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碧涧茶的出现,从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出现时间方面,碧涧茶最早的记载是《唐国史补》,所以可以确定在82年,碧涧茶已经出现了。在出现地点方面,“碧涧茶”通常和“硖州”一起出现。“硖州”在唐代管辖夷陵现即今宜昌。所以,碧涧茶出现的地方可以确定为宜昌,再具体的可以结合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出现的原因方面,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评述》中提到“高山出名茶”,佛教的教义中有“山林哲学”,他们向往自然,因此修建寺庙多选择在山林间,与出好茶的产地一致。逐渐有了“名山出名寺,名寺产名茶,从来僧侣爱饮茶”的说法。唐代玉泉寺产名茶仙人掌,仙人掌茶为中孚禅师所制,在上元元年闻名于世。《宋高僧传》中有关于碧涧寺僧人道俊的记载,道俊曾在寺中修行40年不出,于天后、中宗朝与当阳玉泉寺恒景、江陵白马寺玄奘应诏入内供养,于景龙三年回到碧涧寺[20]。道俊在与玉泉寺僧人恒景相处时,可能已经品饮到仙人掌茶;之后,回碧涧寺,自己种植并制作出碧涧茶。
二、碧涧茶的产地考略分析碧涧茶的产地,要从史料开始,包括史籍和相关的文学作品。
碧涧茶的记载从唐代开始。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中》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蕋、茱萸簝。[2]”其中,明确提到碧涧茶得产地是峡州。峡州初设时,领三县:夷陵、夷道、远安;贞观八年()东松州废,以其所辖宜都、长阳、巴山三县来属[22]。也就是今天的宜昌、远安、宜都等市。《唐国史补》书成于长庆中,诗人刘禹锡在创作《松滋渡望峡中》一诗时,是在长庆元年(82)冬末春初是赴菱州仕途中所写[23],“松滋渡”在今湖北省松滋县西北,离三峡不远。唐代诗人张籍《送枝江刘明府》:“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24]。”“明府”即唐代县令的别称,题目中‘枝江刘明府’则是枝江刘县令。枝江在大历六年(77)复置,划分到山南东道江陵府江陵郡,与松滋隔江相望,毗邻峡州。诗中“玉泉”是江陵玉泉寺也就是今当阳玉泉寺,它西邻峡州,位于枝江北方。从诗中,不难推测“碧涧”茶在当时峡州和邻近得荆州均已有名。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峡州茱萸簝……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这本书记载的是食品的产地、性味和食用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明确地将碧涧茶的产地归为峡州。
宋代关于碧涧茶的记录更加明确。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松滋县,出碧涧。”《太平寰宇记》的成书时间是宋太平兴国间(-),录时各州府的改革、领县、民俗、土贡等。据其记载,可知宋太宗年间碧涧茶的产地是松滋。王存《元丰九域志》载:“江陵府土贡绫、纻、布各十匹,碧涧茶芽六百斤。[8]”《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元丰三年(),记录了北宋的疆域、*区还有元丰三年的土贡数额。从记载中可知,碧涧茶是江陵府即荆州的土贡,此时碧涧茶的产地可以推测仍是松滋。后,元代所编《宋史·地理志》载:江陵府在北宋崇宇年间(02-06)“贡绫、纻、碧涧芽茶、柑桔。”此处碧涧芽茶是江陵府即荆州的土贡,其产地应该就是松滋。
也可以从产地碧涧寺的归属,来确认碧涧茶的产地。《舆地纪胜》()载:“碧涧溪,在松滋县西六十里,有碧涧寺。[25]”以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看,碧涧寺大概在松滋车阳河、宜都洋溪、松滋牌坊口仙人洞一带的交叉地带。有唐一代,此处在荆州、硖州交界处,也是硖州入川得入口处。据《宋高僧传》道俊传可知,碧涧寺在枝江辖区;宋神宗熙宁六年()枝江并入松滋,由此可知碧涧茶的产地亦归入松滋。
三、碧涧茶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一)碧涧茶的历史地位碧涧茶最早得名是在唐朝。唐代许多史籍均有记载:裴汶《茶述》:“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7]”意思是各地的土贡茶,顾渚、蕲阳、蒙山是最好的;次好的则是寿阳、义兴、碧涧、滬湖、衡山;最末等的有鄱阳、浮梁,将碧涧茶列为第二类贡茶[26]。北宋伊始,碧涧茶仍然是贡茶。《太平寰宇记》自注:“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但宋代贡茶中心发生转移,宋代的茶学专著如《大观茶论》等诸多茶学作品都以建安贡茶为主要内容,很大的程度上说明了建安贡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了碧涧茶的地位明显降低。明朝钱椿年《茶谱》中提到:“品第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27]”这本书将石花列为第一等,紫笋第二等,碧涧、明月这一类为第三等。明朝张谦德《续茶经》载:“品第之则虎丘最上……又其次则姑胥天池、顾渚紫笋、碧涧、明月之类是也[28],”这里将虎丘列为第一等,阳羡、石花第二等,姑胥天池、顾渚紫笋、碧涧这一类是第三等。
从史料记载看,碧涧茶是唐代名茶之一,中后期被列为贡茶,品质为第二类;宋史列碧涧茶入贡茶,地位略有降低,逊于建安贡茶;明朝,碧涧仍列名茶,为第三类名茶。
(二)碧涧茶产生的影响
碧涧茶作为历史名茶,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
茶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经济比较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好,饮茶之风盛行。《全唐诗》中“茶”和“茗”这两个字以共出现了次[29],充分说明了唐代人对茶的喜爱;宋代也多文人表达对茶的吟咏,如苏轼、*庭坚等;唐宋时期,更是有无数关于茶叶的著作,其中陆羽《茶经》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这些都说明了在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兴盛,而这种兴盛离不开茶叶的繁荣发展。碧涧茶的大规模种植,使得当地的饮茶人数增多,蕴含在碧涧茶中的茶文化则对丰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唐朝姚合《乞新茶》、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两首诗中出现了碧涧的名字,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更多的影响是无形的,是通过碧涧这个载体,实现了传播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目的。
茶叶原本是农作物,但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成为了经济作物。《食货志》有记载:“四年(),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茶之有税[30],”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唐时期,茶叶开始收税,可以带来经济价值。《食货志》中又载:“九年(),张滂奏立茶税法。自后裴延龄专判度支,与盐铁益殊途而理焉[30]。”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朝廷对茶税和盐铁税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致的高度,茶税也成为了*府的重要收入[3]。宋代茶税也是占据主要地位,清朝嘉庆年间,徐松在《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荈居最。实经野之宏略,富国之远途也[32]。”可以看出,后世人对于宋代重视茶税的认同。茶税的受重视,意味着茶叶的大规模生产,且产量较高。此时,出现了茶马互市的现象,茶马互市起源于唐代,宋朝形成规章制度。茶马互市的出现使得各种商队应运而生,他们游走在产茶地和北方各少数民及西藏之间,互通有无,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碧涧茶的出现,为其产地初期峡州,中后期荆州松滋的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碧涧茶的兴衰略述任何事物都不会一直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碧涧茶也是一样,它的发展有兴盛也有衰落。碧涧茶的兴衰分界应该是建安贡茶的闻名,唐中后期是走向兴盛,北宋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其兴衰的表现主要从文学作品和上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方面,唐代现收录的诗中有两名诗人的诗中出现了“碧涧”茶名,宋代诗词中没有“碧涧”茶名;唐代历史文献中记录“碧涧”茶名较多,例如《茶述》《唐国史补》《膳夫经手录》《旧唐书》等,涵盖了茶叶、地方特产、饮食等多个方面;宋代的历史文献中记录“碧涧”茶名的则较少,有《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此二书提及碧涧茶是将其作为特产和贡品来记载,并不是专门记录碧涧茶。从另一个方面看,宋代的茶学专著,如《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等都没有记载碧涧茶,而其中的建安贡茶记载较多。
唐代没有直接记载碧涧成为贡茶的文献。杜佑《通典》中载:“夷陵郡(峡州)贡茶二百五十斤[33]……”当时碧涧的产地即为峡州。裴汶《茶述》序中有碧涧是土贡的记载,但由于历史原因,《茶述》一书没有完整流传下来,只有只言片语,所以对于碧涧的具体土贡情况没有具体的了解。北宋初期则有了碧涧茶正式成为贡茶的记载,《太平寰宇记》中有自注:“茶饼、茶芽,今贡。”又有《元丰九域志》记载:“江陵府土贡……碧涧茶芽六百斤。[8]”这是宋代最后记载碧涧茶的时间,为元丰三年。此后,宋代贡茶中碧涧的名字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宋代建安贡茶,特别是北苑贡茶开始闻名。
碧涧茶的兴衰与各方面都有关系,先分析兴盛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环境分析,茶叶的生长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源,土壤类型等方面。地形地貌最好是山地丘陵,并且拥有好的排水条件;气候水源方面,降水量要丰富,年降水量在-2㎜,一年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之间的差距要小,平均气温在5~25℃之间,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差要大,一年中不结霜的时间长,同时光照条件好;土壤类型需要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或者山地*壤、棕色森林土,pH值偏酸性的土壤适宜种植。峡州和松滋都地处湖北西南地区,多丘陵山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地形原因,其降水量丰沛,昼夜温差大,中低纬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峡州(今宜昌)为*壤,松滋为红壤,均成酸性。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碧涧茶发展的土壤,是其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其次从经济环境分析,唐宋时期,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内地少战乱,人民的生活安定,有较好经济发展环境。从中发展而来许多贩卖茶叶的商人,大致分为官商、私商和小贩。他们来回在茶叶产区和各转运点,将茶叶输送到需求大的地方,从中获取利益。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茶叶的需求,使得产茶的规模扩大,有利于茶业行业的发展。陶岳《五代史补》中载:“世宗在民间……往江陵贩卖茶货[34]。”这里是说周世宗柴荣在少年时,也去往江陵府贩卖茶叶[35]。由此可见在当时松滋地区茶叶贩卖之风盛行,增加了碧涧茶叶的需求量,有利于碧涧茶的发展。
再次从社会*治环境分析,主要分析当时的茶叶*策对碧涧茶的影响。唐中叶以后,*府开始实行榷茶制度,朱自振在《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认为,唐朝的榷茶制度从大和九年()任命王涯担任榷茶使开始。虽然只推行了两个月没有真正推行开,但是仍然为后来的榷茶开创了先河[36]。开成五年(),武宗再次实行榷茶,规定种茶园户不准私下买卖茶叶和商人自己私自贩卖茶叶,必须由*府统一收购;*府茶叶交易的地方进行茶叶买卖,用*府规定的价格交易,由茶商转手再进行售卖。这样,榷茶为*府带来了巨大收益,成为了重要的财*收入[37]。宋代榷茶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宋初的榷茶法是官购商销的交引法[38],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府与园户之间,在产茶的江淮闽浙荆湖诸路,将生产茶叶者编制为“园户”,由*府统一管理;二是*府与商人,*府与茶商存在买卖关系,茶商向*府购买“茶引”,再用“茶引”买茶;三是以刑法来保障榷茶制度的实施[38]。”唐宋的榷茶制度都为*府带来了重要的财*收入,使得碧涧茶的种植产量提升,范围扩大,推动了其发展。
最后从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文化对产业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唐宋茶文化发展迅速,唐代佛教也提倡饮茶,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提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39]。”这讲的是开元中年,灵岩寺的降魔师开始饮茶,然后被到处模仿,逐渐形成了饮茶的风俗。说明了佛教也在传扬饮茶文化,唐朝时期峡州地区有玉泉寺、三星寺、东山寺等诸多寺庙[40],对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碧涧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最关键的在于唐人陆羽《茶经》的独特影响,陆羽是湖北天门人,他的《茶经》首次完整的介绍了有关茶的各种知识,包括茶的本源,茶叶产地,饮煮方法等,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有直接并且深远的影响[4]。在这种茶文化的影响下,碧涧茶必然逐步走向兴盛。
分析完碧涧茶兴盛的原因后,再来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环境,茶叶对于生长环境的温度要求十分严苛,茶树生产环境的的每日平均温度在5-30℃最适合,每年的平均温度在5-20℃。蓝勇在《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中提到,从北宋中期()前后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历史第三个寒冷期,南宋初年(65-73)三峡地区气候下降幅度较大,降低了2-3℃[4]。以现在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5-7℃来计算,当时三峡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低于茶叶的适宜生产温度,影响茶叶的产量[4]。逐渐变差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碧涧茶的生长,是碧涧茶逐渐衰败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经济环境分析,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北方包括河北全部、河南大部、河东一部,都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地方,使得唐朝*府的财*中心逐渐南移。宋朝开始,南方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高于北方,手工业水平发展高于北方,历史上从唐代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终于在北宋后期接近完成,在南宋时期实现了全面转移[42]。在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南方的茶叶迅速发展,出现了诸如建安茶、双井茶、日铸茶等名茶,南方的名茶数量和质量都已超越三峡地区[43]。三峡地区自来属于偏远地区,人们依靠的是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生产,在生产技术方面没有提升,加上南方名茶的冲击,使得碧涧茶逐渐走向没落,
再次从社会*治环境分析,宋朝由于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场面,*府十分重视中央集权。因此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一系列冗兵、冗员、冗费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财*开支。同时,宋代与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纷争不休,在对抗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队时,缺乏马匹,茶叶在购买马匹方面有重要作用[38]。宋朝初期,川峡地区的茶叶并没有实施禁榷,但随着战争的增加,熙宁七年()实行了禁榷,其主要内容是禁止园户和商人私自交易,设置都大茶马司统一领导管理买卖茶场和买马司。这种制度持续到北宋灭亡,在建炎元年(27)才进行茶法改革。禁榷制度有损茶农的利益,打击其种植积极性,是碧涧茶逐渐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从文化环境分析,在唐朝中后期战争爆发以后,相当数量的北方人民出于逃避藩镇割据造成的战乱和沉重赋役的目的,开始向南方迁移,南迁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上海、安徽等地[44]。因此,江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快速提升。再这样的背景下,涌现了梅尧臣、*庭坚等诸多文人士大夫,他们创作了许多茶诗,据《全宋诗》统计,北宋诗中出现‘茶’字的有三百余首,其中梅饶臣有24首,*庭坚有23首[45]。在这些文人士大夫对饮茶的推崇下,带动了南方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也加快了其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南方名茶不断涌现,由唐代的9种增加到了8种。反观松滋所处的三峡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民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虽然有遭贬的官员和路过游玩的文人对文化产生影响,但其影响十分有限。宋代时期,碧涧茶完全消失在了文人的眼中,这也是影响碧涧茶走向没落的又一原因。
五、碧涧茶制作技艺的衍变(一)唐代碧涧茶的制作技艺唐代茶叶发展较之前有了巨大的跨步,制茶工艺在陆羽的《诗经》中有一个系统的总结,《茶经》第三章中写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46]。”这里是说在晴天进行采茶,一般是指在二到四月的晴天进行[47]。再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放在蒸笼中蒸熟,这里的蒸是将茶叶平铺进行隔水蒸。接着捣碎被蒸熟的茶叶,茶叶捣的越碎越好尽量捣成泥状。将被捣碎的茶叶倒入茶模中进行拍打达到凝实等到凝固形成团茶,茶模一般为铁制,拍打时要尽量让茶叶之间不留空隙。焙茶就是将拍茶形成的团茶放在棚上烘干,烘的半干的放在下面的棚子,烘干完全的放在上面的棚子。穿茶是将焙干的团茶按斤进行穿贯以便于运输携带,按重量分上穿、中穿和小穿,不同的地方规格不同。封茶是将穿好的团茶保存密封好便于保持茶叶质量,用来贮存的工具名为育器,可以保持温热的储存环境。
碧涧茶在中唐出现,其制作必然受到当时广为流传的《茶经》影响,所以可以推测碧涧茶的制作技艺与《茶经》中的描写类似。
(二)宋代碧涧茶的制作技艺
宋代的茶叶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更为繁荣,文人士大夫以及上位者对饮茶的推崇,使得制茶的技艺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宋代的制茶是六个步骤:采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48]。采茶同唐代一样,也是二到四月的晴天进行采摘,并且规定天亮以后不能采摘。在采摘过程中还需要拣芽,一芽一叶的品质最好。蒸茶较唐代而言增加了一道清洗的工序,并且对蒸出的茶叶也有要求,不能过熟也不能不熟。榨茶是将蒸好的茶叶榨去水分和膏汁,淋水使得茶*(蒸好的茶叶)冷却后放入小榨中去水分,再放入大榨中反复榨,达到除膏汁的目的。研茶与捣茶很类似,都是将茶叶弄碎。研茶的工具是柯木杵和瓦盆,在瓦盆中用柯木杵研磨,过程中需要加水,磨的茶叶越细腻越好。造茶则是将研磨好的茶倒入模具中形成茶饼。过*是将茶饼先用火烤再用沸水熏蒸,反复三次后再焙烤一夜,第二天再过烟焙上色。
《太平寰宇记》提到碧涧茶“有茶饼、茶芽”两种贡品,即碧涧茶在宋代上贡饼茶和芽茶。由此推测,宋代碧涧茶的制作技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发展。芽茶,是在拣芽的过程中选取最好的芽茶榨后进行保存用来作为贡品。
(三)当代碧涧茶的制作技艺
在当代,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提升,制茶的技术自然也有了变化。主要有五个步骤:采摘、摊青、杀青、做形、干燥[49]。采摘是在清明前后,当代对于茶叶的质量更为重视,选采时要做到“六不采”:即芽叶色淡不采,紫色芽叶不采,叶不抱芽不采,大于3厘米的芽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雨水芽叶不采。摊青是将采摘的茶叶摊放在干净的竹匾内,厚度不超过0厘米,并且每隔l小时轻轻翻动一次,摊放3-4小时,发出茶香,等到鲜叶失水20%,进行下一步。杀青是在锅里翻炒茶叶,先在50~80℃的锅中翻炒3-4分钟,等到茶叶颜色变暗发出香味即可。等到80-00℃时,采用搓揉手法至杀青叶上条。做形是形成碧涧茶特有外形的关键工序,在温度降至70~80℃时灵活使用“抖、带、抓、搓”等手势,让茶条逐步形成紧细圆直、翠绿显毫的外形。茶条定型后,炒至茶条爽手不刺手时出锅,出锅前用带的手势理顺茶条,顺势摊在瓷盘上,摊凉30分钟后再干燥。干燥是把摊凉后的茶叶,在50-60℃的锅中,用带、抓的手势轻轻炒动,炒至茶条干燥程度约九成,锅温升至80℃,用旺火提香,轻炒-2分钟,茶香四溢立即出锅,略经摊凉,及时包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