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
泰华山,地处市上坪长华村境内,自古为攸县名山之一。山高仅米,但却格外令人瞩目。它从广寒寨起祖分脉,一路向北蜿蜒而来,至此攸醴萍交界处,突兀山势拔地而起,耸入云表,四周之丘岗皆匍匐于其下。泰,本义为安宁吉祥之卦,取名泰华山,其含意它是一座给民众带来福祉的平安之山。
同治版《攸县志》载:“泰华山,在北乡,县北一百二十里,萍乡、醴陵三邑界,周围十余里。”
在泰华山周围的群山之中,有诸多景点,如石笋参天、天螺晒靥、三狮拜佛、四虎纵羊、五马赶槽、南蛇赶蛤等,每个景点有一个或几个美丽的传奇故事,映衬着泰华山的文化积淀。在泰华顶端曾建有“泰华仙庵”。民间传说,当年建庵时,八仙中的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三仙斗法,三仙约定,在同一时间里,在天台山、大圣山、泰华山各建一座规格一样的庵庙,谁先完成以锣声为号。结果天还未亮,其他二仙传来锣声,铁拐李此时在泰华山建好了庵庙,却未来得及掘挖水井,他往地上一坐,一口深不过尺,面积不过屁股般大的水井就成了。水井虽不大,然大旱不涸,暴雨不盈。至今还有人以此井水当仙水,进而舀去治病解*。据当地石虎刘氏七修族谱记载:泰华仙庵由唐末勇禅师开址建造,明崇祯三年()和清康熙四十八年()两次重修。乾隆四年()邑士刘树香、陈圣睿出资重修,捐香火田6亩。乾隆四十九年()上炉下监生刘大廷捐资建造山门,整修进香山路。光绪十九年()地方名士杨斗间、贺家升与江仁兴、江仁杰兄弟倡首募化,捐资整修。民国年间,儒士刘增帏、刘梅松、刘培伦又重修仙庵。年,抗战胜利后,萍乡东桥邓冬梅将*来庵拜佛,捐赠香炉屋柱,并写下“世间革命属先烈,劫难至遍是古迹”的诗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民们响应“破除迷信”的号召,仙庵神像被捣毁,寺庵被拆除,僧人被还俗,千年古庵成为一片废墟。在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中,为取炭炼铁,当地很多山上树木砍光后,即向泰华山进*,据说砍树队伍上山后都有异样感觉,一斧砍去,流出血红的树汁,锯也拉不动。乡人有迷信观念,不敢砍伐。但毕竟是无神论者无畏,数天后,泰华山上数以千计的古树名木被砍得一棵不剩,千古名山成为荒山秃岭。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捐款捐物,重建庵庙,重塑神像。
民国之前,萍醴一带即有反清志士在泰华山和泰华仙庵秘密活动。大革命时期,红*赤卫队员数度在泰华仙庵策划行动,有赤卫队员牺牲在那里,让泰华山增添了革命的色彩。年,市上坪教育办选址泰华山作为青少年德育教学基地,为大革命时期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刊名竖碑,碑前建六角德育亭一座。高枧的民间诗人颜真愚应邀撰写碑文。
古来文人,喜欢寄情山水,作诗抒怀,泰华山留存了许多骚人文墨。清代攸北名士刘光钰写有一首七律诗《游泰华山追念和臣四兄》云:“五载不游俗态生,芒鞋重踏忽身轻。泉通峰顶源头出,月挂松梢夜气清。胜迹堪同*鹤比,禅房长被白云横。彷徨无限相思意,极目云鸿断续声。”清末,献都秀才汤志成《秋末登泰华山》云:“万里云山路更赊,凭高愈觉在天涯。试望绝顶望乡国,不问安期觅枣瓜。霜野草枯鹰欲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茂林风送幽禽语,恼得山僧悔出家。”
如今,泰华山虽不如旧时那样古树参天遮天蔽日般的蓊郁,新植的松柏却也青翠遍地,泰华仙庵点缀其间,仍不失名山胜迹之风采。站在泰华山峰顶,四面环顾,西可看到皇图岭集镇楼厦一片,湘东铁路自北向南横亘而去,时有火车来回穿梭;南面酒埠江水库灌区配套工程东干渠从攸北奔向醴南,座座飞架于山峦间的渡槽恰似天边彩虹。此所谓旧貌新颜日新月异者也。泰华山座落在首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攸县皇图岭镇,这里是攸县的北大门,与醴陵市接壤,和江西省萍乡市毗邻。国道、平汝高速、醴茶铁路纵贯全境,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县”之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镇村领导着手打造泰华山为旅游休闲胜地。《重游泰华山记》(节选自同治版攸县誌,作者:刘玢)“攸北之山最高者惟泰华山,支分甘棠,地接萍醴,横亘三邑,特出众山之表”,“东西两径,石路盘亘,古松交荫。一步一级,且上且望,所历愈高,所望愈远”,“东顾甘棠严湖,排青列翠;南望香山司空,隐现出没。西眺五凤天花,青碧环绕,如涌如浮;北瞻仙居会真,攒翠耸拔,似拱似揖。俯瞩近山,蜿蜒森罗,如在衣襟间”。“登临长啸,意惬心融,尘念顿息,暮鼓晨钟时与禽鸣犬吠相间,古刹在上,神像森严,足起人敬。″……乾隆癸卯九月六日记。(川江刘氏族谱载:刘玢为第十一世祖,附贡生,诗文事迹记于同治版《攸县誌》)泰华山游记(作者:卢红建)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峻岭不计其数,尤以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而著称于世。昔日,我误以为“泰华山”为“大华山”。昨天登临此山,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主观臆断而汗颜。原来泰华山渊源先人竟有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之合意境而霸气命名,真乃神笔翰墨之高远。
公元年6月26日(星期天),天公作美,在如此炎热的盛夏居然是日出奇的好天气:阴,南风三级。市上坪中学七九届同学会部分同学在刘德全刘炎峰两位同学的盛情邀请下,纷纷驱车前往心仪已久的泰华山而一睹尊容。远山如黛,青翠欲滴。途中水泥路道两旁皆有大樟大松等一些乔木,曲者如盖,直者如扇,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沿途乡里村落傍道置者居多,屋舍俨然,几处散落者点缀在山腰树林之中。山渐深,草本泉石渐幽,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小溪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嬉水,让人生羨。
渐行渐远,山路崎岖,蜿蜒盘旋。须臾,一股湿润厚重的巨大气息迎面扑来,*牵梦绕的泰华山已真真切切的横亘在眼前。大家脚轻步盈微言曼语一层层揭开了泰华山巍峨壮丽的神秘面纱。举目望去,一条陡峭的小道直通山顶,险而不恶。男女同学三五成群,相扶拾级而上,气喘吁吁的主流语境中时不时落下一串串或清或粗旷的笑声,惹得山上灌木花草探头探脑,惊飞几只不知名山鸟呼朋唤友奔走相告,咦!我听出了喜悦的味道。攀登近千步,得一亭宇,曰“德育亭”,乃附近绅贤捐建的市坪中学德育基地。正中有“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然而立,定格了一段红*战士传奇。我们带着无限的敬意离开此亭,复行数十步,顿然开朗,上下天光,泰华山上“泰华庵”已跃入了你,眼帘。门榭亭台环环相扣相互映衬。虽无名山殿宇之美轮美奂,但也精致典雅不显俗气。庵外墙凳阶梯,石光可鉴不受一尘;庵内供奉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县内外*商文化贤达翰墨珍品历历在目。庵中见俩俗家主持,一高一矮,慈眉善目,精神瞿烁,泰华山和泰华庵的文化渊源、历史掌故、旧制新貌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大家神情专注虔诚祈祷:敬仰神明,祈福祝愿,万民泰安,万事如意。末了,主持郑重其事将“开了光”的印有毛泽东和观音菩萨的神像吉祥物分发众人,男女同学如获至宝心中灿然。
泰华山石多土少,石褐红色,或大或小,或全裸或半卧,满山遍地随处可见,因而乔木少灌木多,荆棘藤蔓盘根错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般情况下,游玩祈福之人在“泰华庵”稍作调歇,就会打道回府。德全同学提议:我们还可以到主峰看看。少许同学相互扶持步履维艰在德全同学带领下爬上了山顶,顿时心旷神怡感慨万千,“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油然而生。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广寒山近在咫尺伸手可及。俯视下去,乡道村落、树木花果、河道小溪等各种景观尽收眼底。德全同学指指点点,这儿是那,那儿是彼,“泰华山脚踏攸醴萍”并非虚妄。不知不觉已到午饭时刻,大家玩性未尽恋恋不舍次第下山。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泰华山之行,没有带回传说中的仙水,更没有看到泰华瀑布和瀑布潭。“心中有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你说呢?你还纠结这吗?
读红师《游泰华山记》有感(作者:刘炎峰)从古到今,多少人对泰华山情有独衷,原因是这里不但有秀美的风景,还有千年的文化积淀。红师这篇游记,描写了泰华山别具情趣的景色和同学们的“登山之乐”,抒发了热爱家乡秀美山川的情怀,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仑美奂、千姿百态的画境。红师这篇游记,不但景美,人更美,登山的主人自得其乐,个个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走进自然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真让人心旷神怡!.红师这篇游记中,用典恰到好处,很是佩服,用苏东坡和佛印的典故结尾,大受启发,“心中有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心中有佛,万物皆是,圣人无身而身存,俗人有身而身灭。.山是有灵气的,作者笔下的泰华山,是那么神奇,也许是我们这次聚会的收获吧!你若累了,请来泰华山!
作者:刘炎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