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三本曰:“缘者由藉之义,缘别不同,故分为四:一者因缘,二者次第缘,三者缘缘,四者增上缘。”作为一名纯文科出身的图书出版人及作者来说,有机会参与进入集智俱乐部这样一个高科技组织,又在第一时间以内部参访团身份进入龙泉寺,回到平日里最熟悉的场景中,不能不说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因缘和合。
八点不到,我已接近凤凰岭山脚,远观薄雾弥漫,山峦起伏,粉色的杏花开得错落有致,伴着凤凰岭景区静谧的氛围,凸显了龙泉寺的几分神秘。
集智俱乐部成员抵达龙泉寺
这座原本始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寺,其实复建不过十一年。在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龙泉寺因为几位毕业于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高学历法师,再加上独树一帜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渠道传播佛教文化,以及那个样子呆萌逗趣的机器僧“贤二”获得“最牛极客入龙泉”的盛名。佛教与科技的结合背后是这样的一个僧团?他们的目的又是为何?集智俱乐部的成员们会带着怎样的问题与法师们产生碰撞?
令人期待的一天就此开始……
无规矩不成方圆
虽然在来寺庙之前已经在网络上了解到龙泉寺除了修行僧之外最著名的就是人工智能的“贤二”机器僧,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寺里有组织有纪律却又恪守规矩的义工们。
记得在寺外等待的时候,义工VIVIAN在向大家介绍了一天的大致行程之后特别强调地说了一句话:“或许义工们讲解不一定那么专业,但请大家记得我们都本着一颗真心,一份诚意。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一句,仿佛是一声警钟,萦绕耳畔良久不能散去。将我原本带着的那份审视与揣度之姿打回原形,将心中对三宝的喜悦与恭敬置于首位。
跟随师兄参观古寺风景、唱诵经文绕塔之后,我们一路跟随着“止语”的标志走进内院禅堂,男女信众分开穿上鞋套,净手后进入佛堂。整个佛堂大殿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堂前正前方供养着三方神圣,法相庄严。堂前忙碌的依然是负责拍摄录像的义工们,我们各自落座,安静等待着法师的到来。
集智俱乐部成员唱诵经文绕塔
在大家的合掌頂礼中,悟光法师走向讲坛。这是我第一次见悟光法师,他个子不高,语气里却有着法师的威严与干脆,语气坚定,铿锵有力,颇有棒喝之意。在整场的开示宣讲中,法师以宗喀巴大师所著的《广论》为范本,为信众们详细讲解了“离苦得乐”、“如是因如是果之因果论”、“戒定慧”、“空性”等概念。其中特别提到了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要对比眼前付出与获得的比例,错乱因果,便是错乱缘起,这样枉生烦恼和痛苦,安住当下,方能水到渠成。
课后来到斋堂,这虽不是我第一次在寺中用餐,但却是第一次见识到千人斋堂能够在全程止语的情况下有序地完成一波又一波的接待任务。斋饭被规定需要用尽,甚至有义工最后用开水冲刷碗底,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多喝一口水,而只是为了能够让下一个刷碗的义工少一点辛苦……离开斋堂,看着堂外用力刷洗笼屉的义工们认真的背影,心中升起的是无比的恭敬。
虽然周末的内院显得有些拥挤,来自国内外不同类型参访者们人头攒动,但在义工们的引导下却显得如此井井有条。有领队讲解的、有外宾翻译、有引导疏散的、有专门做“止语”指引的、有大寮帮厨的……我与很多义工都对视,他们的眼神里丝毫没有都市人眼中繁忙后的茫然,有的只是平静而专注。
这里的规矩可能会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显得有些局促,却不曾知道这只是佛门戒律清规中的鸿毛一撇。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运转地如此恰如其分,或许你看到的是这里的规矩与次第,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那一颗颗至诚至善之心,一颗向佛法谦卑恭敬之心,一切才能如此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古老与现代的和合之美
在很多报道中都能看到龙泉寺住持学诚大和尚说的一句话:“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可以是现代的。”这也是龙泉寺为什么能够先于其他寺庙,借助高科技手段踏出新时代弘扬佛法的第一步。在我看来,这个高科技里含着的不仅是技术的超前,更是思维的的先进性。
始建于辽代的龙泉寺在学诚大和尚的愿力下于十几年前开始重建,按照学诚大和尚的要求,环保、节能、实用成了寺庙复建的标准。图纸由僧人和义工们自行设计,所有的木结构都不上化学漆,以确保环保;去往信息技术中心的路上布满了深一脚浅一脚的石头路,义工告诉我们寺里本着节约的准则不浪费所有的边角料,这条石头道便是所谓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结果。这里所有的一砖一瓦都是僧人和义工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僧人排班
可圈可点的便是龙泉寺以现代化标准建立的图书馆,这里占地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寺庙对知识的重视性,所有的佛教类用书加上古籍善本已达到5万册的数量,图书馆沿用了一套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每一本书都有条形码,馆藏章,防盗、检索、编目系统一应俱全,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电脑进行图书查阅、登记、借阅等工作。走进阅览室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排特制的书柜,也就是传说中的恒定保温系统,让一些古籍能够在最合适的环境下得以很好地保存。阅览室宽敞明亮,带有一丝清幽古朴的气息,令人宁神静心。
集智俱乐部成员在龙泉寺图书馆门口参观
走出图书馆走上二楼的平台,整个平台上均匀分布着一排排玻璃砖,谁料这里也藏着一个节能的玄机。为了降低用电量利用太阳的自然采光,在平台上开孔装上玻璃,白天太阳能射入下层的房间取代照明,晚上屋里的灯亮同样可以通过玻璃反射到上层作为寺庙的环境光使用,实在是巧妙用心的设计。
集智俱乐部成员在龙泉寺图书馆内参观
走进“贤二”机器僧的研发室,顿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展示架上摆放的一排面塑的“贤二”卡通形象也立即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可爱的大脑袋,呆萌的神情实在惹人喜爱。虽然未能得见贤二本尊,但能够在研发室看到机器僧最初的手绘稿及视频也算得偿所愿。
作者感悟
走出研发室的路有一段坡度不小的上坡路,走得实在有些费力。突然让我想到,科学和宗教都能够解释世界。科学的优势在于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佛教则在认识和改造精神世界方面有一套完备的方法。二者虽然立场不同,但目标方向一致,让人们能够离苦得乐,越来越幸福。走向科技的路是艰难的,每一步都是摸索与未知,就像那片石头路深一脚浅一脚,步步惊心;但走向修行的路更是艰辛,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古老的修行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找到那个平衡才是难上加难。
“贤二”机器僧动漫中心一角
集智俱乐部,作为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探索的自发性团体,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除了集核的少数人之外,更多的是致力于这一种科研生态广泛传播的志愿者们;在这里没有特别强调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种声音,而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互相关照。这种科研精神与组织能动性中所带着的包容与融通似乎与佛教道场龙泉寺的信息技术中心所提倡的“穿越技术人生、探索终极价值”的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龙泉寺在探索,龙泉寺也更需要那些慈悲之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带着各自的善知识将这份善念传播得更广,更远。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喧嚣、复杂的年代,更需要对世界抱有最初的信念和理想,爱与良知。我们一起努力。
合影留念
研讨会部分
在集智俱乐部创始人张江老师看来,龙泉寺在高科技与人工智能方面有着前沿的实践,而集智俱乐部则是一个开放性探讨人工智能等问题的学习乐园,双方应该存在着更密切的合作与探讨空间。而在集智学园CEO张倩看来,两个机构之间的共通点都是致力于各自去伪存真,在浮躁与变换多端的社会下,能够更专注于学习与分享。中科院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谷鹄翔博士还主动提供了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的对比,并在生僻字识别上提出将技术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达成更高的精准度的方案,愿为龙泉寺致力于做出中国这个时代的大藏经的课题而共同努力。以下节选集智俱乐部成员们与悟光法师及贤度法师的部分精彩问答选编。
黑体加粗:集智俱乐部成员的精选提问
普通黑体:悟光法师的回答
我们谈到年,人类可能会达到实现复制人脑神经元的功能。然而您说人类的思维又是不可被复制的。那么就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想去做机器人的思维,从当下来看,是不是需要对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机器人的思维?
不管机器有多智能,最终还是一种程序思维和逻辑思维,它只是运算快而已,似乎让人感觉好像它是在思维,实际它还是一个程序。只有有情的心意识的续流也就是心识投入进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情”,否则它依然只是一个机器。在这之前,他或许可以思维,但这个思维只能是加引号的思维,可以说是人造的思维。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探讨关于机器人思维问题。是否会有思维,我觉得肯定有,思维甚至可以超过人,但它依然是人造思维,这属于基本理论。除非有一天,因缘所生法,谁投生进去了,这个可能他就是一个“真人”了。
我觉得学佛和做科研一样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需要钻研。我在高校当老师,也是一个辛苦钻研的过程。我想问的是,我曾经非常追求学术上境界的提升,这个过程曾经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那么您在钻研佛法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一切领域。
在佛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善法欲,不否认这也是一种执着,但善法欲为什么是善良的?他最终能够带你达到快乐清净之地,最终从“有执着”进入“无执着”,他不是无止境的一种状态。比如说你因为执着搞科研,腰酸背痛。而修行不是,如果你善法欲执着修止观,你一定会得轻安,身心极乐,不会腰酸背痛,这就是区别。为什么它是善法欲,如是因如是果,你如果是造的善行,你必感善果。但是这也有漏的,所以我们通过修止观进入无漏的状态,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你可以进入无我状态,这是每一位大智者和圣人最终所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循着这个道路去修行,没有人不能达到,包括你完全可以达到。
比如,你没有在全球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就一晚上睡不着,那是叫真烦恼,那不是善法欲。在佛门当中主要重视内在,我的烦恼有没有净化?我的“我执”有没有净除?比如通过一定的修行之后,你可以达到了初禅的境界,叫离生喜乐,你就能够有短暂的脱离烦恼,何况到菩萨到八地的境界,那有无量的化身,可以见无量佛,可以去无量的刹土,行无量的利生事业。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可以参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得都很清楚。
我想问一个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发现我们的认知已经远远跟不上这个信息的更新了,于是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学习。但是,嗯,我们越学到后来就越发觉得迷茫,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学了。是方向的问题吗?如果是方向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去寻求内心的声音,拨开云雾找到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呢?
第一,的确方向是有问题,方向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向外寻求,在佛典佛理里边来看,你,向外寻求某种事,最终很难得到。第二,现在科学的产品可以有复制性,我们人类的脑袋想跟着科技的产品去追,告诉大家,永远追不上,就从一个一个新闻软件来看,你装在智能手机里边,全世界的新闻都来了,你有几个脑袋有几个24小时?你看吧,永远看不完,蹦出来的新闻还都挺大,都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