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中,苏州博物馆推送的三件国宝中,有一件国宝很特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
这是主张“让国宝活起来”的《国家宝藏》栏目推出的唯一一件真正活着的文物。这株紫藤已有多年历史,位于江南名园拙*园中,相传是由民间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亲手种植。
国家宝藏栏目中点评这株紫藤:“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了苏州园林,解释了江南何以称为江南,创造出了关于江南、关于东方美的典范图景。”
紫藤历史悠久
紫藤在园林中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四大攀援植物之一,紫藤花期繁盛时,悬紫垂萝,花开万朵,适合装饰在院子入口处或者墙壁上,是造景良材。
根据一些古画、古诗、典籍的记载,古代文人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栽种紫藤,在紫藤架下乘凉赏花,吟诗作画,非常浪漫。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均写诗咏颂过紫藤。
紫藤花多是紫色的,民间素有“紫气东来”、“紫薇星”的说法,所以紫藤就被赋予了吉祥之意。而且紫藤的“藤”字与奔腾的“腾”谐音,因此还有飞*腾达的意思。紫藤不仅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也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所以,从古至今,紫藤都是庭院造景、园林造景的不错植物选择。国内的紫藤种植历史悠久,上海嘉定的紫藤园是世界三座以紫藤为主题的公园之一,花开时节,游客如织。江苏、山西等省都有树龄超过千年的紫藤种植。
(图源汪麟)
苏州博物馆选送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不仅代表了紫藤在中国园林中悠久的应用历史,更是江南园林中植物造景理念的代表。苏州市园林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詹永伟讲解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的历史文化内涵,解析江南园林中的写意山水。
植物构筑四季四景
詹永伟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有四大要素:花木、建筑、山、水,在苏州园林中排列组合,形成自由、不对称的格局。
“如果把山比作园林的骨架、水就是园林的血脉,而花木则是园林的‘毛发’。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花木最能体现大自然。”詹永伟说。江南园林多粉墙黛瓦,色彩素雅,山、水本无色,而恰当的花草树木应用,则渲染了园林的色彩。
在讲到花木在园林中的妙用时,詹永伟以拙*园为例进行了解释:一年有四季,古人将四季四景以构筑巧思收入自己的园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植物。
代表春天之景的“海棠春坞”,虽只有两株海棠,但采用鹅卵石铺砌的海棠纹图案地面,仿佛将海棠花栽满庭院。室内茶几上也镶嵌了一块海棠形状的大理石,无论何时,此处都能感受到“海棠花开春满坞”的景象。
代表夏天之景的“枇杷园”,在每年夏天的五六月间,园内枇杷树果实累累,放眼望去园中一派丰收的喜庆。
代表秋天之景的听雨轩,在园内种植睡莲、翠竹、芭蕉。每到秋雨绵绵之时,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颇有“蕉叶半*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意境。
春、夏、秋三季之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群。而代表冬天之景的梅花所在的位置则在庭院之外的雪香云蔚亭,园主在亭旁种植了白梅,在冬日梅花开放之时,如同一片雪景,颇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韵味。
园主在枇杷园开了一个洞门,运用对景的手法,将雪香云蔚亭框在了洞门之内。这样一园四景的景象就达成了。
文人造园写意抒怀
苏州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清代位状元中,苏州有25位。而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文人墨客,他们普遍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不少人参与园林设计,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悟融入园林建造中。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苏州园林的建造讲究“三分匠,七分主人”,这里的主人指的就是设计者。现存最早的园林是宋代的沧浪亭,它的园主苏舜钦在官场不得意,来到苏州。根据沧浪亭周围有水的地理特性,他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涵义为之取名。
拙*园里的远香堂,名字来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园中香洲,是由唐代诗人徐坚的诗句“香飘杜若洲”化用而来。
苏州园林的园主,大多是退隐的居士,所以园子中常常建有一艘画舫,表示泛舟江湖的希望。当年拙*园的园主喜欢昆曲,为了更好的音响效果,他在馆内做了几个小的梁架,降低了室内空间的高度,起到了拢音的效果。苏州园林的一切,都源自风雅的文人墨客。可以说,是文人塑造了苏州的古典园林之*。
这给今天的园林景观以启示:时代不同了,但在园林景观中,融合文化元素,这正是传统园林的精神所在。
园林保护与传承
苏州是老城保护示范市。至今,苏州老城区仍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詹永伟介绍,拙*园园内借景一座远处的古塔,从拙*园到古塔,市*建设都要保证建筑高度不影响远观古塔景观。让“空中视线走廊”保持畅通。
读完点一下“在看”
您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
编辑:李欣设计:齐齐广告ADVERTISEMENT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