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ChangesofZhaojiaba
TUhjnbcbe - 2021/4/14 21:13:00

在上海,肇嘉浜的存在,要远早于明代才出现的徐家汇。上海籍官员曹一士上在《开肇家浜议》中称肇家浜为“上海第一要河”。原因有三:其一、它是沟通上海县城与松江府城的水上要道;其二,肇家浜两旁支港甚多,开浚肇家浜在农田灌溉方面公私均利;其三,“城河尤居民血脉,所系可资灌汲,可免火灾,所关甚巨”

明末徐光启,曾在今天的徐家汇地区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他逝世后归葬于此。其后人也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最初叫“徐家厍”,后来渐渐形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和李漇泾两水汇合处,故称徐家汇。

据史料记载,肇嘉浜原来是一条碧波荡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它引*浦江水横贯上海老城厢,经斜桥、打浦桥、大木桥、小木桥、枫林桥、东庙桥、谨记桥和天钥桥后向蒲汇塘流去,全长十余华里,河宽约30米,河深约3至4米,上海老城厢居民吃的米,从松江经肇嘉浜水运。

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法租界当局在肇嘉浜北岸强辟徐家汇路,河道逐渐淤浅,南岸是华界,一条河浜成为两个*权的界河,相互扯皮,结果均不治理,浜岸边堆满垃圾,河道变得越来越狭窄,水面上漂荡着残叶浮渣、死猫死狗、甚至婴儿的尸体。肇嘉浜的脏乱差环境就这样日渐形成。

年,徐家汇地区一度加快了筑路步伐。但当时这里的华界地区呈现的还是一片类似农村的乱象:道路狭窄,到处坑坑洼洼;排水设施陈旧,常有大面积积水;离租界一箭之遥的肇嘉浜等棚户密集地区,依然没有电灯、自来水。棚户区一般多由毛竹、树棍、稻草和泥土等建造,居住条件极差,没有供电、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到处是垃圾、粪便,长年臭气冲天,一到*霉天,更是苦不堪言。

民国26年()日*在肇嘉浜西段徐家汇一带断浜截流修路,使原来通畅的河流成为断头浜,“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府又在陆家浜一带截断河道修筑道路,加快了水浜的发臭。由于日本侵略*狂轰乱炸闸北、南市,大批难民逃到法租界边的肇嘉浜以求避难,此时臭水浜两岸人口激增,“水上居”、“滚地龙”、“旱船”纷纷出现,成了上海闻名的水畔棚户区。据民国37年()统计,肇嘉浜两岸有棚户户,居民达人。由于居住环境极为恶劣,瘟疫病流行,许多人暴病死亡。每当盛夏酷暑肇嘉浜边一天收尸10多具,最多一天竟达40多具。

上海一解放,陈毅市长就指示要治理臭水浜。年市*府拨出7.54万元专款经费,埋设下水道,填没臭水浜,修筑了肇嘉浜大道。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日晖一村、漕溪一村新建的楼房。

据统计,共有万人次的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工人们缺乏大型工程工具,只能一桶一桶挖淤泥,当时的肇家浜脚踩不下去,由于没有套鞋、只能穿草鞋,脚踩不去。就从旁边挖一点干土填一下。恶臭的浜水被抽干。最艰巨的挖泥埋管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正值北方冷空气南下,浜底结了冰,工人们没有保护措施,一个个赤脚跳入3米深的浜底,敲冰挖淤泥,许多人的脚都冻裂了,鲜血与臭泥糊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只只大紫萝卜。

从年到年8月,上海市共有万吨垃圾用来填没沟塘,面积达余万平方米。当时肇家浜的整治,就是利用垃圾来填浜筑路。肇嘉浜的改造报纸刊登后,很快,交大、徐汇中学的师生,机关干部来了,不计报酬义务劳动。

年12月,新的肇嘉浜路,东起斜徐路,经打浦桥、日晖东路、大木桥、枫林桥等十几个路口,一直向西延伸到徐家汇,与漕溪北路、华山路、衡山路衔接,全长三千米,宽六十米。经过绿化施工,肇嘉浜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JannyChyn

1
查看完整版本: ChangesofZhaoji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