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湖南人为什么那么狠
TUhjnbcbe - 2021/7/6 17:09:00
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89693.html

湖南被称为古道圣土,也被称为屈贾之乡。但湖南在漫长的历史中寂然无闻,“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日本学者因田一龟,曾花大功夫,收录了自汉至明名人共人,湖南居其中者55人,占比是0.96%;南京大学历史系编过一本《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很权威吧,收录鸦片战争以前历史名人个,其中湖南人是23人,占比是0.77%,都没有超过1%。湖南是南蛮,“蛮荒之地,人才鲜少。”

然则,到了近代史,湖南如一匹黑马,人才进入了井喷期,人才之多,人才之盛,人才之杰出,几乎没有一个省市有此壮丽景象,近代湖南,一波接一波出现了四次人才高潮,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第一次是,以陶澍、魏源等为代表,开湖南之山。陶澍是安化人,安化即新化,新化也即安化,都是梅山文化核心区。陶澍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使和巡抚,最后职务是两江总督;陶澍任职两江总督,大力推行改革,其时贺长龄在其手下任江苏布*使,职务是下属,改革是助手,后来也任了云贵总督;陶与贺,都是朝廷重臣;这段时期,任职过总督的,还有湘阴县的李星沅,长沙县的劳崇光。

第二次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集团,这一波人才,比前一波,波更大,人更多,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彭玉麟。靠着湘*,垂死的清朝又回光返照,再次活过来了,这叫大清中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治、*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官至巡抚者14人,其他什么司局级,数不过来,单说新宁县,产生文官名,武官名,其中1名巡抚,3名总督,73名“市长”。清朝有多少总督,有多少巡抚?这些数目,当然不是同时,有继任的,大清设有23个省,八个总督府。有段时间,8个总督中,7个是湘*,什九湖湘,没夸张。湘*不是半壁江山,几乎中国江山,都在湘*一掌之中。当然,湘*不等于是湘人,如鲍超是四川的,李鸿章是安徽的,但湘*以湘人为主体,是无疑的,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日记中写道:“楚省风气,近来极旺。自曾涤生领帅后,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至提督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

第三次是,以蔡锷、*兴、宋教仁为代表的辛亥革命的“湖南*团”。蔡锷以微弱之躯,发动云南新*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这一波是湖南人才之丰功伟绩是,推翻帝制,再造共和。有人说,若是蔡锷不早逝,那么,中国历史就没蒋介石等后来人什么事,蔡锷历史不能假设,蔡锷历史不能淹没。这波人才与前两次有不同,前两次,都是维护当时皇家统治,维护千年封建制度,*兴等辛亥革命人物,却是要推翻帝制,要推倒封建的,这说明什么?不但说明当时湖南人的勇猛,更可证湖南人思想的激进,蔡元培在《论湖南的人才》里说湖南人个性:“湖南人性格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

第四次是,以毛泽东、刘少奇为首的共和国开国伟人,其他还有任弼时,如贺龙,如彭德怀,如王震。这一波不得了,千年出了一个毛泽东,这不是摆在咱们中国自己算自己,而是摆在世界近二百个国家去争锋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百年不遇,甚至是千年不遇,毛泽东丰功是开天辟地,伟绩是改天换地,谋略是上天入地,影响是惊天动地,理想是翻天覆地,情操是感天动地,形象是顶天立地,事业是经天纬地,力量是回天转地,品德是高天厚地。这一波人才,人数多,档次高,领袖中国的,不仅有毛泽东,还有胡耀邦,当过共和国主席的,不仅有毛泽东,还有刘少奇;十大元帅,湖南3位,十大将*,湖南6名,合起来湖南居首,有人评开国*事家,共评选出现37位*事家中,湖南籍有15位,接近一半。

湖南人才喷发,自然是各种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然则,跟湖湘文化的熏陶,跟湖南人的读书方式,也是密切相关的。湖湘文化最大特点是经世济用,换句话说,并不坐在书斋里读四书,读死书,读私书,还是非常注意有用之书,非常注重读书与实践结合。湖湘文化含义很多,很广泛,很深刻,有人概括了其有四个特质,一是淳朴重义,湖南人没那么多弯弯肠子,山里人嘛,都没学会狡猾,都讲义气;二是,勇敢尚武,不怕死,敢流血,流血不流泪;三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不学屠龙之技,专是求经务实,四是自强不息,湖南人前不着东,后不着西,靠的是个人奋斗。

比如左宗棠。左宗棠落第后,有段时间,他不想去读四书五经了,打算不自绝于人民,要自绝于科举,他留心农业,弄来很多农业书籍,挑灯夜读,左宗棠是不是打算当养猪专业户?是不是打算当葡萄种植示范户?是,不全是,他编著了一本《朴存阁农书》;左宗棠摒弃高考教材,摒弃辞章之学,他读的都是经世致用之书,他弄起了地理学,地图学,先后抄录了《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和各省通志,对祖国江山,山河关隘与疆域沿革与*事地理做了详细记录,笔记本有几十册。这些书籍,与高考没半毛钱关系。

曾国藩也是如此,他非常庆幸自己早年考了进士,有时间来读其他书。这就是湖南人,不做腐儒,不呆在象牙塔,特别注重学习接天线接地气之文化。湖南人读书,还有什么特点呢?用心读书,江浙人不用心读书吗?用功读书,衡水中学把读书时间精确到分,不算用功读书么?湖南人读书,独有的,是用脚读书。

用心与用功,湖南人也是蛮拼的。曾国藩领导的湘*叫书生带兵,没带兵是书生,带了兵还是书生,“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京都做京官,有的是闲功夫,读书不稀奇;曾国藩领兵打仗,忙,忙,要命的忙,曾国藩却规定每天要读书,若是偷懒间了一天,他大骂自己:曾国藩,你这个畜生,一日不读书,你赶不上一头猪。曾国藩有个蛮著名的“日课十二条”,其中四条五条分别是: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这方面,谁也比不上毛主席,无论在青年,还是在晚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被靠了边站,还是当上统帅,毛泽东随身随时都带上书,都读起书。早年在湖南一师,他常常跑到闹市区,寻一处地方,坐下来读书,他要考考自己,在最闹的地方,能不能静下气来,安下心来;以后纵使炮火连天,炸弹砸到头顶上,也十分镇定,读他所读之书。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寂寞之时,不去打牌,不去打炮,好,值得表扬,但这个不稀奇;热热闹闹毛公居,岁岁年年一床书,这不是常人做得到,做到了就是非凡人。

读书用心,还真不是湖南人读书绝门妙技,湖南人特别喜欢用脚读书,这里不说曾国藩搞洋务运动,那是最切实的经世致用,且继续说魏源。人们常以龚魏龚魏同称,以赞他在大清的地位,龚者龚自珍,若说写诗,魏源不是龚老对手,龚魏龚魏老龚居前,不要有气;若是论学问,论对世界贡献,魏源甩龚老好几条街。别人在歌厅在私人会所,诗酒风流,选歌征色,魏源曾编纂了《皇朝经世文编》,选了二千二百篇文章,都是吏*、户*、礼*、兵*、刑*、工*,没做高头文章,都是实务文本;魏源做论文,没做评职称的学术论文,是干工作的实务调研,粮食调京都,漕运好,还是海运好?盐*如何行*,河工如何开工?水利如何有利?师夷如何制夷?你写酸不拉几的诗歌散文,他做功在社稷的事功功课。中国少几个诗人没事,中国不能少思想家,少实干家。有些人读书是凌空蹈虚的,越玄远越以为有水平,湖南人读书要治国安邦的,越切实越觉得有能力。魏源读书,还有一样不同他人,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现代人也做到了,是的,现代人做得更好,读十卷书,行十万里路,这十万里,一个筋斗翻过,高铁飞机送去的;魏源是用脚走过去的,他去泰山,他一路走,一路歇,没到泰山,把泰山周围几百里的人情物理,山川形胜,都了然于胸,这是你上车睡觉,下车屙尿,景点拍照,宾馆牌叫不能比的。

魏源“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头”,并发愿“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魏源自谓:“州有九,游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一生中若得空闲,便出游,东到定海普陀山,南到香港澳门,西到甘肃嘉峪关,西南到四川,东北到山海关,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55岁时,自驾游半年,行程八千,遍历南中国7省区。他知“游山乐”,更知“游山学”,在旅游中做大学问。你在看风景,他在察国情。

毛泽东是用脚读书的典范,他喜欢田野调查,读书读有字之书,或读成书虫,读书读无字之书,这才可以读成天龙。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大作写作的背景是,当时农民运动在湖南风起云涌,这个这个,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大家坐在办公室,坐而论道,有的说好得很,根据呢?我想应该是的;有的说糟得很,根据呢?我想应该是的。都在拍脑子,都在人家理论书上找答案。到底是好还是糟?毛泽东回湖南,去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做了三十二天考察,广泛接触和访问群众,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撰了这篇雄文;建国后,毛泽东常到各地视察,去田间地头,去车间街头,他用心读书外,他在用脚读书,有人做了统计,从年至年,毛泽东到各地巡视、开会等共57次,约天,按每年天计,在外地调研考察当然也包括休养,有近8年。做了调查做决策,中国走上康庄大道,没做调查做决策,我们就走上撞墙弯道。

知识分子常自傲者,自诩为是社会良知;知识分子当自愧者,众认为是社会缺席,他不了解群众,他脱离群众,他居象牙塔,读理论书,著理论文,雄论滔滔,新词翩翩,大词语大叫,高调子高唱,群众买他帐吗?不买,他怪群众素质低,思想启蒙启不了蒙昧。到底是群众问题,还是士人问题,显然是士人存在大问题,士人确用心读书了,士人用脚读书了吗?

既要经世致用,那必然要用脚读书;用脚读了书,必然可以经世致用。湖湘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湖湘文化大家张拭说:“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用心读书与用脚读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王夫之说,“知行相资以为用”,读了一肚子书,谈不是有用,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进而有功”;曾国藩一脉相承,同样主张,“知一句,便行一句”;左宗棠呢?“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这话变成毛泽东的话就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湖南先贤的先贤,湖湘文化创始人胡宏说,“行之行之还又行之。”诸位,去农村吧,去工厂吧,去*营去吧,别老呆在城里,呆在家里,呆在教室里,那样,你和你孩子,没出息难造化,出不了湖。

刘诚龙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人为什么那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