,秋毫析纷互。”宋释文珦《书怀》:“只作秋空云一片,内行教乘伦自消凝。”清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敬自能执笔之后,求之于马郑而去其执……求之于教乘而去其罔。”清刘墉《和王临川杭州修广师法喜堂韵》:“教乘滋茂信有力,廊庙何必殊江湖。”

净教[jìngjiào]

佛教。唐皇甫曾《赠沛禅师》:“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

空教[kōngjiào]

佛教语。以阐发般若经部诸法皆空为宗旨的教法,亦泛指佛教。唐冯翊《桂苑丛谈·方竹柱杖》:“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旧五代史·梁书·张策传》:“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

三宝[sānbǎo]

佛教。三国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后以指佛教。《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宋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今吾事已毕,少不得皈依三宝,以了终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贵人护法,三宝增光。”另,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又,三种宝贵之物。《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此以慈、俭、不居先为德行的三宝。《六韬·六守》:“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此以农、工、商为国之三宝。《史记·赵世家》:“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此分别以马、犬、玉或剑、珠、玉为物之三宝。

释家[shìjiā]

佛教,佛教徒。南朝谢灵运《辨宗论》:“一合于道场,非十地之所阶,释家之唱也。”唐沈亚之《灵光寺僧灵祐塔铭》:“释家之法,以弟子嗣师。”宋曾丰《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释家吾业根,大者名曰苦。”元张昱辇下曲》:“流传释家亲受记,止于大国来西天。”清弘历《结缘》:“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清焦复亨《访僧少林不遇》:“坐破团蒲记释家,参师底事去天涯。”

释教[shìjiào]

指佛教。南朝沈约《均圣论》:“外典所禁,无待释教。”《开元释教录·入藏录》卷一:“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九。”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天宝末,扬州僧鉴真始往倭国,大演释教。”《西游记》第五二回:“前闻得观音尊者解脱汝身,皈依释教。”

释氏[shìshì]

佛姓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晋书·何充传》:“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南朝沈约《究竟慈悲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唐罗隐《代文宣王答》:“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崔侍郎安潜,崇奉释氏,鲜茹荤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余平生不信释氏之学,而梦中所见如此,殆不可解。”清王锡《法相寺》:“释氏贵无生,不在形骸久。”

释宗[shìzōng]

指佛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唐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释宗称定慧,儒师著诚明。”

象教[xiàngjiào]

佛教。释迦牟尼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称佛教为象教。南朝元帝《内典碑铭集林序》:“象教东流,化行南国。”唐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之象教。”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宋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慑尘缘尽,方知象教尊。”宋董嗣杲《铜陵县废寺》:“谁言象教无销歇,自剖鸿蒙有乱离。”清纳兰性德《拟冬日景忠山应制》:“圣主岂因崇象教,宸游直自接鸿蒙。”

玄扉[xuánfēi]

佛法之门,指佛教。《梁书·沈约传》:“归妙轸于一乘,启玄扉于三达。”

玄门[xuánmén]

指佛教。晋慧远《三报论》:“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唐刘孝孙《游灵山寺》:“永怀筌了义,寂念启玄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复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另,道教。《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因以“玄门”指道教。《魏书·礼志一》:“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又,指高深的境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又,天门。《汉书·陈汤传》:“是所谓玄门开,微行数出,出入不时,故龙以非时出也。”又,墓门。《刘明暨妻梁氏墓志》:“玄门将掩,勒记于斯。”

真教[zhēnjiào]

指佛教,佛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融觉寺》:“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变文》:“至心启告十万尊,谁解宣扬微妙法,若能为我谈真教,身为奴仆不为难。”另,指纯真的教化。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彼其所以章轨真教,敦典崇礼,敷*明刑,其术万方,无非使人同归于善而已。”

竺教[zhújiào]

佛教。宋李纲《次韵上元宰胡俊明蒋山勤老唱和古风》:“竺教流传入中土,以相求之无自可。”明王世贞《题阙》:“竺教横天来,举世皆荡流。”清弘历《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忆昔可公辈,别传西竺教。”清陈宝琛《舟中忆爪哇之游杂述》:“竺教昔南暨,疑在齐梁年。”

竺乾氏[zhúqiánshì]

佛教。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此举(指废佛氏)皆夏一人力主之。亦越十年,夏坐法死西市,竟无后。岂真竺乾氏能为祟耶,抑数之偶合也?”《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世宗留心齐醮,置竺乾氏不谈,初年用工部侍郎赵璜言,刮正德所铸佛镀金一千三百两,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议,至焚佛骨万二千斤。”《二刻拍案惊奇·叙》:“竺乾氏以此等亦为绮语障。”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名辞海之佛教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