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王昀见字如面
TUhjnbcbe - 2021/2/17 22:01:00
《字治》王昀编选文字记者王昀在东北出差时拍摄收集了大量的字迹,有的来自破败的老工业基地,有的来自热闹的东北集市,有的则来自于现代城市的街头。尔后,她与姚瑶、厉致谦、周平浪合作,从她的图片池里,每人编选了一组故事。摄影师周平浪挑选出的一组意象,可以看作一本连环画;姚瑶尝试以“四张”为单位,编辑一组组照片;厉致谦主要使用了其他人挑剩的照片,外加几张照片的「交易」,拼凑起了这样一组似乎是在漫游中拍摄下来的摄影集;王昀的编选线索最后呈现为从入口到出口的形式。去年12月12日,四人来到假杂志图书馆举行了《东北字迹》的展览。期间,我们与王昀聊了聊这个项目。受访/王昀采编/周光源

最开始拍摄这些照片就是带着寻找东北字迹的目的开始的吗?还是说是在后期整理中发现的这些字?

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对文字记者来说,拍照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为了留存关于现场的信息。可能是实际的细节,东西的价格、店铺的名字、房前屋后的标语、伟人像脚下记有高度和重量的碑文;也可能是打动自己的气氛、斑驳的光线、采访对象的某个表情、地下散乱的烟头。总之,照片所起的就是备忘的作用,是为了让自己在文字整理时,能对所需的具体信息信手拈来,或是重新沉入当时的心境。

《字治》王昀编选

《字治》王昀编选

《字治》王昀编选

因为需要对城市进行理解和描述,对街头信息的收集就渐渐成为习惯。在东北是出差,为的是书写收缩城市,对周遭环境信息,必须随时观察和吸收。也许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字记者,我对环境中的文字比较(甚至是过于?)敏感。所以后来和姚瑶、厉致谦、周平浪碰面时,说起东北的奇异光景,打开电脑里的这些图,大家就发现,这里有好多有意思的字。

其实不光是这些照片。我当时还带了专业录音笔,带上耳机去走,可以更敏锐地觉察沿途废弃工厂里的金属碰撞声,或是在雪地里脆而软的脚步声。另外,我都会抽一天,前往当地图书馆的地方志室,翻阅事关地方性知识的资料,别处很难找见,有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也需存照。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如何理解你所收集的这些字?字是否也在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

这些字是公共空间的景观。有权力的意志,也有人的梦想。墙上巨大而黯淡的叹号,能让人体会火红年代的消亡,而借由厂区里的粉笔涂鸦,可以看到崩坏秩序下的鲜活人心。招牌或手写的广告语也很有意思。比如临街的卖酒广告,使用*绿色的漆,说的是打胜仗的话。商人认为这能吸引顾客,进而可以推断,此地至今都有部队情结。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真实可感的地方状态,无法通过互联网或官方媒体获得。厂区里的粉笔涂鸦临街的卖酒广告总之,文字的语义与所在环境并置,会成为一节完整的叙事。我后来发现,这个叙事有时显得格外突出,它是单独成立的,甚至无法融入我屏幕上的文字格局之中。关于时代的问题。毫无疑问,字映照的是时代本身,而变化需要在时间中找答案。

在这次的“东北字迹”展览中,你作为字迹的收集者,分别与姚瑶、厉致谦、周平浪合作,在你的字迹库里编选出自己的内容,最初是如何开始这个计划的?为什么是他们三个?在进行的时候你们又进行了哪些讨论?

相比与三人“分别”合作,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四人“同时”合作。之所以是他们三个,就是因缘际会,见者有份。想想还是从头说起。先说厉致谦。他是设计师,工业设计出身,对中西文字体有深入研究。在-年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你的地方”中,我们有两个合作作品。一是招募到10人,用上海工业部件一条街上的物件和元素进行创作,促发人们动手思考此地的生产含义,并纪念即将面临更新的此处,关键词是手工生产;二是在松江车墩影视基地,试图探索“真假上海”,最后通过此地抖音达人的一系列视频,研判新媒介的景观消费倾向是如何消解地方的,关键词是传播媒介。整个过程充实且愉快。

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之“MadeinBeijingdonglu”

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之“MadeinBeijingdonglu”

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之“你的地方在哪里”

在这些工作中,我们进入对方熟悉的领域及方法,让自己体会另一种感受和表述的路径。这些路径相互嵌套在实际的城市体察中。具体说来,厉致谦熟悉工业制造的路数,喜欢市场的氛围,他的设计工作有种金属气,而字模是铜的;而我专业是传播学,养成了思考媒介本身的习惯,当然,也进行着媒体的实践。说回来,当时在一次“你的地方”碰头会结束后,我与厉致谦去了印物所的搬家趴,那里正展示各种丝网印刷版画,许多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天,大多是我不认得的面孔。一次在印物所的相遇姚瑶就在这里出场吧。她走过来招呼我,带我走走看看,又介绍了一些朋友,行事周到,令人如沐春风。我努力寻找话题,见到墙上一幅版画,想起在东北一户人家里拍下的装饰画,干脆拿出随身携带的电脑,寻找印象中的那张图,又翻到东北其他照片,便依次讲起来。姚瑶连连用手机翻拍屏幕,并叫了一旁的厉致谦一起来看,提出能否以字迹为主题,对这些图进行编选。这个提议并不令人意外。姚瑶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在视觉上的追求之外,也关切真实的人间。她年5月在衡山和集组织的字体观察学会展览的沙龙对话,正是我休产假之前最后参加的活动。当时现场展映了厉致谦与声音艺术家殷漪合作的短片,是城市声景与字符的结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某种程度上,姚瑶在印物所的这个提议,正是接续衡山和集的前情。而作为多年组织字体漫游、把字作为设计对象和城市媒介的设计师,厉致谦对从东北漫游而来的这些字迹,自然也很感兴趣。另外,如前所述,在与厉致谦的合作中,我所体会到的生产、工业、金属等关键词,也正契合东北的某种气场。至于周平浪,与我是很好的搭档和伙伴,敏感细腻,冰雪聪明,会对重要的事上心。我所去过的东北,大部分也是他所去过的。我直接把这个编排东北城市字迹的邀请发给了他,想看他会做出怎样的图景。而且,他当时正好脚腕骨折,没法出门拍摄,我算是捡到了这个档期。我挑出了所有东北字迹的图片,也包括自己回老家随手拍的一些,放在网盘里,给大家去挑。有了这个计划,我接下来探访抚顺,便又着意多拍了一些字,一起加进图片池。四人拉了一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昀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