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环县灵武由來考
TUhjnbcbe - 2021/6/3 19:29:00

作者:崔登霄摄影:金星狼

“灵武”一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起初为西汉时期北地郡所辖的一个县置名称,后來又演变为既是郡县建置,又为地名并以此流传下來,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各类史料记载,常见的称为灵武之地有二:一是宁夏地区,二是甘肃环县。据史料记载宁夏地区在历史上建置过灵武县的地方有多处。从汉代起灵武、灵州同为县置名称在宁夏地区同时存在,后汉后期两县俱废。两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又在陕西咸阳地方设立灵州、灵武县建置名称。后来北魏*权又在宁夏置灵州(这个灵州为州置),后改灵州为灵武郡。隋、唐之际虽然灵武郡和灵州的名称多次更改,但灵武县置与州郡在两地同时存在,后来虽然灵武县置被取消,但灵武作为地名依然存在。直到民国十三年(年)又恢复灵武县置。因此宁夏地区的灵州,灵武郡、灵武县置名称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各类史料记述之详毋庸置疑。本文着重对灵武一名在环县地方的由来与变革作以探讨。甘肃环县县城从古至今亦称灵武,据《前汉书》地理志:西汉时北地郡辖十九县(中国历代行*区划一书为+五县)其中有灵武县。在两汉漫长的时期内,志中对灵武县的建置时间和具体地址都没明确著述,后代一些史料所作注解也是相互混爻含糊不清。这里我主要引用《后汉书段颎传》:后汉建宁六年,段颎轻骑追羗“之于令鲜水上”,“士卒饥渇,乃勒众推方夺其水,卢复散走,颎遂于相连缀,且斗且引。及于灵武谷,颎乃披甲先登,士卒无后者,羌遂大败,弃兵而走,追之三日三夜,士卒重茧,余冦四千落悉散入汉阳山谷间。”有些史料认为这一亊件发生在宁夏地方。据《资治通鑑》引用唐章怀太子李贤对此段所提岀的令鲜水及灵武谷均作考证;“余观前书地理志:北地郡有灵武县,灵武谷当在此县境,非灵州之灵武县也。”又据郭沫若著《中国历史地图》所载;汉代令鮮水即今环县北耿湾川,在这里羗人大败,结队抢占水源,说明这一地方水源奇缺,正符合环县北部缺水的实际。环县境內没有呌灵武谷的地方,但环县城北面東有城東沟,西有城西川,古时人将沟与谷通用,从实地看沿川只有城西川庙儿沟有可饮的甜水,只有在这里爭夺水源故称又“战于灵武谷”完全符合当时环境地理的真实情况。在这里羌人又大败,追三日三夜至汉阳,羌人散入山谷间的记述。从地理上看,从环县到汉阳大约六百华里,追赶三日三夜还可以说得通;如果就有些史料所记灵武谷在宁夏河西的灵武囗,从这里到泾阳少说也过千里之遥,追羌三日三夜到达是不可能的。再者宁夏地名称灵武口在贺兰山而不呌灵武谷。从地理与环境状况证实,灵武谷当在环县无疑,由此证明唐代李贤的观点——汉代北地郡的灵武县在今天的环县有过建置是可信的。环县地方西汉时建置过灵武县治,到東汉后期环县地名仍称为灵武,这个名称一直沿续至今。西汉末王莽簒汉后大改汉制,从官职到地名都大加更改。如将北地郡改为威戎,灵武县改为威戎亭。据谭其骧《长水梓篇》考证;凡郡县同名:又郡县同处一地者均在县名加“亭”,与郡加以区别。以此证明到西汉末期,环县仍为北地郡及灵武县治地。还有诸多史料都有北地郡治在环县的记载:如《陕西通志》:“环县沿革:周为朔方地,秦北地郡,有城在焉。”《甘肃新通志》“环县,依关为城,埪制边境,按县古为极边之地,秦长城在其北一里。汉为郡治。”《大清一统志》“环县,秦置北地郡,为郡治,后汉废。”都说明环县为汉时北地郡治地,环县实地也有两条可以佐证;一是从七里沟到崔阳山沿东山下坮地有大量汉墓群,岀土了许多西汉时期的随葬品。我手头还保存少量西汉随葬青铜器残品;二是城西川口张滩滩岀土王莽时期所铸“大泉五十”钱范。据史书记载;王莽虽乱造钱币,但造币制度非常严格,只有在州一级才能设置造钱机,不许民间私铸。这里所岀土的莽时钱范当为官铸。由此证明到西汉晚期环县仍为北地郡治,与灵武县治同处一地,直到东汉初北地郡治地才由环县徙往宁夏富平县。隋唐之际灵武郡、县制均在宁夏地方,这是历史亊实。据明嘉靖时修的《庆阳府志》与《环县志》中都记:唐代在环县有灵武县建置名称。在唐代环县地方是否建置过灵武县待考。但环县县城名为汉灵武县古城,这在唐代就有明确的记载。除上面引用李贤所考前汉北地郡有灵武县(即今环县)外,又如《唐通典》记:“马领县,旧汉牧地,川形似马领也,汉灵州(武)县故城在领北,有山在西北。”这里所提的“汉灵州(武)古城”遗址,至今在环县灵武台一带依然保存完好。《新唐书》裴识傳:“灵武地斥鹵无井,识神而凿之,果得泉”。在明代所修的《宁夏新志》与《庆阳府志》两志都引用这一记述,以此证明灵武就在其地。到底这个灵武在那里?按照文中“灵武地斥鹵无井”的描述,放到宁夏灵武地方就不切合实际,那里根本不缺水源,“斥鹵无井”的状况应为环县的真实写照。宋《太平寰宇记》载:“灵武城;地理志:灵武县属北地郡,今废,故城在领北。”其他史料均为:“灵武为汉县,故城在马领北即此。”都说明环县城地即为汉北地郡灵武县故城无疑。又据《环县旧志》:“宋开宝六年雷得讓因参趙普获罪,被贬往灵武”。注明灵武即今环县。明代各类史料对环县从汉代起即为灵武的记载更为广泛明确,并且将环县城及周围的一些地方都以灵武为名称.如县城为灵武城,城中设有灵武驿,城南有灵武转运所.灵武山,灵武台等。《明史》载:明成化五年马文升赴庆阳防禦五年时间(--)大量修筑城堡,新修环县,木钵,洪德,甜水四城,环县城当时称为灵武城。并修范韩二公祠,马親自撰文勒碑,在碑文背面有同时代人孙仁新题跋中作详细记述,并且刻岀灵武等城地理位值图(据《庆阳文化揽胜》考证,石碑现存庆阳愽物舘)《明-统志》:灵武城在府境汉马领北。《汉地理志》:灵武县属北地郡。灵武台在环县城东三里。《陕西通志》(明嘉靖王邦瑞修)志中除注明环县城为灵武城还绘岀城池全图,并注明城内各建置位值,灵武驿在今旧*校,灵武转运所在城外東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考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均有“灵武台在县东北三里”的记述。

有明一代留传下来的当代名人记述环县灵武城,灵武台的诗文很多,这里引用如下几首:

观兵洪德城明马文升

九月寒霜洪德城,边风吹雁向南征。

将*虎镇*花寨,壮士龙镶细腰城。

灵武已墟唐代亊,朔方犹赖宋时兵。

为怜重地凋零后,一片荒山晓月明。

过予旺城明宁夏总制王琼

固原直北荒凉地,灵武台西予旺城。

路入葫芦细腰峡,苑开莾莾苦荞营。

转输人困顿中戍,冦掠胡轻散漫兵。

我独后师三万骑,扬威塞上虜尘清。

灵武台怀古明徐祥麟

西风澍雨度台池,王玺曾来万马驰。

造次中兴唐社稷,流离收垥汉官付。

龙飞九五风云际,虎贲三千日月旗。

煩复可怜心独苦,衡山咽月忍迟迟。

仅摘录上述几首古人的诗句,都是从侧面描述环县城古称灵武的真实存在。

清代乾隆时期所修的《庆阳府志》和《环县志》都对环县城地自古以来就称灵武,记述详实。当地群众都知道这里城叫灵武城,有灵武山(又称避暑山)灵武台等名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县城的灵武称谓就越来越糢糊。如顺治为时任知县的滑伦新修县城所刻碑记:“是以邑人士入肖关,眺望灵武,顾荊棘之荒生,听虎狼之夜噑,未尝不痛哭流渧也”。还有当时三个城门题名:北门曰肖关故道;南门曰银夏通途;西门曰灵武严彊。这些在府县志中都有记载,以后部分资料引用时将“入肖关”三字为空白;又将西门的灵武严彊改为“临”武严彊,灵变成临,一字之差用意有别。直到现在附近-些老年人还清楚地称为灵武山,灵武台;但一些年轻人就不太清楚,把灵武山讹传为灵骨山,灵武台讹为灵骨台。如此以讹传讹,连当地人都说不清楚,逐渐淡岀记忆,难怪外界只知道灵武在宁夏,根本怱畧了环县这亇地方从古至今也有个“灵武”名称的存在。连上世纪九+年代新修的县志,将灵武名称从环县方彻底清除。这与以上史实完全相侼。

时止今天,西汉古城遗址依然存在。从城東沟口起环绕避暑山长约两华里的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此城在修筑时塹山填沟,工程艰巨,规模宏大。原城迹沿西滩到今环城镇接今南门到避暑山。今老城及灵武山,灵武台等古遗址均在其城内。隋唐时沿汉城重修,西滩,大部分城墙在前几年才挖毁掉,现在县畜牧局后面还保存有近百米遗址。宋元重修时弃北半城即灵武台,灵武山一带,从畜牧局接现北门.。现在称为老城的就是明代马文升所脩筑的灵武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古城均有遗址存在,这也是环县从西汉时起是北地郡灵武县治地的实物佐证。

唐肃宗登基之地位于哪个灵武尚未有定论,待作专题研讨。

金星狼

您的支持是世间的温暖,真心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县灵武由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