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竹下一碗茶。
池映松影绿,
叶前书斋清。
图文
玳瑁小姐
从妙高峰到岳麓山下
——论教育的志业与职业
湖湘书院
庚子年秋,为寻找三湘文化的根源,我用十日时间拜访了湘赣两地。经历了井冈山上的云雾缭绕,长沙街头的人文气息和衡山上的横风雾雨,最令人迷恋的还是湖湘学派旧书院的青苔瓷砖和滴水瓦房。我拜访了城南书院旧址(今湖南省第一师范)、岳麓书院和东山书院共三所最能代表湖湘文化书院派传承的地方。其中虽东山书院不属于旧类私塾,只可算是新式学堂,但因其为启发毛泽东和引领他走入湖湘学派的第一所学校,所以也列入为此次访问范围内。此三地人文气息浓厚,建筑古朴,让人仿佛穿越到旧时候,观读书人穿着布鞋踏在青石板上的样貌,听古朴的长廊里回荡着薄纸翻动的声音。从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旧址,到岳麓山脚的岳麓书院,思绪在历史中穿梭,一帧帧放映。历史之迹
▼
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张浚、张栻父子与妙高峰建城南书院。
年——南宋乾道元年,张栻开始在城南书院授徒传业。
…………
妙高峰下红墙青瓦
今日,城南书院旧址坐落在古朴的民间小巷中。
小小院巷,人烟稀少。阳光透过红墙上爬山虎跃在湿漉漉的青石砖上。
民国初期,城南书院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两年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年毛泽东入学于此,这一举动改变了新中国的历史。青年毛泽东在此遇到了启发他走向伟大理想的第一位恩师杨昌济、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和李维汉等数位挚友以及革命同僚们。
▼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年——南宋乾道元年,当张栻开始在城南书院授徒传业时,他也同时开始主教岳麓书院。
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
岳麓山下半学斋
今日,岳麓山上秋意正浓,往来旅客络绎不绝,仿佛又重回当年朱张讲学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之景。
白墙灰瓦的古屋从中对开,布上青苔的砖路向左右分别前往两区,墙上挂有两块木匾,其一书:教学斋,另一书:半学斋。
教学斋为教学所用的区域,书院内学生可在此听先生讲课、自习、读书;而半学斋则为山长与教书先生所生活、居住与研学的区域。此名甚是有趣,让人不禁思考师与业的关系。
此匾寓意为半教半学。这反应了书院式教育中作为教书先生的一个必要条件,通俗的说就是古代应聘老师的最大考量:志。此志一般难以量化,但可大致从一个人的两方面看出:一为教——教书先生教学的质量,二为学——他的个人成长质量。两方面行为加在一起,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作为教书先生,志在教好学生,志亦在自我成长。
▼年——光绪二十一年,下里士绅许时遂、*光达等人在当时的知县严鸣琦的支持下,发起集资筹建东山书院。
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开始招生,学制三年。
年——清末宣统二年,毛泽东考入东山,编在戊班。
…………
电视剧《毛泽东》中少年毛泽东上东山书院的场景
年秋季,韶山冲上的树叶呈现一幅“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景色,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信件的毛泽东踏过东山书院的门槛。
东山书院,大厅的孔子像后左侧的侧堂,名为训诂室。此室是单独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地方。先生坐在里面,学生过来向先生提问。可想到,曾经坐在训诂室木凳上的青年毛泽东,在勇于向新式学问提出质疑的同时,心里有的是对眼前先生的尊敬。
这份对先生和教育的尊敬,使得他在辛亥革命中当了半年兵后,毅然决然地踏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城南书院)的大门,重拾纸笔。
三所书院的历史和命运纠缠在一起,编织成了湖湘文化中美丽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带出了我关于中国历史里教书先生的角色的思考。
志业与职业
纵观教书先生的历史,是一个从志业向职业转化的过程。“先生”的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先出生的人固然接触世界的经验更多,值得被晚辈学习。因此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先生”一词历史悠远,最早考证于《诗·大雅·生民》注:“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此处先生作先出生的人的意思。后来,此词被用作为老师的含义,最早见于《礼记·曲礼》注:“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思考前三所书院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比:岳麓书院最为有名气、城南书院相差无几。这两所书院培养出的有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等留名千古的圣人;东山书院虽历史较短,但也出了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和萧子升、易礼容等在历史上留名的校友。而现代教育虽也能远远不断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但在培养通达天地、人情义理的圣王君主上,却欠缺了许多。这种变化于区区一两百年中发生,由何而来?我认为,社会环境、经济、*治、甚至世界格局对这种改变都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社会认知中,由“先生”向“老师”的推动导致的。不论是城南书院的,还是岳麓书院,还是东山学堂的师生,他们的精气神是鲜活的。岳麓书院正厅右边的百零八字校训、半学斋的木匾额、省立第一师范旧中毛泽东与恩师杨昌济和新民学会的故事,挂在东山学堂后厅的论语“君子有九思”的木牌,等等,都在默默记录着先生作为一个志业的历史。正是这些先生们的志业,推动了历史上众多书院教育的成功,源源不断培育出杰出的人才。那时候先生叫做先生,是个志业。现在老师叫做老师,是份职业。志业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书院先生,是以志为业。志有两志:教与学,教出大才,学成大才。志为主,业为辅。先生们在完成自己志向的同时,顺便混口饭吃罢了。而现在老师是一份职业。职业的定义为:“即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来源:百度百科)。既然作为一项服务,并且需要提供生活来源(金钱),就不存在志的考量了。职业化的老师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和努力,只要能如创造商品般源源不断的输出与学校教学大纲相吻合的学生即可。同时,老师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也需要同时照顾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想法,保证自己的工作能令三方同时满意。有志业的先生在乎的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否成大业——做与社会有贡献的事。而这样考虑教育,就需要先生的不断思考与调整教学方针。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因材料(学生)的动态变化而改变我的教育方针,教学手段。贵与重
在现在的老师普遍缺乏志的同时,社会对老师的“贵与重”也缺失了。
或者更准确一点的说,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老师缺乏教育的大志了,社会对老师失望了;不然,是因为近代社会受各路思潮影响而对老师缺乏“贵与重”,而导致老师逐渐职业化。无论如何,这两个东西是互相影响,并且对近代学生的质量的降低是脱不了干系的。
为何社会会对老师失去“贵与重”呢?
一是因为老师这个职业的门槛降低了,老师群体本身整体化素质变得参差不齐,让老师这个群体的整体水平有所降低,难以让人对教师有一个整体的“贵”。
二是因为社会与老师群体本身对教育方向的把握有偏差。现代社会的教育吸收了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技能训练”的教育方向,从自古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仅“授业”。教人不再,教知识成为常态。各类师范大学对老师的培育也出现了偏差。
一个会教知识的老师很普通,在古代算技师。但一个会教人、会引领学生寻找志向的老师很特殊。所以老师不再被“贵”但是被“平民化”,因为现代社会只会教知识的老师做的事情的确是不够尊贵仅是平凡的。
三是因为教育的民主化的热潮逐渐影响了现在的校园。
薛仁明老师在《培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一书中写到:
“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鉴乃恶制也,是以“民主”只名行毁灭教育之实的恶劣制度。台湾迷信民主,造成整个社会二十年来不断地弱智化。
”在校园民主实行的热潮下,学生获得了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而作为思想理念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又如何选择教育的权利呢?只可能出现众人选择浑水摸鱼、讨好学生的教师,而打击严厉公正、有教育理想的教师。
“权利”二字与“亲敬”向来都是背道而驰的。权利是在西方的奴隶制度历史中衍生出来的产物。而中国文化向来就难以适应西方这套民主与权利的理论。我们从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任便能看出,所谓的民主根本不是民心所向。
作家胡兰成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话》一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中国民主不是王官与王民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王官与王民共治。这是中国历史上向来的民主。放在教育里,民主不应该是老师统治学生(甚至是现今的学生统治老师),而是先生与学生共治,为了同一“学问”的志。而就如民崇天子一样,学生崇敬先生,也是理所应当的。对于老师的“贵与重”,就应该是这么来的。
现今贵重缺了,老师便也只好做好最基础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的教学变成了“服务”。教育变成了一个服务行业,为了让学校对自己的“服务工作”满意,为了让家长对“商品质量”满意,为了让学生们“快乐学习”。
致勉
从妙高峰到岳麓山下,这一趟的旅行不可小觑。
既带给我了湖湘美景,又带来了对教育和教师的深入思考。
只可说,曾国藩云: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而吾未老,有此思考,可致勉,以求万万一之效耳。
end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