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寺庙的别名(上)阿兰若
佛教用语,原意为森林、旷野、荒凉之地,后泛指寂净无苦恼之处,即寺庙。宋王安石《草堂怀古》:“周顒宅入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波。”宋*庭坚《头陀赞》:“阿兰若处,作众依归。”宋曾季貍《相峰寺》:“一灯投宿阿兰若,雨过凉生夜气清。”宋程俱《五月二日同叔问过弥陀阁观山中飞瀑》:“云中阿兰若,峻岭锁重麓。”宋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发启广大真实心,创无佛处阿兰若。”宋陆游《东斋偶书》:“寒厅静似阿兰若,佳客少于优钵昙。”元张雨《赠别休休庵了堂上人》:“祖衣留在阿兰若,佛法传过高白丽。”明李贽《初往招隐堂堂在谢公墩下》:“尽日阿兰若,吾生事若何!”清郝懿行《证俗文·梵语》:“梵言阿兰若,汉言精舍也。译曰无诤也,或曰空静处也。”
宝刹
寺庙的美称。唐李世民《谒并州大兴国寺诗》:“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唐刘禹锡《发苏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楼》:“碧池涵剑彩,宝刹摇星影。”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唐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唐张谓《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宋方惟深《明教院》:“宝刹临苍峡,门迎万里船。”元王冕《庆寿寺》:“宝刹都城内,今朝旷野中。”明佘翔《送了义上人还普陀》:“云中开宝刹,碧海信浮槎。”明胡俨《竺台兰若》:“石头细路长苍苔,古木阴阴宝刹开。”另,诸佛的国土或其教化的国土的敬称。如,《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都说佛土有七宝庄严,所以称为宝刹。
宝坊
寺庙的美称。《大集经·璎珞品》:“尔时世尊,至宝坊中升师子座。”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鸣银鼓于宝坊,转金轮于香地。”唐李峤《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襜帷辙迹之所,尽建宝坊;南北东西之域,咸修法宇,佛刹周于天壤,寺名因于国号。”宋*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岂有道边宅,静居如宝坊。”宋高翥《晓出*山寺》:“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宋蔡襄《和陈殿丞南州新咏》:“宝坊高阁遍凭栏,曾是芳辰得未闲。”宋陆游《过能仁光孝寺欲访听老会府中速客遂不果入》:“春日城南过宝坊,驰驱不得驻车箱。”
宝地
佛地,多指佛寺、寺庙。南朝王融《出家顺善篇颂》:“将安宝地,谁留化城。”南朝沈约《内典序》:“皆足以迁光净域,登仪宝地。”唐卢照邻《游昌化山精舍》:“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唐王昌龄《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唐杜甫《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前驱入宝地,祖帐飘金绳。”唐牟融《题山房壁》:“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唐沈佺期《游少林寺》:“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另,宝贵的土地。《战国策·楚策二》:“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楚。”
宝台
佛寺、佛塔的美称,即寺庙。《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身如宝台,足步虚空。”唐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凤阙邻金地,龙旗拂宝台。”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宝台耸天外,玉辇步云端。”宋蒋堂《送梵才大师归天台》:“宝台千尺隔江见,清磬一声归路闻。”宋李复《慜禅师》:“昨夜飞香动,山神礼宝台。”明同庵简公《钟山法会诗》:“宝台高处金莲色,珠树中间玉佩光。”
宝宇
对寺院的尊称,即寺庙。唐王勃《德阳县善寂寺碑》:“晨光转卉,翻宝宇之龙花;溽露低枝,荡真文于贝叶。”宋史尧弼《题大光寺诗》:“忽然覆釜落山趾,化出宝宇中平宽。”宋宋庠《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众真拱象帝,宝宇正崔嵬。”明王养端《都台纪事》:“白凤青霞开宝宇,金盘玉碗散朱樱。”明朱厚照《车驾驻润州幸少傅杨公私第欢燕累日恭述又六》:“绮楼辉宝宇,花浦接银河。”
贝叶宫
指佛寺、寺庙。唐皎然《同李著作纵题尘外上人院》:“莲花天昼浮云卷,贝叶宫春好月停。”唐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刹寺
佛寺、寺庙。明宋濂《和林国师孕儿只怯列失思巴藏卜授都纲禅师诰》:“浮图之教入中国者千三百年,其徒众之繁,刹寺之广,不设长以统制之,则其道不肃,其法不严。”明陈仁锡《龙兴寺》:“佛容争说李唐古,刹寺犹将显德刊。”
禅庵
佛寺、禅房、寺庙。唐白居易《题清头陀》:“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唐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唐罗隐《寄洪正师》:“会应谋避地,依约近禅庵。”唐温庭筠《赠越僧岳云》:“禅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宋王禹偁《牡丹》:“仙娥喧道院,魔女逼禅庵。”宋刁绎《雪后游琅玡山与韦骧联句》:“佛屋对峰尖,禅庵倚崖断。”宋李洪《赠妙源》:“上人辍讲卧禅庵,万论千经思尽覃。”
10禅刹
佛寺、寺庙。宋宋庠《季秋晓出题出光寺》:“十里望禅刹,飘若尘外躅。”宋李复圭《先照亭》:“危梁上下庆云端,禅刹翚飞插翠峦。”宋张耒《春日怀淮扬》:“灵通禅刹古丛林,永日惟闻钟梵音。”宋洪迈《夷坚支志丁·宝华钟》:“相去又半里宝华山,有禅刹曰慈严智显。”宋方回《虚谷志归后赋》:“冶肆淆禅刹,勋门卖节堂。”宋郭孚《句》:“云凝香篆迷禅刹,风卷潮声出海门。”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竹中堂殿茅亭数处,乃*华古禅刹也。”元马钰《万年春》:“物外高僧,澄澄湛湛真禅刹。”
禅房
佛徒习静之所,泛指寺院、寺庙。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唐李白《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宋邓肃《临江仙》:“独宿禅房清梦断,鸡声唤起晨钟。”宋刘宰《送李季允侍郎归蜀五绝用禅房花竹幽为韵》:“日脚收新雨,禅房早得秋。”宋*彦平《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元朱凯《昊天塔》第四折:“似这等沸腾腾,可甚么绿阴满地禅房静。”
禅扉
禅房,借指寺院、寺庙。唐刘长卿《齐一和尚影堂》:“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唐钱起《题礼上人壁画山水》:“连山画出映禅扉,粉壁香筵满翠微。”唐戴叔伦《越溪村居》:“年来晚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宋陈岩《福海院》:“日当亭午禅扉静,药杵声中鹤梦醒。”宋陈岩《双石岩》:“旧日禅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几经秋。”另,指佛寺之门。宋陈元晋《峡山》:“帆落榕根暮,禅扉半尚开。”宋程炎子《和赵守独游水西寺》:“吟月歌风酒力微,独寻幽壑叩禅扉。”
禅阁
犹禅房,借指寺院、寺庙。亦指佛徒习静之所。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并入香城,咸封禅阁。”唐张说《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高名出汉阴,禅阁跨香岑。”唐郑谷《重访*神谷策禅者》:“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宋韩京《题白云岩》:“良辰寻胜到禅阁,尽日澄怀水石间。”宋释智圆《游开化寺》:“侵竹古廊秋藓合,倚云禅阁夜灯明。”明程嘉燧《忆金陵》:“最忆西风长板桥,笛床禅阁雨潇潇。”
禅宫
僧人所住的房屋,指寺院、寺庙。唐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远郡多暇日,有诗访禅宫。”唐刘长卿《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唐钱起《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西日横山含碧空,东方吐月满禅宫。”唐储光羲《题虬上人房》:“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唐李端《慈恩寺怀旧》:“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唐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
禅扃
禅房,借指寺院、寺庙。唐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前时学得经论成,奔驰象马开禅扃。”唐刘禹锡《赠别约师》:“师逢吴兴守,相伴住禅扃。”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行当遣俗累,便得造禅扃。”唐许浑《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欲求真诀恋禅扃,羽帔方袍尽有情。”宋苏舜钦《清轩》:“谁凿幽轩刮眼清,湖中嘉处更禅扃。”另,佛寺之门。唐独孤及《题思禅寺上方》:“攀云到金界,合掌开禅扃。”唐薛能《冬日送僧归吴中旧居》:“还应觅新句,看雪倚禅扃。”清赵翼《至福宁游望海楼》:“歌板新声催曲部,弓刀小队叩禅扃。”
禅居
僧人居住之所,指寺院、寺庙。隋江总《修心赋》:“迩乃野开灵塔,地筑禅居。”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禅居之犹褊。”唐陈子昂《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唐李郢《秋晚寄题陆勋校书义兴禅居时淮南从事》:“禅居秋草晚,萧索异前时。”唐杜荀鹤《题开元寺门阁》:“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宋苏轼《白云居》:“禅居何所有,户牖白云分。”宋苏辙《少林寺赠顿起》:“一径乔林下*叶,三山翠壁绕禅居。”金刘仲尹《西溪牡丹》:“我欲禅居净余习,湖滩枕石看游鱼。”
禅龛
佛堂,指寺院、寺庙。唐杨炯《后周明威将*梁公神道碑》:“故得雕檀之妙,俯对禅龛,贝叶之文,式盈梵宇。”唐杜甫《谒文公上方》:“长者自布金,禅龛只晏如。”宋吴则礼《寄革露传祖宣老》:“禅龛坐隔几千里,想见烟云乱雨花。”宋晁公溯《近承琮上人问讯甚勤老懒不能作书以偈答之》:“十年不到吴溪上,闻道禅龛更斩新。”宋陆游《好事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榔栗。”
禅林
僧徒聚居之处,指寺院、寺庙。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回成定水。”倪璠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唐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禅林而避暑,肃风景于中林。”唐钱起《津梁寺寻李侍御》:“禅林绝过客,柱史正焚香。”宋杨泽民《浣溪沙》:“身外色香空荏苒,鼻端消息正霏微,禅林曲几坐忘时。”明叶宪祖《丹桂铟合》:“薄游吴郡,侨寓禅林。”明丘吉《寄馆天宁寺》:“茶炉吹断鬓丝烟,借得禅林看鹤眠。”清赵翼《题九莲菩萨画像》:“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禅林法相尊。”
禅室
犹禅房,佛徒习静之所,亦指寺院、寺庙。南朝谢灵运《山居赋》:“傍危峰,立禅室。”唐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禅室安闲。”唐李白《寻山僧不遇作》:“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唐灵一《题东兰若》:“上人禅室路徘徊,万木清阴向日开。”唐灵澈《初到汀州》:“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唐卢纶《宿定陵寺》:“禅室夜闻风过竹,奠筵朝启露沾裳。”明李贽《答刘晋川书》:“吴中丞虽好意,弟谓不如分我俸资,使我盖得一所禅室于武昌城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放生池》:“范尝梦到一院,旁有禅室。”
20禅寺
佛寺、寺庙。唐贯休《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宋晁补之《泊思禅寺呈廖明略其地盖干越寺在琵琶洲上》:“迟君干越思禅寺,弥月忘归住翠岚。”宋崔放之《栖禅寺》:“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宋赵蕃《寄怀徐行仲》:“梦想西禅寺,春阴绕夏池。”宋杨万里《题栖贤寺三峡桥》:“从此两禅寺,路绝不往还。”明陶安《龟头山》:“禅寺傍龟峰,兵火毁楼殿。”明袁中道《长安道上醉归》:“棕榈暗暗藏禅寺,铃柝沉沉护汉宫。”清顾炎武《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肃步投禅寺,焚香展御容。”
禅庭
禅院、寺庙。唐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唐贾岛《题竹谷上人院》:“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原。”唐陆龟蒙《和袭美为新罗弘惠上人撰灵鹫山周禅师碑送归诗》:“已得雄词封静检,却怀孤影在禅庭。”唐戴叔伦《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若别》:“禅庭古树秋,宿雨清沉沉。”唐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唐独孤及《登山谷寺上方答皇甫侍御卧疾阙陪车骑之后》:“云扶踊塔青霄庳,松荫禅庭白日寒。”
禅宇
佛寺、寺庙。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禅宇由其覆没,法众是以凋沦。”唐储光羲《至岳寺即大通大照禅塔上温上人》:“二尊此成道,禅宇遥相望。”宋陈必复《宿龙山精舍》:“偶贪禅宇静,补被到深要。”宋董天吉《永庆寺松风亭》:“长松荫禅宇,柯叶何萧森。”宋孙何《僧》:“遥知到禅宇,猿鸟共开扉。”宋赵汝谠《直州》:“岸回拿音急,水抱禅宇幽。”
禅院
寺院、寺庙。唐卢仝《赠稚禅师》:“春风满禅院,师独坐南轩。”宋徐集孙《挽灵隐僧珏月窗》:“书偈辞禅院,缄衾寄母闱。”宋戴表元《登崇宁阁》:“杰阁同禅院,悬河有辩才。”宋张问《耆英会诗》:“清闲几席同禅院,山野巾裘似隐沦。”宋徐仲谋《留题郫县西禅院古调诗》:“其间西禅院,地胜景物灵。”明程嘉燧《昆山题画》:“江月酣林水透霜,水精禅院旧绳床。”《西游记》第五九回:“正踌躇间,又听得钟声响亮,急下山坡,径至禅院。”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游石公山记》:“石壁尽处,复登山路,石公禅院在焉。”
丛林
寺院、寺庙,佛教多数僧众聚居的处所。《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宋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其父姑令借榻丛林,冀*不敢入佛地。”另,茂密的树林。汉班固《西都赋》:“松柏仆,丛林摧。”清唐甄《潜书·善游》:“鸟守故巢,亦翔于丛林;鱼潜在渊,亦洄于荡泽。”
初地
佛教寺院、寺庙。唐王维《登辨觉寺》:“竹迳从初地,莲峰出化城。”唐李端《寄王密卿》:“志业归初地,文章寄此身。”唐李群玉《法性寺六祖戒坛》:“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唐段怀然《挽涌泉寺僧怀玉》:“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唐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清康基田《登焦山》:“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另,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干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说……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村寺
乡村寺庙。唐李梦符《渔父引》:“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落山前。”唐韩偓《汉江行次》:“村寺虽深已暗知,幡竿残日迥依依。”唐李中《晚春客次偶吟》:“却怜村寺僧相引,闲上虚楼共倚栏。”唐李咸用《早行》:“发来经几堠,村寺远钟声。”宋薛师石《宿瞿溪》:“疏星寒有雁,村寺夜无钟。”宋陆游《夜行至平羌憩大悲院》:“下马憩村寺,颓然睡清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会有番僧卓锡村寺,见宗惊曰:‘君身有邪气,曾何所遇?’”
丹室
炼丹的丹房,指寺庙。唐陆龟蒙《和寒日书斋即事》:“静对真图呼绿齿,偶开丹室问*芽。”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段朝用》:“自言工点化之术,初以术干翊国公郭勋,勋筑丹室居之,以所炼为仙银制器百余,云饮食用之可不死。”《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胡三公子)打扫家里花园,以为丹室。先兑出一万银子,托憨仙修制药物。”另,华美的房屋。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紫房丹室,犹居燬宅之间;朱绂瑶筐,未出尘笼之际。”
道庵
寺庙。多为尼姑所居。元张之翰《满江红》:“尝记得、道庵人静,纵谈朝夕。”元马钰《满庭芳》:“道庵创置,与子不尘居。”元王丹桂《踏云行赠罗家庄梁秀才叔侄处化地建庵》:“而今若把道庵修,他年应引神仙凑。”元无名氏《龙济山野猿听经》:“我进的山来呵,原来有一座道庵。庵门首一个师父,好貌相。”明冯梦龙《风流梦·协谋发墓》:“你说这道庵,因何置?是杜南安前所为。”
道场
寺观、寺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陀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遐叔与白氏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另,释道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唐裴铏《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又,成道修道之所。南朝沈约《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场,受一言而升彼岸。”唐卢简求《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佛印禅师者,杭之蜡烛庵、圣水寺,皆其道场也。”唐李绰《尚书故实》:“抱真命于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怎遮当!贪看莺莺,闹了道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汝倘作道场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冤矣。”又,佛教界。唐辩机《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30法窟
佛寺、寺庙。佛教语,佛涅盘后,弟子迦叶于迦兰陀竹园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后因以“法窟”指佛寺。宋*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松含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宋钱惟济《送从进长老归天台》:“道猷法窟从兹始,应叹吾生空二毛。”宋释慧开《偈颂》:“天下法窟丛林,四月初一结制。”宋释祖钦《昭如长老请》:“中兴大仰丛林,天下第一法窟。”清圆鉴《过天宁寺见放马歌》:“法窟聊藏狮子花,空山为指金鞭影。”
法宇
寺院、寺庙。南朝梁简文帝《神山寺碑》:“迈彼高踪,构兹法宇。”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法宇成言,慈门致役。”唐严维《哭灵一上人》:“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宋梅尧臣《首山寺留别》:“尝闻此山寺,法宇深云木。”宋艾性夫《赠福希范游》:“筇云笠雪霜色寒,法宇归来诗满腹。”元王丹桂《凤栖梧》:“死去生来,轮贩无停住。有幸高真开法宇,引人同上无生路。”明王恭《三山朱孔周南楼伟观》:“连营国步*容盛,法宇仙台鸟道斜。”
梵刹
泛指佛寺、寺庙。梵,意为清净;刹,意为地方。唐唐彦谦《游南明山》:“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宋*庚《赠了上人抄化》:“近闻营梵刹,应不累禅心。”宋李吕《次*象之韵》:“梵刹雄夸今日胜,隐居谁作故人看。”宋释宗杲《偈颂》:“若昔智人建梵刹,折草插地即成就。”宋楼异《嵩山三十六峰赋》:“灵隐来仙洞府深兮,清凉宝胜梵刹标兮。”宋苏籀《游寒溪次醅字韵题九曲亭》:“梵刹青莲旧僧社,径遂几合无人开。”清方文《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有田施诸僧,梵刹悉吾寓。”
梵城
指佛寺、寺庙。宋王阮《劝农题吉祥寺》:“傍石寻幽径,穷原得梵城。塔光侵地发,龙气逼山清。”
梵宫
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寺庙。南朝沈约《瑞石像铭》:“永言鹫室,栖诚梵宫。”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唐李贺《听颖师琴歌》:“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唐李中《送刘恭游庐山兼寄令上人》:“松桂烟霞蔽梵宫,诗流闲去访支公。”南唐李煜《青玉案》:“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元耶律楚材《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天兵南出武阳东,暂解征鞍憩梵宫。”元李致远《朝天子》:“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清李渔《怜香伴·僦居》:“宝庵花竹成林,阑干曲折,不似梵宫结构,竟像人家的书舍一般。”
梵坊
佛寺、寺庙、僧舍。宋秦观《次韵莘老初至汤泉》:“洗沐同幽客,餔餐就梵坊。”宋董嗣杲《天池寺》:“吴说天池两字真,梵坊突兀鼓钟声。”宋董嗣杲《重入东林寺》:“雁门市里梵坊通,整理重登兴未穷。”宋董嗣杲《铜陵县废寺》:“铜官山下梵坊欹,谁为昭明太子悲。”宋胡寅《挽杨训母荚氏》:“望士有诗歌绋绋,梵坊无侣献铙钲。”
梵家
指佛寺、寺庙。唐白居易《紫阳花》:“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宋周邦彦《凤凰台》:“危台飘尽碧梧花,胜地凄凉属梵家。”宋陈著《寿雪窦寺炳同长老》:“坐断名山皆梵家,能有几人知本色。”宋方鸿飞《宣妙楼》:“云观烟楼是梵家,竹围如洗逼寒沙。”宋葛立方《余赴官宫庠与道祖通判久聚乍散每有怀想作诗》:“鸩堇功名会,膏梁释梵家。”
梵界
梵天世界。指佛寺、寺庙。清赵翼《泊舟金山下宿》:“梵界真成清净地,僧窗静阅往来人。”清姚燮《有以桂与栗相饷者酬诗五十六言》:“大千梵界开金粟,第一祥书奏玉年。”
梵居
指佛寺、寺庙。唐苏颋《慈恩寺二月半寓言》:“化迹传官寺,归诚谒梵居。”宋梅尧臣《依韵和齐少卿龙兴寺鸭脚树》:“百战蟠根地,双阴净梵居。”宋赵蕃《自玉山归竹隐投宿广平院》:“渴甚念茗饮,迟回寻梵居。”明王立道《登镜光阁》:“梵居依凤阙,虚阁瞰龙宫。”
梵林
佛寺、寺庙。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宋陈著《次韵仁泽僧来见》:“惟有相从梦,时时到梵林。”宋卢钺《和太傅平章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底用封书祷梵林,瑞霙先腊感由心。”明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他鼾眠梵林,又谁知擒同臂鹰。我疑为绿林。”清唐孙华《南广寺访印公大师》:“槐影缘碕岸,篱门识梵林。”
40梵堂
寺院、寺庙。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梵堂遥集雁,帝乐近翔鸾。”明李英《题张光禄纪游画卷虎丘访僧》:“头白山僧忘说法,剑池西畔梵堂孤。”明陈献章《寄容贯圭峰》:“乞米分僧饭,闻香过梵堂。”明湛若水《宿和州香泉书院题壁兼寄州守鲁君承恩》:“烟霾鲁叟磬,雨湿梵堂禅。”明边贡《送吴少参懋贞梨云轩赋》:“离宴逍遥不出城,梵堂灯火坐冬晴。”
梵王宫
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寺庙。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太阳忽临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宫始开,长者金先布。”宋苏轼《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一纸清诗吊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宋吴山《梵王宫》:“灵鳌戴出梵王宫,殿阁崔巍百世雄。”宋毛并《江城子》:“神仙楼观梵王宫,月当中,望难穷。”元关汉卿《齐天乐》:“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法聪来报,好事通宵。”
梵王家
指佛寺、寺庙。唐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宋范仲淹《峻极上寺》:“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宋苏轼《留题显圣寺》:“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宋赵抃《书院》:“邻舍尽金碧,一一梵王家。”宋白玉蟾《仙岩金仙阁》:“寒烟琐断梵王家,一篆博山飞冷蛇。”宋蔡盘《九日僧舍偶成》:“落帽年年学孟嘉,今年偶客梵王家。”明朱元璋《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
梵宇
佛寺、寺庙。《梁书·张缵传》:“经法王之梵宇,睹因时之或跃;从四海之宅心,故取乱而诛虐。”唐宋之问《登禅定寺阁》:“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小生是西洛贫儒,四海游学历州府,至蒲州,因而到梵宇。”《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
番寺
喇嘛教的寺庙。《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各番寺喇嘛,设僧纲十九人,僧正三人。”
方广
指佛寺、寺庙。清金人瑞《敬生诵经宝林寺访之作》:“不然何今日,含泪访方广。”另,佛教语。大乘经典、教义的通称。其言富、其理正,故名。亦借指佛教。南朝王屮《头陀寺碑文》:“方广东被,教肄南移。”吕延济注:“方广,佛号也。”隋吉藏《胜鬘宝窟》:“方广者,是大乘经之通名也……理正为方,言富为广。”又,范围。《宣和遗事》后集:“又如此行十余日,方至一小城,云是西污州……其中方广不甚大,有屋数十间,皆颓弊。”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南海盘陀石》:“武当山圣帝金殿,方广不逾二丈,虽容千人,亦复不窄。”
凤刹
指寺庙。唐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瑶龛宝座,光华震旦之墟;凤刹蜺裳,斧藻阎符之域。”蒋清翊注:“凤刹,刹上饰凤也。”另,指佛塔。唐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宋范祖禹《和子进千春院观桃花》:“凤刹花光照碧霄,龙楼柳色暗朱桥。”宋梅询《游齐山寺》:“凤刹岹峣挂断霓,凫云渚洳暗窗扉。”
佛刹
佛寺、寺庙。唐广宣《红楼下联句》:“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宋王安石《金陵怀古》:“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宋陆游《法云寺观音殿记》:“予游四方,凡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夷裔,十家之聚,必有佛刹。”另,佛土。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唐王维《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法苑珠林》:“东方去此百干亿佛刹过已,有一佛刹,名无边华世界。”
佛地
指寺院、寺庙。唐张祜《题真娘墓》:“佛地葬罗衣,孤*此是归。”《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底下几句道:‘他杀人污佛地,我仗剑下云端,铲恶除奸。’这几句分明说他路见不平,替民除害……把这起子和尚屠了。”另,谓超脱生死、灭绝烦恼的境界。《坛经·般若品》:“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犹佛。南朝沈约《佛知不异众生知义》:“凡夫之与佛地,立善知恶,未始不同也。”南朝沈约《佛知不异众生知义》:“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
佛扃
佛寺的门户。借指佛寺、寺庙。唐李绅《新楼诗·龟山》:“旧深崖谷藏仙岛,新结楼台起佛扃。”宋洪炎《晓发鹅湖》:“佛扃穿缥缈,仙驭锁峥嵘。”明释函可《赠智轮道者》:“法华转罢读皇经,仙阙依然傍佛扃。”清陈宝琛《花朝集花之寺》:“花朝无一花,却造花之寺。佛扃僧亦去,荒寂可吾意。”
50佛龛
佛寺、寺庙也。《鸡林志》:“龟山有佛龛,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俗亦谓供佛之小室曰佛龛。”宋陆游《道室》:“手称丹灶火,纱护佛龛灯。”宋陆游《余庆出游夜归》:“薄暮归来僧已定,佛龛独对一灯明。”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观佛三昧海经》卷四:“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
佛窟
佛寺的一种,即石窟寺,依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我国著名的佛窟有敦煌、龙门、云岗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灭后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婆质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唐张祜《游天台山》:“佛窟绕杉岚,仙坛半榛莽。”唐曹松《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唐贯休《寒月送玄士入天台》:“送君丁宁有深旨,好寻佛窟游银地。”宋韩元吉《同叶梦锡赵德庄游牛首山》:“清泉细酌巉岩上,佛窟同探紫翠间。”
佛庐
指佛寺、寺庙。唐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草肥蕃马健,雪重佛庐干。”《新唐书·萧倣传》:“懿宗怠*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佛庐,广施予。”《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惟王宫、官府、佛庐以瓦。”清李寄《除夜》:“讨债追呼到佛庐,也知此事不饶余。”清金科豫《卜居觉林寺漫兴》:“绿树阴森荫佛庐,尘襟涤尽旅怀舒。”清陈宝琛《元日过华严精舍》:“坏户秋虫蛰过冬,发春来听佛庐钟。”
佛庙
佛寺、寺庙。唐元稹《松鹤》:“渚宫本坳下,佛庙有台阁。”唐张祜《题招隐寺》:“千年戴颙宅,佛庙此崇修。”唐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唐李绰《尚书故实序》:“绰避难圃田,寓居佛庙。”唐许浑《泛五云溪》:“佛庙千岩里,人家一岛中。”宋*庭坚《乙卯宿清泉寺》:“田家鸡犬归,佛庙檀栾碧。”宋陆游《书喜》:“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
佛寺
寺院、寺庙。《晋书·王恭传》:“(恭)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唐白居易《百花亭》:“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唐白居易《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唐张祜《题苏州灵岩寺》:“山行今佛寺,水见旧宫池。”唐杨凝《春霁晚望》:“雄儿走马神光上,静女看花佛寺中。”
佛土
指佛寺、寺庙。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洪山寺)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另,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又,特指净土。隋慧远《大乘义章》:“言净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清吴伟业《赠苍雪》:“我闻昆明水,天花散无数。蹑足凌高峰,了了见佛土。”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尧门一梦遄。”
佛宇
佛寺、寺庙。唐薛戎《游烂柯山》:“只今成佛宇,化度果难量。”唐康骈《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宋苏舜钦《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宋苏辙《游庐山山阳七咏·归宗寺》:“佛宇争惟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宋李吕《题焦山寺》:“僧居蚝山迷向背,佛宇蜃气成吹嘘。”宋强至《携印谒新守宿至德上方翌日马上追书十四韵》:“因徐指丛林,佛宇颇严净。”宋王炎《到寿安精舍》:“佛宇崇崇倚翠微,万株松盖碧相围。”
福界
指佛寺、寺庙。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矧伊福界,宁无镌刻。”南朝沈炯《从游天中寺应令》:“福界新开草,名僧共下筵。”
福宇
佛寺庙宇、寺庙。南朝张正见《陪衡阳王游耆闍寺》:“甘棠听讼罢,福宇试登临。”
浮屠祠
又名浮屠仁祠,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国早期之佛寺,为东汉楚王刘英首造,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楚王刘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他在徐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并组织伊蒲塞、桑门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佛教活动。浮屠仁祠很可能在《水经注·获水》中阿育王寺的位置,而徐州则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浮屠祠已成为汉地佛寺最早的代名词,同名寺院还有汉桓帝刘志的浮屠祠和下邳相笮融的浮图祠。
60绀坊
即绀园,佛寺、寺庙之别称。唐武则天《三藏圣教序》:“缁俗之纲维,绀坊之龙象。”
绀殿
指佛寺、寺庙。隋江总《幡赞》:“光分绀殿,采布香城。”唐沈彬《麻姑山》:“绀殿松萝太古山,仙人曾此话桑田。”唐崔日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宋白珽《题惠山》:“名山名刹大佳处,绀殿翠宇开云霞。”宋程公许《题丹景山》:“宝龛严石像,绀殿销云峰。”宋葛立方《响应山》:“奇礓烟合松筠古,绀殿香浮栋宇新。”宋彭举《崇恩寺》:“绀殿肇何年,古雅足幽赏。”清曹寅《唐县开元寺》:“绀殿尽颓花亦萎,更谁墙缺补春泥。”
绀宫
即绀园,佛寺、寺庙的别称,亦指借指道教宫观。唐刘言史《山寺看海榴花》:“琉璃地上绀宫前,发翠凝红已十年。”元岑安卿《烟寺晚钟》:“绀宫崔嵬插苍冥,暮阴凝紫蒙丹青。”元张翥《张师夔为郭子静作终南山色因题》:“绀宫琳馆凭险阻,渭水晴川来咫尺。”明梦观法师《四月九日与斯道衍公登虎丘》:“绀宫高涌碧崔嵬,曾是秦皇驻跸来。”明沈周《雪景山水》:“绀宫几簇林影分,白鸥一个江光乱。”
绀园
佛寺、寺庙的别称。唐陈子昂《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哀淑人之永逝,感绀园之春时。”唐沈佺期《游少林寺》:“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唐萧至忠《三会寺应制》:“岧峣仓史台,敞朗绀园开。”宋宋祁《白兆山寺值雨呈同坐》:“翠阜天遥云待簇,绀园花老树低枝。”宋崔放之《栖禅寺》:“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绀园知有几。”元沈禧《踏莎行》:“绮户云窗,玉楼绛阙。绀园花谢飘香雪。”另,借指道教宫观。明高启《与王征士访李炼师遂同过师林寻因公》:“玄馆启贞境,绀园闭清香。”
孤刹
孤立的佛寺、寺庙。宋司马光《潞公游龙门光以室家病不获参陪献诗十六韵》:“绝顶标孤刹,疏林透远钟。”宋韩维《游城南双塔院》:“归鞅一回首,孤刹屹当午。”宋韩维《答和叔城东寻春》:“仰视孤刹起,突兀疑神扶。”明王贞庆《分题得金山晓钟送金瓒归娄东》:“孤刹天心起,疏钟月下鸣。”清纳兰性德《净业寺》:“湖色静涵孤刹影,花香暗入定僧心。”
孤寺
孤立无邻的寺庙。唐李群玉《雨夜呈长官》:“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唐张乔《送人归江南》:“岛烟孤寺磬,江月远船筝。思苦秋回日,多应吟更清。”宋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蔼蔼藏孤寺,泠泠出细泉。”宋胡仲弓《重九日法轮庵次凤山韵》:“僧从孤寺出,寄倚一林秋。”宋陆游《野兴》:“山豁逢孤寺,林穷渡小沟。”清谭嗣同《兰州庄严寺》:“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
古刹
古寺。南朝徐陵《出自蓟北门行》:“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唐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湘西古刹双蹲蹲,群峰朝拱如骏奔。”唐吴融《木塔偶题》:“西南古刹近芳林,偶得高秋试一吟。”宋王安石《泉》:“宋兴古刹今长干,灵曜喜殿荒檀栾。”宋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宋贺铸《病后登快哉亭》:“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偶然闲游海上,因见古刹清凉境界。”明章美中《仲春虎邱》:“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观阙
指庙宇、寺庙。元张翥《壶洲为上清张道士题》:“锦水西头观阙青,仙家原不隔沧溟。”另,宫殿。唐李竦《长至日上公献寿》:“日行临观阙,帝锡洽珪璋。”又,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汉书·王尊传》:“夫人臣而伤害阴阳,死诛之罪也;靖言庸违,放殛之刑也。审如御史章,尊乃当伏观阙之诛,放于无人之域,不得苟免。”唐韩愈《送区弘南归》:“王都观阙双巍巍,腾踏众骏事鞍鞿。”
观宇
佛寺道观、寺庙。亦指宫殿楼阁。晋左思《魏都赋》:“缭垣开囿,观宇相临。”南朝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观宇之余,鞠为禾黍。”《北史·邢劭传》:“劭缮修观宇,颇为壮丽,皆为之名题,有清风观、明月楼。”清姚鼐《游灵岩记》:“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寒寺
寒天的寺院、寺庙,寂寥冷落的寺院、寺庙。唐郑谷《题无本上人小斋》:“寒寺唯应我访师,人稀境静雪销迟。”唐耿湋《赠严维》:“野路接寒寺,闲门当古林。”唐耿湋《九日》:“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唐项斯《宁州春思》:“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唐郑谷《题无本上人小斋》:“寒寺唯应我访师,人稀境静雪销迟。”宋李复《出承天院候客》:“出城寒寺静,苍松带余雪。”
70鹤林
佛寺、寺庙。唐王景《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无因銮跸暇,俱舞鹤林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嘏尝家于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计谐,以其母所阻,遂不携去。会中元,为鹤林之游,浙帅窥之,遂为其人奄有。”另,佛教语。指佛入灭之处。佛于娑罗双树间入灭时,林色变白,如白鹤之群栖,故称。南朝王融《法门颂启》:“鹿苑金轮,弘汲引以济俗;鹤林双树,显究竟以开氓。”唐卢照邻《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花宝参差,眺鹤林其非远;仙云肸蠁,登鹫岩其可望。”又,僧寺周围的树林。唐元稹《大云寺二十韵》:“鹤林萦古道,雁塔没归云。”元王逢《故南台侍御史周公挽辞》:“鹄林卧麟冈,山脉萃芝秀。”
鹤庙
指寺院、寺庙。唐顾况《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鹤庙新家近,龙门旧国遥。”唐陆龟蒙《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袭美有赠代酬次韵》:“不知天隐在何乡,且欲烟霞迹暂双。鹤庙未能齐月驭,鹿门聊拟并云窗。”
鹤树
犹鹤林,指佛寺、寺庙。唐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采贝叶于鹫山,窥金文于鹤树,所历诸国,百有余都。”唐曹唐《皇初平将入金华山》:“溪头鹤树春常在,洞口人家日易斜。”宋释印肃《颂十玄谈·演教》:“鹤树终谈理未玄,口中吐露白如莲。”另,指佛寺或佛寺周围的丛林。南朝梁简文帝《玄圃园讲颂》:“鹤树还春,龙泉更晓。”
鹤苑
犹鹤林,指佛寺、寺庙。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龙垣净土,连帝道而重光;鹤苑崇基,脱皇居而首出。”明沈周《玉洞仙桃寿傅宫詹曰川》:“表仪鹤苑统仙班,秖讲麟经旷清假。”清俞陛云《点绛唇》:“鹤苑书沉,消息凭谁问。”清陈之駓《吉王府遗址》:“寂寞龙孙去,萧条鹤苑空。”
鹄苑
指佛寺、寺庙。鹄,通“鹤”。南朝梁简文帝《神山寺碑》:“故发塔喜园,流名天上;耆山鹄苑,布迹人中。”
花宫
指佛寺、寺庙。唐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唐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唐皇甫曾《送普上人还阳羡》:“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唐处默《题栖霞寺僧房》:“名山不取买山钱,任构花宫近碧巅。”另,犹仙界。清龚自珍《如梦令》:“本是花宫幺凤,降作人间情种。不愿住人间,分付药炉烟送。”
花界
指佛寺、寺庙。唐元稹《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净。”唐罗邺《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唐罗邺《钟陵崔大夫罢镇攀随再经匡庐寺宿》:“侯门聚散真如梦,花界登临转悟空。”唐胡宿《忆荐福寺牡丹》:“花界三千春渺渺,铜槃十二夜沉沉。”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佛释·佛寺》:“《白六帖》:花界、花宫……皆佛寺名。”清沈钧德《元诗别裁集序》:“殆韦相序《又元集》所云‘金盘餐沆瀣,花界食醍醐’者耶!”
画刹
有彩绘装饰的佛寺、寺庙。唐卢藏用《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彩旒牵画刹,杂佩冒香萸。”唐孙逖《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晚从灵境出,林壑曙云飞。稍觉清溪尽,回瞻画刹微。”
化城
指佛寺、寺庙。唐王维《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唐刘禹锡《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明何景明《贤隐寺次刘朝信》:“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闲。”另,古寺名。废址在今安徽当涂。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王琦注引《太平府志》:“古化城寺,在府城内向化桥西礼贤坊,吴大帝时建,基址最广。”又,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南朝谢灵运《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宝。诱以涅槃,救尔生老。”唐朱子奢《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清龚自珍《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阅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又,指幻境。元张仲深《送全上人》:“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又,指海市蜃楼。清周亮工《书影》:“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复见矣,谓之化城。”
鸡林
指佛寺、寺庙。唐王勃《晚秋游武担山寺序》:“鸡林俊赏,萧萧鹫岭之居。”蒋清翊注引《佛尔雅》:“鸡头摩寺,谓之鸡园……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另,古国名。即新罗。东汉永平八年,新罗王夜闻金城西始林间有鸡声,遂更名鸡林。唐杨夔《送日东僧游天台》:“回首鸡林道,唯应梦想通”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
80讲寺
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寺庙。《魏书·释老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宋周启明《送僧有言之天台》:“讲寺金庭远,香文玉篆连。”另,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为僧之派有三:曰禅,曰教,曰律。今之讲寺,即宋之教寺也。”
金刹
指佛寺、寺庙。唐白居易《重修香山寺毕题十二韵以纪之》:“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明唐顺之《松江金泽寺》:“何年此地开金刹,宋代流传直到今。”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金刹凌云起,珠宫匝地连。”另,佛地悬幡的塔柱。《法华经》:“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金刹,梵言掣多罗。按,西域别无幡竿,即于塔覆钵柱头悬幡,今言刹者,应讹略也。”又,指宝塔。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周祖谟校释:“金刹者,幡柱也。此指浮图而言。”唐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金地
借指佛寺、寺庙。宋曾巩《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元刘埙《隐居通议·骈俪》:“玉京十二阑干,分明可到;金地三千世界,倏忽见前。”另,佛教谓菩萨所居以*金铺地,故称。《释氏要览》:“金地或云金田,即舍卫国给孤长者,侧布*金,买祇太子园,建精舍,请之居之。”宋赞宁《宋高僧传·感通·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他日斋时,还于鉢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又,土地的美称。南朝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银缕明光带,金地织成襦。”
精兰
指佛寺、寺庙。明王世贞《甲戌春暮再入都憩善果寺逢杏花作》:“东风吹车入精兰,晨钟数杵鸡声残。”明王世贞《归自东九泛西九访善权》:“改策向精兰,散履蹑青坻。”明王世贞《袁绳之太常起家赴南少司空走笔为赠》:“依然蓝笋叩精兰,剥啄声停稚子欢。”
精庐
指佛寺、寺庙、僧舍。《北齐书·杨愔传》:“至碻磝戍,州内有愔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唐贾岛《宿山寺》:“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宋辛弃疾《汉宫春》:“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另,学舍,读书讲学之所。《后汉书·姜肱传》:“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李贤注:“精庐即精舍也。”《魏书·儒林传·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清瞿鸿禨《与缪荃孙书》:“钟山既已蝉联,精庐又较南菁为胜。”
精舍
僧人、道士修炼居住之所、寺庙。《三国志·吴志·孙策传》:“建安五年。”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魏书·外戚传上·冯熙》:“熙为*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阙一,我愿未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生》:“商河李生,好道。村外里余,有兰若,筑精舍三楹,趺坐其中。”另,学舍,书斋。《后汉书·*锢传·刘淑》:“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又,精致的房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堂后精舍数间,卧室在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又,指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
鹫堞
指佛寺、寺庙。明无名氏《四贤记·出家》:“空教我目双睫,望断鸳楼,遥瞻鹫堞。”
鹫岭
借指佛寺、寺庙。宋苏轼《海会殿上梁文》:“庶几鹫岭之雄,岂特鹅湖之冠。”明夏完淳《题昆山水月殿》:“鹫岭岹峣谷水阴,昆山迢递快登临。”清纳兰性德《桂》:“露铸鸾钗色,风薰鹫岭香。”另,鹫山。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倪璠注:“鹫岭在王舍城,梵云耆闍崛山是也。”唐李邕《东林寺碑序》:“尼邱启于夫子,鹫岭保于释迦。”清张芳《黛史》:“鹫岭之言,有色诸天,兼乎粗妙,形坠即欲,情超即禅,分界有三,本一境耳。”又,指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故称。唐宋之问《灵隐寺》:“鹫岭郁岹峣,龙宫隐寂寥。”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新浪博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