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middot你说什
TUhjnbcbe - 2021/8/11 5:43:00
北京知名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这两个派别是正值南北两宗激烈相争的时候,悄悄的在湖南和江西兴起的两个派别,是慧能传承的另外两系,传说怀让是陕西安康人,最早就学于嵩岳老安,后来受教于慧能,在湖南衡山修禅,他终生默默无闻,让他扬名于世是他的徒孙辈,在京师弘扬本宗法门,保利年间获得朝廷敕封。马祖道一是怀让的徒弟,轰动官民,道一生于年,四川广汉人,俗家姓马,死后宪宗追封为大寂禅师。马祖道一势力遍布江西,号称江西禅、洪州禅,让洪州禅光大的是道一的弟子,怀海禅师。在佛教史上非常著名,最大的贡献是戒律,根据传统的戒律大德禅师都居于律寺,制约苛刻繁杂。禅宗是以农禅经济为主体的,所以道信弘忍他们都不住在律寺里,也不受戒律的制约,现在看藏传佛教的僧侣居住还是围绕着寺庙别居的,别居就会导致戒律无存。百丈怀海决定另立禅居,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对日常的坐卧住行都立了规范,比如:堂中设长连床,卧必侧,枕床唇,谓之带刀睡,日常饮食随宜,示以节俭,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堂唯立法堂。这些规定说明传统的农禅逐渐走向稳定规范的寺院模式,于是禅众集团长期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平等的生活方式,需要开始规范化制度化。百丈怀海确立的这种禅宗戒律不是传统的戒律,是禅宗的,制定之后立即在天下禅宗中风行,元朝重修,定为《百丈清规》,成为官方规定的必行戒律。至此三代,洪州禅彻底成熟。

青原行思是江西吉安人,在青原山修禅,行思的生平不详。他的出名也是因为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就是著名的石头和尚希迁。希迁生于公元年,这两个宗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南岳怀让是在湖南修行,但势力却遍及江西,青原行思是在江西修禅,势力却遍及湖南,被尊为湖南主。江西的道一与行思的弟子希迁一时被并称为二大士。他所传的小品《参同契》,对禅思想的发展影响非常的大。希迁再传弟子是天然,生平不详,后参问江西天台伏牛等派禅法,两个宗派都是出现过三代名僧。南岳怀让到三代怀海,青原行思到三代天然。

纵观唐武宗毁佛之前中国的名山净为禅宗所占,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的禅宗的传教中心。这些宗派基本上都遵循了同一个规律,首先师父默默无闻四处游方聚众,然后选一个好的定居处,在这一处传法受到地方官吏的扶植,在他的后世弟子中又出现了名僧,最后影响日大,受到朝廷追封国家予以承认,被承认的宗派相争,争夺谁是正宗。这种趋势在安史之乱之后日盛,它与密宗同时崛起,构成了中朝佛教两大显著的特征。

图71:青原山

关于南岳与青原两系的思想差别,后人有一些传说,有禅宗的思想史专门讲,因为是通史可以简单的讲一下。宗密是中唐后期中国最大的禅家,江西禅的法眼是“触类是道而任心”,这句话可以作为南岳一系的禅要,“起心动念,弹指、謦咳、扬眉,固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然。全体贪、嗔、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即如来藏的体现,因为所有的都是如来藏的体现,行动上体现的就是不可以起心造恶。不应该被修道成佛这些目标所拘,任性自在,这就是所谓“任心”“言任心者,彼息业养神之行门也。谓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主,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以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亦名过量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云但任心即为修也。”,所以马祖门下的授受经常是有哭有笑拳打脚踢,目的在于启示弟子一切皆是真道,南岳这一支是禅宗新学最早的旗帜。“任性自在即解脱”,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青原一系的思想可以归为“泯灭不寄宗,即般若性空”石头希迁与牛头禅道融同属此类,牛头宗禅要说,:“本无事而忘情”,“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憎爱等情。了达本来无事,即须丧己忘情,情忘即度苦厄。”《心经》里有一句话叫“度一切苦厄”,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牛头禅的那句“情忘即度苦厄”有人问希迁,何谓“解脱”?答曰:“谁能缚汝”;又问“净土”,曰“谁能垢汝”。但从其所著《参同契》看,他用“明暗”、“本末”、“源流”、“回互不回互”等,说明“事理”的关系,是受到华严宗的影响;他的“触目是道”的思想,强调从客观现象中看出“道”的本质,又明显受到唯识空观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南岳与青原以及其后的禅家没有深邃的理论体系,观点含揉混杂,但是参禅的人很多,纷杂的问答很多,于是出现了很多各呈机锋,就是抬杠抬得好,也说了很多含义不清的话。这是佛教哲学的原则愈加模糊,《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大量的这样的对话,甚至根据这些故事在佛教上有专门的一类书叫《灯录》。每组对话和故事乍一看都非常的有意思,仔细想又觉得没什么,理论来源就是大乘空宗,人是不能通过语言去把握真理的,日常所说的话,能体悟多少就是多少。大乘空宗还有一个武器就是只破不立,比如有僧问智俨,何为戒定慧?智俨说贫僧这里无如此闲家具。这个问答就不能构成完整逻辑的回答。就像说这个粥煮的好喝吗?煮粥的说,煮粥的锅不好。这就是《灯录》里呈机锋的机辩。有人问希迁何为戒定慧?希迁说戒定慧就是我家的女奴。

年唐朝又遭受了王仙芝*巢的起义的打击,北方*阀混战,导致当时皇家寺院体系崩溃,研究哲学的经院宗派一蹶不振。大量的僧侣流失,山林禅院也不断的扩散转移。内乱导致国家对佛教的控制力大大减弱,于是老百姓流入山林的人数愈加的多。禅僧就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不光得到了生存,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唐末五代的社会条件是导致禅宗兴起的重要原因。历史大环境一定是客观主因。

禅宗原来有七家,最后合为五家。第一家是江西怀海传下来的怀海门人众多,其中灵佑和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传法。在会昌法难时灵佑把头包起来,当农民种地,法难之后,大中初(),湖南观察使裴休把他迎出来,重修住址。灵佑弟子慧寂到了江西的仰山传法收徒,后成为禅宗第一家沩仰宗

图72:*蘖山

怀海的另一个弟子希运,居洪州高安*蘖山,僧众千人,会昌毁佛之后,于大中二年重新聚众。他的重新兴起也是希运的弟子义玄大中八年来到河北正定县,兴建了临济禅院今天还在也非常的兴盛,势力遍布河北,大名至北京之间形成了禅宗的第二家临济宗。出于青原惟俨门下的良介于大中末年开始,在丰山开始收徒,后移至豫章高安洞弘法。他的弟子本寂,在江西抚州曹山传教。青原的另一系些道悟传崇信至义存,后人称雪山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在福州传教,僧众千余人,唐僖宗赐号。他的弟子文偃后到韶州云门山,又受到了广州地方官的支持,形成了禅宗五家的第四支云门禅。雪峰义存的另一个弟子文益应抚州府州牧的邀请,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曹洞是从江西抚州来的,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成法眼宗,后被封为大法眼禅师。原来有七家,最后在五代形成了五家,怀让两家,行思三家。沩仰兴起的最早,到五代十国的时候就没落了,云门禅在北宋十分兴隆,曹洞和临济两宗流传区域大时间长,直到近代仍有名师出现。曹洞传至宁波天童山如净收了日本弟子道元,道元后回国开创了日本曹洞宗,曹洞禅对宋朝理学影响很大。临济宗的法袭很盛,传至石霜楚圆收徒慧南居于南昌*龙山,后称*龙派。楚圆的另一支方会,在江西杨歧山立宗,后称杨歧宗。这加到一起是七宗就是禅宗的五家七宗。杨歧宗传到蒙庵元聪,有日本僧人俊茄来其门下受学,回国后,开日本杨歧禅之首端。临济派不断流传到日本,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杨岐法系。

图73:慧南真身舍利

上一章讲的五家七派是从五祖弘忍下分出来的,最后形成五家七宗是从怀让和行思传出来。其中的哲学特色不多,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杂糅中学随机应变的倾向,普遍都要参与劳动,上下合力制度没改变,师徒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分别。在思想上非常的自由。有一些非常有见识的禅僧到处的游学,禅师之间平等竞争非常的激烈,所学很杂,不能明确的说他们就是谁的弟子。他们开堂讲法,随机即悟就成了决定禅师地位的重要因素。

处理好宾主师徒之间的往来成为了禅宗日常的一个重要议题。禅宗门庭各有自己的家风,主要表现为这种接人接物的方式,同时也能反映出这一宗派的思想。临济这一家对中国后来禅宗发展影响很大,临济宗属于顿悟学,多用棒喝,用棒打呵斥成为交流道理的中介。义玄有两个名言,“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前两句叫“四料简”后句叫“四照用”,夺人就是呵斥我执,夺境是呵斥法执,照是指般若空观,用是指妙用,承认假有,前面讲过有和空是佛教不能避开的哲学漏洞,所以承认假有。意思就是全在临机发挥,反正就是和你反着说,没有常规,他的话在别人听来在懂与不懂之间,总的特点就是,你说什么我都反对。宗旨就是为了打破你思维枷锁。他认为,佛自性清净法即光明无碍。所以一个真正学道的人向心内求法,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这种似是而非的大白话,非常吸引人,特别是不愿意深度思考逻辑关系的人,现在找一个修佛的大姐都能说出来。义玄说,“大善知识实敢毁佛灭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辱骂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无佛无祖,证成大道,就决不要受”后来一休和尚完全继承了这一套,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修行者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根本的自信上,自己的了悟才能解脱,不是去拜佛求佛念经,这种原则是禅宗创宗以来的一贯原则。到了义玄发展到毁佛灭祖的程度,已经使佛教的传统面貌完全丧失,再往下走一步就是在印度的样子,佛教自己消亡。

图74:义玄

前面讲过顿悟的原理,就是真理不可分,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一部分,要不就悟了要不就不悟。渐悟是曹洞宗的主张,这一宗对宋理学影响最大,理论庞杂没有形成体系,对程朱理学有影响的还有华严宗,到宋代华严宗衰微,经书甚至都遗散了。临济曹洞云门一直繁荣,由于禅教融合的提倡,士大夫参禅很流行,读书人普遍都是对哲理逻辑有兴趣,不像普通百姓对口号有兴趣,士大夫研究华严教义的多,禅宗没有什么教义,就是《坛经》,理学接受的华严学说,但是也用了五家禅法中曹洞禅法,程朱理学反复阐述的“体用一元”“显微无间”和曹洞宗的“君臣五位”有联系,所谓“五位”,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其中,正,是指体、空、理、心性、绝对等;偏,是指用、色、事、相对等。这就是说,事理相互配合,也就是偏正回互,生出正中偏等五位之别,以显示法的德用自在,这也是评量悟境高低的五个阶段。


  程朱理学的另一个学派,陆学,直接把曹洞宗的理论融入了自己的学说。可以说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从五家禅中吸取营养,理论是华严的,辩解机锋的是禅宗的,反而禅宗自己的理论枯竭了,早期佛教造经速度很快,到了禅宗不立文字,就没有新的发展,汉传佛教的历史自宋朝可以说结束了,其后几百年,有历史,但是没有新思想,元朝是异族,明朝朱元璋本身当过和尚,对佛教很了解,所以对佛教是抑制态度。到了清朝完全就是密宗时代,从唐末到宋是佛教的一个节点,佛教由盛转衰,宋朝经济情况很好,佛教在乱世有基础,盛世大家顾不上,佛教立论的根本是“苦”宋朝的商业发达人们忙着挣钱,佛教是对内心的关怀,所以对追求心内求法的事情不怎么感兴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middot你说什