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地名,一可念来路,二以慰乡愁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湖南全省现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6个县级市、7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各县地名的来历,或源于地理地形,或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或源于美好愿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1星城长沙之名的出处长沙作为地名,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上图为长沙王,王城旧址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等,长沙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一批竹简,其中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名“龚怿”,一为“长沙公之*”。以上资料证明,长沙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长沙王印(印章雕刻为长沙鳖)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第一,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故长沙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星宿图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长沙古城地图长沙城内有趣的数字地名的由来一步两搭桥此街位于长沙城南天心阁城墙内,西起磨盘湾,东到小乐嘉巷。唐朝时,此处是长沙城的护城河,为方便城南百姓出入,在护城河建了两座并列的桥,据说两桥仅一步之隔,所以人们便称为“一步两搭桥”。(以“一”字的地名还有一字墙、一仓里等)二里半二里半,跟河东的三公里一样,是河西的一个地名。只是三公里因曾建有湖南巡抚骆秉章、张亮基和藩台潘铎三个人的祠堂而得名,而二里半是据说这里离溁湾镇大约.5里。三王街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西路,“三王”指吉王朱见浚之前封藩长沙的潭王、谷王和襄王。潭王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谷王为朱元璋弟十九子朱橞;襄王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三王街旧有老郎庙,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光绪十八年()重修。(类似的还有三兴街、三泰街)四方坪四方坪立交桥坪在长沙方言中是小平地的意思,因为此地多为平原,开垦农田多为四正四方的形状。故四方坪之称流传下来。还有伍家岭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尾冲等地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